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微 系統 分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大銀 微 系統 分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丹尼爾.艾森伯格寫的 想創業,你要有不一樣的腦袋:沒用、愚蠢、不可能,別人都不認同的想法就是你的黃金商機 和麥克.梅約的 華爾街的放逐者: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CSR企業社會責任- 友善職場- 福利與權益- 大銀微系統也說明:除每月固定薪資外,大銀微系統依公司營運狀況及個人表現發放季營運分紅、年終獎金或年度員工分紅,以獎勵員工的貢獻,並激勵員工繼續努力。每位員工獲得的金額,依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早安財經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張弘遠、王信賢所指導 鄭家琪的 國家資本主義的市場治理與監管沙盒:中國大陸冠軍私有企業發展的案例研究 (2019),提出大銀 微 系統 分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家資本主義、雙向性、政策試驗、監管沙盒、冠軍私有企業、中國。

最後網站沒分紅還倒賠,上班族淪老窮族?想看自己勞退虧多少 ... - 今周刊則補充:勞動部在2/1公布2022年的8大基金收益,全年一共虧損3821億元,其中,攸關上班族的勞工保險基金虧損589億,收益率為負7.45%;新制勞退更是虧損2280.3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銀 微 系統 分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想創業,你要有不一樣的腦袋:沒用、愚蠢、不可能,別人都不認同的想法就是你的黃金商機

為了解決大銀 微 系統 分紅的問題,作者丹尼爾.艾森伯格 這樣論述:

  創業領域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貝伯森學院(Babson College)   連續20年票選為全球最頂尖的創業課   金融時報、出版家周刊、今日美國報爭相報導   美國Amazon讀者5星好評   創業,不是你想的那樣!   不用創新、不必年輕、不須專業,   創業不專屬於誰,人人身上都有創業成功的因子!   爆米花淋辣椒加檸檬汁,有什麼了不起?超沒價值!   買下破產小藥廠投資專利失效的仿製藥,不可能做得成啦!   從貧困小農的鄉村手機業務賺錢,腦袋是不是壞了!   跟著本書穿梭世界各國創業思維,熊熊燃燒內心的小宇宙,   你的創意雖不特殊也絕不渺小,但即便是垃圾

,都能變黃金!   ***   在創業這一塊,沒有什麼是「顯而易見」的!   很多做得起來的東西,往往事前來看並不會覺得有什麼高明,而且你還會面臨每天卡在不同的關,解決不同的問題上,處處是逆境,但也步步有突破。   本書引薦全球創業異思維,從冰島到以色列、墨西哥到斯洛維尼亞、阿拉巴馬到紐約,再從孟加拉到巴基斯坦,接過香港、中國、日本到波多黎各,一舉改變你做生意的死腦筋、舊方法,看看你能從中學到什麼,還有這些創業故事可以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啟發?讓你攫獲驚人的價值,成就無可限量。   如果你也曾經有靈感,想要創業,書裡的故事你非看不可,讓這本書為你破除原本阻礙你的高牆,發現許多不尋常

卻實用的洞見與另類想法,讓你能運用到自己的新創事業。   書中有許多勇敢而感人的創業故事,有些人獲致驚人的成功,也有些遭到令人喪氣的失敗,不論你是胸懷大志想要改變世界,或者只是單純想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公司或創一番事業,都能從這些當初不被看好的創業前輩身上汲取經驗,讓他們的勇氣與堅持陪你繼續走下去!   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你的小宇宙正要發光與發熱! 本書特色   1.富含全球各地創業案例,各式大中小型企業的創業故事,將帶給讀者逆向思考的新視野。   2.破除一般人對創業的迷思,以為年紀輕、專業強、要創新,缺一不可,實務證明這些因子對創業的影響並不大。   3.揭開成

功創業家為何總是一副瘋狂樣,違逆群眾、見所未見,是創業家與生俱來的特質。   4.著眼於創業家會面臨的各種類型困境與逆境,一一破解。   5.利用各地創業者的故事為跳板,幫助有志於創業者,鼓起勇氣、做好準備,察覺、創造並且一舉捉住驚人的商機。 名人推薦   麥實創業投資董事長 方國健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公會、天使投資協會秘書長 蘇拾忠   誠摯推薦   本書有豐富的知識,直率地告訴我們創立大事業很辛苦。這種智慧正好與書名相反,絕對不是沒用、愚蠢、不可能的。這是一本發人省思的好書,分享成功創業家逆向思考的特質所在。──《金融時報》   艾森柏格切實捕捉到創新事業的各種面貌

,深具啟發性的故事,含括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意,詳盡闡釋作者的論點。──《出版家周刊》   一本令人著迷的好書……挑戰人們對創業成功應該具備何種才能的觀念,見解非凡,讓大家知道那些做到的人是如何創業成功,原因何在。如果你也想知道,如何成為成功的創業家,你一定得好好閱讀此書,瞭解反骨創業者創造與捕捉非凡價值的方法。──金妮.戴絲卓(Jeanne Destro),《今日美國日報》   一本引導與自我幫助參半的創業指南,對有抱負理想的創業者很有助益。──博訊書網(Book News)   作者在本書中打破下面兩大迷思:一、創業者必定是天才:艾森伯格認為,大多數商機的價值都生發自「微型革新」,

從現有的點子、商業模式、產品或服務做些許改變。二、創業者必定是專家:專家不一定有創意,不懂的人反而有全新的角度克服障礙,發現專家的盲點。──《商業文摘》(Business Digest)   艾森伯格是一位學術家、創業家和顧問,他鼓勵讀者付諸行動尋求創業的挑戰,或是如他所講的「創業選擇」,雖然創業不容易,但卻是做得到的。他還針對創造與捕捉商機價值的方面,重新定義創業家精神,而不單單只討論企業本身。   作者認為,他的創業新方法有很重大的成果,他在書中分章節討論收入不等與創業家精神、政府與其對創業者的影響,還有他認為年記輕、有創新能力都不是創業的必要條件。他對創業的研究遍及全球,最後也為我

們總結出創業者的特點,包括認識自己的能力,以及獲得捕捉非凡價值所需的資訊或是資產,要創造有價值而且市場缺少的商品便得面臨逆境、承擔風險。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對教育未來年輕與年長的創業者,都有莫大的幫助。──瑪莉.惠里(Mary Whaley),《書單》(Booklist)   這部書顛覆人們的刻板印象,生動描述了並非所有創業者都得像賈伯斯、臉書創辦人佐伯格或Google創辦人布林;不是只有住在矽谷才能創業。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只是設計出新奇的產品,或是解決困難的服務,他們是創立了擁有永久價值的企業。──艾德創投控股公司(EDventure Holdings)董事長 伊瑟.戴森(Esther

Dyson)   作者把「沒用、愚蠢、不可能完成」轉變成是最高讚美,他分析創業家的內心思維,讓我們知道逆向思維是如何創立出改變全球商業模式的企業。──1-800-Flowers.com和Celebrations.com兩大網站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吉姆.麥克麥恩(Jim McCann)   作者以寬廣的思維來看創業、創業者與商機的本質,書中針對許多重要的舊觀念討論,讀來深入有趣,發人深省。──互聯網創業家 優席.瓦迪(Yossi Vardi)   逆向思維就是要敢承擔大風險,面對質疑和讓人洩氣的反對聲音,創造非凡的價值,就能擠進作者這本反骨創作的行列,這本書真實呈現創業道路的高低起伏、

打破許多創業迷思。──高增長公司(Endeavor Global)創辦人暨執行長 琳達.羅騰柏格(Linda Rottenberg)   這本書對商業發展的傳統理論是真正的威脅,可以應用在更多人類活動的領域,想要讓世界更美好的人都應該一讀。──哈佛甘迺迪學院卡萊斯圖斯.朱瑪(Calestous Juma)著有:《新收成:非洲農業創新局》(The New Harvest: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in Africa)   作者就像賈伯斯、貝佐斯、法國高級百貨董事長皮諾特、Tod’s創辦人……還有其他偉大的創業家一樣,擁有逆向思維,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年齡大小不是創業能

否成功的因素,創業者也不用是專家,重要的是要有遠見、勇氣和思維模式。──NextStage執行長、G20青年企業家聯盟共同創辦人 貴格爾.山特海斯(Grégoire Sentilhes)   這本創業書爭論意味濃厚,作者打破陳腐觀念,闡明受人誤解的創業理念;舉出許多鼓舞人心的真實範例,證明真正的商機常來自看似無用、愚蠢與不可能的情況。──土耳其第二大銀行擔保銀行(Garanti Bank)前執行長 阿金.昂葛爾(Akin Öngör)   非凡、有見地又實用的好書,對踏上創業路的人來說是很棒的指引與幫助。──安佰深集團(Apax Partners)共同創辦人暨前任主席 李歐納.柯恩爵士

