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克力畫布材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壓克力畫布材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珮玲寫的 流動藝術創作的技巧與實作 和張晴文的 存在.變化.賴純純(附DV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油畫用具入門介紹 - 誠格美術也說明:用來裝筆洗液的罐子,金屬製可以密閉,裡面有濾網設計,可以讓贓顏料沉澱,畫筆在其中可以反覆清洗,是個實用的工具。 畫布夾. 因為油畫乾的較慢,未乾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錦明所指導 曾詠晴的 處處是家,卻無處是家: 閾界漫遊 (2020),提出壓克力畫布材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三文化小孩、身份認同、閾態、非地方、鄉愁、漂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孫祖玉所指導 張家瑜的 天空變化的藝術作品形式表現與內在關係 (2019),提出因為有 抽象形式的天空、瞬間變化、無常、平常心的重點而找出了 壓克力畫布材質的解答。

最後網站序號作者作者出生年出生地中文奇美獎作品中文名稱圖像作品 ...則補充:材質. 作品來源. 展示單元. 1. 李梅樹. 1902-1983 三峽. 假日閒情 ... 油彩、壓克力、畫布 ... 材質. 作品來源. 展示單元. 37. 諾言. *第16屆(2004)得獎作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壓克力畫布材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動藝術創作的技巧與實作

為了解決壓克力畫布材質的問題,作者張珮玲 這樣論述:

  依本書按部就班練習,沒有手繪基礎的藝術愛好者,也能在流動藝術Fluid Art裡尋獲另一個藝術領空。     ◎將流動藝術的多元創作技法,從顏材選擇、顏料特性與使用工具的搭配等,逐一彙整介紹。   ◎適合初學流動藝術或進階者參考,滿足內心深處對藝術與創作的感動與渴望。   ◎附作者、藝術家與種子教師作品欣賞,透過精美彩色印刷,一覽Fluid Art的美麗與靈動。     奮起吧!各位畫家   或是從來沒有拿筆為自己做創作或設計的藝術家原始人們,   流動藝術絕對可以讓您的生命如火花般地讓自己與他人著迷,   並獲得燦爛地跳躍。     從介紹何謂「流動藝術Fluid Art?」到各種創

作技巧與實作方法:   如流動壓克力、環氧樹脂三大品項元素、酒精墨、熱熔膠……等,   透過實際操作的步驟解說,以及彩圖示範,   讓讀者對流動藝術創作有更完整的認識。     書中除了收錄多位藝術家(古榮政、呂麗華、陳雙雙、林宗賢、黃家馨、林華嵐、曾金菊、蔡栢松、陳家良),及種子教師(趙佑平、曾心、陳素珍、林麗華、邱汝玉、鍾明峻、廖穗菁、何幸玉)的示範作品供讀者欣賞,也將作者多年來對社會人文的觀察心得一併收錄,讀者從中更能了解作者的真性情。

壓克力畫布材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秘窗異想個展 #藝術家邱媛專訪

  「創作對我來說是:是心靈的寄託、是情緒紓解的憩息地、是打造異想樂園的
唯一途徑。」邱媛如是說。

一個充滿藝術人的家庭
  邱媛自小生長在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父親喜歡繪畫,兩個姊姊也都是美術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她自己也對創作有了許多想法和興趣,她回憶國小五六年級曾代表學校組隊,參加寓言故事壁畫的創作,她們以油漆在天母圖書館外的公園牆面作畫,「我記得我們那組分到的主題是后羿射日」邱媛懷念地說道,這也是她人生第一幅大型創作,她說現在想想還有幾分得意呢。

  由於從小居住天母,邱媛特別喜歡那裏的氛圍,「天母居住著很多外國人,有種閒適的異國情懷,相較於台北市中心,天母的生活步調緩慢,巷弄間有很多特別的小店,外出散步也讓我有非常多靈感」求學期間,她的繪畫作品常被老師拿去參賽,也常常獲獎,她也曾在—Lili,一間由藝術家李紹榮及時尚名人溫慶玉合資開的畫廊餐廳裡打工,感受到他們對於生活態度及品味是令人嚮往的,邱媛個人認為此處是天母生活步調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最佳代表地。她的大姊從事室內設計,二姐則是一名服裝設計師,目前往歌唱演藝事業發展。她的父親,常給孩子們追尋自己夢想的勇氣,鼓勵她們勇敢做夢,但當初在現實經濟條件的考量下,他還是選擇了進入一般工作,在工作之餘,仍喜歡藝術、創作不輟,用藝術來陶冶滋養心靈。

