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遊戲活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小遊戲活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侯惠澤寫的 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X喜樂協作,一起玩中學! 和黃俊儒,薛清江的 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什么小活動或者小遊戲適合在教室玩的 - 櫻桃知識也說明:你好,下面這個站點的小遊戲比較新,種類也比較多,要什麼都有哦。 4 手機用戶. 1、泡泡糖. 主持人召集若干人上臺,人數最好是奇數,當大家準備好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麗文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陳俊廷所指導 張可橙的 照顧者對於育兒APP使用經驗及滿意度之研究 (2022),提出小遊戲活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育兒、APP、科技接受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賴貴三所指導 江聖愛的 《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2022),提出因為有 周易、國中國文、融入教學、主題教學、寫作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小遊戲活動的解答。

最後網站Re: [聊天] 活動的小遊戲有Bug? - 看板PCReDive則補充:... 點四農士活動的打老鼠小遊戲發現會錯誤3900,好像有問題了(? 今天又有更新檔下載完畢後進入活動小遊戲恢復能玩了還好Sonet動作夠快沒有在活動結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遊戲活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X喜樂協作,一起玩中學!

為了解決小遊戲活動的問題,作者侯惠澤 這樣論述:

「我說你聽」的講述法, 已不再是有效教學的唯一首選! 缺乏適當認知引導的討論與提問, 可能會讓學習者產生焦慮感!   孩子說,玩中學,讓我更想學!   遊戲式學習正當道,   帶出孩子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樂趣與渴望,   讓我們一起啟動孩子的學習大未來!   侯惠澤,   從小就立志要當個好老師,   現在是兩個孩子的爹,   也是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更是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如果說他是研究遊戲式學習的達人,那麼陪伴孩子玩遊戲就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   「爸爸玩時間」是他和兩個小孩最親密的時刻,   看著孩子玩他設計的遊戲,

沉浸在遊戲世界裡,渾身散發期待與新奇感,   這一刻讓他感受到,「玩」的魅力讓人動容,孩子自主學習的潛能全面被喚醒。   如果說愛玩是人的天性,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就順著天性發展吧!   現在的學生,每天面對繁忙的課業、緊繃的升學壓力,   學習過程充滿焦慮與不安,原本就不易被喚起與維持的動機,就這樣不斷地被削弱……。   學習時若能適時注入遊戲,配合引導、給予表現機會,將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與素養。   玩中學能夠營造歡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習變得簡單,幫助學習者思考!   為了要讓學生學得快樂、又能同時擁抱學習成效與能力培養,   侯惠澤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多款10-20分鐘內即可完成的

微翻轉遊戲,   在不影響課程進度下,用遊戲巧妙搭配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組討論活動。   教學領域豐富又多元,涵蓋「自然科學類、人文史地類、資訊科技類……」,   書中介紹的迷你教育遊戲類別廣泛,各種學科實例包羅萬象。   暢銷桌遊《走過‧台灣》、《化學事》指導教授──侯惠澤,   十年「微翻轉遊戲」設計祕技傾囊相授,歡樂學習任你行!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世界有一種讓玩家無法自拔的魔力。   喜歡玩遊戲的人,常常也會想要自己設計遊戲,   沒有身體力行,往往只是害怕設計學習型遊戲的門檻太高,不容易創造成功經驗。   其實設計學習式遊戲很簡單,跟著作者step by step,就

會發現原來設計遊戲so easy!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玩遊戲、設計遊戲,進入遊戲式學習的「微翻轉」歡樂殿堂吧! 本書特色   ‧    第一本兼顧理論與實例的「遊戲式學習」專書,是家長、教師運用遊戲教學的最佳指導手冊。   ‧    詳細介紹15款教育遊戲的內容與使用說明,無論是父母陪玩,或是老師帶玩,都能玩一次就上手。   ‧    設計教學遊戲step by step,只要四步驟「擬定學習目標→設定遊戲規則與情境→進行認知分析→著手設計遊戲」,創遊設計者就是你。   ‧    親身體驗玩中學!書中各段內容,搭配積分遊戲,看書搶積分,讓您即時體驗遊戲式學習的樂趣與奧妙!

