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志輝寫的 戰艦尋蹤:海軍在香港 和宋怡明(MichaelSzonyi)的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張瑞德所指導 呂詠彥的 空間與政治-- 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區的起與變(1975~2012) (2012),提出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正紀念堂、更名、展視空間、政治議題、庭園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艦尋蹤:海軍在香港

為了解決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的問題,作者陳志輝 這樣論述:

  本書通過四十多個故事,介紹香港與海軍的歷史,以及到訪軍艦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   香港與海軍有深厚的淵源,香港幾次的身份轉變,都與海軍有密切關係。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的艦隊擊敗清廷奪取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皇家海軍派出了一支龐大艦隊,與國民政府爭奪香港。在香港回歸之際,皇家海軍調派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艦隊來執行撤退的任務。   除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香港亦是美國海軍經常到訪的港口,有時訪問會引發起外交風波。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反映了香港在冷戰時代,在中美英外交上的獨特位置。到了回歸之後,香港與海軍的故事延續下去,美國軍艦仍然經常到訪,令香港成為獨特的中美軍事

交流平台。 名人推薦   讀過這本書,我們會恍然身旁的歷史這麼曲折離奇,香港從來是國際都會,實在「自古以來」皆然。──沈旭暉   近代歷史上各國軍艦進入香港,雖然不一定帶着和平使命而來,但這段歷史反映了香港跟亞洲絕大部分城市不同的國際性格,亦是東亞海洋史和國際關係史的重要一頁,當然值得仔細研究。──鄺智文  

空間與政治-- 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區的起與變(1975~2012)

為了解決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的問題,作者呂詠彥 這樣論述:

本論文運用總統府檔案、行政院檔案、監察院檔案、國史館檔案、檔案管理局檔案及政府各部門公報和榮工處的檔案和報刊等資料,對於蔣中正逝世之後,在臺北市區所建立的中正紀念堂的發展過程重新進行論述。除了第一章和末章結論外,其餘內容分別由五個章次來敘述。 原本已規劃為臺北市副都心的舊有營區,成為紀念蔣中正的文化園區,中正紀念堂在此處昂然聳立,背後的各項因素值得深入探討。在第二章,當年紀念堂的設計圖在競圖時,為何不是由評選出的第一名拔得頭籌,雖然過去研究者做出初步的解答,然而為求得較以往的研究更為客觀的看法,本論文中對於當年參與競圖者及建築學者採取更全面性的口述訪談,甚而推翻部分學者認為費驊

家族參與其事應當避嫌的臆測。在第三章中,利用榮工處所出版的各類刊物與坊間的報導和建築界人士的說法進行對照,以目前和當年的施工技法來論斷,紀念堂的工程技術是否引領風騷、開創新局,在文中呈列出各界不同的看法。 中正紀念堂由創始至今,從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再到教育部,2012年5月後改隸於新設之文化部之下,臺北市的國立國父紀念館也隨著改變,歷次的改隸都有其背景因素,第四章中就對於內部行政體制的流變加以披陳,亦對堂內常設展和一般的展場的內容詳加敘述、探討,觀者可見蔣中正文物展視室的物件數量有限,展出的物件卻都具有選擇性,均為顯揚蔣中正的偉大,而無參入任何負面的成份,其他的展覽場地管理處則向參

展者和廠商收取租金,爭取業務營收成為該單位今後拓展的方向。而紀念堂區和廣場多年來被喻為臺灣民主的聖地,不但是國內反威權爭人權的聚會發聲場所,也是聲援海外爭取民主和自由的地方;2007年民主進步黨在執政的後期對紀念堂採行拆匾更名的行動,各方的反應不一,論文的第五章透過相關人士的訪談,把這次震驚各界的行動從改名到復名,構織出前人研究所未及的細密過程。第六章則舉美國、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之紀念館堂之展場布局及規畫與中正紀念堂進行比較,社會主義國家為強化內部的團結,展示亡者不腐的身軀是主要的做法,近年來的民主國家則用庭園式的設計配合各類塑像,使參訪者與該處更加地親近。關鍵詞:中正紀念堂,更名,展視空間,

政治議題、庭園式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為了解決外國 人看 中國 閱兵的問題,作者宋怡明(MichaelSzonyi) 這樣論述:

金門,一座對峙年代中維繫臺灣命運的小島。 曾經,它被戰爭陰影與軍事管制所重重包圍。 而島上的居民,如何看待親身經歷的每一次事件?   本書以歷史、政治、社會、人類學的多重角度,   從民眾的視野,重新檢視金門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面向。   2001年9月,作者因911事件爆發、返國航班停飛而滯留金門,卻意外讓他對這座曾歷經冷戰氛圍與國共對峙的小島產稱興趣,進而展開追尋金門歷史的旅程。   1949年以降,金門在各方媒體的宣傳下,被賦予地區與世界事務樞紐的意義。它成為亞洲廣大遭奴役民眾的自由燈塔,也是未來爭取自由的戰爭跳板;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對抗象徵,也是冷戰中自由世界力阻共產

