後工業化社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後工業化社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兆遠寫的 智造中國:中國製造業升級路線圖 和林碧炤的 迎接新世紀:文明社會的世界觀與國際觀(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 和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學系 楊文山所指導 郭文潮的 雙生涯家庭中夫妻家務分工之研究 (2018),提出後工業化社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雙生涯家庭、家務勞動、第二班、時間可得利用理論、性別角色意識理論、權力交換資源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羅際鋐所指導 林欣慧的 魅力評價於辦公椅設計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辦公椅、魅力工學、評價構造法、數量化一類、人格特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後工業化社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後工業化社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智造中國:中國製造業升級路線圖

為了解決後工業化社會的問題,作者張兆遠 這樣論述:

2019年起,中國開始面臨後工業化問題。高耗能、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再適合後工業化社會,傳統的工業城市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後工業化地區如果經濟長期停滯、就業不足,就會造成民眾嚴重的心理落差,進而催生大量的社會問題。怎樣面對後工業化的挑戰,怎樣避免因為先期工業轉移而產生和蔓延的鏽帶區,,將是中國,乃至未來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   馬兆遠教授在《智造中國》一書中,為防止鏽帶蔓延、解決後工業社會的就業問題、促進教育改革、打造新工程教育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並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可以借鑒發展的模式:英國謝菲爾德大學AMRC模式,從而為中國製造業升級提供了一張切實可行的路線圖。   謝菲爾德大學

所嘗試的先進製造研究中心AMRC,為解決後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案例:一個大學可以支援一個研究所的發展,研究所可以為工業企業提供研發服務,吸引全世界優秀的製造企業在周圍投資建廠;這些工廠轉化了老就業,吸引了新移民,重振一度衰敗的鏽帶城市;研究所也為這些工業企業培養了本地年輕人,年輕人通過在這裡學習工業技術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這個地區的未來。AMRC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產學研轉化機制打通的價值。 馬兆遠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研究員,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智慧製造專業教授。   1997年通過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保送北京大學;25歲獲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師從

“超冷原子理論之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基斯·伯內特(Keith Burnett)爵士。之後,在美國國家標準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師從“鐳射冷卻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廉·菲力浦斯(William Phillips)教授。30歲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參與設計了中國空間站“天宮四號”——世界個空間冷原子實驗平臺。   著有《人工智慧之不能》、《量子大嘮嗑》。 推薦序後工業化地區的新機遇——基斯·伯內特 前言中國智慧製造升級的創新模式   防止鏽帶蔓延,亟待解決的後工業化問題 鏽帶蔓延與驚醒的美國夢 後工業化社會的產業結構變化 後工業化社會

的企業組織模式 後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中美製造業競爭 智慧製造升級的創新模式——AMRC 後工業化社會轉型之路的探索 後工業化城市的先進製造研究中心 AMRC運營 大學科技園AMP建設 AMRC的社會影響與創新綜合體的建設 技術轉移中的風險回避與效益提升 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 被美國帶歪了的世界大學排名 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 後工業化時代的高等教育 打造新工程教育 工程思維是什麼 Worker4.0——培養面向智慧製造的工程師 工程思維的核心——務實主義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Made-in-China made China 中國的工程紅利 中國的升級紅利 中國的制度紅利 後記三場必須面對的戰爭

後工業化地區的新機遇 基斯 · 伯內特爵士(Keith Burnett) 英國皇家學院院士 納菲德基金會主席 英國物理學會候任主席     2500 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觀察到一切事物都處於永恆的變化中。“一切事物都處在流變之中,”他說,“沒有什麼是靜止不變的。”   做了近50年的科學研究,我確信赫拉克利特是對的。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我看到太多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個體和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1970 年的我還是個年輕人,次搭飛機從故鄉威爾士飛到巴黎,準確地說,是搭了好幾次飛機。因為這一趟旅程我就換乘了三架飛機,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很多年以後,我飛到北京所花的