(Ronald Cohen)   創業對健全的經濟體來說極為重要,可以創造工作機會、支撐社會與建立更好的職場;從書裡面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深入與爭議性高的創業洞見。──安永會計事務所(Ernst & Young)策略性成長全球副董事 瑪莉亞.平奈里(Maria Pinelli)   這本見樹又見林的著作是想要創立大事業、建立好職場之決策者非讀不可的好書。──全球創業週總裁,亦是「尤文馬里恩考夫曼基金會」資深會員 強納生.歐特門斯(Jonathan Ortmans)   創業者注意了,作者在這本煽動的著作中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逆向見解:創業者需要以創新的視野捕捉商機,對自己和社會都有大助益。

──膠囊咖啡機公司克里格(Keurig)前執行長 尼克.拉撒利斯(Nick Lazaris)   作者精確地指出創業根本,也就是在其他人忽視,覺得沒用、愚蠢與不可能的情況時,你能看到、創造與捕捉的商機;對精明的創業者和我們大家都很有益處!──芬蘭創新基金Sitra總裁 米可.柯索能(Mikko Kosonen)    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書,想要深入瞭解創業性質的人都應該閱讀,內容挑戰創業定義,並且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實際範例,是創業者必讀的好書。──創投公司Foundry Group管理總監;TechStars共同創辦人 布萊德.弗爾德(Brad Feld,)著有《創業社群:在你的城市創

建一個創業生態系統》(Startup Communities: 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Your City)   作者簡介 丹尼爾‧艾森伯格(Daniel Isenberg)   創業者、教授、風險投資者、天使投資人、研究員、講者,並為幾個城市和國家擔任政策顧問之職。   艾森柏格是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暨「貝伯森學院創業生態系統專案」首任主持人,曾於哈佛商學院任教十一年,發表數十篇全球新創企業的教學案例,也曾授課於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以色列理工學院。   他經常赴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是促進創新小組的國際委員之一

,也是二十國集團(G20)及其他全球性論壇中,針對創業與相關政策發表演講的常客,常受邀至「全球創業週」與「G20青年創業峰會」演說,媒體亦常引述他的想法。   此外,艾森柏格也定期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部落格撰文,並經常為《哈佛商業評論》撰寫專題文章,包括人氣超高的〈創業啟動九大關鍵〉(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他也曾就創業相關主題發表過三十逾份個案研究。 譯者簡介 賴孟怡   曾於南非留學工作六年,熱愛文學與寫作。已出版譯著有:《當大家都低頭看手機,你要怎麼賣東西?》、《食物不耐聖經》、《瑜伽解剖書》、《人類學》、《吃

出好肌膚的營養學》、《懷孕百科》等二十餘本譯作。 吳慕書   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職國內、外金融機構、財經與科技媒體,現職為產業研究員。 前言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導讀 驚豔!這樣也能創業成功 PART 1:關於創業者的三個迷思 1. 迷思一:要創新才能創業 許多驚人的成就,通常是在成熟產業的夾縫中找出商機,或是把其他市場的商業模式,引用到別的市場或產業,很少有革命性的創新作為,僅憑「微型革新」,就能創造非凡的商機。 2. 迷思二:要專業才能創業 什麼都不懂的人,才能帶著全新的眼界,沒盲點、不設限,更能看到機會,化「不可能」為可能。那暫且不論專業知識是不是優勢,我們可以確

定的說:它不是先決條件。 3. 迷思三:要年輕才能創業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創業機會,創業不是年輕人的天下,你會在這本書裡看到許多年記大、但都創業成功的人。我看過被定義為老年、年長或是資深,也就是這些不再年輕的族群,卻出現了極為優秀的創業家。 PART 2:遠離群眾 4. 為什麼最好的創業者看起來都很瘋狂? 5. 為什麼最好的創業機會看起來都沒用(或愚蠢、不可能完成)? PART 3:逆境與收穫 6. 你耐得住熱嗎?——為什麼創業者都會面臨逆境 7. 有些廚房就是比較熱——大環境不利時,照樣馬到成功 8. 解決燃眉之急——危機就是轉機 9. 自身的收穫——小猴子如何從大猩猩手上

拿回自己的香蕉 PART 4:一切道理都說得通 10. 察覺非凡的價值 察覺非凡價值的核心,是創業家的逆向思維,亦即看得出別人眼中沒用、不可能(或難以想像),或蠢斃的念頭,其中所蘊含的價值、可能性與精妙之處。 11. 創造非凡的價值 我們能否採取從原因推及結果的方式,區分出「非理性追求機會」與「逆勢辨識出價值」?後者代表著可以推動創造價值,因而成就創業。如果能給出肯定的答案,那將是無價之寶。 12. 獲取非凡的價值 獲取非凡價值意指個人得利,本章將設法解答的問題是,討論個人得利,亦即獲取非凡價值時,是否應該還原它身為核心要素的本色。有時候它可以被非財務所得取代,只是不如我們想像的

那麼常見。 結論:重力一擊、猛力一推、大步飛躍 ——對領導者、創業者與我們的寓意   前言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這是個全民創業的時代,全球有數十個國家,都有這樣大動作的創業趨勢,社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地創立,為生活與工作帶來許多變化……甚至是衝擊,就取決於你看事情的角度。每年十一月,來自幾十個國家、數百萬的人參加像是《全球創業週》(Global Entrepreneurship Week)舉辦的全球性活動,美國每年夏季也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參與檸檬水節(Lemonade Days),學習如何做生意,各國總統與總理在發表有關創造就業機會時,總是把「創業」兩字掛在嘴邊。   這對你我

而言有何意義?創業的影響力很廣泛,也許你本身正在創立公司或是在新創公司工作;或者正考慮要辭職,把握被老闆認為很爛的點子來創業。說不定你就是那個不顧親友反對,想要滿足市場需求而著手製造空前的新產品;或是和大學同學正在籌畫一項別人視為荒謬的事業,但是你卻充滿信心,等不及想即刻成立公司;或是有親友買下瀕臨破產的小公司,結果卻做得有聲有色。也許你在連續工作了十八小時,好不容易回到家休息,卻迫不及待翻開此書,在腦袋裡計畫著尚未成熟的創業事宜,煩惱該如何突破種種難關,讓你可以盡情發揮,這些林林總總,在之後都會有更詳盡的討論。   創業不輕鬆,配偶因為擔心失敗,使得夫妻兩人很容易心煩而吵架;客人也不是俯拾

即是,要讓他們放棄原來配合的廠商轉而向你購買更是艱難。投資人很挑剔,打電話、寫信都不回覆;產品從開發到完成的過程會讓你在許多夜晚翻轉不成眠,創業會是人生中最棒的一年,同時也會是過得最累的一年,這些種種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為什麼創業會如此辛苦,因為你得逆著市場走勢,違反自己的本性,所有的創業者都得經歷過這一段,若不然哪來的「創業家精神」。創業者要為市場引進新產品或是新服務,民眾不像你已經在腦海裡醞釀許久,而且接受新事物對人類而言本就不容易;你得要改變他們現有的消費習慣,讓他們放寬眼界,接受市場上原來還有更好的東西,可以讓生活更便利、舒適,這表示你得挨過一段人們會拒絕或是冷眼旁觀的辛苦過

程,如果你能成功突破人們的心防,就能證明自己的產品或是服務有很高的價值。   在這本書裡面,你會發現原來逆境是創業常態,每個創業者都得經歷,而且逆境會以各種型態不斷地出現,不管你在這世界的哪個角落創業都一樣,事實上,這點出本書的一個關鍵問題:那些有獨特點子的人是如何成功地創造出非凡的價值與商機?我們是否能從中抽絲剝繭,和他們一樣有成就非凡呢?   本書要和各位分享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是有辦法看到他人忽視的商機,他們懂得把握機會,成功地創造出有價值的商品與服務,人們在這些商品與服務尚未問世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樣的需求。   我訪問過四十五個國家的創業者,他們都有這種創業家精神,我開

始相信創業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就和喜歡藝術、音樂、戲劇與文學一樣。雖然在統計數字上並不是占很大的比例,因為傑出的藝術家也很罕見,但是每個社會都有人在創業,並不只存在於像是矽谷這樣的「創業勝地」。   矛盾的是,不管創業成功的統計數字有多低,本書中大多數的創業者都和你我一樣是平常人,但是他們的精神卻是讓人非常感動,他們不同之處並不在於他們是誰、擁有多少資源……最重要的是他們怎麼想。   創業給人許多困惑,書裡創業成功的主角們也經歷過這樣不知如何是好的過程,我們很疑惑創業者是從哪兒生發的志向、動力和毅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創造這樣的商業價值。我希望這些問題可以激勵你思考,給各位帶來行動的動力