非玩不可專文推薦   數位學習專家  張國恩 台師大校長   高人氣桌遊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創遊微翻轉教師 王嘉萍 基隆市暖暖高中化學教師/劉輝龍(龍老) 台北市碧湖國小教師   玩過你就會愛上,欲罷不能聯名推薦   基隆女中數學科 方璞政老師   六和高中化學科 沈秀君主任   基隆女中英文科 林上瑜老師   中和高中數學科 胡城瑋老師   瑞芳高工歷史科 楊惠娥老師   壽山高中歷史科 蘇健倫老師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侯惠澤   長期研究遊戲學習,期許自己的教學能夠「讓學習同時充滿喜樂與深度」。提出「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希

望運用20分鐘內可執行的小遊戲和學習者互動,有效引起自主學習動機。發展與提倡的迷你教育遊戲(包含桌遊與數位遊戲),以各種學習理論與心理學為基礎,適用於12年國教教學現場、高等教育、企業教育訓練與親子共學。此外還提供桌遊認知機制模組、數位密室逃脫與地圖街景遊戲設計編輯環境,供教學者自己來當創客,發展屬於自己的迷你教學遊戲。   帶領的「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除了研究、設計與開發迷你型教育遊戲(含數位、桌遊、手遊)外,並藉由實徵研究分析學習者的心理歷程與行為模式。侯惠澤目前也是國際上學習行為模式分析領域重要學者,經常進行相關的國際、產學交流與技術面、教學面的實務推廣,強調每

個遊戲的學理基礎與客觀分析。期許讓適用於翻轉教室的遊戲式學習,客觀務實地長遠發展!   【現職】   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得獎紀錄】   99年度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100年度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四年期補助計畫   台科大學100年度傑出研究及創作獎   102年度  臺灣科技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產學合作桌遊作品】   2Plus 化學事 桌上遊戲   2Plus 走過台灣 桌上遊戲 2.0   (以上兩款學習式遊戲,曾多次榮登博客來桌遊類品項單日銷售冠軍)  

推薦序 用遊戲翻轉教育           張國恩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劉力君(南瓜妹) 微翻轉,讓學習充滿歡喜的生命力    王嘉萍 微翻轉遊戲,讓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意義 劉輝龍(龍老) 自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PART 1 動腦玩玩 微翻轉 桌上遊戲 遊戲#01  走過‧臺灣 遊戲#02  化學事 數位遊戲 遊戲#03  犀利人夫 遊戲#04  微光心塵 遊戲#05  Valence Bond 遊戲#06  量子禁地 遊戲#07  逃出研究室 遊戲#08  蒸餾關頭 遊戲#09  曉明作冰棒 遊

戲#10 CLUE 遊戲#11 皂甘那飛 遊戲#12 大稻埕之戀 遊戲#13 震撼湯米 數位遊戲編輯器 遊戲#14 密室解謎遊戲編輯工具 遊戲#15 情境式學習街景遊戲編輯器 PART 2 動手設計 微翻轉 寫在前面:闖三關,集滿100點,即為遊戲設計達人! 焦慮或喜樂?翻轉教學的挑戰 為何用遊戲?遊戲式學習活動的特色與心流經驗 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簡介──自主學習、引導診斷與高層次認知討論 微翻轉設計入門三部曲──體驗、分析、設計 微翻轉教學遊戲設計原則 微翻轉遊戲範例說明與設計原則──以桌上遊戲《走過‧台灣》為例 微翻轉教學簡案設計與評估 附錄 快樂創遊 微翻轉 結語  將喜樂的教學

活動帶入每一個課室中   推薦序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兩年前著手設計《走過‧臺灣》時,每周的開會時間,我都會帶著測試用的歷史圖卡和初步玩法與研究團隊一同測試。惠澤老師是這款教學式桌遊的指導者,在長達1年左右的漫長研發期裡,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著團隊,要從認知負荷、同儕互動中的動態分析,逐一驗證學習成效。   他常常和我分享,以商業、娛樂目的為首要考量的遊戲雖然好玩,卻不見得符合教學目標,也未必能帶出正向的學習動機。一款成功的教學遊戲,判斷標準絕對不能落於單純的主觀判斷是否好玩,或帶有刺激感。而是應該將設計完成的遊戲,直接施測於教學現場。藉由觀察學習者的投入程度,與教學