時間比那次飛到巴黎要少得多。從飛機座位前的電子螢幕上,我還可以看到這趟旅程飛越了無數山脈和海洋。   這幾十年來,還發生了很多其他的技術飛躍。在我小的時候,電腦很龐大,如今經過一步步的小型化,出現了可以隨身攜帶的筆記型電腦和智慧手機。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分享更多的知識。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曾經見證了人類次踏上月球並且安全返回。通過電視這個新媒介,所有國家的人都從太空的角度看到了地球,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家園裡。很多年後,我又見證了中國發射了自己的空間站,這代表中國的科技取得了非凡的進步。   但是我發現,有些變化在給我所熟悉的人們和社區的發展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擾。我在威爾士的

朗達山谷裡長大。那裡因為發展煤炭和鋼鐵工業而聞名,這也為當地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我的岳父參與設計和建造了當地的鋼鐵廠,我的父親曾為一家工業陶瓷廠工作。製造業就圍繞在我的身邊。   後來,我離開了朗達山谷去牛津大學讀書,而我的故鄉也在經歷著變化。工業逐漸衰退,隨之而來的便是工人失業和經濟困難。原來很多適合當地年輕人的工作崗位逐漸消失,人們似乎只能去別的地方或別的行業中找工作了。   但我從不認為成為一個科學家就可以脫離熟練工人所具備的工程技術能力。我的父親使我清晰地認識到,即使動腦過日子也不能離開動手的技巧。將理論與實踐分離開來一定是錯的。   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我深深地瞭解這一點。所有有成就的

科學家都會告訴你,他們之所以可以得出重要的發現,無論是研究宇宙還是病毒,無論是設計大型粒子對撞機還是基因排序,都要依靠出色的動手能力。我們的通信依賴半導體技術,空間站依賴高品質的金屬和加工這些金屬的技能。   因此,我意識到,在這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把我現在所做的研究和我兒時就已熟悉的製造業結合在一起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這個時代把我們的技術突破與傳統製造業中真正做實業的人和地區聯繫了起來。   對於像我的故鄉威爾士一樣受鏽帶問題困擾的後工業化地區,這是一個新生的機會。發生同樣問題的地區還有英格蘭北部和中國的工業中心,這些地方也面臨著來自海外更廉價的勞動力和工作機會流失的挑戰。  

讓我尤其興奮的是,這也意味著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重塑工人的尊嚴,他們可以在新工廠裡使用數位技術,同時結合他們已經具有的工程技術來重新塑造未來。在曾經的舊工廠和礦區,新的研究機構給社區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當地企業帶來了訂單。一度頹廢的工業城市如今煥發了生機。   能推動這種轉變的人需要有遠見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而回報將體現在願意做出轉變的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發展更加綠色的工業技術,把一個充滿更加新鮮的空氣和充足的自然資源的地球留給後人。   子曰,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本書結合了我們已知的經驗和的研究發現,來講述在這一轉變中我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從而進

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   這本書旨在幫助中國的政府、工業界、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瞭解後工業化社會中的製造業升級這種轉變是如何實現的。我在牛津大學的學生馬兆遠教授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像他當年從事物理學研究一樣富有熱情。他相信這種轉變會使中國和全球其他地方受益。因此,我向讀者推薦這本書,希望它有益於我們為未來人類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和世界。

後工業化社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雙生涯家庭中夫妻家務分工之研究

為了解決後工業化社會的問題,作者郭文潮 這樣論述:

臺灣近年來已邁向後工業化社會,其產業型態多以第三級產業為主。隨著教育程度提昇及自主意識的覺醒,多數女性選擇投入職場,生活重心不再僅限於家庭層面,更追求職涯上的表現與成就。因此,雙生涯家庭應是臺灣社會未來的主要家庭型態。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雙生涯家庭所呈現的家務分工情形。本研究使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七期二次之主題一「家庭組」資料,探究全職有偶之夫妻(或同居伴侶)從事家務勞動的情形。主要分析的家務項目包括:女人的家事──洗衣服、男人的家事──簡單修理家中東西,以及男女平均負擔的家事──倒垃圾。本研究旨在透過迴歸分析,探討哪些自變項最能影響雙生涯家庭的家務分工。分析結果顯示家務勞動性別化的模式依

然明顯,洗衣服和簡單修理家中東西仍是女性和男性主要的負責項目。不過女性在從事洗衣服和倒垃圾上較受到「每週平均工時」因素的影響,時間可得利用理論得到較多的支持。因此,筆者推測在臺灣勞工工作時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將會持續對雙生涯家庭的家務分工造成影響。