不受拘束的自由創作靈魂
  父親喜歡油畫,特別是風景畫這種具象的創作內容,但邱媛喜歡的是抽象的
線條,她熱愛不按制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像許多愛畫畫的孩子一樣,
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比起畫靜物素描,她喜歡更自由的揮灑線條,恣意不
受拘束的創作,純粹色彩和內心世界的直觀表現。

浪漫與實際的逐夢者
  邱媛大學就讀經濟學系,除了創作,她想更深入了解藝術市場和生態,並具有銷售的概念,她平常也涉獵不同類別的書籍,舉凡藝術行銷、藝術史,藝術心理…等等,可謂十分多元。她提到自己的個性活潑具冒險精神,「很多時候腦中浮現想法就會想立刻去做!」。

衝突的個體
  邱媛喜歡和人性及心靈相關的議題,閱讀文學書籍偏好寫實,喜歡不同角度切入、描述人與人的關係和心靈細微的刻,反而不喜歡過多科幻元素。她也喜歡看電影,例如唯美的法國文藝電影、心理驚悚片和懸疑劇情片,驚悚大師希區考克的作品她亦耳熟能詳,邱媛笑著說自己其實是個很衝突的個體。

不斷延伸美的觸角
  除了藝術家外,邱媛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身分-模特兒。因為身材高挑出眾,當年仍就讀服裝設計系的二姐常請她擔任作品發表的模特兒,所以她在國中即踏入這條路,之後也有姐姐的朋友請她幫忙走秀。大四畢業後她的模特兒生涯也正式展開。

  從事模特兒工作,可以接觸到不同材質的服飾衣料,這也觸發了邱媛很多的創作靈感,媒材運用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間,邱媛認為這是一份美的工作,無論是珠寶首飾、皮件或服裝,時尚和藝術是息息相關的。她也期許自己未來能走向演藝事業有更多發展,進而成為一位專業演員,有更多情感的揣摩和歷練經驗,相信這也會在她的創作上更增深度和視野。

  談到潑灑創作的啟發,邱媛說一開始家裡剛好有一些油漆、廣告顏料和噴漆使她開始產生抽象畫的創作動機,她自己也喜歡蒐集許多各式指甲油,過期的指甲油她覺得丟掉很可惜,於是靈機一動,用去光水稀釋指甲油並潑灑、噴甩在畫布上,沒想到創造出很特別的效果。之後接觸壓克力顏料除了顏色的多樣性外,她特別喜歡選用金屬色系的顏料,也因為能溶於水的特性能夠製造渲染效果而深受吸引。邱媛於創作時在顏料中會加入一些亮粉、黏著劑、砂粒,結合不同媒材,讓顏料在畫布上流淌,更加豐饒了色彩濃淡虛實的變化。

每人心中都有一扇秘窗
  這次展覽主題發想部分是從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驚悚電影—《秘窗》而來,揭露人們內心都存有一扇不可告人甚至晦暗的窗扉,窗戶帶給人一種神秘可窺視的觀感,在現代社會,人們透過電腦視窗」,在網路中建立虛擬社群的關係,大家習慣包裝自己,只顯現想被看到的姿態,網路成為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同時它也是絢麗多姿,充滿誘惑的。

  被譽為華人抒情抽象「美的推手」的陳正雄,是邱媛景仰的藝術家之一,90年代初期,陳正雄因一趟俄羅斯之旅,無意中發現「聖像畫」的方框構圖;又從兒子的電腦中,知道了「視窗」的原理,於是展開「窗」及「數位空間」的系列創作;對他來說,「窗」是一個通往神聖世界的天窗,「窗」系列作品是在畫面放置生氣蓬勃富有規律的「狂草」,搭配獨特色彩繽紛的抽象畫,乍見似俄羅斯的「聖像畫」,卻又表達出網路世代虛實相生的「視窗」。

