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電子書1a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鵬仁所指導 楊紫瑩的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2018),提出基礎科學電子書1a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紀念郵票、歷史記憶、文化復興、國族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蕭振邦所指導 吳鈺崧的 放下的美學:從《莊子》「非人」實義探究生活突現之美 (2016),提出因為有 天府、吾喪我、物化、放下、突現美學、莊子、葆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礎科學電子書1a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礎科學電子書1a,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為了解決基礎科學電子書1a的問題,作者楊紫瑩 這樣論述:

近代新式郵政制度的出現,免除古代郵驛制度的各種弊端。同時,應運而生的郵票,是經過政府單位選定主題印製而成,是一種公開發行的有價票券,透過郵政系統的傳遞,流通於世界各地。故郵票在圖像與數字或文字的結合之下,蘊含著象徵意義。郵票與發行國的國家形象、局勢環境、政治決策、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其中尤以「紀念郵票」具有特定的發行目的,是以紀念某一事件而特別發行的郵票。其目的在對內宣達政令,對外表明國家的立場與特色。因此,郵票成為另類的記錄國家歷程與軌跡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戰後兩蔣主政時期所發行之紀念郵票所乘載的時代意涵為探討對象,藉由歷年發行紀念郵票上的設計風格的變化,觀察當代的社會文化變遷。在蔣中正時期以

建設臺灣、光復大陸、穩定發展,厚植國力為主。此時期各類型的紀念郵票主題,以反共復國為導向的國族教育為主。在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穩定發展,政府帶動國家的民主改革,奠定三民主義之民主憲政基礎。其次,在幾番嚴重的外交事件與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影響著國家的政經環境;而此時期國民體育的振興,經濟上的蓬勃發展,莊敬自強的凝聚意識,皆躍於當代郵票圖像上。透過郵票與其他媒介的宣傳,潛移默化中,建立了社會忠孝節義的核心價值。當代國族教育成功,也為外交風暴與兩岸軍事對峙的特殊時期,帶來社會人心的安定力量。再者,在郵票票面上加蓋的改值痕跡,紀錄了大環境的劇烈變動;郵票票值的變化,反映當代的經濟現象。郵票紙質色澤的演進

,呈現製作技術的進步。由於票面圖像主題受到政治外交、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影響,反映了當代的背景特色,瀏覽其中,重現歷史記憶。從本研究可以了解到郵票的發行時機與其呈現的圖像,是深具意義的。中華民國從1912年成立至今,外在環境影響著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執政者在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下,做出因應決策與執行,在歷史的進程裡,有時順勢而為、盡如人意,有時大勢已去、難以挽回,無論順逆之境,皆在考驗、淬煉、造就這個國家的生命能量。

放下的美學:從《莊子》「非人」實義探究生活突現之美

為了解決基礎科學電子書1a的問題,作者吳鈺崧 這樣論述:

本文提出「放下的美學」觀點,揭露《莊子》思想有關「非人」要義所隱涵的豐富實義,試圖照應當前環境美學研究的學術要求,針對當中的解題困境和發展限制,交互參照突現美學理論和莊子式的深層自然體驗論,重構為一種生命∕生活向度的美學,據此以開發環境美學在學術經營上一個更佳的視點。 本文採用「典範轉移的文獻解讀法」探究不同文獻或傳統之間的特定議題、研究論域和主題,此係以脈絡性分析、語意分析和推論結構分析為主要方法,並且照應「文意建構」的操作要領:意義、意含和涵義等向度的解讀、理解和詮釋需求,以揭露隱含的實義。 本文指出透過「吾喪我」、「物化」等工夫實踐歷程,能與事物整全地生發創意性突現,進以促

動並展示其開放的、動態的與多元的自主自由的創造性特色,從而也整體地彰顯並且保障了人存作為生命個體成員自身所訴求的個殊意義與價值歸趨之獨特性內涵。 在「天府葆光」的發用下,藉由體道突現「適」之背景,促使各種突現因子自然地轉化並以新的互動方式再引發新的意義與價值,此即以「藝」的態度嵌結「化」、「遊」二者的深層涵義:每一次的新穎突現都有可能讓人發現生活∕生命更多元、更豐富的促動因子,是以也為人打開不同的視野或景觀,因而生活世界處處充滿了不同的驚奇、感動與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