迎接新世紀:文明社會的世界觀與國際觀(下)

為了解決後工業化社會的問題,作者林碧炤 這樣論述: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面對許多嶄新的挑戰,從政治、軍事、經濟、金融、宗教、文化,到醫療衛生與氣候變遷等,都成為國際關係的新議題;而重新回籠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更需要國際關係研究知識社群以恢宏及實用的世界觀與國際觀加以因應,建構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社會。   本書以文明社會的建構為目標,提供理論架構、實際個案、概念架構、思考方法,期能從理論引導研究,由研究解決問題,以前瞻的世界觀與國際觀克服新世紀的新挑戰。希望本書能扮演路標的角色,讓走在這條漫長道路上的研究者與決策者不致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漫遊者」。   本書作者為資深國際關係學者,歷任政府重要職務,為國內少數學術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

俱豐的國際事務專家。此一著作融合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政治現勢,從臺灣的角度出發,探討二十一世紀的新挑戰與因應之道,為作者累積多年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的心得。也是繼《面向新世界:國際關係的復古與創新》之後的又一鉅作。   作者簡介     林碧炤   臺灣嘉義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英國威爾斯大學博士。   歷任:政大外交研究所所長、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政大副校長、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總統府副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   現任: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東吳大學文理講座教授。   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國際安全、外交政策與兩岸政策。   著有《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面向新世界》等

學術論著。   第三篇 基本概念及其架構:世界及社會 第一章 多元的世界 第一節 放眼看和用心想的世界 第二節 歷史世界 第三節 政治世界 第四節 經濟世界 第五節 文化世界   第二章 變動的社會 第一節 再論國際體系 第二節 封建社會、舊社會及舊制度 第三節 無政府的社會 第四節 工業及資本主義社會 第五節 後工業化社會 第六節 資訊社會 第四篇 發展的動力及阻力 第一章 發展與低度發展 第一節 概念與方法 ──從本體論及認識論的角度切入 第二節 國際發展或發展國際關係學 第三節 經濟世界來臨之前 第四節 經濟社會的競爭與合作 第五節 發展經濟學的遠景與侷限 第六節 國際關係的貧困與

濟貧 第七節 國際關係的富裕與均富   第二章 美國例外主義 第一節 概念架構的起源 第二節 孤立及理想主義 第三節 制度主義的經濟 第四節 多元主義的社會 第五節 例外主義與國際傳播 第六節 例外主義與政治 第七節 突出就是例外   第三章 中國崛起 第一節 概念架構 第二節 中國模式 第三節 北京共識 第四節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五節 中國的例外 第六節 絲路的歷史及地理解釋 第七節 另類的例外主義 ── 一帶一路 第四章 台灣的經驗 第一節 台灣近代史就是發展的歷史 第二節 東亞發展模式 第三節 哲學、政治及經濟的解釋 第四節 政府、國家政治與市場 第五節 社會學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解

釋 第六節 熊彼得的期待   結語 文明的國際社會   後記:方東美先生與東美出版社 參考書目   後記     方東美先生與東美出版社   東美出版社由連正世先生創立,取名東美以紀念一代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極具深義。方先生於1899年初生於安徽桐城。東南大學畢業後,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進修,獲得博士學位,1924年起分別在武昌高等師範學院(武漢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東南大學及中央政治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任教。1948年來台,在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1973年退休,轉任輔仁大學,1976年病逝。   方東美教授一生研究哲學,最主要的貢獻是將中國哲學與佛學、西方哲學、文化學及人類學融

合在一起,達到科際整合及學術滙通。他同時也是宋明理學的主要倡導者,更是新儒學的代表性學者之一,與牟宗三、唐君毅、熊十力、錢穆等人齊名。他最早研究西方哲學,特別是美英哲學界的「新實在主義」、黑格爾及康德。在嚴謹的邏輯訓練之下,他運用《易經》的哲學架構,提出「哲學三慧」、「文化四相」,並融合中國、歐洲及希臘哲學,將以上的三種文化加上印度文化,提出「廣大和諧」的哲學觀。   他對《華嚴經》的研究最精深,認為此經是「經中之經」,闡述中國的大乘佛教,他說:「佛學是宗教,也是哲學。」簡單的說,「以易經為基,以儒家為體,以道家為用,以西方哲學為法」就是方東美先生的哲學,同時將中國佛學的「蘊發慈悲」的道理融