。   這本書並不是創業指南,或是跟著步驟做就能創業成功的書,這些書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有些寫得很棒,有些是根據大規模研究歸納出的成果。這是一本分享突破創業逆境的勵志書,畢竟「遭遇阻礙」就是創業的本質;我想表達的是創業本身就是牴觸自我預期的過程,要如何成為一個正確或是更好,甚至是最好的創業家,那實在是無從著筆。常常在覺得就要抓到要領時,很快就又撞到擋路石,得繼續突破難關,在你違反或是忽視常規時才能發現創業的價值,不僅能產生效用,有時效果還會出乎意料的好。   創業除了要賺錢以外,經常不按牌理出牌的過程,大概就是人們如此嚮往創業的原因。回首全球創業史,多少我們覺得應該會成功的人卻失敗,而被認為

很快會關門大吉的,卻成為企業界的長青樹;一開始跌跌撞撞,幾度面臨倒閉的公司,出乎意料的存活下來,但是也看到生意興隆的公司突然宣布結束營業。創業不會遵循我們的希望進行,這樣的情況極為普遍,創業充滿驚奇,甚至是驚嚇,創業初期沒有聽到質疑聲浪的話,那這個商機應該早被人捷足先登了。   然而,即使此書不是創業指南,內容仍舊極為豐富、有趣,非常值得一讀,可能會誘發你心中埋藏許久的創業欲望、激勵你將想法化為行動;或是從閱讀中感受到創業者在過程中經歷的冒險心情、興奮情緒或是成就感,在面對親友質疑時,也能拿來說服他們這就是創業的必經過程。我相信別人的經驗也能激發讀者的靈感,從中獲得好點子、好策略,讓你可以在

家鄉成就自己的事業。   因此,這本書有兩大目標:第一、鼓勵大家生發創業志向,幫助讀者勇於創業,捕捉非凡的商機,實現創業家精神(我稱之為創業家的選擇)。寫到這裡,我想到幼年時聽到的一個笑話:「昨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夢到只要注意力夠集中,我就能翱翔天際,夢境如此真實,讓我一醒來就開始嘗試,唉……但最多只能浮在空中幾公尺,就再上不去了。」創業志向不會憑空出現,但是當我們對某個事業有所看法時,而且認為有可能成功時,創業欲望便會在心中隱隱浮動。認為自己做得到或是看到別人實現夢想都會激勵我們起身行動,當然,若是一直想著自己做不到,或是這件事不可行,那一定會放棄創業的夢想。身高一七五、已達花甲之年的我,根

本不可能會想成為職業籃球員,但是如果看到有同等條件的人卻做到了,那就有可能受到啟發而立志效法。   社會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這樣說:「沒有比好理論更為實務的事了。」因此本書的第二個目標就是要澄清有關創業的負面觀念,重新定義何謂創造價值、捕捉商機,而不是專注在討論如何做生意。重新定義之後,可以讓想要創業的人與決策者更容易產生影響力,我們在之後的章節會看到,經過重新概念化,有幾個區塊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像是創業付出與收入不平等的關係(這兩者在某些程度上是等同的),政府的角色以及支持的方式(不一定會讓創業變得容易),我們也會發現年紀輕或是有沒有創新思維,對創業的影響並不大。

導讀 驚豔!這樣也能創業成功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在巴西舉辦商機會議,有位講師總結道:「巴西最近走路很有風。」他指的是在巴西東南部距離聖保羅市四十公里的索羅卡巴市(Sorocaba),創業家柯伊克(Bento Koike)建立了一座全世界最成功的風力渦輪機葉片工廠,公司名為泰科斯風力(Tecsis Wind),他們全年無休、持續生產,目前已出口一萬二千多公尺長的渦輪機葉片到北美與歐洲各地風力農場。柯伊克的產品原料全來自北半球,客戶也都是來自於此,但是這陣旋風卻是在巴西轉動起來的。      一萬公里外的冰島有一家仿製藥公司,名為阿特維斯(Actavis),幾十位的行政主管負責全世界藥品用

量第四大的公司,從波士頓出口超過一千多種成藥到北京。大老闆羅伯特.魏斯曼(Robert Wessman)與股東在買下一家瀕臨破產的小藥廠之後,於一九九九年到二○○七年之間,公司成長超過百倍。魏斯曼投入畢生的存款,房子也二次貸款,以他的聲譽做擔保,為自己與全部的股東創造了不可思議的成功,現在他們已經拿下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的藥品市場。   來到地球另一邊的日本東京醫院,我們看到一位五十歲左右的患者,吞下膠囊內視鏡,讓醫生可以找出小腸出血的原因。精巧的膠囊內視鏡能夠自己找方向,循著腸胃道往下走,這真的是醫學界的革命創新,目前已使用超過一百萬次,無形中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膠囊內視鏡是兩位以色列

人所發明上市的,他們的名字是蓋比‧梅倫(Gabi Meron)和蓋比‧伊登(Gabi Iddan),這項發明讓全世界的醫生和病患都受益非常大,同時基文影像公司(Given Imaging)的股東們也都分紅分到笑嗨嗨。   距離以色列二千多公里外的斯洛維尼亞共和國,一位叫做山迪.賽斯科(Sandi Češko)的企業家,藉由電視購物建立起零售業王國,中歐與東歐的民眾一開始對這樣的購物方式很不能接受,但是賽斯科耐心地徹底轉變他們的想法。當然這不是一朝半夕的成果,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在民眾忽視與財團的不屑之中,默默地創造了數億美元的收入,後來賽斯科出售了Studio Moderna部分的股權,讓股

東獲利滿滿,也引進了更多、更棒的產品,讓觀眾有更多元的選擇。   彼得.戴曼狄斯(Peter Diamandis)是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的主席暨執行長,這是一個非營利公益組織,他們定期舉辦競賽以鼓勵新科技的開發,有句話講得很好:「現在看來很了不起的突破性創新,成功之前,在大家眼裡都只是瘋狂想法。」像是膠囊內視鏡,他們為醫療診斷領域帶來全新的視野,在這之前,沒有人認為這個點子做得到,連他們的日本對手奧林巴斯株式會社(Olympus)也是不相信。巴西製造風力渦輪機葉片的柯伊克,在一剛開始也是遇到許多不看好的聲浪。而東歐的賽斯科在電視上首次賣背部按摩器時,還被狠狠地

嘲笑一番。砸入一切積蓄,買下小藥廠的冰島創業家魏斯曼,曾被高中同學笑說:「一定不會成功」,但現在他擁有行銷全球的成功企業。   本書中種種驚人、多面貌,散布全球的實業家,讓我們發現成功創業者眼中的金礦,經常被人們認為是沒用的東西(見本書結論),他們反其道而行,跌破世人的眼鏡。因此在這本書中,我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創業要有不一樣的視野、要懂得創造並且捉住非凡的商機。要創造大的商機,你就要懂得如何在沒用、愚蠢或是不可能做到的情況下,把握住成功的機會。   本書中的創業故事共同點是:在別人忽視、低估的情況中,能夠創造並且把握重要商機,成為異軍突起的黑馬。這些創業家並不是你在電視或是雜誌上看到的矽

谷明星企業家,他們多半默默無聞,即使成功了,也沒多少人聽過他們的故事。他們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搖滾明星,只是一群認真工作、有見識、有膽識的平凡人,有男有女、有年長者也有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從冰島到以色列、黎巴嫩到巴西,在全球各地處處可見。   他們受人忽視,但卻以驚人之姿創造非凡成就,就像科學家認為以大黃蜂的身體與翅膀比例,根本就飛不起來,但是大黃蜂勇敢挑戰物理定律,這些實業家也在世人視為不可能的領域中成就自己。這樣的作為讓我們感到驚豔,不自覺地想深入了解,並且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寶貴的課程。   創業是一條覺察、創造與把握非凡價值的道路,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業很像藝術、詩歌、音

樂與說故事,每個社會文化都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因為創業也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就像藝術與音樂,雖然它們普遍存在,雖然每個孩子天生都愛唱歌與畫畫,但不會人人都成為藝術家或是音樂家,創業也是如此。非凡就是不平凡,每個人都是獨特、不一樣的個體,依字典定義來界定,很少人可以達到非凡的標準,但是從本書中形形色色的故事,我們領悟到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創業家,並不需要遵循一定的軌跡,戲法可以千變萬化,巧妙各有不同,就看你怎麼把握。這本書的目標就是想要幫助大家,改變對創業的看法,讓各位有更寬廣的視野;寫這本書也徹底改變我過去對創業禁錮的想法。   在本書結尾,我會挑戰許多人根深蒂固的舊思維,提出尖銳的問題,像是:你