引導者間的互動感應,不厭其煩地微調學習者認知設計、遊戲活動節奏(關卡),才能確實達成遊戲目標等於教學目標的理想。   老師的提點,是《走過‧臺灣》設計團隊一路以來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樣的嚴謹態度,在進入國中班級施測時,我們從最終實驗結果驗證了此目標。參與測試的學習者,高度沉浸於遊戲中,透過反覆的合作討論,不斷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走過‧臺灣》遊戲出版與推廣過程,我們有幸結識跨學科領域想要將遊戲運用於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各科微翻轉共備團陸續組成。社群裡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運用遊戲化活動在課堂的實戰經驗,這股小能量醞釀到2015年的暑假,有了一次小小釋放的成果展示舞臺。   猶記這場盛會

──「臺科大微翻轉嘉年華」,聚集全臺超過120位老師。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緊鑼密鼓地安排一場又一場的研習課程。邀請大家進行迷你遊戲設計的角色扮演,嘉年華會的會場,每位初踏入研習教室的老師就像個美食家,在試玩過多款數位與桌上遊戲後,細細地品嚐出每款遊戲的特色,哪些因子會觸動求勝的內在動機,哪些環節又會讓人感到挫折與焦慮。   釐清遊戲帶來的正負向情緒後,老師們又轉換角色,變身為廚師。各自依照所屬學科領域分組調配食材,回想出教學生涯中趣味和情境鮮明高的主題,寫下簡明的教學計畫,以此為食譜設下不斷改良的基礎。除此之外,也試圖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高度,抓出學習此單元時容易混淆的知識,最終以工匠務實的精神

把玩法製作成遊戲用的看板、地圖、卡片與計分代錢幣,透過緊湊的交叉測試,再三針對問題修正,追求遊戲運作更流暢。   最後一天有超過200位挑戰者前來試玩各組產出的作品,惠澤老師就像個興奮的大頑童一樣,揮著繽紛的評分按讚貼紙,在川堂間來回穿梭引領著闖關的學生、爸爸媽媽、親友團,讓每位玩家逐一試玩老師們以光速成軍的30個遊戲研發攤位。這些遊戲包羅萬象,有「調配飲料濃度的化學實驗」「背包客環島競逐的數學挑戰」,以及「從花朵卡分辨季節的國文應用主題」。   我看到每一位師生、家人都露出欣喜的眼神,不時傳來得分的喝采,還能破解遊戲中的漏洞。被破解的設計團隊,組員們並不氣餒,積極採取謹慎的研究精神,立刻

修正遊戲,讓遊戲完善度升級。這都是短短兩天內所發生的事啊!我見證了遊戲式學習的魅力,這股魅力凝聚跨世代的學習者優遊在關卡挑戰的張力與喜悅中,讓在傳統課堂教學疲憊不已的老師們,再次從玩樂中得到紓壓和釋放。   感人的一刻,讓惠澤老師多年來的堅持,逐漸結成甘美的果實。   這幾年看到惠澤老師奔走在各教師社群,他的理念是把喜樂帶給孩子,讓孩子們在教室一起玩遊戲的珍貴回憶,可以伴隨著彼此直到長大成人。無論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期盼孩子保有強韌的信心,遇到難關時聚集同陣線的戰友一同奮鬥。這樣的共患難精神,就像我在微翻轉地理教師共備團裡,感受到的溫情。無論何時,只要我拋出提問,就會有數十位跨校老師

紛紛提出看法與解決方案。若遇到提出的疑問無法立即解決,老師們立刻啟動揪團討論、研擬對策機制,讓教學者不再如同樹枝孤鳥般地孤軍奮鬥,反倒像交響樂團彼此襯托、協奏。   這本微翻轉教學的專書就像一本隨手可得的「迷你學習遊戲製造機」攻略本,跟隨惠澤老師的洞見和指引,在每個小單元中破關累積點數,讓讀者先看見自己逐步升級的喜悅,再把這份禮物帶回課堂中。透過「五個微翻轉教學步驟」,剖析認知和互動歷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依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客製多元、適性的教學活動。用遊戲發動學習引擎,為課程加溫、加料。   祝福閱讀此書的讀者,看完惠澤老師的新書後,慢慢釋放出我們在教學經驗中的獨門絕活,成為喜樂滿溢、創