入了哲學。一生追求哲理,從未介入政治。   他確實做到謙沖為懷,從不自稱為儒學家,畢生努力的教學,常說:「一位老師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學生超越老師。」方東美先生進入了儒家、道家、墨家的世界,心中並沒有忘記黑格爾、康德及尼采,他受懷海德的影響很大,分享杜威及羅素的哲學觀,經常說:「作人必須是要成就他的神性。」他的思想為的是建立人與世界的連接,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承續了演化論對於哲學的影響,這是作為一位正統的新儒家很難得到的貢獻。趙敬邦在聯經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思想》第三十一期的專文中,稱方東美先生是哲學的人類學家。《傳記文學》在2007年6月曾出版專集,紀念這一位學貫中西,通曉古今的學人。

方東美先生文集由黎明文化公司出版。   「哲學是追求事理的學問」,其實擺在其它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科也是一樣的。方東美先生經常勉勵青年學子:「窮其源,搜其真,盡其妙。」,以此和連正世先生及東美公司的全體同仁互勉。 林碧炤 前言 為什麼要學習世界 地理學對於「世界」的說明是每位研究國際關係者的基本知識。就專業而言,讀者可能比較不注意《山海經》、《水經注》、《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等中國古典著作,它們都是地理的書籍,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完全正確則有爭議。國家地理雜誌出版的《中古歐洲》(The Medieval World)、《古代世界地圖》(Atlas of the Ancie

nt World)、《世界史的地圖》(Almanac of World History),維克多(Jean-Christophe Victor)及其他人合寫的《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le Dessous des Cartes: Itinéraires Géopolitiques)提供簡明的地理知識。更進一步的研究要從地緣政治或政治地理的領域中著手,在此先不介紹。 每個人對於地理的了解是一致的,因為地球不能改變,山脈、河川、土地及礦產都有科學的根據。這是硬體的世界,或者是眼睛看到的世界。本書所討論的世界觀及國際觀更重視心理的世界、抽象的世界。羅斯諾(James N. Rosenau)在《似近似遠

》(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Globalization)一書中,將每個人的世界在全球化的架構之下,分成了地方世界(local worlds)、全球世界(global worlds)、私人世界(private worlds),再細分為十二個世界,讓研究者了解國家像個人一樣如何溝通、互動及解決問題。羅斯諾所指的世界不是地球,他沒有提到任何礦產、資源或氣候,但他所指的世界是一個「非領域型的世界」(non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world affairs),詳細的說明了全球化及現代化對於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公共政策及大眾傳播帶

來的政變。他的著作相當完整,而且融合了社會學、比較政治、公共管理及國際關係,在概念分析上,羅斯諾的《似近似遠》這本書確實有獨到之處。

魅力評價於辦公椅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後工業化社會的問題,作者林欣慧 這樣論述:

臺灣的社會結構逐漸轉型至今天的後工業化社會,生活水準的提升連帶影響使用者對於產品的要求與體驗感受,產品起初只需要滿足機能及生理需求,現今轉變為追求產品與使用者本身個性或環境的情感連結,並且重視產品帶來的愉悅性。本研究以辦公椅為例,鎖定的目標族群為白領上班族,原因是臺灣平均工時高達8小時以上,辦公椅儼然成為大多數上班族一天之中最貼進身體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傢具。許多研究顯示,有越來越多具有規模及優良的企業願意花許多資源為員工營造舒適的辦公環境,也確實能因為更好的辦公環境而提升員工的效率與激發出更好的創意。本研究通過專家訪談,彙整意見後將辦公椅分為輕盈方便好整理、簡約俐落素雅、舒適溫暖穩固、適用性高

、特殊稀有、活潑年輕和具有設計感與質感等七項類型,將受訪者依照人格特質分為外向開放性、神經質、友善性和審慎性四類,以數量化I類分析後,得到不同人格特質對對各個類型辦公椅的魅力評價差異,並彙整出對於使用者而言,最能讓其感受到該類型辦公椅魅力之設計要素。本研究之研究貢獻在於未來傢具設計師或室內設計師,在確認使用者身份、產業性質和辦公環境的前提下,可以參考本研究之結論進行設計與調整,讓產品更符合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