需要創新才能創業嗎?只有年輕人或是專業人士才能創業?創業者是否都承受著社會的負面影響?一定要創造「非凡」的價值才能成功?深入探究這些問題後,我們發現創業的定義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不僅對創業家、教育家和決策者有所助益,只要是看到問題想出解決方法,或是想讓世界更美好的人,都有著更深一層的解答。   做好閱讀此書的心理準備   沒用、愚蠢、不可能的情況是我這三十年來的創業實況,我身兼多重身分──我是創業者、顧問,我也與人合夥創業、教導人們創業,並且進行風險投資以及擔任天使投資人,但是直到二○○五年,在我創業了二十年、重返校園教學後,才開始對這個複雜的觀念有更具體的想法。回到學術界,認識了這些「平

凡又非凡」的人,就在我埋頭編寫哈佛商學院的教案時,我對創業得以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在深入討論我的經驗與心得之前,我想先與各位分享一系列的範例,跟著我來認識不平凡的平凡人:八十一歲的荷蘭老伯柏特.特瓦赫文(Bert Twaalfhoven),他在七十一歲退休,在四十五年的工作期間,投資超過四十種事業,他生產噴射機引擎零件,引進投幣式洗衣機到歐洲;從美國移民香港的瑪麗.葛丹絲(Mary Gadams),她在二○○二年創立「極地長征」(RacingThePlanet)的艱巨比賽,歷時六天,總長一百五十英里,橫跨世界最惡劣的沙漠。異國的經驗與非正統的經濟策略,讓她的活動持續成長,這樣不可思議的活

動,吸引地數千人在比賽前一年就趕緊繳交幾百美元的報名費,以爭取很快額滿的名額。還有開創客田(Keggfarms)農場的維諾德.卡普(Vinod Kapur),他在雞隻育種的才能,讓他繁殖出一種可以對抗雞瘟的雞種──Kuroiler,而且下蛋量是一般雞隻的五倍,幫助上百萬的貧窮印度家庭有能力得以溫飽。薩比斯(SABIS)的股東卡爾.畢斯塔尼(Carl Bistany),管理一家全世界屬一屬二的教育企業,在各大洲都設有公私立學校,學費不低,但是學生人數眾多,因此無須外部投資,就能獲利豐厚。我們會在之後更詳細介紹這些創業家的故事,書末也會分析他們的成就並做總結(請看〈結論〉的「角色特質」一節)。

  很希望各位能從頭看完此書,我和學生們都認為這些故事很棒,而且我在故事的編排上做過一番的思考,一步接著一步,要引領各位對創業有更深入的體悟。這本書內容極為豐富,也需要讀者自己在當中揀選有幫助的內容,有用的深記腦海,無效益的就暫放一旁。   這本書分為四大章,每一章會穿插範例深入闡述,第一章是針對有深厚專業知識的年輕創業家在建立公司時,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做討論。第二章會討論為何違逆群眾是創業家與生俱來的特質;第三章著眼於企業家會面臨的各種類型困境,有一些會嚴重限制創業者施展身手,但也有許多難題會對創業帶來很大的助益。第四章與結論會使用創業者的故事做為跳板,闡明創業時就是要有不一樣的視野、創造

並且能捉住非凡商機的重要性。   我希望這本書以及裡面有爭議的內容,可以引發思考與討論,這些創業論點會對我們的社會帶來不小的衝擊,當然是引領社會更加進步。我必須先告訴大家,很多論點極其沉重又複雜,我也可能還沒找出完全滿意的答案,因為它們牽扯到收入不均、經濟發展政策,以及個人利益等重大層面。   但是先別想這麼多,就讓我們一起先破除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創業的刻板思維吧!

大銀 微 系統 分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身為老闆的你最怕遇到哪種員工?
身為員工的你又期待遇到哪種老闆?
留言讓我知道😆
-------------------------------
重點整理
0:50 找助理的原因?
2:13 我的助理條件
4:08 如何找助理?過去vs現在
5:20 怎麼知道他是對的人?
-------------------------------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goo.gl/cJUSVh
-------------------------------
✨Instagram 👉🏻https://goo.gl/m5Ro8b
✨Weibo 👉🏻http://weibo.com/ashleexiu/
✨FB 👉🏻https://www.facebook.com/ashlee.lin.0/
-------------------------------
常用的營養品
✨【MYPROTEIN】http://bit.ly/Ashleexiu
✨【專屬6折碼】👉🏻MYPASHLEE
-------------------------------
常用的拉力帶
✨【VERSA GRIPPS】https://www.versagripps.tw/
✨【折扣碼】👉🏻Ashlee
-------------------------------
高蛋白健身魚
✨【POSEIDON】https://www.poseidonfh.com
✨【折扣碼】👉🏻Ashlee
-------------------------------
我們的健身服裝品牌
✨ TAIGER 官網 👉🏻https://goo.gl/IjRjwB
✨【折扣碼】👉🏻Ashlee
-------------------------------
更多影片
✨創業要丟多少錢?https://youtu.be/2crgs7XMQ9c
✨大開眼界|廣州Vlog#3 https://youtu.be/PkuPpIqp-jc
✨創業何時請員工|甜蜜的壓力 https://youtu.be/vInefbgd1tY
-------------------------------
✨ 我的二手出清👉🏻 https://shopee.tw/show_o_o
-------------------------------
原文字幕
在影片看下去以前
請先幫我按下訂閱的按鈕
我頻道的主軸都是健身
但是我時不時都會分享一些
創業啊 或是自己生活上遇到什麼的
小事情
所以如果你無聊
或是你人生沒有方向
或是你想要減肥想要瘦身
想要有好身材
都歡迎來我的頻道逛
嗨大家好 我是Ashlee
歡迎來到我的頻道
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特別的東西
是關於"找助理"
如果你有在追蹤我的Instagram
你應該有看到我最近在徵助理
那我想要先從
為什麼我要徵助理開始跟大家聊起
我覺得當我的手邊業務越來越多的時候
我就被這些瑣碎的事情給綁住了
不過我心裡還有很多我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做
但是呢 我就一個人
我的時間就這麼多
所以我勢必需要找一些人手進來幫我
讓我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快做得更好
過去呢我自己的私人助理
我一共用過了三個
那我中間也
學了一些教訓也
上了一些課也
付了一些學費
過去呢我們的工作模式都是屬於一個
自主管理
他不用來上班 他可以在家裡工作
也可能是因為
有一些人比較不習慣這樣的工作模式
所以我遇過那種非常被動的人
可能開始上班了但是他
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就變成我需要再花額外的時間去盯他
然後去追蹤他的進度
那其實說真的
我要去盯你要去追你
那我不如自己做就好啦
並沒有分擔到我的工作
所以最後就覺得不適合
然後我們就結束了這個合作的關係
那我也遇過那種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教育他
訓練他
但是我發現我沒有辦法改變他的想法
或許從一開始我們的價值觀
本來就有很大的差距
對於選材這件事情其實我也還在學習中
就邊做邊學邊修正
我找助理有幾個我心裡的條件
那第一個是"熱情"
我覺得他要對這個產業
或是這個工作
甚至是這個公司的文化
有一定程度的熱情
他要喜歡這件事情
他做起來才會開心
他做起來開心
我們合作起來也才會開心
那第二個是"信任"
信任是任何事情的基礎
我要信任他 他要信任我
我們才可以有一個無阻礙的溝通
再來是責任感
責任感這個東西
其實也是一個很基本的職業意識
好比說有一些人他可能
事情沒完成
推拖或是可能要離職了
然後交接的時候
他沒有處理好
然後就這樣離開
或者是來上班兩天
然後也沒有跟你說他不來
第三天就沒有看到人
這其實對雇主都會是一個
很大的困擾
我覺得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再來就是"效率"
不管是現在這個時代
或者是說網路產業
都是瞬息萬變的
變化速度非常之快
所以我希望
我找的這一個人他是可以
很有效率的在處理事情
意識清楚的知道什麼事情很重要應該做
什麼事情可以
稍微延緩一點 總之就要
把他的時間利用在刀口上面
再來一個我覺得是
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
"自我提升"的意識
像有一些人呢
他就會想要不斷的去學習
不斷的去精進自己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棒的特質
包含找朋友
我也喜歡跟這樣的人相處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是
這一個人他必須要跟我"互補"
他能彌補一些我的短處
例如說像我就是一個比較保守
然後比較膽小的人
所以我需要一個
很勇敢 很敢衝
很敢幻想的人在旁邊拉我一把
像我的組織能力可能沒有這麼好
所以我就需要一個很細心
然後很有條理的人去幫我安排一些事情
過去我找助理呢
我是透過人力銀行找的
但我發現
我這樣子找到的人
他可能對這個自媒體產業
甚至是健身產業
是完全沒有概念
很不熟悉的
所以就變成我必須要從頭教起
從頭訓練起
那相對的這也是一個很大的
精力、時間的消耗
所以這一次呢我就聽了朋友的建議
我從Sugar 從粉絲們下手
那我這一次呢發的應徵文
除了交代一些我想要找的人的特質以外呢
我還給他們出了兩道題
"幫我想出三個
Ashlee咻咻這個頻道可以發想的主題"
然後跟三個
"我的Instagram可以改善的地方"
我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是想要看他們的內涵
因為過去可能有太多
完全不了解這些產業
但卻跟我一起工作的經驗
所以我想要知道他們
對這整個產業的掌握度在哪邊
再來就是這樣的問題
其實很直接的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我看到這些人給的建議
他們覺得可以發想的主題
都是很寶貴的訊息
再來呢是我
怎麼樣知道對方是我想要找的人?
這個部分我覺得我還有很多地方要學習
所以我上網google了一下
看到一個創業家 他也是Youtuber
他叫做Dan Lok
他分享了一些觀念
我覺得對我來說還滿受用
可以當做一個準則去挑選別人
他說到呢 有些人在乎的是工作時間
這些人來應徵的時候可能會問你說
我一天要上班多久的時間?
我有多少的假期?
我會超時工作嗎?
這種人呢他會傾向去找一個
可以滿足他生活需求的薪水
他要的是一個工作
對他來說付出的時間可能比
獲得經驗或是學東西來得更重要
那另外一種人呢
他在乎的是薪水
他可能會問你說
我的薪水多少?
獎金制度怎麼算?
年終有分紅嗎?
加班費怎麼算?
這種人呢他在乎的是錢
當然 誰不愛錢
我們都愛錢
只是這種特質特別明顯的人呢
他就比較有可能在
另外一間公司提供更好的酬勞的時候
他就跳槽
第三種人呢
是他在乎他在這個公司
他可以學到什麼
他會想要 他怎麼樣可以幫助你
讓你的團隊 讓你的公司更好
其實呢我以前會擔心這種人
因為我會想說
他會不會在學一學之後
跑走自己去創業
但是我現在的想法是
如果我今天擁有的能力是
別人可以學一學就跑走就自己去創業的話
那我應該要檢討我自己的競爭力在哪邊呢
因為他在學 我也在學
我們應該是要同步進步
假設我今天真的遇到一個工作夥伴
他覺得他在這個地方已經學不到更多的東西了
或是這個地方不是他想要待的
於是他想要離職
那我覺得我會祝福他
因為我相信這種會自我要求
然後會想要自我提升的人
不管他今天到哪邊
不管他到哪一個產業
他絕對都是未來一個很好的connection
在這個人他願意幫你的時候
你們就一起把這個組織
這個系統建立好
而且通常這樣的人他會很多的想法
他會很多新的點子
那就像我前面說的
我覺得一個組織要擴大一個公司
要擴張
需要團隊 需要多一點的腦
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需要多一點的手
讓大家做事情更有效率
那以上呢
就是我今天分享我自己最近在找
助理的一些過程跟心得
如果你也是創業的人
需要找人幫忙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那如果你不是創業的人
也希望可以幫助到你未來在找工作的時候
更知道雇主心裡在想什麼
那我們今天就這樣 我們下次見
Peace

