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工業區廠商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許淑娟所指導 李啟宇的 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空間差異 (2020),提出大發工業區廠商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照2.0、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空間差異。

而第二篇論文義守大學 管理碩博士班 李樑堅、黃永成所指導 黃育慶的 高雄市區域土地開發及投資策之研究:以B公司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土地開發、投資策略、深度訪談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發工業區廠商地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發工業區廠商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空間差異

為了解決大發工業區廠商地圖的問題,作者李啟宇 這樣論述:

臺灣邁向高齡社會,民國106年(2017)政府推動長照2.0社區照顧體系,希冀整合自民國94年(2005)在社區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下簡稱:社區關懷據點)。社區關懷據點的政策規劃與推動,中央政府向來居於主導地位,希望全臺採用一致性「一村里一社區關懷據點」的目標推動,建立臺灣內部各村里的社照體系,然而,推動至今的十五年間,全臺22個縣市,卻出現明顯的空間差異(圖1-1-1),各村里社區關懷據點的鋪設數量上也有所差異,甚至在緊鄰的幾個村里之間都沒有設置。以監察院在民國107年(2018)使用的涵蓋率公式,概略地計算各縣市的推動情況,民國109年(2020)七月底,高雄市涵蓋率37%,全臺倒

數第四,六都排名最後。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幅員廣闊,各地自然環境、老年人口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大,全臺社區關懷據點一致的推動方式,在空間異質性大的高雄市推動時,將會面臨何等狀況?基於上述的疑問,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第一,釐清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關係;第二,分析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的空間分布;第三,探究高雄市各地社區關懷據點的運作狀況。研究方法兼具空間計量與質性訪談,先將高雄市330個社區關懷據點的地址,轉換為大地座標,以地理資訊系統(Arcgis10.3),進行空間分析,包括:面量圖比較、近鄰分析、核密度分析與疊圖分析,解析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的空間分布與影響因子。依照高雄市人口結構、族群

與產業特色,分作四個研究區域(舊市區、淺山丘陵區、原民鄉以及工業區),針對境內社區關懷據點的經營幹部,進行質性深度訪談,探究各地據點運作差異。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有關臺灣社區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治中晚期,由地方民眾自主發起的社會教化組織與改善運動;社區關懷據點的發展,涉及臺灣五十年來社區政策與社區工作的演變。第二,透過空間分析比對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的空間分布,根據面量圖呈現結果,全臺各縣市或市內38個行政區,涵蓋率與平均服務量能均有空間差異;經由近鄰分析與核密度分析發現,社區關懷據點主要集中於人口稠密的市區;利用疊圖分析發現,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空間分布的差異是受到「民間團體」與「公共活

動空間」兩因素影響。第三,高雄市各地社區關懷據點的推動狀況有別,透過實地田野調查與社區幹部的質性訪談發現:舊市區缺乏公共活動場地、市區長者對於基礎照顧服務的不感興趣,成為推動阻力;淺山丘陵區不僅缺乏志願人手,還需考量接送長者往返社區關懷據點的額外成本;原民鄉文健站的推動較為盛行,不過站內服務內容的設計,主要參考社區關懷據點與社照C,並未因應原住民長者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做出調整;工業區內部分社區援引工業廠區回饋金,推動社區發展與工作事項,然而,工業廠區回饋金仰賴里長計畫申報,地方政治勢力的介入,卻增添社區關懷據點經營的不穩定性。當前臺灣社區關懷據點一致的推動方式,似乎沒有因應高雄市區域的異質性

,做出「經費」、「人力資源」與「服務內容組合」的差異策略,政府應該有因地制宜的考量,依照不同的地理條件調整關懷據點推動方式,以健全臺灣與高雄市社區照顧體系的永續性。

高雄市區域土地開發及投資策之研究:以B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大發工業區廠商地圖的問題,作者黃育慶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高雄市區域土地開發及投資策略,並以B公司為例,針對本研究仁武、鳥松與大寮等區域,以SWOT理論為分析基礎,深度訪談南部土地開發或建商負責人、不動產業界實務專家、相關政府單位人員以及學者,透過受訪者在「開發策略」、「經營關鍵」和「投資效益」三大研究構面之分析與建議,以做為B公司未來營運管理與投資策略的方向,並提供其它業者、政府相關單位與個案投資者之參考依據。研究結果顯示:1. 政府在本研究範圍內相關的重大建設,對新創公司在土地開發時占有決定性因素。故新創土地開發公司,應首重市場可行性評估與財務可行評估以控制風險,並在資源與人員有限的情況下,應透過內部管理系統的建立,將營運資金與

組織制度的內控機制整合,以協助未來的財會制度奠定良好基礎。2. 新版房地合一稅,除影響土地開發之意願,面對近年營建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建議研究個案可朝委託興建、合建分售或是聯合投資開發的方向發展,除降低財務風險及投資失敗率外,也可採取聯合發包模式降低營造成本。3. 我國己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勢必也會影響住宅需求,建議從建築產品與建築成本的觀點考量,針對本研究區域內之建築產品定位,一定要符合市場需求與供需法則,才能有效提高土地開發的投資報酬率。4. 面對土地日漸稀少,土地開發者更應該有長遠的眼光與思考,利用土地的資本價值,活用租售策略在土地開發的規劃執行上,同時把組織的經營模

式,以相同模式套用投資報酬率之思維,進而思考彈性的土地開發配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