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特異ac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固特異ac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寫的 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 和吳明益的 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ssurance ComfortTred | 固特異ACT | 舒適新靜界也說明:周密包裏輪胎內部,高效抑制滾動噪音。全新噪音隔絶結構層,使用音震抵銷科技(ANX Technology),靜音同時亦減少晃動感,賦予更舒適的駕乘體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夏日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陳良築所指導 李世傑的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探討水稻GA20-oxidase基因的功能及其應用 (2020),提出固特異ac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吉貝素、台農71號、綠色革命、分子育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洪廣冀所指導 張嘉顯的 戰後初期臺灣林業基層官僚的挑戰:以新竹山林管理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戰後臺灣林業史、新竹山林管理所、基層官僚、國有林、治理矛盾的重點而找出了 固特異act的解答。

最後網站固特异轮胎质量?固特异轮胎怎么样?. 固特異輪胎Ptt則補充:Goodyear 固特異 輪胎Assurance ComfortTred (ACT)豪華轎車胎。 固特異輪胎的價格 ... 2023年14款固特异轿车轮胎/SUV 轮胎型号推荐,含久乘/御乘系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固特異ac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

為了解決固特異act的問題,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 這樣論述:

這本書太重要,癌症患者、病患親友、醫界都該閱讀! ──mercola.com醫療網站   抗癌戰役之所以失敗,源自我們把它歸因為基因疾病?   本書深入探究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腫瘤學家、遺傳學家、生物化學家   和無數醫生共同演示這段癌症起因、內涵及治療的典範轉移過程,   揭露代謝理論的溫和無毒療法,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能有效預防及管理癌症,才是抗癌之戰的希望和未來!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醫師,專文好評推薦!   ◆「DNA之父」華生(James Watson)在《紐約時報》的「要對抗癌症,先認識敵人」專欄呼籲:「全世界的研究

人員應將重點從基因學轉到癌症代謝理論。」   ◆亞馬遜網站讀者5顆星一致好評推薦!   ◆本書內容精采、及時、專業,讀來就像一本科學偵探小說,讓每個想探知癌症內涵及癌症治療新議題的人都容易了解。提供全新且充滿希望的觀點,探討源自癌症代謝理論的無毒療法,嶄新又令人欣喜。   ◆當「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未能替癌症治療提供清晰路線圖,科學專欄作家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融合了新舊觀點,闡明癌症治療的未來展望。   ◆深度訪談世界知名科學家、癌症專家,包括在癌症代謝理論研究上做出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學者專家,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佩德森博士(Peter Pedersen)、《癌症代謝療法》作者賽弗瑞博士

(Thomas N. Seyfried)等人,以及鑽研沃格斯坦(Bert Vogelstein)和查爾斯・史旺頓(Charles Swanton)等癌症研究者領導的頂尖實驗室的卓越研究成果,更為本書增添科學信實佐證。   ◆本書揭露的訊息對預防及管理癌症有深遠影響。與目前以基因為主的免疫療法相比,代謝療法更有效且毒性更低,才有可能顯著改善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書末詳附實行代謝療法和生酮飲食的實用建議指南,以及相關的專業營養師、醫生和機構等資訊供參考、諮詢及協助。   「我試圖在他人遺漏的地方尋找答案,那是一個受隱形教條、大規模集體思考和機構惰性保護的地方。也許阻礙

進展的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得多,但或許這才是最根本的,直指疾病科學基礎的核心。抗癌不力會是深植科學自身的問題嗎?提出論述是異端,大聲訴說則引來訕笑、駁斥甚至直接的憤怒,但我必須這麼說:也許我們誤解了癌症的起源;也許癌症根本不是基因病;也許我們輸了這場抗癌之戰正是因為科學家在錯誤的科學範疇中追尋——癌症不是基因缺損,而是某種代謝缺損的疾病?這本書是科學朝聖的高點,既有科學性又有人的故事,是瓦爾堡舊理論的復興,也有跟隨理論而來的治療結果。本書致力追求以各種角度發現的癌症本質,拿起所有拼圖塊,以新方式再把它們拼上。」──本書作者 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   代謝療法具有治療所有癌症類型的潛力,  