#老闆#員工#創業#自媒體#健身

國家資本主義的市場治理與監管沙盒:中國大陸冠軍私有企業發展的案例研究

為了解決大銀 微 系統 分紅的問題,作者鄭家琪 這樣論述:

本文試圖回答:何以在政府管制能力強、政策主導性高以及國營企業具有政策優勢的情況下,大陸經濟體系中何以會出現具有高度壟斷性質的私有企業?如果大陸經濟環境有著「國營企業優先」的政治啄序,那何以這些私有企業能夠翻轉這種國營企業優先的政治啄序?為此,本文將探討中國國家資本主義之下國家是如何去選擇「具潛力企業」(又稱目標企業、冠軍企業)?說明整個選擇與發展的機制的運作過程,並闡釋創新過程的制度真空會如何影響既有制度。本文將以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基礎,並提出「具雙向試驗性中國國家資本主義」與「監管沙盒模式」作為分析概念,並據此推展中國大陸創新產業發展的政經選擇機制,在研究設計上,將以阿里巴巴、華為作為個案

,找出兩者成為冠軍私有企業的制度因素。在個案分析中,本文發現兩者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競爭者,主要原因在於:1. 企業的創新、技術實力產生市場競爭優勢。2. 不受國資委的監管限制,私有企業比國有企業更有經營的彈性去完成政策任務。3. 個案在「監管沙盒模式」中的新商業模式、產品或技術有助於中央政府建構出新的監管方式,並得以強化對市場管理的能力。本研究認發現,私營企業在地方層級運用創新而快速發展之後,當其符合整體國家策略扶持的標準,此時,中央政府將改變市場資源分配,以此來支持新行動者成為冠軍私有企業,並賦予其作為政府與市場之間「輸送帶」的角色,以強化國家的市場管理能力。

華爾街的放逐者: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

為了解決大銀 微 系統 分紅的問題,作者麥克.梅約 這樣論述:

他,在金融海嘯前,大聲疾呼,賣掉銀行股!他,被媒體戲稱為「CEO殺手」,與銀行CEO公開對嗆是家常便飯他,努力擠進華爾街,想要賺大錢,最後卻發現,自己成了「華爾街的放逐者」…   一位特立獨行的分析師,大膽揭發全球銀行內幕!  真實地揭露,在華爾街,你存進銀行的錢,是如何成為他們股掌間的籌碼…   他不甘心。不甘心當一個隨波逐流、唯利是圖的分析師。   跟所有踏上華爾街的人一樣,他也想賺更多錢,讓全家衣食無缺;  但是,他也想看到世界能有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  他深信,市場上應該有一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遊戲規則,  全球金融業不該惡名昭彰,  有一天,要走上一條堂堂正正的路……   麥克.梅

約,這位有「執行長殺手」之稱的明星金融分析師,  坦率地在本書中講述自己在華爾街掙扎浮沉的真實故事──   年輕的他曾經無數次投遞履歷,卻被華爾街無情地拒絕;  明明談好了一份工作,卻被出爾反爾的大牌分析師放鴿子;  他向雷曼兄弟辭職那天,馬上被主管與警衛一路請出大樓;  他秉持專業,建議客戶「賣出」銀行股,結果遭到瑞士信貸革職;  德意志銀行禁止他對媒體發言,因為他的觀點太「負面」……   本書帶大家一窺許多大型金融機構的幕後祕辛,  探討全球金融市場最深沉的弊端。   對資本主義未來發展、對金融危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精采佳作。  對銀行與金融從業人員及其他業界的專業人

士,  本書更是難能可貴的他山之石。 作者介紹 Mike Mayo 麥克.梅約   全球最頂尖的銀行與金融分析師之一。目前擔任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證券(Credit Agricole Securities)的常務董事,經常受邀上CNBC財經台發表評論。   2002年,他是唯一到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作證的分析師;2008年,被美國《財星》雜誌評選為「預見危機的八傑」之一;2010年,他再度受邀到國會作證,也是第一位針對金融危機的肇因發表看法的分析師。   年輕時的梅約,為了賺大錢,夢想著能到華爾街上班。然而沒有顯赫身世、也沒有常春藤名校加持的他,一再被拒於門外。後來他轉而到聯準會擔任研究員,

有了聯準會資歷的加持,才終於如願以償地打進了華爾街,先後任職於瑞銀、雷曼、瑞士信貸、保德信證券、德意志銀行。   原本以為,可以從此以自己的專業闖出一片天,但此刻他才發現,華爾街實際運作的方式根本與外面想像的不一樣。他目睹了大銀行家們的貪婪,見識到業者如何背叛股東與投資大眾,也早在多年前就預見了金融災難的降臨。   今天,麥克.梅約堅定不改其志,持續在華爾街上進行縝密透徹、獨立、誠實的分析。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Blog:http://cindy

translate.blogspot.tw/ 推薦序。這條路不好走,卻更接近真相∕呂宗耀推薦序。勇敢揭露醜陋的股市潛規則∕黃國華推薦序。觀看金融市場的新角度∕綠角導  讀。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想學嗎?∕沈雲驄 前  言  別蹧蹋了美酒第1章  在聯準會裡練功第2章  嘗到甜頭,怎捨得告別?第3章  那一天,我投下股市震撼彈第4章  賣出花旗,賣出摩根大通第5章  我成了執行長殺手第6章  CNBC上的橘色字體第7章  帶著一包餅乾去花旗第8章  算了吧,這就是華爾街第9章  銀行,我們不能沒有你第10章 走下牌桌之後     謝辭      延伸閱

讀 推薦序一 這條路不好走,卻更接近真相   英國女王曾經蒞臨倫敦政經學院(LSE),參與新大樓的揭幕儀式。會中她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有全世界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卻沒有人預見金融危機的來臨?」   現場鴉雀無聲。這個問題,難倒了這群經濟學的翹楚。雖然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獎勵預防者,大多數人獎勵的都是治療者。這也是一種必然,在投機的狂潮當下,沒有人會想從美夢中醒來。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人性造就了市場的榮景,也在推升景氣的過程當中,為下一次市場的崩壞埋下伏筆。從西元一六三六年的荷蘭鬱金香泡沫開始,到九○年代日本股市與房地產泡沫、二○○○年的網路科技狂潮