意無窮的「教學遊戲設計師」。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在嘉義東石鄉下長大的我,從小沒太多的玩具,多數靠著雙手自創遊戲。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本摺紙書給我,我手巧,很快學會一些摺紙基本技巧,看到同學有模型飛機可以組成艦隊,就拿色紙折出20幾架飛機與戰艦,組成更大、更厲害的艦隊,既不用花錢,又可以自由變化。在這場遊戲中,「惠澤很『會折』!」讓我增強了不少成就感,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在課堂上利用摺紙來教學。   回憶童年,我應該是個很會想「要怎麼玩」的孩子吧!遊戲的點子經常源源不絕,我和弟弟手上只要有一本空白作業本,這本作業本就可以變

身為我們的遊戲冊,每一頁寫上一種自創遊戲,這一頁是餐廳煮菜、下一頁是搭火車,就連看雲都是一種遊戲,每天隨意翻開本子,決定當天要玩什麼。那些遊戲和現在的數位遊戲不同,沒有聲光刺激,只有隨意定下的遊戲規則或想像劇情。過了幾十年,雖然小冊子早已不知去向,我們對於兒時享受遊戲、喜歡遊戲的深刻記憶,從不曾忘懷。   爸爸玩時間,當孩子的玩伴   六年前,女兒出生,我默默許下一個心願,每天都要有一段「爸爸玩」時間。「爸爸玩」大多在晚餐之後、睡覺之前,短則半小時、長約一個半小時。這段時間,我是玩伴,不是監督者;我不是陪孩子玩,而是和孩子一起玩。有些成人喜歡讓孩子自己玩,訓練孩子獨自解決問題,卻忽視孩子的

孤單。孩子需要自己玩,也需要跟同儕、跟父母玩。因為人們會和玩伴傾吐心事,卻不會和監督者談心訴苦。   最初在孩子零到兩歲時,「爸爸玩」只是一些功能性的遊戲活動,抱著孩子走動、開關燈、疊積木,我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孩子進入遊戲;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開始討論怎麼玩,分配玩偶的角色與任務、當場手做製造道具;在飯店遊戲中,房卡是隨手拿的紙片,門房與服務生都是透明人,全靠想像進行;我們還一起發明了一隻沒有尾巴的蜥蜴與一顆毛丸,他們參與許多活動,這隻蜥蜴與這顆毛丸也陪我們出去玩;女兒甚至設計了一款桌遊,由她教我玩,遊戲裡有山洞、池塘,還有「肚子海」,充滿童趣的手繪牌卡、圖版、數字骰子,加上蒙著眼睛的挑戰,

不需要花大錢,我們就能玩得很愉快、盡興,這是因為我們把設計遊戲變成了一種新趣味。   兩年前,兒子出生,「爸爸玩」繼續擴充,我會想不同的遊戲給姐弟分開玩,也會與女兒一同設計給相差四歲的姐弟能夠一起玩的遊戲。現在女兒常常主動問:「爸爸,我們來討論一下等一下要玩什麼?」父女互動當下,我也會說明自己當天身體與精神狀況,納入遊戲的選擇考量,因為我們是關心彼此的玩伴。   在遊戲中,我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輸贏間知道孩子對挫折的感受、會出現的情緒反應;我看見了孩子的特質,如康德所說,遊戲是自由的,遊戲裡有控制感、不確定性、新奇感和成就感。在許多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因素所營造出來的環境,可以促進

創造力、想像力、問題解決能力、思考表達能力與閱讀理解力,這不正是現代家長汲汲營營設法為孩子培育的重要能力與素養嗎?   成人也一樣享受遊戲時光   其實不只是孩子,成人也同樣需要遊戲,我和孩子一樣享受「爸爸玩」時間。與其說我影響孩子,不如說孩子一直在影響我;女兒每一個反應都刺激著我,腦海裡不斷思考,如何迸出更多遊戲靈感,要怎麼玩更好玩?接下來可以怎麼玩?   「爸爸玩」對我來說,是進修學習,也是心靈放鬆。女兒兩歲時,曾經拿著小熊來找我玩,口中直嚷著:「和爸爸一起玩,真好玩!」當下的驚訝、溫暖、悸動,已經不枉此生。我與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滿足遠勝於人生其他成就,我變得有童心,生活快樂,教學也