 因為它利用每種癌症共有的缺點:代謝異常。   抗癌戰役為何失敗   當「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未能替癌症治療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後,科學專欄作家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融合新舊觀點,引領讀者踏上這趟穿越時間與科學的旅程,從發現癌症一路走到代謝理論,從德國科學黃金時期到現代全球各地實驗室,深究癌症的起因、內涵和治療,歸結出:抗癌戰役之所以失敗,源自我們把癌症放在錯誤的範疇,將它歸為基因疾病。   癌症治療的未來展望──代謝療法   對於受癌症影響的患者和為治療癌症奮鬥的醫生,本書提供嶄新的觀點及充滿希望的未來。闡明這種誕生自代謝理論的新興無毒療法,如何重劃戰場,如何從不同角度治療癌症,主張溫和康復而

不是玉石俱焚。代謝療法突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性——它具有治療所有癌症類型的潛力,因為它利用每種癌症共有的缺點:代謝異常。   各界醫生科學家訪談,解碼代謝療法和預防及管理癌症的祕密   作者廣泛與癌症研究者做深度訪談,如《癌症代謝療法》的作者賽弗瑞博士(Thomas Seyfrie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佩德森博士(Peter Pedersen)等,以豐富的敘事內容和嚴謹的科學論據,讓我們了解那些繁雜細小的事件如何像共謀般坐大這個惡性毒瘤,讀來就像偵探小說,充滿曲折和謎團,也不乏盲目的死巷和令人振奮的時刻。   書末詳附實行代謝療法和生酮飲食的實用建議指南   代謝療法的基礎始於限制

性生酮飲食法。生酮飲食可以減緩腫瘤生長,與其他多種癌症治療有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標準療法帶來的有毒傷害。書末另附相關的專業營養師、醫生和機構等資訊供參考、諮詢及協助。 專文推薦   ◆李岳倫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瘤微環境實驗室主持人   作者用故事性更易讀的文字,帶領讀者走過癌症起源研究以及治療方法的發展史與研究者心路歷程。本書的譯筆極為流暢易讀,就讓作者帶領我們,在現代正子斷層掃描看見腫瘤組織高濃度葡萄糖證據下,坐上時光機循著瓦爾堡(Otto Warburg)醫生、佩德森(Peter Pedersen)教授、賽弗瑞(Thomas Seyfried)教授與其他許

多癌症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再加上「DNA之父」華生的呼籲,一起踏上揭開癌症起源自代謝與粒線體之謎的旅程!一起見證科學哲學家孔恩所稱癌症起源理論的典範轉移過程吧!   ◆曾嶔元醫師│元鼎診所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兼任主治醫師   《抗癌真相》提供愛好真相或追求健康的讀者一個管道,來了解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一旦了解癌症是一種代謝疾病後,我們就知道怎麼預防了,因為代謝問題是可以從飲食上干預的。由於台灣每年罹患癌症人數超過十萬,因此本人非常推薦這本書,為癌症預防打下理論基礎。 名家推薦   ◆王明勇│食療養生專家   ◆湯瑪斯・賽弗瑞博士(Thomas N. Seyfried, P

hD)│《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作者,波士頓大學生物學教授   作者提供極為令人信服的史料,說明實為代謝疾病的癌症如何被誤認為是一種基因變異疾病。癌細胞與透過呼吸獲取能量的正常細胞不同,它破壞呼吸作用,從基本的發酵過程獲取大量能量。作者描述了腫瘤突變如何在呼吸作用損傷後出現,且細胞突變不能成為癌症的原因或驅動力量。這本書揭露的訊息對管理及預防癌症有深遠影響。與目前以基因為主的免疫療法相比,代謝療法更有效且毒性更低,才有可能顯著改善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多明尼克・迪亞戈斯提諾博士(Dominic P. D’Ago

stino, PhD)│南佛羅里達大學莫薩尼醫學院分子藥理生理學系副教授   作者提供精采的歷史敘述,講述影響癌症研究方向的關鍵因素,說明抗癌戰爭為何未能有效達到患者長久等待的改善。本書清楚傳達的訊息是,科學界需要認清癌症治療缺乏進展,特別是對那些以標準治療幾乎希望極小或根本毫無希望的癌症,也因此需要認識代謝療法的潛力。   ◆約瑟夫・馬龍(Joseph C. Maroon)│《長壽因子》(The Longevity Factor)作者   以打破常規、豐富資訊的陳述大膽挑戰我們目前對癌症的理解和治療。作者提出極有說服力的論證,證明為什麼多數惡性癌症患者至少應該限制卡路里,而改採高及好的脂肪