、二○○八年金融危機……金融市場經過多次大起大落,雖然人們都有意遏止危機發生,但市場的崩解卻似乎永遠無法避免。   身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相信,人性從本質上崇尚追求利益,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人往往會到災禍迫在眉睫,才有機會覺醒。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在金融風暴中,市場的起落興衰、監管體制的薄弱與貪婪所促成的道德危機。官商勾結的戲碼天天上演,而所謂「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其執行長的作風更是令人難以苟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曾提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所有具生產力的活動都要歸功於金融業。拿到巨額報酬的銀行家,基本上只是找到新方法,把風險轉嫁到別人身上罷了。《

華爾街日報》曾經報導,金融業自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每年獲利約成長一三.八%,非金融業者則只有八.五%。在二○○三年,金融業甚至占了美國股市營收約三○%,也占了美國企業獲利約四成的比重。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名目金額由一九九八年的七十三兆美元成長到二○一二年的六三八兆美元,十五年內膨脹近九倍。   在這扭曲的現象之下,本書作者仍然秉持分析者的初衷,前往美國各地金融機構深入查訪,不畏強權、不為私利,只為了提供最客觀的分析。   作者選擇了一條孤獨的路--這條路並不好走,卻帶領他接近真相。由於作者自己也是金融市場上的利益追逐者,也正因為他的身陷其中,讓他能看到比一般

人更細微的現象,早一步發現問題所在,並提出警示。但很遺憾的,太早看見市場趨勢的人,往往最後不見得是贏家。就算作者擁有洞燭機先的敏銳觀察力,理當為他贏得眾人的讚賞,甚至龐大的財富,結果卻只換來指責與漠視。   當規則可以被改變,當基本的安全感被剝奪,可以預見,接下來的世界必定更加混亂瘋狂。誠如《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所言,超出人類想像的事件,才會真正帶來衝擊。我確信,未來還是會有無法料想的情況影響金融市場,如何藉由本書所描述的經驗,去了解市場的不可測,因應日益加速的全球巨變,是讀者應該深思的課題。   金融市場,以正面角度來說,為貨幣提供了流動性、為企業籌措成長所需要

的資金,甚至可以說,它為窮人提供了翻身的機會。但換個角度來看,它也是投機者的天堂、是合法的賭局,是充滿貪婪與殺戮的血腥戰場。   身為投資者,都要試著尋找方向、看見趨勢,同時謹慎思考、避免盲從,並時時警惕自己。希望經由《華爾街的放逐者》這本書的閱讀,能讓讀者在未來投資路上,更平安順遂,更成果豐碩。 本文作者為呂張投資團隊總監呂宗耀 推薦序二 勇敢揭露醜陋的股市潛規則   大家都很清楚,從上個世紀的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美國網路泡沫、台灣雙卡危機、金融海嘯到房地產泡沫……,其源頭與始作俑者,都是金融業。可惜的是,由於金融業牽扯到的利益龐大,不論是媒體或政府,都不願去面對金融業種種弊端,更別說去全盤檢

討金融業所捅出來的滔天大禍本質了。造成的結果是,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發生金融亂象,進而干擾民生百業。   本書作者麥克.梅約(Mike Mayo)先後任職於IBM、聯準會瑞銀、雷曼、瑞士信貸、保德信證券、德意志銀行,他將自己在華爾街金融圈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亂象,書寫出來公諸於世,以業內的角度和現身說法的故事,掀開金融業種種醜陋的潛規則。   身為讀者的你,絕對不能用「扒糞八卦」來看待本書,而應該用揭發真相的角度來閱讀。畢竟,不僅美國,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在內的金融界,早就已經沾染華爾街的惡習。面對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金融業,投資人絕對得用更嚴謹的態度和金融業者往來。   麥克.梅約是證券分析師

,他經歷過網路、金融與房市泡沫等金融風暴,曾經發表看空金融股言論,被同業與同事當成通緝犯對待,甚至遭到惡意裁員,也曾經因為寫了看多的言論,立刻就獲得各種實質獎勵、分紅與升遷。在本書中,他勇敢揭露了華爾街分析師眾多醜陋的潛規則,而他自己也因為多年前點破花旗銀行的帳務謎團,而遭到整個金融圈的排擠,甚至惡意中傷,於是成為所謂的「華爾街的放逐者」。   台灣的金融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獲得主管機關頒獎表揚的基金經理人,原來暗地裡拿回扣;操作勞保基金的投信高層,原來背地裡利用大眾的資金,替自己的投資護航;一位研究員寫了一篇看空某面板公司前景(事後證明他的論點相當公允),卻被公司告上法院;某公司用法

律手段,來恫嚇我拿掉發表在個人部落格的文章,而我這篇文章也不過只是用客觀事實質疑其現金流量的不足。   我曾經在財經節目中,勸戒大眾要謹慎面對那些不合理飆漲的新IPO公司,結果不到幾天,便接到匿名恐嚇信;有些財經名嘴一手拿了IPO的股票,另一手在媒體上發表看多言論;原本應秉持客觀立場的營建業分析師,大剌剌為所分析的營建公司建案站台宣傳。可見,在台灣也是一樣,金融業只是將投資研究,視為公關行銷的附屬工具。   在本書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金融業者赤裸裸地出賣自己的專業靈魂,毫不避嫌地把法律規定的利益衝突,美化成發揮資源整合的綜合效益。所謂的研究分析,淪為替上市公司股價搖旗吶喊的加油棒;所謂的金

融購併,也只是金融高層高額退休分紅的提款機。今天,華爾街這些惡形惡狀,原封不動地搬來台灣,只是名稱改了一下叫做「金融改革」罷了。   讀者可以藉由本書的閱讀,更了解到金融業或分析師們「葫蘆裡賣的膏藥」,認清金融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種種利益衝突,而不再傻乎乎地將金融業與分析師的言論照單全收。   至於金融業業者與分析師們,看了本書也無須氣急敗壞。我自己也曾經從事金融業十多年,當我看到作者所說的:「近五十年來金融業唯一對社會有貢獻的金融創新,只有自動提款機。」這段話後,也不禁回顧自己的金融職涯,到底替社會國家與投資人,帶來了哪些貢獻?   最後,我引用麥克.梅約所說的一段話,來激勵自己,以及從事金融

分析工作的所有同業們--「研究分析不必再拐彎抹角、胡言亂語、客套虛偽,而是有立場、真心表達、言行一致、客觀平衡。」還有就是幫投資人趨吉避凶。 本文作者為財經作家、《高三12班》作者黃國華 推薦序三 觀看金融市場的新角度   這本書的確滿有意思,沒想到以一個分析師的角度,可以有這麼有趣的故事與看法。   本書作者麥克.梅約(Mike Mayo)離開校園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聯準會擔任初級監管人員。在這裡,他學到論點明確、證據充足、用字精準的做事態度,也從此踏上了銀行分析一途。   離開聯準會後,作者成為瑞銀的助理分析師,專門針對美國銀行業進行分析。進入這一行後他才發現,許多分析師看起來見解不凡、數字

漂亮的報告,其實根本不是他們的研究成果,而是直接來自那些被研究的公司--由這些公司的財務部門,直接轉交給分析師。換言之,這些分析師,原來只是傳聲筒。   這不是作者想要的職業生涯,於是,他自行發展一套模型,用來分析銀行業者的價值。但接下來他卻發現,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說話,並不是業界正常的生態。就算你的推論是正確的,只要得罪了銀行,就會被排擠,或甚至遭到報復。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多次精采的角力戰。為了要暢所欲言,作者甚至必須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這一個又一個的衝突,讓我們終於看清股市分析師的本質。原來,這些分析師最重要的工作,其實不是對一家公司的價值做出客觀的分析,而是為投資銀行家助攻。

  假如一個分析師膽敢對上市公司發表負面評論,就會得罪人,並遭到排擠。分析師與公司高層的約訪就會被一拖再拖,或甚至根本見不到面,或是在會議上直接被當成空氣,根本無法提問。該分析師所屬的金融集團,也不必想再做這家上市公司的生意了。   換言之,潛規則就是不要得罪人--說好話,大家都高興。結果,分析師不再是對公司價值提出審慎評估的中立專業人士,而是在場邊搖旗助陣的啦啦隊。這就是金融業的生態。   在書中,作者也點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對於銀行等金融業者的管制,到底是要靠政府,還是靠市場?   我們常會希望,能夠有一個公正嚴明的政府組織,有效控制金融業者的風險。但作者在一次與官方人員的互動中發現,民間