  除了藝術家外,邱媛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身分-模特兒。因為身材高挑出眾,當年仍就讀服裝設計系的二姐常請她擔任作品發表的模特兒,所以她在國中即踏入這條路,之後也有姐姐的朋友請她幫忙走秀。大四畢業後她的模特兒生涯也正式展開。代人幾乎仰賴網路維生的現象,反思此種壓抑的,沉迷的,快速的,交雜在虛實間的人際關係。

  在作品畫面中內框潑灑的部分是為了攫住觀者的目光—如同網路資訊般斑斕
漫奪目,細部的亮粉,不同顆粒大小代表大量繁雜的訊息,邱媛認為抽象繪畫最適合表現人內在的情緒及感受,是種“虛“的感官具體呈現的創作方式,此“虛“也如同網路所建構的“虛“擬世界。而外框的部份,就色彩表現而言以色階呈現空間感,就涵意而言象徵視窗外拘束受限的真實世界,邱媛說那可能是自己的房間、辦公室或是任何你會處於在的一個空間裡。作品整體充滿著韻律、快速節奏之感。

  邱媛的首次個展「漫遊者」展出時,《典藏藝術雜誌》社長簡秀枝女士前往觀展,簡社長認為她的畫作很適合跟商品結合,並提出衍生商品的建議,她便把這樣的想法放在心上,目前和攝影師好友詹慶紅也已經製作出一套實驗性的服飾,用自己的畫作印製成布料,設計成一款服飾,作品(原畫作)和作品(服飾設計)的重疊加上攝影,富有層次感,而這件作品也將於金車文藝中心的展覽展出並販售,邱媛期待在跨領域的創作中擦出更多火光。
她提到之後想結合版畫、嘗試裝置藝術,讓自己的作品和不同空間作結合,讓藝術融入生活,邱媛認為藝術是國際跨界的交流,在世界不同角落都可能存在著欣賞自己創作的伯樂。(文:金車文藝中心)

邱媛簡歷:
1989年生於台北,畢業於真理大學經濟系,現職為模特兒、演員。透過演藝生涯的所看所悟轉化為藝術作品的呈現,在時尚圈裡感受精緻細膩的織品剪裁及配飾,在戲劇圈裡體會人文心思情緒的變化,將內心所感受關於美的事物作為靈感來源。藝術創作啟蒙於台灣抽象畫之父陳正雄,相信創意作品是永遠不死的;沒有創意作品未生即死。

處處是家,卻無處是家: 閾界漫遊

為了解決壓克力畫布材質的問題,作者曾詠晴 這樣論述:

自小接觸來自多國的文化環境,同時也面對父母親各來自不同國家,並居住及成長於非父母文化的另一種環境當中,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家鄉的認知等等皆會受到影響。身為第三文化小孩,有著處處可以是家的感覺,實際上卻也無處真的像家,構築成在這種閾態環境中的文化認知混亂、分裂,卻同時也具有豐富而多元的世界觀。在對於家鄉認同與文化混亂中以飄浮不定的旁觀者狀態自居,反而於機場與公共交通場所這類「非地方」中感到安心與自在的心理感受,形成這次創作與論述的主軸。研究者從成長、生活經歷與旅行的記憶中擷取感受,透過創作處理長期對於環境採取旁觀的態度、表達漂浮不定的內心狀態及自我定義,並探討自己對於「家鄉」的定義與描述。本論

述章節簡介:第一章、   緒論: 緣起序言、創作背景與創作目的。第二章、   文獻與相關藝術家探討: 分成三個部分討論:(1)處處是家、(2) 無處是家、(3)無根的漂浮,討論鄉愁的情感由來。將任何地方都能當作家,寄託於「非地方」 (如“機場”)的鄉愁情感。分析與自身創作相關的藝術家主題或形式上的對照。第三章、   創作發想與過程: 討論創作主題相關發想與形式實驗過程第四章、   作品解析: 講述作品的表現或材質使用涵義。第五章、   結論: 為此階段的創作重點作回顧總結,探討未來創作方向。

存在.變化.賴純純(附DVD)

為了解決壓克力畫布材質的問題,作者張晴文 這樣論述:

  賴純純1953年出生於臺北,開明的父母從小就讓她有自主的空間,中學時期因美術方面的突出表現,再加上父親的鼓勵,之後考入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就讀。就讀期間,廖繼春老師在繪畫色彩上的觀念及掌握,讓賴純純領會了色彩本身,即可成為表現主體的可能。畢業後赴日進修,取得日本東京多摩美術大學藝術學院碩士,1981年又轉往美國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學習。在美期間,畫布邊緣轉折給予她空間層次表現的啟發,繼而開始單色色面並置、幾何雕塑的色彩實驗,探索繪畫邊緣的可能性。   1985年開始投入立體創作,以透明壓克力板、木材及顏料等媒介,進行低限、構成、材質等觀念的探討,「存在與變化」系列尤為其要

。在這個時期,她參與春之藝廊「超度空間」的展覽,其創作觀將空間視為一種反應時間變化的實體,自此亦成為1980年代臺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健將。1986年獲得第2屆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首獎,抽象造型的裝置作品敘說其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省思,同年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Studio of Contemporary Art),聚焦於「空間、色彩、結構、自然」等創作理念的深化探究,以活動、教學、觀念研習為方法,促進國內藝術拓展及國際藝術交流,是臺灣「替代空間」的先聲。   賴純純除了在臺灣活動,也前往世界各地駐村創作,以1990年代的「心」系列為代表,逐漸強調出東方哲思與傳統的關聯。賴純純的創作除了一貫的造

形關懷,更將來自生活的圖像導入作品,並發起臺灣女性藝術家協會,關心女性在藝術體制中的處境。1990年代晚期開始投身於公共藝術創作,落腳臺東,持續創作至今。   綜觀賴純純的創作精神,始終指向生命存在的哲思,並透過造形藝術的語言傳達。「存在與變化」這一命題,也成為貫穿她四十餘年來創作的核心。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

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天空變化的藝術作品形式表現與內在關係

為了解決壓克力畫布材質的問題,作者張家瑜 這樣論述:

摘  要    天空,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每天接觸的對象,對於它的各種研究或描述,廣植於各個時間、領域不計其數。在藝術領域方面,藝術家也一直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向天空傳達內在的各種心念;如歐洲中世紀建築的競向高聳尖塔教堂、其內飾的鑲嵌玻璃窗戶、古典繪畫裡面的天空和靜物各內含的不同意義、歌劇中高音域唱法……等,無不是在應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企求與天空所代表的指涉部分做各種樣態的接觸與表達。研究生從小對於天空的雲朵、天象、瞬間變化、無窮……等,有著深深著迷的情結,及長,於參與繪畫表現時也都常以大自然的天空作為描繪重點,故次論文以「天空」為主題做為書寫對象,一方面探究繪畫史上對於天空描繪的相關歷史,也

藉此整理研究生對於天空繪畫的形式表現與內在的探究。    由於「天空」在人類的藝術歷史發展上,有著斷續不一的各種接觸紀錄,本研究將截錄幾個有關「天空」為重點的西方藝術繪畫做為研究的基礎,主要有「 中古世紀鑲嵌繪畫的天空表現」、「 英國浪漫時期的天空描繪」、「 攝影形式紀錄的天空」、「意識形式表現的天空」等四大部分,有關東方繪畫和其他領域的「天空」繪畫描述則不在研究範圍之內。有關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生除了以課堂上與授課老師學習、同學互相討論研究、藝術前輩問賢指點以外,歷史文獻的查閱參考也是做研究生論文論述的重要研究基礎。 因為抽象繪畫之所以迷人,在於它的內在純粹性和不易局限性,所以近年來研究生除

了繼續以「抽象形式的天空」表現天空的多元以外,也對深藏其內的屬性所延伸的內在開始有一些「禪意」的新體悟。世事總是「無常」,當下的計畫常常是被期待的,但結果卻又常不在計畫當中獲得無縫的期待,這些情形都跟天空的自然現像有著高度的類比,所以以「平常心」來看待所有的突然,這跟不定著的天空變化有著一樣的道理。凡事好壞常常都是一起出現的,也因此,天空的變化對研究生產生了相當多的人生啟示。    天空裡面,或有不變的永恆,如太陽的旭昇夕下,週而復始,但更多的是無所預期的多變,如雲霧天象的組成、瞬間變化、消失、再現,這些現象背後所具有的哲學含量,將會是日後研究生持續行進時無法空白的能量來源,也希望有一天研究生

能突破現在的表現形式,在無垠的天空話題裡面有不同的表現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