紅潮的標竿;甚至被視為人類進步的歷程。小小的金門,呈現出一幅冷戰時代的縮影。但這樣的戰地英雄形象,就是代表著歷史真實、或是金門人所認知的金門樣貌嗎?   本書透過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利用口述訪談、官方文獻,觀察身處軍事戒嚴體制下的金門社會,深入剖析金門如何在冷戰的地緣政治中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形成舉凡老鼠尾巴、女人身體、乃至於籃球都被納入軍事管制之下、並與現代性的口號掛勾的社會;以及這些經歷與官方教育,是如何深深影響著金門人看待自己的角度,甚至持續到解嚴後的現在。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1949年後的十年間,金門經歷三次重大的直接軍事對峙:最初是

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然後是1954年的九三砲戰,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在整個1950年代,金門島正逐漸被地緣政治化,軍事化的體系也於此時開始建立。身處第一線的金門居民如何看待這三起事件。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1960年代初期,全球冷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金門的軍事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量的駐軍是蔣介石為了迫使美國防衛金門而做的決策。金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鬥爭的一部分。在這些衝突中,金門的政治意義產生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又為金門當地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三部分探討1960年代到 1980年代冷戰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

面向,並且把焦點放在金門居民對戰地政務委員會的感受,以及金門居民如何與戰地政務委員會協調。顯示「軍事化的毛細管」如何與戰場無關的廣泛社會制度連結起來。可視為冷戰較大社會與文化比較史研究的一環。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1980年代初期,國民黨透過彰顯對岸共黨威脅,以鞏固國際支持的做法得不到回應,金門軍事化的主要政治目的已轉變為呼籲臺灣大眾關注來自對岸的威脅,並藉此將國民黨持續的威權統治合理化、正當化。因此,導致去軍事化的關鍵主要不是兩岸關係,而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內政治變遷。 名家推薦:   江柏煒(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任)   余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戚常卉(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羅士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按筆劃順序排列)   哈佛大學東亞系宋怡明教授是英文世界中第一個系統撰述金門地方史的學者。但是,他不止在寫「金門地方史」,而是將一個地方研究放在地緣政治、軍事化、與現代化的視角中來考察。他從美蘇冷戰、中臺對峙的脈絡來審視金門地方社會被改變。一方面,他告訴我

們從1949~92年間,金門如何因國際情勢的巨變而突然被一個軍事化的烏托邦現代主義所治理。另一方面,他也細緻地探討了金門社會內部如何因應、妥協以及與之對抗。最後,宋教授告訴我們金門研究的各種意義:例如,它如何能夠映照臺灣、指出蔣介石治理臺灣與毛澤東統治中國的相似之處、並提供一個與世界其他高度軍事化社會做比較的案例。宋教授的研究方式使得金門研究不再是一個臺灣邊陲島嶼的個案,相反的,在他的筆下,金門標誌著冷戰的時代性且寓意深遠。──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近二十年來,在冷戰國際關係史或社會文化轉向的冷戰史研究中,臺灣無論作為被研究的對象或者研究的主體,大抵都是缺席的。金

門在1950年代兩次砲戰時曾引起全球的關注,之後就沒入歷史的洪流中;很多西方冷戰通史的書甚至不再提起當年曾讓全球摒息的臺海危機,遑論冷戰對金門與其居民的影響。本書例外地聚焦於這個地方與議題,用專書來分析了冷戰對金門各方面的影響,認為金門的發展可以與其他處於類似狀態的地方比較。本書可深化我們對冷戰與兩岸現狀發展過程的理解,確實是本值得閱讀與深思的著作。──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世紀下半葉,金門列島在國共對抗與全球冷戰格局中,實施38年的「戰地政務」體制,經歷了全方位的軍事化。全球冷戰如何影響金門社會?金門民眾如何因應意外降臨的軍事體制?本書以歷史學與人類學方法,結合

檔案史料與田野訪談,從軍事化、地緣政治化、現代化與戰地記憶等視角,訴說金門民眾的前線經驗,剖析冷戰陰影下金門的社會與文化轉變。這是一本傑出的金門史研究,更是一部獨特的冷戰社會史,宋怡明教授以獨到的觀察與深刻的論析,將金門史研究推上世界史學的前端,讓平凡的金門躍上大學出版社的櫥窗。──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對1949年底敗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金門是與「中共政權」交鋒的前線,「戰地」也長期是金門的定位。在冷戰史研究日漸受到重視之下,金門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場域。   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力作《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則是最受矚目的學術專著。透過大量口述歷史的

回憶,貫穿全書,並與檔案、研究成果參照,在時序上呈現從古寧頭戰役到當代金門的演變,注意到制度的演變,更著重於人民生活的歷史。目前國內關注的「白色恐怖」、「軍妓」議題,本書也在歷史時空脈絡下加以呈現。加上行文流暢,深入淺出。整體而言,是認識冷戰時期金門歷史的佳作。──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