的聲音恐怕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為,就曾經有官員親口告訴他:「銀行可能更聽你們的,因為你們可以左右他們的股價。」   投資人的評價是股價的決定性因素,而分析師身為投資人意見的領頭羊,也因此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不過在當今只能報喜不能報憂的金融界潛規則下,這個力量幾乎完全消失了。當我們對3C產品或是日常用品有任何不良的使用經驗時,我們很容易找到網路論壇或新聞媒體,可以將這些經驗傳播出去,讓更多消費者知道。因為這種制衡力量的存在,所以能迫使業者注意產品的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   但面對晦澀難明的金融業帳冊,很少投資人能看出其中隱藏過高的風險。真正具有分析能力的專職分析師,今天卻淪為上市公司的啦啦隊,沒

人敢點出問題所在。不僅是分析師,照書中所說,在美國連會計師事務所也將上市公司視為需要打點好關係的客戶。這種態度,怎會有助於客觀翔實的查帳呢?   總之,金融業者這種以金錢實力掌控意見方向的手法,讓市場上全都是看好的聲音,讓投資人在這種氣氛下,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而當業者壟斷了意見、壟斷了選擇,他們就會像所有的壟斷者一樣,開始為所欲為、不顧風險。制衡力的消失,正是各式金融危機一再上演的真正原因。   從這樣一位在聯準會與知名銀行都有過實務經驗的作者筆下,我們得到一個觀看金融市場的新角度:不要單純的相信已經是主流的看好意見,也多看看有沒有反對的理由,我們將有更客觀與全面的評價。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

更大的力量,那就是:我們投資人自己的意見。 本文作者為知名部落客、《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作者綠角 前言 別蹧蹋了美酒--一個擋人財路的故事   不久前我去香港參加一場大型的投資會議,在晚宴中,我突然感慨良深。   那是一場為期五天的會議,約有一千三百位投資人參與,還有五百位企業高層與會。巴基斯坦前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受邀到場演講,暢談巴基斯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史學家賽蒙.夏瑪(Simon Schama)也去了,談的是美國的世界地位;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搭機前來,來講「說故事的重要性」。   當時,亞洲經

濟蓬勃得很,成長率是美國的三倍,讓這地區的中產階級又多出了十億人。從這場會議所討論的主題看來,中國很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或許這正是為什麼連我女兒就讀的紐約市學校,當時也開始有了中文課程。   不過,真正讓我耿耿於懷的,是我抵達香港的第一晚,在晚宴席間所聽到的一段對話。   當時,我才剛從紐約搭十六小時的飛機抵達香港(那是全球最遠的直飛航班之一),我和十幾位來自亞洲主要國家的銀行業分析師,在俯瞰維多利亞港的米其林餐廳「滿福樓」裡共進晚餐,不過我因時差嚴重,完全無心欣賞美景。   在那頓十道菜的豐盛晚餐中,我們輪流談到各國市場的銀行業前景,那才是這頓晚餐的主要目的:分享資訊。就

這點來說,我們其實很像是代表各自國家的非官方大使。   來自日本的銀行分析師提到,日本政府的政策,是讓銀行持續放款給企業,即使這些公司和銀行--都是殭屍企業,如行屍走肉--早就該倒了。中國分析師則說,中國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以消費信貸占整體經濟的比例來說,中國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左右,投資中國銀行股儘管有風險,但長期精采可期。接著,來自韓國、泰國、印尼等國的分析師們也輪番發言。   我知道很快就輪到我了,我一直在腦海裡想著我該說什麼。當時的我,正和花旗集團(Citigroup)為了會計實務鬧得很僵。幾個月來,我在CNBC節目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上,不斷點出令人憂心的問題,但花旗不是置之不理,就

是透過媒體反嗆。在當時,美國金融業一直關注著那件事。   這種獨自與大銀行對嗆的經驗,對我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我進入金融分析師這一行已經二十年了,我的工作是研究上市上櫃的金融機構,研判哪一家才是好的投資標的。我所寫的研究報告會提供給法人參考,例如共同基金業者、大學校務基金、公職人員退休基金、避險基金、私人退休金,以及其他有大筆資金的組織。有些基金經理人管理的基金高達上百億美元,當然需要投資銀行股,如果他們相信我的看法,就會照著投資,透過我的公司下單交易。   不過,難就難在這裡:在我投身這一行的半數歲月裡,尤其是過去那五年,多數銀行實在算不上什麼好投資--或者該說是糟糕的投資標的,股價跌了五成

、六成、甚至七成以上的比比皆是。事實上,就算你連分析都不做,直接看壞銀行股,你的投資績效都應該還不錯。   八萬頁報告,預見危機的降臨   多年來,我不斷大聲提出警告。早在一九九九年,我就已經指出銀行業的某些問題,例如風險過大、銀行家的薪酬太高、放款太浮濫等等。同樣的問題在二○○○年代持續地惡化,終於在二○○七到二○○八年之間爆發金融危機,一舉拖垮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貝爾斯登(Bear Stearns),以及數十家較小型的銀行和儲貸機構。   然而,像我這樣老是抱持負面立場的分析師,其實很難在銀行業裡交到很多朋友。我負責研究的那幾家公司,就曾有高層對我破口大罵,刻意忽略

我的存在,不是揚言提告,就是不斷冷嘲熱諷,他們的目的,都是想逼我軟化立場。   而我曾經任職的那幾家公司,也沒給我什麼好臉色。因為我不只是從分析師的角度看銀行,也會從員工的角度來想。有時候,我批評的那幾家銀行,正好是其他部門的同事想要招攬生意的對象,當我發表了他們覺得不中聽的評論時,我就得面對來自同事的強烈反彈。我曾經為了信念而賭上自己的前途,有時候,我的立場迫使我不得不另尋工作,甚至,導致我遭到解雇。   我的職業生涯,幾乎每一步走來都免不了挫折。剛開始,想擠進華爾街,我曾經在五年間,努力向二十幾家公司投遞履歷,才得到第一次面試機會。後來,我先後在瑞銀(UBS)、雷曼、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保德信證券(Prudential Securities)、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公司服務過。   不過,能有這一切經歷,當初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仍在金融業,也依舊熱愛我的工作。二○○二年,當其他分析師因為吹捧科技股,以及未能發現安隆案等問題而遭到懲處時(當時安隆案是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例),我是唯一針對華爾街利益衝突的問題,到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的分析師。二○一○年,參院為了調查金融危機的肇因,我再度出席委員會作證。   他們之所以邀我參與,部分原因是《財星》雜誌將我選為「預見危機的八個人」之一。在危機發生的前十年間,我總共發表了約一萬頁的報告,提醒大家注意銀

行業的狀況…… (未完) 導讀 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想學嗎?   讀本書中譯初稿那天,正好作者麥克.梅約又上新聞了。   根據最新的「巴賽爾三號協定」,為了保障存款戶的權益,避免銀行像過去幾年那樣,把錢搞掉後兩手一攤,現在的銀行得把資本比率,大幅調高到九.五%。意思就是:銀行想要做生意,這下得準備更多本錢才行了。   這些銀行先前百般不願,後來也還是摸摸鼻子認了。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是瑞士銀行(UBS)。這家銀行突出奇招:自己往上加碼到一三%,想要藉此顯示自己更安全、更負責任,然後吸引更多生意上門。   那一天,是瑞銀的競爭對手摩根大通(JPMorg

an Chase)與華爾街分析師舉行視訊會議的日子,梅約也參加了。會中,他針對瑞銀的策略,詢問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的看法。   「照瑞銀的說法,」梅約問:「如果我是有錢的客戶,與一家資本比率十三趴的銀行往來,會比跟一家只有十趴的銀行來得安心。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你是說,」戴蒙回答:「你會因為這樣,就把錢從我們這裡,轉到瑞銀嗎?」梅約趕緊解釋,那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瑞銀這麼說的。沒想到就在這時,戴蒙突然補上一句:「這就是為什麼我比你有錢(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   這話一出,現場的分析師們大笑了。當天,幾乎所有主

要媒體都報導了這則新聞,連帶提起梅約寫的這本《華爾街的放逐者》。戴蒙口中的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也成了那段期間華爾街的熱門話題。google一下Mike Mayo,你會找到那幾天的報導與評論。 不言詞閃爍,不浪費別人時間?才怪   分析師們之所以笑,媒體之所以做文章,坦白說,不是因為這句話真的有那麼好笑;大家在意的,也不是戴蒙話裡真正的意思。而是因為這句話,一來,讓梅約與戴蒙這些大銀行家之間糾葛多年的恩怨戲碼,再度赤裸裸地在大夥兒面前上演,二來──也是更重要的──這話勾出了華爾街人長久以來,心中揮之不去的渴望與失落。   渴望,自然是那種有一天能像戴蒙