飲食。要了解當今癌症治療的歷史和發展絕對必讀。   ◆喬瑟夫・莫寇拉(Joseph Mercola)醫生│mercola.com醫療網站創辦人   這本書了不起……所有癌症患者或是任何認識癌症患者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太重要,重要到我再強調也不夠,請自己買一本,讀了就知道。   ◆娜莎・溫特斯(Nasha Winters)醫生│《代謝治癌症》(Metabolic Approach to Cancer)作者   我非常喜歡賽弗瑞博士的書《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和穆克吉博士的書《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

e),但要讓我的患者閱讀這兩本書來了解癌症的歷史和癌症治療產業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了解癌症治療法從創傷治療到代謝療法的轉變,這兩種議題都令人生畏。然後,看到克里斯托弗森精采、及時、專業的著作問世,它讀起來就像一本小說,讓每個想探知癌症內涵及癌症治療新議題的人都容易了解。推薦給癌症患者、患者親友和我的同事經常翻閱。   ◆羅伯・艾略特(Robert L. Elliot)醫生   作者帶我們遊歷一條長達百年的動人旅程,帶我們了解去除癌症這種疾病的研究……這是一本偉大的科學偵探小說……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所有癌症治療醫生都應閱讀。我恭喜作者寫出如此出色作品,高度推薦這本書。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探討水稻GA20-oxidase基因的功能及其應用

為了解決固特異act的問題,作者李世傑 這樣論述:

於1960年,育種學家利用傳統雜交育種的方式,將矮株品系低腳烏尖與高株、高產量品系Peta進行雜交,得到半矮化的新品系 IR8,因其植株莖桿較粗壯、穩固,當施以高劑量氮肥時,植株抽長後相較於其他高株品系水稻有不易倒伏脫粒的優勢,因此具有良好的產量。而後,科學家發現半矮基因 SEMIDWARF1 (SD1),因其合成植物荷爾蒙吉貝素 (Gibberellin, GA) 相關基因 OsGA20 oxdiase 2 (OsGA20ox2) 喪失功能,導致植株GA含量不足,因此有半矮性狀。然而,水稻OsGA20oxs 基因家族成員共有四個,目前僅OsGA20ox2 被應用於水稻育種,針對水稻其他基因

家族成員是否可以用於品種改良仍然未知,此外,針對於四個基因家族成員藉由資料庫搜尋得知個組織部位具有表現量差異,推測OsGA20oxs基因家族成員之功能可能存在組織特異性需進一步驗證。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associated protein 9) 基因編輯系統可針對目標基因進行突變之優勢,各別對OsGA20oxs基因成員進行突變,並比較突變株之生理功能差異。本研究發現,osga20ox1突變株外表呈白化狀,針對OsGA20oxs基因家族成員於各組織表現量資料庫分析得

知,OsGA20ox1於胚胎發育時期有較高之表現,因此推測OsGA20ox1具有調控葉綠體分化之可能性。osga20ox2突變株相較於野生株有半矮化之性狀,此性狀與前人研究一致,推測OsGA20ox2藉由調控莖桿GA含量而影響株高度。osga20ox3 突變株其稔實率極低,並且在後代基因型分析結果未得到完全基因剔除之突變株,暗示若完全剔除OsGA20ox3 可能使植株無法產生後代;此外,由基因家族成員於各組織表現量資料庫分析,得知OsGA20ox3於雄蕊中有較高之表現量,因此推測OsGA20ox3可能藉由調控花藥內GA含量,進而影響稔實。在osga20ox4 不同編輯形式突變株中,有一個獨立的

品系相較於野生型株高較高,此性狀與過去研究所得到osga20ox4半矮突變株不相符,然而其基因功能目前仍未有定論,待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OsGA20oxs基因家族成員間基因功能具有差異性,除了osga20ox1突變株的白化性狀、osga20ox3突變株的不稔實性狀以及osga20ox4的高株性狀,僅有osga20ox2具有與IR8相似辦矮化的性狀。

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

為了解決固特異act的問題,作者吳明益 這樣論述:

思考、觀察臺灣自然書寫必然通過的一條路徑……   生態批評顯然不只是文學研究,  它同時需要科學研究、價值體系的支持,  但它卻也不是鹵莽的道德判斷。   吳明益從第一次純為自然所眩迷的經驗開始,  十多年來縱身投入學術研究,  儘管,論述讓其思考環境各個層面的議題時都充滿痛苦,  但這種痛苦在某些時刻,回過頭去提醒著領略生態之美的迷人與快樂。  本書透過拋出生態批評的議題思維,  邀請你一同以思考凝聚行動力,參與解放自然的實踐運動。 ◎關於《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   1983年,韓韓與馬以工共同出版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可說是臺灣自然書寫(nat

ure writing)的濫觴。之後的20餘年,其開始蓬勃發展,如同飲食文學、旅遊文學、同志文學等一般,成為臺灣文學譜系中的重要分支,但對於自然書寫,大家仍存有一個模糊的定論和想像。因此臺灣文學史上,第一套完整論述臺灣自然書寫的經典著作於焉而生。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論述,2012年1月三冊同時登場,可依讀者興趣閱讀和蒐藏。BOOK 3《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是一部「不只是論述」的論述專書,讀者閱讀的將不只是靜態的論述評論而已,更可感受到的是一股認真、浪漫與熱切的行動力量。   誠如作者於修訂版總序所言:「論述讓我思考環境各個層面的議題時都充滿痛苦,這種痛苦在某些時刻,

回過頭去提醒我感受生態之美的迷人與快樂。這麼多年來,我仍在書本與野地受著自然的教育,這系列的寫作,不只是為了學院裡的讀者,也為學院外的讀者。因此,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活著,我會繼續痛苦並快樂著地思維下去。」 ◎自然書寫重要論述文集   自《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待自然書寫的探索》(2004)出版後,吳明益於近年來亦發表過許多關於自然書寫的論述,《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即收錄相關文章共九篇,內容從生態發展、環境倫理、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為跨入第二階段的研究。這本書為初步的研究成果,吳明益同時參與一些生態團體,持續保持固定的野外踏查習慣,參與部分環境運動,本書為其參與環境行動過程中,

重新回頭自我檢視,重新展開論述的一枚基石。 本書特色   1.本書為作者暌違多年的重要力作,為跨入自然書寫議題第二階段研究的初步成果,也是作者在行動過程中,重新回頭自我檢視,重新展開論述的一枚基石,對學院系所研究者來說,本書不容忽視;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透露的「不只是論述」的行動力量,熱血的引領著讀者更深入的認識與所有人切身相關的綠色書寫議題。   2.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除了重要議題,也針對原住民漢語文學與其他重要著作的環境倫理觀論述,閱讀本書猶如置身自然書寫與生態批評議題的討論講堂,承襲Book 1-Book 2對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系統脈絡,本書對重要議題則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與再思考,對

於想更深入瞭解環境倫理與價值的讀者而言,實為難能可貴引領進入的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吳明益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有時候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長篇小說《複眼人》、《睡眠的航線》,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另編有《臺灣自然寫作選》,並與吳晟共同主編《濕地.石化.島嶼想像》。近期作品為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   曾三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誠品年度推薦書、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 新版總序 痛苦並快樂著

初版序 往前走去,然後回頭 ◎ 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  臺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再思考 兩個仍具意義的觀察座標越界是為了再發現戀土、覺醒、追尋與棲居環境對書寫的挑戰 ◎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  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 在自然書寫研究中刻意被忽視的原住民文學?是文化回歸,也是文化抵抗「這裡」就是我們生活的場域生存環境、維生訓練與禁忌的「理性內涵」Yggdrasil──在地生態智慧與全球生態知識的聯結 ◎ 一種「照管」土地的態度──  《笠山農場》中人與其所墾殖土地的關係 小說家只是效法大自然罷了如何「照管」笠山? ◎ 環境傾圮與美的廢棄──  重詮宋