被啟發帶出更多靈感,更發現世俗間各種成就衡量的標準,往往是我們不容易理解、探究與遵循的,而我們所習慣的「只為自己理想拚命努力」,其實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在孩子身上,我看見自己曾有過的單純美好,為什麼現在我變得如此世故、僵化?對知識探索感到疲憊無奈?曾經視為天職的工作,彷彿成了不得不去履行的人生義務。   我才了解,上天給我孩子,不只是讓我撫育他們,也讓我有機會學習,然後去影響這個社會。那些身為家長的官員、老師、教授、學者、企業家,他們有沒有好好和自己的孩子玩、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他們真的知道下一代需要什麼,也知道該給孩子什麼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在學校推廣遊戲的原因,我

們一生會遇到很多老師,讓您記憶最深的部分,始終是和某一位老師曾經共渡過的美好遊戲時光。   翻轉教育引發的討論與教學焦慮   我成長於教育世家,長期貼近教學現場,一直以來,我聽到許多教師的困惑與無力,體會到他們的授課瓶頸,以及現今台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不安感。   即便這幾年翻轉教學熱門,也不能保證足以解決教育現場的所有問題。以討論式學習為例,教學引導者使用很多文本、講義、學習單,希望能帶出學習者的討論,但討論需要初始動機、先備知識、表達勇氣、正向的同儕互動與適當引導,缺乏任何一點都可能會讓討論卡住。   別忘了,過於緊湊與嚴肅的討論情境,也容易讓人感到焦慮。還未進行充分的認

知思考時,就在眾目睽睽下被教學者提問打斷思考要求回答時,經常使人陷於緊張、不安,沒開口的人,不代表沒想法,被否定意見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學習者甚至會產生如嫉妒、內疚等各種社會情緒;即便討論熱烈,學習者也可能因為先備知識與學力有限,討論流於無聊、空泛、離題、無法聚焦,更遑論高層次的認知思考;況且沒有經過認知設計的學習單,整篇密密麻麻,可能會比教科書還複雜難懂,要藉由討論過程自學、理解,對學習者來說其實非常困難,甚至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教學現場十分需要更多客觀嚴謹的質化或量化研究,來評估這些素養、能力或知識是否真的被提升。   有些教學者因為翻轉教育,與某些高成就的學習者發生

深入對話,感到欣慰滿足,卻沒有注意課室裡還有一群狀況外、對學習仍感茫然的學習者,他們根本無法跟上討論。在教學者眼中充滿熱情的課堂風景,會不會只是學習者演出的一場不真實的學習戲碼?   單向式填鴨讓學習者缺乏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但缺乏自學動機的討論與提問,則可能會衍生上述的問題與副作用。為此,教學現場需要設計、推行更完善的教學方法,我們不能因為施行不易就拒絕可以讓學習者更深入學習的創新與改變。我們能不能設法去兼顧每個環節、做好配套,讓翻轉有效?除了知識的傳遞,能否同時做到學習者能力的培養?更甚者,還讓課室充滿喜樂與挑戰!因此我們的研究團隊與許多現場老師,協力根據認知理論與遊戲學習理論推出「微翻轉

遊戲式學習模式」,用迷你且經認知設計的小遊戲活動,嘗試兼顧並解決上面提到的一些問題。   遊戲式學習引發學習動機   人在遊戲時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專注於遊戲中的人,不會太在意其他人說了什麼,會將重心集中在合力解決問題。於是低成就的學習者敢開口說話,高成就的學習者也樂於接受各種有貢獻的意見,大家甚至不會注意到剛剛那句話到底是誰說的,這是一個降低討論焦慮的好方法;以前教學者經過學習者桌邊時,學習者會假裝討論或故意不討論,但學習者玩開時,根本不會注意到教學者就在旁邊。因為遊戲是人自小的本能,專注玩遊戲時,會讓玩家完全投入,渾然忘我。   基隆市立暖暖高中化學科王嘉萍老師曾經讓學習者隨機分組、改

變座位,並使用精心設計的學習單。教學模式改變了,發現學習者也跟著變化!學生雖然一改過去在課堂上趴著睡覺、聽講,原因卻是座位調整後,與鄰近的隔壁同學更貼近,讓聊天變得很方便;不擅表達的學習者,遇這種面對面的尷尬情形,只能埋頭拚命想、努力寫,於是變得更為沉默;還有些學習者看不懂學習單,直接向教學者發問要答案。一堂課下來,老師很忙,學生很不安,學習變得片段、不扎實。某次,她決定在課堂上加入遊戲元素,學習者的討論品質又有了新樣貌,發言時,學習者不再在乎自己的化學成績,只想著要在遊戲中提出建議與策略,願意主動在家預習、複習的學習者比例明顯提高,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記得那一堂玩過的化學遊戲。   是的,遊

