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牧場招待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林開世所指導 朱芳儀的 有神就有鬼:恆春半島沿海聚落的宗教現象 (2015),提出墾丁牧場招待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墾丁、原住民族、移民、地方傳說、八寶公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墾丁牧場招待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神就有鬼:恆春半島沿海聚落的宗教現象

為了解決墾丁牧場招待所的問題,作者朱芳儀 這樣論述:

「墾丁」成為今日臺灣本島南端的著名觀光景點之前,曾經歷多次劇烈的政治經濟轉變。自清朝末年移民以來,當地便持續受到不同外來力量強勢介入;由於不同時期的政府機構與財團持續瓜分當地資源,使當地出現人口頻繁流動、地域破碎等情況。除此之外,當地移民亦持續與不同原住民族發生互動。在前述脈絡下,所謂的「墾丁」有別於以往漢人宗教中假定的穩定地域範圍,也表現出在以往相關研究中相當少見的獨特信仰樣貌。在本論文中,我試圖釐清墾丁聚落居民自清朝末年移民以來,陸續經歷過哪些政治經濟上的改變,包含大規模土地徵收、二二八事件、由農業逐漸轉移至觀光業等政治經濟背景,以釐清墾丁如何發展成今日的樣貌,並且呈現當地居民在前述過程

中的複雜感受。接下來,我透過當地傳說,指出「正墾丁人」是複雜、曖昧、具有彈性的人群界線,這樣的界線具有時間、空間、社會分類等多重意涵。在逐步分析墾丁聚落內「無大廟」、卻又流傳著各種不同靈力的鮮明印象後,我做了下列歸納:墾丁聚落同時存在著兩種對於神明力量的追求:一種是透過明確的漢人宗教系譜、由外地引入的男性神明,另一種則是缺乏系譜,由當地人納入各種陌生力量的女性神明;鬼則涉及當地的時空脈絡,例如聚落居民共同負起祭祀責任的「地頭神」,以及會引發社會秩序混亂的「外地鬼」。透過這樣的邏輯,再進一步分析過去曾受到學者關注的「八寶公主」;我試圖指出:八寶公主原先是在當地歷史脈絡下誕生的傳說,但經過當地不同

階段的實踐、詮釋後,逐漸由一位遭番殺害、兇死的異國女性亡魂,日漸具體化,轉變為「半入仙班」的女神。墾丁聚落的信仰現象顯示臺灣民間信仰具有極大的詮釋空間,能靈活地呼應在地歷史情境及個人/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