澤萊《打牛湳村》到《廢墟臺灣》呈現的環境倫理觀 宋澤萊生態嗎?存活於文字中的「詩情居所」:那些記憶中美麗的農村臺灣鄉土的「環境傾圮史」美的廢棄與心的死亡── 一則反烏托邦的預言書結語──喲呵,福爾摩沙 ◎ 文字中的蠻荒──  《 大河盡頭》中的禽鳥野獸及自然意識 溯河與記憶存活於文字中的蠻荒移動的象徵──禽鳥野獸隱涵著生的契機──崩解的溯河隊伍與崩解的雨林 ◎ 傳遞知識是為了討論價值──  臺灣科學∕科普書寫中的幾個議題 「文學中心主義」的遺憾?現代自然書寫的礎石、盟友、同義詞──科學,還是科普書寫?那些文學研究者略過的書──臺灣近年日漸篷勃的幾種科普類型真相本身已經很迷人?結語──科學已經

變得太重要了,不能讓科學家決定 ◎ 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 文化構築於自然?一個地理參與文化決定論者提供的可能性河流書寫與河流文學:書寫者以文字建構河流的心靈圖象臺灣是「山島」、「海島」、還是「河島」?──形構臺灣河流書寫的地理環境與文化環境 地母的乳汁與眼淚──解讀文學家書寫臺灣河流的一種途徑試演結語──河流會帶來深山裡的東西 ◎ 荒原?── 試論臺灣自然書寫中的「濕地」 自然書寫中的水意識與水倫理在科學與文學視野中消失的濕地海洋的邊緣與河水的盡頭是濕地濕地在自然書寫者筆下呈現出的書寫模式特異性結語── 一個水意識的開端─多元的行動主義者 ◎  造心景,抑或安天命

?── 論劉大任《園林內外》中的園林觀與書寫特質 兩種「造化」──關於劉大任的「園林書寫」園藝、園意、園憶人擇的園林,人造的天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林的野性結語──既造心景,又安天命 跋 新版序痛苦並快樂著吳明益   住到紅樹林以後我偶爾朝淡水河流往大海的相反方向慢跑。多數時候我帶著相機,想像數年後說不定可以寫出一系列的「慢跑觀察筆記」。有一回我沒帶著相機,空中遠遠地飛來大約超過五十隻的鳥群,高度並不高,飛行速度穩定,那隊伍的陣式像是隱涵了什麼意味似地前進。我不知不覺地停下腳步,抬頭仰望。   彼時我肯定感受到一種美。可是就在那一刻的下一個瞬間,我辨識出那是臺灣的外來鳥種埃及聖(□鳥)。

埃及聖(□鳥)是體型巨大的涉禽,近年開始有鳥友和政府單位注意牠可能對此地鳥種造成的生態排擠效應,因此正在對牠們進行族群抑制的計畫,比方說在牠們的鳥蛋上噴油以降低孵化率。也就是說,在此地整體的生態觀上,有些生態學家認為埃及聖(□鳥)或者是一種需要排除、或是抑制的生物之一。   但彼時我肯定感受到一種美。可是那是外來種呢,從理性上來看,我該恨牠們的,不是嗎?   我試著往心裡頭尋找所謂的「理性」,它就像在人的掌中故意蜷縮軀體,掉入草叢中的一隻瓢蟲,印象雖在,卻又如此模糊。我對自己的意識與思維的流動掌握度是那麼低,低到無法確認自己信仰什麼。就拿埃及聖(□鳥)來說,難道我對牠們的美的感受只是像性慾一般

的直覺,而恨竟爾來自理性?   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美的感動與科學之間的衝突。就像遇到一個白鷺鷥林,作為一個解說員,我們可以說:「鷺科(Ardeidea)鳥類全世界共有六十二種,牠們共同的特徵與習性是:腳比其他一般鳥類為長,以便於涉水,嘴也比較長,可能對於捕捉蛙類、魚類、昆蟲等有幫助。翅膀長而寬略成圓形;飛行時拍翅較慢,頸部彎曲往後收縮。主要棲息於沼澤、河口、 沙洲、水田、池塘及溪流等水域地帶。臺灣的鷺科鳥類目前紀錄有二十種,其中八種在臺灣繁殖。」也可以像李奧波(Aldo Leopold)說:「在每個轉彎處,我們看到白鷺站在前方的水池中,一尊尊白色的雕像都有一個白色的倒影……當一群