戲對改善成人與兒童的關係有莫大的幫助,我們懷念的教學者,常常是曾經在課堂上帶領遊戲的教學者;我們懷念的親子時光,是爸媽帶著我們玩遊戲的珍貴時刻。   讓遊戲的回憶陪伴孩子一生   當我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公園玩溜滑梯時,我從遊樂設施的小洞中觀察到,孩子遊玩的表情是如此專注、充滿好奇心與自主的行動力。我想,微翻轉遊戲式學習就是要將這樣的專注、好奇心與行動力帶入每一個課堂。   現在孩子長大了,還是喜歡「爸爸玩」時間,我要是能夠早些回家,兩個寶貝就會尖叫地跑來門口擁抱我,因為晚上可以一起玩了!我心裡清楚明白,有一天「爸爸玩」會結束,又或許有那麼一天,即便孩子與同儕有了自己的遊戲,回家時,偶爾還是

會覺得跟爸爸玩一下也不錯。   無論未來如何,我們現在正一點一滴累積互動的記憶,孩子常常告訴我,「爸爸,我今天好快樂喔!」「爸爸,我玩得好開心!」我深深期盼,這兩個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感到迷惘時,能想起這些遊戲片段,想起我這位童年玩伴。   前一陣子,我和女兒聊天,「等你長得和我一樣大時,我們可能就不會一起玩了。」女兒回答:「不會啊,大人也很可愛,爸爸你已經長這麼大了,還是很可愛很愛玩,會講好多可愛的話,所以我長大後,還是可以繼續跟你玩啊!」就這麼一句童言童語,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這一刻,無論您是家長、教師,或是關心教育的人士,讓我們先暫時擱下對教育、對孩子未來種種的憂心與不安

,一起回到兒時遊戲的曼妙時光。跟著書裡的15個遊戲,自在地享受玩遊戲帶給您的美好感受。在重新回味與體驗過遊戲的美好後,相信我,您會有股激動的情緒,想要動手設計遊戲。來吧!跟著我們一起「動腦玩玩微翻轉、動手設計微翻轉」吧!讓我們攜手找回讓孩子快樂學習的動能吧!  

小遊戲活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光の粉絲交流區Discord群
https://discord.gg/VEmVvq3

LINE群連結
https://line.me/ti/g2/V9osYPXHk3K4CB6OvYTAx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夢幻光の原神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ZL0jQwbR1UEk02KXBEeOr-V6xebknFH

照顧者對於育兒APP使用經驗及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小遊戲活動的問題,作者張可橙 這樣論述:

自2020年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對家庭帶來很大的生活改變,其中除了育兒日常之外,在防疫期間家庭互動型態也正悄悄地改變。因此,為了解家長育兒實際需求以及使用相關資源是重要的趨勢。家有嬰幼兒的父母需要紀錄各種嬰幼兒的生活紀錄,以確保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及健康檢查,如何善用各項育兒資源,將嬰兒照護資訊化,家長可以即時了解子女目前的狀況。隨著資訊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的流行,數位工具也愈來愈行動化及便利性,因此針對嬰幼兒各項活動的APP也蓬勃發展。目前市場上育兒APP種類眾多,但深入探討實際使用與功能是否滿足照顧者需求的研究較少。為了解照顧者對於使用育兒APP相關經驗及滿意度為何?研究首先依據文

獻探討嬰幼兒相關文獻,了解行動裝置在嬰幼兒保育相關之領域應用,再將市面上手持行動裝置平台皆有上架的育兒APP,將各個的功能做比較與統整,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照顧者對於育兒APP實際使用情形以及滿意度。本研究採用科技接受模式為研究架構,加入受試者背景變項探討各構面關係,利用SPSS統計分析方法來驗證各項研究假設。研究結果如下:探討照顧者對於育兒APP的使用經驗之現況與差異。「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會影響「使用意願」;「使用意願」會影響「滿意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對應研究建議,供未來建置應用程式系統可以擴充功能參考,讓使用者滿意度更加提升。

