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象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威尼斯象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WilliamH.McNeill寫的 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西歐的屏障與文明的門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 - TAAZE也說明:一群生活在孤懸海外小島(公元五世紀開始居住)、靠魚鹽維生的威尼斯人,以通商立國為根本,到了十一世紀便以不到二十萬的人口支配東地中海的海權,並且長達五百年之久,其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文貞姬、陳懷恩所指導 羅嘉惠的 活化臨場:臺灣裝置藝術(1980-2005) (2021),提出威尼斯象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裝置藝術、臺灣當代藝術、裝置性、活化臨場、複合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外國語文研究所 林欣瑩所指導 官柏成的 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中的性別顛覆與展演 (2021),提出因為有 性別顛覆、威廉˙莎士比亞、茱蒂絲˙巴特勒、象徵、勞拉˙穆爾維的重點而找出了 威尼斯象徵的解答。

最後網站《義大利小城小日子》:夢幻迷離漂浮之城威尼斯 - 關鍵評論網則補充:威尼斯 是一座與生死對立的水上城市,昇華與沉淪都是這個小島的命運。 ... 水是多情的象徵,威尼斯這麼多水,人們來到這裡就感情不免氾濫起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威尼斯象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西歐的屏障與文明的門戶

為了解決威尼斯象徵的問題,作者WilliamH.McNeill 這樣論述:

  『中世紀義大利半島各城市只有兩個自始自終堅守自己的獨立性,對人類史而言真是意義非凡:第一是佛羅倫斯;第二是威尼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停滯不前、政治上亦無波瀾的城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一群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歐亞大陸西半部人類主要的舞台集中在地中海與歐亞大草原。公元452年的一群逃難者為躲避蠻族阿提拉的攻擊,逃往海上,此地才開始有人居住。五百多年後這個人口不到二十萬人(公元1422年人口數十九萬)的城市變成了東地中海的海權霸主,號稱『東地中海女王』!   公元一0五四年,東西方基督教(拜占庭與羅馬)分裂以後,歐洲政治的分界線從南北劃分

基督教世界與蠻族天地,變成東部的東正教與西半部的天主教,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正好落在交會之處。1453年第二羅馬-拜占庭陷落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後,威尼斯扮演過保衛基督教世界的角色,更一舉在1571年的雷龐多(Lepanto)海戰讓奧斯曼喪失地中海權。   威尼斯的貢獻不只是面具、嘉年華、貢多拉船,還有葡萄酒(馬爾瓦吉亞酒)、肥皂(戰時也可以在敵方船上阻擾敵人的運動)、玻璃與眼鏡、蕾絲(生產地在慕拉諾島)、出版業(1495~1497全歐洲出版了1821本,447本由威尼斯出版,第二名的巴黎只貢獻了181本) 、專利制度(1474年起給予10年的保障)、保險制度。   他們沒有如熱那亞赫赫威名的冒險

家—哥倫布;她們也不像翡冷翠(佛羅倫斯)那樣天才輩出—達文西;更沒有羅馬城的歷史光輝與教宗的光環。但是這群務實、腳踏實地,在孤懸海外一隅、靠魚鹽維生的人民,經歷數百年的時光卻能造就海上強權的事業。這個城市遭逢多次生死關頭的危難,卻不曾分裂、內亂,反而更加團結在聖馬可旗幟下,更見淬煉!她的國策符合地緣條件,她參與建構了現代意義的外交體系,她扮演地中海東西兩方商品、技術、知識、美學、文化交流的橋樑,促成西歐從封建體制走向現代。她是威尼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觀光城市,曾經在歷史上成就不平凡偉業的小城大國! 作者簡介 威廉.麥克尼爾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史學著作量甚豐,超過三十冊。包括:《西

方文明史》(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人類社群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回教世界》(The Islamic World)《古典中國》(Classical China)、《文明的起源》(Origins of Civilization)、《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等,《西方的興起》於一九六四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館獎。

威尼斯象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公視新聞網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新聞實驗室 (http://newslab.pts.org.tw)

活化臨場:臺灣裝置藝術(1980-2005)

為了解決威尼斯象徵的問題,作者羅嘉惠 這樣論述:

臺灣1980年代,「裝置藝術」被視為藝術發展的新途徑,藝術家試圖以此展現臺灣在地藝術的特殊性,這段歷程給予後來的藝術家一種啟發的作用,成為臺灣藝術史上和意識型態上的連續關係,對臺灣藝術從現代藝術跨入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裝置藝術」始終存在著定義模糊與其他藝術類型交疊的情況,難以探究其發展途徑與趨勢。因此,本論文以西方理論及臺灣裝置藝術作品交叉比對為基礎,獲得相關概念與知識框架,來設定「裝置藝術」的判定標準,探究「藝術裝置」與「裝置藝術」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發展。了解裝置藝術如何汲取「新前衛」的精神及策略來轉化傳統觀眾「觀看」藝術的方式,並通過「活化臨場」的意圖:即「場所」、「物件

」、「觀者」之活化來擴張「藝術家」、「作品」、「觀眾」與科技社會的關係。本研究通過後現代的審美視野來討論「活化臨場」的美學,了解後現代主義美學對多元性的衷愛及形式主義美學從視覺「感知」到身體「感知」再到「認知」的轉折。研究設定臺灣裝置藝術形成時間為80年代,乃因臺灣60年代的複合藝術並不影響80年代裝置藝術的形成,且裝置藝術的趨勢與國際潮流之對應十分明顯。限縮在2005年以前,乃因官方美術館的支持影響著裝置藝術內容的轉變。國外:威尼斯雙年展自2000年後漸增加媒體科技發展帶來的複合媒體裝置,2007年後已屬跨領域創作。國內:臺北雙年展展覽題旨改變,原本強調本土的內容在2000年後出現追逐「國際

化」傾向,但2006年後轉向反全球化運動。此外,替代空間轉型與比賽獎掖制度均在2005年左右擴展成跨域等新模式。本論文旨在提供一個去西方中心的分析方法,從藝術史及美學脈絡演變的角度和「臺灣」自身的觀點來檢閱裝置藝術出現於後現代社會之途徑與趨勢,為臺灣裝置藝術建立起一個相對清晰的歷史。了解1980-2005年間,藝術家如何接收及反應西方「裝置藝術」的概念,進行在地知識、在地關懷的轉譯。「裝置藝術」屬傳統藝術範疇與場域擴張下的實驗成果,也是藝術及藝術機制自我批判下的産物。藝術家藉此混融其他藝術系統,打破既定框架限制,防止自身藝術實踐或概念僵化。以一種具有彈性與靈活度的類型學概念來分析並重繪裝置藝術

在臺灣當代藝術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建構其歷史脈絡,有其意義。

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中的性別顛覆與展演

為了解決威尼斯象徵的問題,作者官柏成 這樣論述:

性別研究是莎士比亞戲劇研究中熱門的主題,本論文以莎士比亞的劇作《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中的性別議題為討論主題。劇本的背景正處於伊麗莎白時代,女性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這時的女性受到父權社會的壓迫。但劇中的女主角波西亞(Portia)透過變裝的方式來拯救丈夫的好友安東尼奧(Antonio)。本論文藉由茱蒂絲 ˙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別展演理論來窺探作者與導演如何顛覆性別刻板印象,作為分析劇中三位女性喬裝結果的依據。 本論文嘗試分析莎士比亞的劇本與現代導演麥可˙福德(Michael Radford)改編的電影。全文分為兩章:第一章將使用

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別理論,強調sex(生理性別) 不等於gender(社會性別)。文藝復興時的女性受到了父權體制的壓迫,第一章將針對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三位女性角色透過喬裝的方式,彰顯莎士比亞試圖去翻轉女性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地位,也對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做出了反諷。 第二章透過導演改編莎翁《威尼斯商人》的電影,去分析電影中用的象徵手法。象徵手法包含了衣著、顏色、言談、個人物品、臉部表情。在第二章的開始先闡釋現代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與電影改編理論家羅伯特˙史塔(Robert Stam)的電影改編理論,來分析現代導演麥

可˙瑞福德(Michael Radford)在拍攝電影時,運用電影改編中的象徵(symbols),也詮釋莎翁有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