白鷺在遠處一棵綠柳樹上棲息時,牠們看起來就像一陣太早到來的暴風雪。」這兩者都是人類對鳥的禮讚:理解與想像。這樣的解說員或許因此話說多了些,但給點時間,兩者還是可以並行陳述的。   但有些東西有著更深的觸動,就像文學所帶給我們的震顫之感。比方「聲音生態學家」高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說:「草原狼對著夜空長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種寂靜,而牠們伴侶的回應,也是一種寂靜。」這種「寂靜」同時也是草原上代表掠食者的「最高音」,那既是一種美學修辭,其實也是一種科學認識。我相信許多文學教授會認為這個句子是「美」的,但他們卻不必然理解漢普頓在陳述的不只是一種美感經驗,還是一種理性經驗。掠食者常是一

個地區「聲音的最高音」,這是為了宣示獵食領域,是一種寂靜的張揚。聲音與氣味,都可以象徵領域。   部分美學家認為美來自於「直覺」,但直覺卻有很多種。就像我們若獨自在草原上聽到草原狼的長嚎,肯定會產生令一種懼怖到寒毛直豎的直覺。那種直覺,難道也是一種美嗎?   在自然科學中,直覺是一種生存的本能,甚至可以被理性研究,追根探源,或許這便是直覺可以和理性連結的主因。即便這個直覺被解剖了、解釋了,仍然不能否定那瞬間傳遞的美。我肯定數十隻埃及聖(□鳥)飛越我的天空,那是一種美。但這種美不會強大到讓我忘記思考,比方說,埃及聖(□鳥)是否已然危及本地生態的問題。思維的樂趣不在進行道德判斷(埃及聖(□鳥)就是

為自己而存活著,牠們哪管道德不道德),而在從中尋求解釋 / 解謎之道。而這種追尋,偏偏又有時讓思考者陷入謎困之中。   《以書寫解放自然》是我到花蓮任教後一年出版的論文集(2004),大約兩三年後,我陸陸續續收到來信問哪裡可以再買到這本書。於是我將原本收在書房的五十本書再交給出版社販售,但隨即後悔不已。有段時間,我真心希望這本書就像一個逝去的演化時代,它在整體的過程中確有意義,卻不宜停留再現。   但有幾個理由,我決定在夏日重新出版這部書的修訂版。   首先是這些年來,這部書成為學界討論臺灣自然書寫的著作之一,因此時有學者挑戰書中的觀點。比方說有的學者認為我詮釋的自然書寫偏向「無人荒野」,或認

為太過強調非虛構經驗,或認為我根本忽略原住民文學。我認為這些問題幾乎百分之九十出在質疑的學者沒有真正讀完整部書的關係。我私下猜測,也許是這本書不易買到吧。我不忍心相信,我們學院訓練出來的學者,會連整部書都沒有讀完就自以為是地下結論。   其次,我仍在走在這條思維的路上。在這十年研究自然導向文學的時光裡,有時被美牽引而憎恨論述,有時沉迷於科學的解釋,而遺忘了時時重返野地的必要性。一晃眼當初出版《以書寫解放自然》的我,已變成如此不同的「另一個人」。但就像馬是從始祖馬演化而來的一樣,那蹄子的痕跡還在。我於是有了個想像,日後不論我在哪一家出版社出版關於自然導向文學的論著,書名或許可以都一律稱為《以書寫

解放自然》。就從BOOK 1、BOOK 2、BOOK 3、BOOK 4……這樣接續寫下去,直到我放棄書寫為止。這樣的想法或許也多少還帶點年輕時的浪漫感,讓我忘了羞赧,或許這些論述根本不值得被閱讀也不一定。   思維是痛苦並快樂著的事情。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是個實證主義的哲學家,據說五歲的時候人家對他說地球是圓的,他不相信,拿了圓鍬就想挖到澳大利亞去。但羅素同時知道人的知識受限於所見。古埃及人判斷地球是圓的,偏偏古希臘人卻以為世界是平的。羅素認為這不是因為埃及人聰明而希臘人笨,而是因為埃及地勢空曠,容易發現地平線並非直線的事實;濱海的希臘卻多山、多地震,因