這樣,大聲說出I am richer than you的豪氣;失落,則是那年復一年,老在金錢遊戲裡浮沉,卻還是只能聽著別人說I am richer than you的無奈。Why?   同樣是在市場上打滾,為什麼有人賺到大錢,有人卻慘賠至今?為什麼無數人什麼都沒做,會被金融風暴所傷,而大銀行家們捅了大樓子,卻完全不用負責,照樣吃香喝辣?   誰不想吃香喝辣呢?年輕時的梅約之所以會投身華爾街,不就是跟每年數以萬計想致富的年輕人一樣,相信著有一天能在這條街上飛黃騰達?所以他才不屈不撓,用盡各種技巧,設法混進華爾街。例如,他在書裡說,會刻意忍到每天傍晚五點五分,才打電話給求職對象,賭一賭對方的助理已

經下班,好讓他能直接與主管通上電話。   好不容易,花了好幾年,他終於如願以償,躍上了這道心目中的龍門。但他卻很快就發現,這不是他要的……華爾街。比方說,他原本以為,當個分析師,自然得把研究報告寫得──就像他在聯準會上班時所學到的──有證據、把論點講清楚,不言詞閃爍,不浪費別人時間。   實際上呢?華爾街上的分析師不是這樣幹的。他發現,很多外面看起來很專業的分析報告,搞半天,原來都是上市公司自己提供的資料,分析師只是直接拿來用而已。上司甚至告訴他:要在華爾街混,大聲,比正確重要;要賺到錢,請吃牛排搞公關,比下苦功分析重要;這一行,喊買進,才能廣結善緣,喊賣出,只會自絕後路。   這話,可不是說

說而已。梅約很快就因為從善如流,嘗到了甜頭──可以跟銀行老闆享受私人專機,可以常常吃到奢華大餐。不識相,哼,很快就會吃到苦頭。這時,他也明白了,要在華爾街混下去,要想賺到足以讓自己退休的「那個數字」,就該做哪些事、該避免哪些行為。 親吻妻子,擁抱孩子,然後……去上班吧   但是,他不甘心。不甘心當一個這樣的分析師。他當然想賺更多錢,讓自己一家衣食無缺,但也想看到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一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遊戲規則。想在華爾街成功,難道真的不能靠著下苦功,靠著正確的分析,理直氣壯地賺錢?難道,股票的買進與賣出之間,想要做到I am richer than you,沒有另一條路可走?   有的。梅

約不是第一個出書踢爆華爾街醜陋文化的分析師,也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有Andy Kessler寫過一本《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揭發網路泡沫時期華爾街荒腔走板的實況;梅約這本書上市之後沒多久,則輪到高盛一位副總裁Greg Smith出版一本《我為什麼離開高盛》,抨擊高盛內部的腐敗文化。   然而,梅約是目前為止,唯一拿出堅強的分析實力,證明那另一條路是存在的分析師。一九九○年代中期,他牙關一咬,決定冒一下險,嘗試走自己的路。比方說,當時他就發現美國銀行業的體質大有問題,於是大膽將包括花旗在內的幾家大銀行,高掛賣出大旗,後來乾脆看壞整個銀行業。   接下來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大膽衝撞,果然換來銀

行業者的大反撲。像戴蒙那樣公開嗆聲,還算好的,更狠的,是乾脆把他掃出華爾街。   但事後證明,他的分析大都準確。也因此,《機構投資者》肯定他為明星分析師;《華爾街日報》票選年度分析師,他也入選過。尤其是金融風暴後的這幾年,他更是大大出了口鳥氣。《財星》雜誌在二○○八年蒐集了風暴前後的報告,為讀者找出八位預見危機來臨的分析師,他就是其中一位。後來國會要跟銀行業算帳,找了很多專家到國會說明,梅約也應邀在列。   今天的梅約,比過去更有自信,也不那麼在意像戴蒙這類的嗆聲了。相反的,繼續勇敢地在華爾街說真話,做他認為對的事情。雖然他在書中很灑脫地說,「每天早上起床,親吻妻子,擁抱孩子,然後去上班」是他

現在的人生意義,但很顯然,他骨子裡還有著強烈的改革企圖心,除了在這本書中,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提出他對金融改革的建議之外,前陣子美國掀起「占領華爾街」運動,他也公開相挺;他也繼續呼籲政府,應該更嚴格管理好銀行風險。   誰知道呢,搞不好真會有那麼一天,肯下苦功的分析師、規規矩矩投資者,能反過來向那些大搞投機、不負責任的銀行家們回嗆: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呢!   讓我們,看下去吧。 本文作者為沈雲驄,財經作家,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那一天,我投下股市震撼彈不識相,終於付出了代價一個人要撈多少錢,才肯永遠抽離華爾街?還有,他們離開華爾街以後,平常都做些什麼呢

?一九九○年代末期,工作愈來愈上手,而我也開始有種責任愈來愈大的感覺。這幾年來的每一份工作,都提升了我在華爾街的名氣,愈來愈多客戶向我諮詢銀行業的真實狀況。我的分析不錯,我也對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但我每天實際看到的狀況,和我心中想像的華爾街應有的樣子,兩者之間的落差愈來愈大。如果我真想工作得有意義--繼續對銀行業提出客觀的看法--就得有所取捨。我在接下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工作時,就面臨了這樣的挑戰,也引發了我始料未及的結果。在瑞士信貸,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這裡與客戶之間的娛樂活動,不但跟我之前的工作一樣頻繁,甚至還更奢華,或者我該說,到了近乎荒謬的程度。別傻了,銀行會買單啦我們公司會花錢

租直升機,載著經理人和客戶去打高爾夫球;瑞士信貸的分析師可以預定公司裡的私人用餐室,裡面有紐約最棒的廚師為你服務。當研究助理們在底下幾層樓辛苦工作時,我們卻在安靜的房間裡跟客戶大啖美食,我可以邀請老婆和另外六個人(有時是比較像朋友而非客戶的投資人)一起來。飯後那些名廚還會出來,致贈他們的簽名食譜。我留了一份紐約餐飲業的巨星、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大衛‧布雷(David Bouley)送我的菜單。在燙金的牛皮紙菜單上,列有鮪魚生魚片搭配淺綠萊姆醃製的維代利亞春洋蔥、查塔姆龍蝦、淋上罌粟雅馬邑醬的鵝肝,還有一道名叫「塔芬史楚索雲」的甜點,上面綴著野莓。你可能會問,酒呢?這還用說嗎!然而,每次當我抹除嘴

角的甜點屑時,內心又更矛盾了。因為我知道,這些好康的來源--又是來自投銀那邊的銀行家,主要是科技類股部門。我的工作跟科技類股沒有關係,但瑞士信貸在科技類股可是一大要角,當時那斯達克(NASDAQ)屢創新高,科技業者搶著掛牌上市。一九九八年,瑞士信貸找來十八位科技類股的分析師及他們的老闆法蘭克‧奎特隆(Frank Quattrone)。從他們一九九八年加入到二○○○年,公司總共辦了七十九件科技類股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占瑞士信貸總IPO件數的四分之三,總值高達八十七億美元。IPO第一天交易的平均獲利是93%,為瑞士信貸帶進了數十億元的費用收入,也給了公司一種絕佳的工具(熱門IPO的股票),拿

來回饋客戶。我在瑞士信貸晉升為常務董事──相當於合夥人的資格;我之前所做的準確分析,也讓我在客戶圈中擁有一些影響力。當時我覺得自己和投資銀行部門有不錯的關係,其中一位是奧利弗‧薩科齊(Oliver Sarkozy),他老哥尼古拉‧薩科齊,後來當上了法國總統。他們不會逼我一定要給正面的評級,我感覺他們是真的想要我比較客觀的看法。有一次我寫了第一聯合銀行(First Union,如今併入富國銀行)的報告,措辭相當嚴厲,但是他們的反應和我以前所待的公司不同,有兩位高階的投資銀行家直接拿著我的報告去第一聯合銀行,告訴他們需要如何改善問題。第一聯合銀行也認同我的分析及銀行家的建議,最後也和我們公司合作。

這個系統本來就應該這樣運作才對,不靠浮誇吹捧,而是靠清楚透明的分析,大家公開陳述看法,由市場判斷誰對誰錯。但是,相較於科技類股的團隊,我依舊只是小咖中的小咖。我和某些科技股分析師講話時,他們都把我當隱形人。有一次,我在一位網路股助理分析師的辦公室外頭等候,他居然對我吼:「你想要幹嘛?」另一位追蹤網路銀行的分析師則根本不回我電話,我聽說他只回奎特隆和《紐約時報》的電話。我第一次參加瑞士信貸的常務董事會議(結果那也成了唯一的一次),受邀致詞的主講人是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他是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將領,後來當上美國國務卿。他來我們的會議上演講時,一些坐後排的常務董事竟然彼此嬉鬧,像

朝會時的高中生一樣。看到公司同仁對一位從貧窮的南布朗克斯區(South Bronx)力爭上游,成為卓越領導者及政治家的人如此不敬,我實在覺得很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