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三建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廣三建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袁剛寫的 隋煬帝傳(二版) 和徐蒙的 中華書局雜誌出版與近代中國(1912-1937)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95年6月底呆帳資料.txt - 華南銀行也說明:... 聯樺事業有限公司9736**** 316,314 11 峰安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8122**** 304,937 12 廣三建設股份有限公司0583**** 304,720 13 高鳳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8126****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元華文創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 林卓民所指導 沈文華的 具集團企業背景的銀行面對金融風暴前後經營效率之分析 (2000),提出廣三建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集團企業的銀行、經營效率、資料包絡分析法、Malmquist生產力指標、Tobit迴歸分析。

最後網站金融監理與風險管理選輯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台中商銀廣三集團案 1995年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以廣三建設員工13人做人頭,提供資金讓每人購進台商銀股票,隨後曾正仁利用該13位人頭以收購委託書方式,入主台中商銀董監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廣三建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隋煬帝傳(二版)

為了解決廣三建設的問題,作者袁剛 這樣論述:

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 營建東都,穩定政治局勢, 北征高麗,削弱高麗國力, 隋煬帝的多重建設影響了未來盛唐之世!     中國最具爭議性的皇帝之一──隋煬帝楊廣,運用龐大的權力徵發百萬民夫忍飢受餓築長城、建運河。運河開成後又大造龍舟遊江都,耗費大量錢財,不但加速隋朝的滅亡,最終還落個萬世唾棄的惡名。     然而,這一連串勞民傷財的建設看似極不人道,卻在在成為後代唐朝盛世的基礎。他建立的大運河,成為貫穿南北交通的動脈。他更營建東都洛陽控制江南地區,穩固隋朝統治基礎。他的權力和才能,將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高峰,是一位與秦始皇、漢武帝同樣的有才能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本書作

者袁剛,研究隋唐中樞體制發展,考察隋煬帝相關史料,了解眾人眼中的亡國昏君,為何在舊史記載中評價如此兩極,詳實地分析其功過是非,並深入研究他的性格與氣質,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全方面介紹隋煬帝的一生。   本書特色     1. 史料詳實,呈現世人對隋煬帝的正反兩極評價   2. 考察隋煬帝時期的歷史背景及如何獲取權力   3. 研究隋煬帝的性格與氣質   好評推薦     「隋煬帝不似一般亡國之君,貪圖個人享樂而無所作為。事實上,隋煬帝心懷聖王志業『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而其興辦的各項工程,多可視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朱振宏

具集團企業背景的銀行面對金融風暴前後經營效率之分析

為了解決廣三建設的問題,作者沈文華 這樣論述:

近年來,政府為積極推動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與順應世界金融自由化的潮流,階段性的解除金融管制,以利自由化政策的落實。國內各大集團企業於是紛紛大幅投資成立銀行,以增加自有資金的籌措及運用的便利性。由於銀行業與集團企業結合後所獲得之豐沛的資源,或可有效的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但銀行與關係企業間所可能產生的利益輸送,是否會危及銀行本身之經營?也就是說,身為社會公器的銀行,是否會被其事業主所私用?且民國86年底發生在東南亞而後蔓延至全亞洲的「亞洲金融風暴」,實則導因於東南亞各國之集團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過從甚密,因此,當大集團企業宣告破產、倒閉時,也連帶影響了貸款銀行,進而擾亂了整個金融體系。由此可知,健全

的金融監理,設立完善的「金融防火牆」制度,並落實金融檢查業務,實為杜絕金融危機的重要法則。 本文針對民國85年至8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後期間,將26家本國銀行分為無集團企業背景及具集團企業背景二類。首先,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DEA)獲得每一家銀行各年度的經營效率(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配置效率及成本效率),然後檢定銀行具有集團企業背景與否,其經營效率有無顯著差異;另由於資料期間涵蓋民國86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故探討此二類銀行面臨整體環境變化-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後期間,其生產效率是否受到影響。另利用M

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析各銀行生產力的變動。最後,採用Tobit迴歸分析討論不同的銀行特性對經營效率的影響。此外,檢定DEA的經營效率值與傳統財務比率分析法的一致性,以了解DEA評估效率值的高低與其財務結構的健全性是否呈顯著相關。 研究結果主要如下列四點所示: 一、無集團企業背景銀行的純技術效率值顯著的優於具集團企業背景銀行,可是其餘各項效率值,則以具集團企業背景者較高,但不顯著。不論在金融風暴前或後,銀行有無集團企業背景,其經營效率皆無顯著差異。顯示銀行不論有無集團企業背景,在面臨金融風暴的衝擊時,皆能做適當的應變。

二、無論是何種類型銀行,民國85年至88年的生產力皆呈現衰退的情況,主要的來源為技術無效率的影響。 三、放款品質對於銀行的經營效率具有負向顯著的影響,經營規模、自動化程度則對經營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存款組合多樣化對純技術效率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但對規模效率與配置效率則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四、DEA的各項效率值,除純技術效率與部份的配置效率外,和四項獲利性指標大部份呈顯著的正相關。

中華書局雜誌出版與近代中國(1912-1937)

為了解決廣三建設的問題,作者徐蒙 這樣論述:

  中華書局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上的第二大民營出版社。學術界圍繞這個機構雖然產生了大批成果,但對其所出版的雜誌研究仍顯薄弱。本書通過挖掘史料,對中華書局從創立之初到抗戰爆發時段(1912-1937年)的雜誌出版活動進行了系統整理,以探求這些雜誌與中華書局本身的關聯,以及與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互動。   本書探討了中華書局前期雜誌出版與近代中國的關係,是觀察、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一個窗口。 本書特色   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華書局,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本書探討中華書局前期的雜誌刊載內容、主題、作者等議題,這是一個觀察、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重要窗口。   本

書研究中華書局前期的文化貢獻,透過該書局出版的多種近現代雜誌,可探究當時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互動   作者簡介 徐蒙   學歷   北京林業大學材料學院 本科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 碩士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博士   教職   現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講師   期刊論文   〈新馬華僑對於祖國抗戰的貢獻——以《南洋商報》為中心的考察〉、〈2010年文獻學研究進展〉、〈世界書局的知名偽書及其反思〉、〈《現代漢語詞典》的時代性特徵〉、〈小說林社及其刊物廣告、告白研究〉、〈曾朴的編輯出版活動〉。   序   第一章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中華書局雜誌出版活動 三、研

究綜述和研究資料 四、研究進展和研究難點 五、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第二章民國時期出版環境和雜誌發展 一、報刊出版環境 二、近代各種報刊發展概況 三、雜誌的多元化發展 四、雜誌成為出版機構的重要文化產品   第三章中華書局發展與雜誌建設 一、擴張期的中華書局與雜誌出版(1912-1917) 二、「民六危機」後的中華書局與雜誌出版(1918-1937) 三、中華書局代為印行的雜誌   第四章中華雜誌出版與民國教育發展 一、《中華教育界》與民國教育思潮 二、《中華教育界》對近代教學法的推廣 三、《中華教育界》與教科書出版 四、《中華教育界》與國語運動   第五章中華雜誌出版與民國政治社會議題 一

、《大中華》雜誌與近代政治、社會 二、《新中華》雜誌與時代危局   第六章中華雜誌出版與民國實業思想 一、民國實業情況和實業救國思潮 二、《中華實業界》中的國內外實業情況 三、《中華實業界》中的經營與管理知識 四、《中華實業界》對於中國實業界的措施建議   第七章中華雜誌出版與民國平民文化生活        一、女性權利與女性生活圖景 二、中華雜誌與小說   第八章中華雜誌出版與民國少年兒童生活 一、近代少兒報刊發展 二、中華書局的少兒雜誌佈局 三、編輯特色   第九章雜誌相關的重點人物 一、陸費逵 二、梁啟超 三、舒新城 四、陳啟天、餘家菊、左舜生和李璜 五、黎錦暉 六、包天笑和劉半農 七、

錢歌川   第十章雜誌特色與中華書局經營策略 一、雜誌的時代魅力 二、廣告與行銷 三、中華書局的經營管理特色 四、與商務印書館的雜誌競爭   第十一章結語 一、中華雜誌的歷史價值 二、傳播影響 三、中華雜誌的成功與思考   參考文獻 附錄1:1914年《中華教育界》和《中華實業界》廣告比較 附錄2:中華書局主要自辦雜誌價目表   後記     自序   以一家出版機構為單位,從社會史的角度探索其雜誌出版活動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視角。中華書局創辦的雜誌和圖書一樣,都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文化產品。這些類型豐富的雜誌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雜誌的命運與中華書局同時經歷沉浮。遺憾的是,對於中

華書局的雜誌出版以往研究很不充分。本書以中華書局的經營發展為脈絡,以中華書局出版的雜誌——「中華雜誌」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這家企業的雜誌出版情況,雜誌的內容和思想內涵、重要人物以及社會影響,並探討了出版機構經營雜誌的特色。   本書首先分析了民國時期的法制、教育、經濟、文化環境,雜誌在種種有利條件下迎來了繁榮局面,而出版機構也積極投身雜誌建設。然後,以1917年「民六危機」為界,本書分兩個時間段梳理了中華書局在1937年之前的發展和雜誌建設,並分析了其代辦的重點雜誌。   在主體部分,本書通過對《中華教育界》、《大中華》、《新中華》和《中華實業界》這四本代表性雜誌的分析,依次討論了中華書局出

版的雜誌對於民國教育、政治、社會、實業的影響,分析了這些雜誌所涵蓋的主要社會思潮和議題,以及體現的立場和思想傾向。本書接著探討了女性雜誌《中華婦女界》和小說類雜誌《中華小說界》對於民國時期平民文化生活的促進,以及少兒類雜誌的佈局和編輯特色。人物研究歷來是出版史的重點,本研究選取了幾位代表性人物,對他們與中華書局雜誌建設的關係和貢獻展開分析。在經營方面則分別討論了中華雜誌的時代魅力、雜誌行銷策略與雜誌廣告、雜誌與企業戰略這樣三個方面,並在最後總結了中華書局雜誌建設的歷史價值、傳播影響和對於當今出版業的啟示。   本書主要是對中華書局1937年之前的雜誌出版活動進行了一次系統梳理和總結,採用多學

科的研究視角,分析了中華雜誌的時代特色、內容和歷史價值,並分析了這家出版機構雜誌經營的策略和特色。本研究從一個出版機構整體出發研究其雜誌出版活動,豐富了出版史研究,為今後分析出版機構雜誌出版活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