此想像鯨魚撐住平板的大地,時時晃動。從想像力來說,埃及人跟希臘人都說得很迷人不是嗎?   我以為學術研究這個行當不只是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時候也要為自己製造問題,最好還能了解自己不懂哪些問題。當我跑步時,或許我和旁邊的跑者不一樣,因為我是認識埃及聖,也已經努力建構過腦中對埃及聖(□鳥)的資訊。於是當牠們飛掠的那一瞬間,我可能同時在腦中體現了美感經驗、搜尋了關於牠們的生態訊息、進行了倫理上的反省,甚至可能告訴自己,這種鳥在埃及可是一種犧帶著文化意涵飛行的鳥,它被認為是(□鳥)首人身的托特(Thoth)的化身,托特是智慧之神,也是月亮、數學以及醫藥之神。   然而這一切描述,都不得不指向一個嚴

竣的提問:人類是否有權利屠殺因為人類才遷徙到此處的一種生物?為什麼我們懲罰的不是當初的始作俑者,而是努力在異鄉求生的生命群體?這樣的提問不亞於部分論者談死刑存廢時,所用的「艱難的殺戮」。   從人類的歷史上,常看到某個時期總有些人種認為另一個人種是需要排除的,即使在生物學上證明,人其實只有一「種」,種族主義者其實不是生物學上的「種間」主義者,他們只是在殘殺同種生物而已。只不過殺戮者通常也能想出一大堆理由,甚且找到科學數據支持那個理由,來繼續殺戮。   或許透過埃及聖(□鳥)的例子,我可以說明自己所理解的「生態批評」,以及自己為什麼除了創作以外,也試著維繫這系列的研究。生態批評顯然不只是文學研究

,它同時需要科學研究、價值體系的支持,但它卻也不是鹵莽的道德判斷。好的自然導向文學都不是以道德教訓為出發點的,相反地,它可能只提出了一種對抗性的主張,凝聚另一種意識。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一生作為一個不合作的公民,威爾森(E. O. Wilson)甘冒眾諱以生物觀察為基礎大談人性,乃至於卡森女士(Rachel Louise Carson)的反化學藥劑……誰會怪她沒有發明一種無毒的殺蟲劑呢?而這種對抗性的主張,通常可以在典型的自然作家身上看到,因為生態批評對抗的正是掌權機制或掌權的思維,面對諸如國光石化、阿朗壹古道、美麗灣事件這類環境議題時宣稱是為了大多數人好,而做的「不

帶痛苦的決定」。   論述讓我思考環境各個層面的議題時都充滿痛苦,這種痛苦在某些時刻,回過頭去提醒我感受生態之美的迷人與快樂。   在這一系列的《以書寫解放自然》中,我先把二○○三年的版本分成BOOK 1、BOOK 2出版,因為這是我進入這個痛苦並快樂著的思維領域的開始。這麼多年來,我仍在書本與野地受著自然的教育,這系列的寫作,不只是為了學院裡的讀者,也為學院外的讀者。因此,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活著,我會繼續痛苦並快樂著地思維下去。 後記 文字也是自然物   九年前的春天,我完成學位論文,隨即在陽明山一處租屋,寫出《蝶道》。彼時我並沒有要成為一個學者的意圖,只是偶然想起騎單車經過花蓮時的一種

難以言喻的氣味,以及繼續躲藏在某處寫作的想像,於是,我將履歷投給東華大學,自此成為學術圈裡的junior scholar。我的博士生時期雖然寫出了四十餘萬字的《以書寫解放自然》,但彼時已常逃避學術會議,和碩士生初期熱衷於學術活動全然不同。   我以為那都是因為接觸自然、迷入野徑之故。當你真正嗅覺到野地的氣味,就不免不由自主地厭棄學術會議廳裡的假皮沙發、紅布條、客套話,以及扭曲自己聲線的麥克風。   然而我總是成為了一個junior scholar。每幾年有評鑑的壓力,年資到了就得升等,恰好就在我提升等副教授的那年,教育部不再接受文學教授以創作升等。那個離奇、可愛的條文將藝術展演、舞台劇、畫展等

等仍視為「藝術」,接受學院裡的學者兼創作者以這類作品提交升等,卻不認為文學教授的創作算是一種成績。這讓我確實迷惘了好一陣子,或許創作真的無法「被準確地評量」吧。   這些年來,我將時間不公平地切分給小說、散文,以及學術論文的寫作。有的時候難分彼此,就像無法確認突然增生的白髮是源自於哪一部分。有的時候我覺得寫散文和小說時就像寫論文,沒有圖書館與前人的著作根本無法運作;有的時候我以為寫論文就像創作,沒有熱情根本沒辦法追索問題下去。於是我更迷惘了,為什麼有人認為這兩者是由不同的機制、不同的腦袋編織出來的呢?我想起瓦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羅蘭.巴特(Roland Bathes)