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

為了解決小遊戲活動的問題,作者黃俊儒,薛清江 這樣論述:

  「這些通識理念我們都很認同,但是如何帶進教室中呢?」…   基於臺灣通識教育課室的特殊性,與教改浪潮後的高教環境巨變,即便教師們認同通識教育的理念,但是從理念到教室之間,卻是一段極為遙遠的距離。面對不同屬性的學生、環境與體制,通識課程的教師往往需耗費極大的心力,方能經營出一門好的通識課。在這過程中,會經歷許多複雜的轉換與整合,是一段極為費心及專業的歷程。   本書的內容,主要集結了17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在「將學生的學習當一回事」的共同信念下,所編寫的30篇以具體教學現場為基礎的文章。這些文章是對於一些長期經驗的典藏,除了提供給第一線通識教師作為參考之外,也希冀能省卻從頭的摸索並引發

新的累積。 編者簡介 王冠生  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政治哲學、生命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審議式民主理論。 王若嫻  空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術專長為六朝文學、大一國文教學、清初思想。 王維君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藝術組主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美國奧勒岡大學音樂教育暨合唱指揮博士。學術專長為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通感、音樂心理學、音樂感知科際整合、數位表演藝術、音樂教育、管弦樂及合唱指揮、合唱教學。 林幼雀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學術專長為憲法、原住民婦女人權、性別與法律。 林武佐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助理教授。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 林錫銓  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都市與區域治理、永續觀光治理、社區營造。 梁家祺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學教育博士。學術專長為科學教育、課程與教學、學前教育、認知與學習。 張靜茹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臺灣古典文學、傳記文學與個人生命史、臺灣現當代文學、心理分析與臺灣小說。 陳鳳雀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兼藝術中心展演行政組組長。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碩士。學術專長為視覺藝術之美感、藝術手創之實踐、藝術史學、藝術賞析、視覺傳達與設計等。 游宗新  環球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術專長為非營利組織管理、社區發展、社區教育。 黃俊儒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科學傳播、科學教育、公眾科學理解。 廖蕙玟  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學術專長為國際私法、民法、民事訴訟法。 蔡介裕  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哲學、宋明理學、道德推理。 譚經緯  醒吾技術學院財金系專任助理教授、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兼

任助理教授。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經濟學,致力於經濟學課程與教學以及教材之設計。 劉柏宏  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數學教育博士。學術專長為數學史與教學和高階數學思考。 鄭雪花  臺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莊子哲學、中國美學、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理論。 薛清江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倫理學、道德推理、政治哲學、當代思潮、哲學與人生。

《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小遊戲活動的問題,作者江聖愛 這樣論述:

本文以「《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為題,於《周易》經傳中探求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與文學底蘊,並於教學應用中落實其義理價值。全文共分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架構之外,其餘各章之提要如下:  第二章從《周易》三大向度──「易經」、「易傳」、「易學」三方面引入,首先,分析《周易》經傳結構與思想體系要義,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人道與天道相通」、「人應法天地之道」、「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人的主動性」、「天人和諧整體論」等六個要點,歸納《周易》所傳達之天人關係,掌握《周易》內涵及其發展脈絡,確立本研究的義理系統以及教學上的可實踐性,為後續鑑賞分析奠

立基礎;再者,設計《周易》經傳結構相關之教學活動,藉由教案編寫與課程應用,將《周易》之概要落實於課堂教學,透過遊戲寓教於樂。  第三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選文教學,彙整國中國文教材選文,綜觀古典及現代選文,兼採韻文、散文、小說等各大文類,爬梳選文主題概要並將之與《周易》義理相互類比研討。  第四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主題教學,以《周易》文本為出發點,歸納四個主題:「生生之謂易」、「時觀」、「變」、「中道」,依主題闡發義理,並搭配課本文本或彈性課程中對應的選文相互參照,作主題系統教學。  第五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寫作教學,分析《周易》思維架構,發展成「觀察式寫作」、「象徵式寫作」、「歸納式寫作

」、「思維建構式寫作」,活化寫作教學,並輔助學生思維創作能力之建構。  第六章結論,分析研究成果,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作為《周易》相關研究者及中學教師,學術研究上或教學實務上之參考。  本文以融入式課程、主題式課程、思維結構寫作課程,綰合《周易》與國中國文教學,試使《周易》思想精粹與國文課堂所激盪之火花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