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崑將,張溪南寫的 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 和李思賢的 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司馬品岳所指導 李宜蓁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2021),提出大苗栗建設織築6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女性、家事、治理、規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冷則剛所指導 史浩然的 中國大陸農村文化治理之研究:以湖州市農村文化禮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化治理、文化禮堂、傳統文化、政府、政治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苗栗建設織築6,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書院的傳統與現代

為了解決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問題,作者張崑將,張溪南 這樣論述:

  本書考察了臺灣傳統書院,依照開墾南北順序分【臺南篇】、【高屏篇】、【嘉雲篇】、【彰投篇】、【臺中篇】、【新竹苗栗宜蘭篇】、【臺北基隆篇】到【離島篇】等50所,外加【當代書院篇】5所。本書發現傳統書院大皆消失,特別是開發最早的臺南市及最晚的臺北市,書院幾乎不存。保存比較完整的書院多已宮廟化(鸞堂化、文昌廟化、佛寺化或升格孔廟化等),全臺書院保存最密集處在南投與彰化兩地區。   本書亦介紹當代臺灣新興書院5所,以展現其對傳統書院精神的繼承及創新的多元風貌。最後綜論臺灣書院的脈絡性轉化特色,以及書院作為大小文化傳統的合流與分流狀況分析與比較,冀望臺灣書院能夠再興並在當代活化

,完成現代化的轉型。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為了解決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問題,作者李宜蓁 這樣論述:

本文發現二戰時(1937-1945)臺灣的女性被鼓勵參與戰爭,成為可以保家衛國的存在。雖然當時的女性地位看似提升,卻仍無法脫離家庭的身份任務。本研究取徑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系譜學(genealogy)與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從大量檔案中建立國家訓練女性家事背後的權力關係,重新論述臺灣女性、家事與家三者在戰爭中的定位。本文發現「女性做家事」此現象,是國家治理國民生活刻意建構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亦為戰時國家動員女性協助經濟統制的機制。國家也透過此機制掌握非戰場的民生物資資源,同時藉由女性的家事能力確保國民健康。「家」成為國家的戰時後

援基地供給人力資源,為日治時期住宅史與軍事動員研究提供另一種討論面向。

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

為了解決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問題,作者李思賢 這樣論述:

  臺中師範學校創校於1899年,百餘年來隨著政治易幟和政府政策而幾經更迭,由師範改師專、再成師院,由省立改隸國立,最後即為今日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946年,省立臺中師範成立美術師範科,創臺灣高教設美術專科之先。1960年改制師專,增設普師科美勞組;1992年順著升格國立而設美勞教育學系;2005年改制為中教大,翌年再更名為美術學系。中師系統原以師培為目的,更名美術系後大幅轉型,分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二組,師資專長也隨之變得多元多樣。   東海大學創立於1955年,為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1983年創建美術學系,為臺灣中南部第一所大學美術系,並在1995至2005年完備了四個

學制的開設。創系主任蔣勳以「傳統與實驗並重、人文與文人並行」為治系方向,並採「全人」博雅教育。東海大學美術系歷年來開設膠彩畫、錄影藝術、複合媒體、現代藝術等課程,均為全臺學院美術之首創。東海美術治學至今秉持以人文養成教育為體、當代藝術語彙為用,並以豐富的人文素養為根基,從容應對古典與前衛。 本書特色   第一本論述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與發展的專書。  

中國大陸農村文化治理之研究:以湖州市農村文化禮堂為例

為了解決大苗栗建設織築6的問題,作者史浩然 這樣論述:

中國大陸基層治理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然而農村文化治理的相關文獻則不多見。文化禮堂的建設於2013年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提出後,便成為農村重點工作之一。文化禮堂以農村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為要素,通過布展與活動,吸引村民聚集到文化禮堂,向村民提供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為個案,透過檢視既有文獻與田野調查,展示文化禮堂的全貌,瞭解多元治理主體的行為方式、互動關係和角色定位,探討農村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不同於過往中國大陸基層治理的文獻,本研究發現政治功能是農村文化治理的核心,政府是以文化禮堂為平台的農村文化治理過程中的主導者,不過具體的實行過程則被包裝

成「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此外本研究指出了一種新型的基層治理途徑,即政府主導的治理模式與在地特殊的人文歷史結合,突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