、漢斯.羅伯特.耀思(Hans Robert Jauss)、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那般優美如詩的論述,恐怕會被匿名審查者在評審建議裡譏誚一番,然後退回再審吧。   這本書裡收錄的是所謂的「學術論文」,其中有六篇是通過所謂有「匿名審查」機制的期刊所刊登的,另外兩篇則發表在學術會議上,一篇是為世界環境日的一個「人文生態與生態科學對話」工作坊所寫。但讀者一定可以發現,收錄在這本書裡的這些文章,不但被我刻意消化了過分矯飾的學術語言,也可以看出我從2004年就開始的一個企圖,那就是把我個人在臺灣自然書寫的研究,往外跨去,朝向生態批評的領域發展,並形成一部具結構性的初步論述,以

補足第一階段我在自然書寫領域研究上的不足。   使用較趨近文學性的語言來寫論文,我從博士班開始就飽受批評。但奇妙的是,這些文章投遞到學術期刊,卻從來未被任何一位審查委員退稿過。極少部分的審查委員會在審查意見裡或譏諷或提醒或貶抑,卻又總是選擇讓這些文章通過,讓我覺得其中必有一些微妙之處。會不會是審查委員也跟我一樣認為,語言使用或各有風格,但適度的文學性語言並不會妨礙論述?我甚至大膽地以為,那是讓讀者也能感受到研究者溫度的重要銘刻。人文的學術報告,當然得奠基在嚴格的資料彙整與分析上,陳述語言卻必須是活生生的自然物,而非機械式的操作手冊。在學術分際與人文溫度間游移,或許不夠成功,卻是我一直以來的堅持

。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愧疚自己沒做好一個「學者」的角色,沒辦法完全融入學術環境裡。比方說因為自己不能接受每年要被「教育」或「提醒」得申請國科會計畫(真的是「教育」,因為大學會辦講座來教新進教授如何容易申請到國科會計畫),因此從任教的第三年開始,就不再申請國科會的個人計畫。曾有圈內的資深學者勸我,國科會計畫的申請說難實易,為什麼要放棄「加薪」的機會呢?我心底總是頑固地想,就像創作一樣,人文學科的學者,如果能在沒有金錢支援的狀況下,仍能堅持研究的能量,說不定才能證明研究對自己的價值。   我並沒有要否定這些計畫、會議、學術活動的意義,只是我的薪水已經足夠維持家庭生活,何須再藉計畫來加薪?   何

況即使沒有那些加薪的計畫,我的論文產量仍然維持著某種節奏性。只是苦了跟我的研究生,跟在我身邊沒有什麼計畫助理可以擔任,所以我總是盡可能幫他們尋找其他可能的工讀機會。但或許從我莫名其妙的堅持裡,他們也能感受到微薄的什麼,那個微薄的什麼如果不存在了,或許在學術圈裡的我會更傷感也說不定。   寫這篇後記的時候,我所住的淡水正要開設一條莫名所以的快速道路,花東海岸正假觀光之名,計畫一處一處剝奪自然海岸存在的權利。農地消亡,公路泛濫,政府選擇建離奇的高塔(據說還叫臺灣塔),來設想島嶼的未來。在學院裡,我們則等待被評鑑、升等、蒐集點數,就像在7-11湊足零錢數換一張貼紙。   而我只能告訴我的讀者,這些文

章並非為了湊點數而寫的,它們源自於我對這些寫作者的熱情與尊敬。我期待這些文章是海濤而非消波塊,是山雨而非堤防,是九月風而非高牆。它們雖然是所謂的「學術論文」,也是寫給對自然導向文學有興趣的讀者一些微薄的導言。   這本《自然之心 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也可以稱為「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 3)的出版,我得感謝一些人。M是我最嚴厲的讀者,她總直言糾正我文字裡的錯誤與不足。夏日竟然願意在這樣一個出版社裡,放進這系列的著作,令我感到佩服。編輯們細心的校稿,讓我可以放心處理書籍的其它部分。當然還得感謝許多匿名審查人,他們多數秉著專業給了我可貴的意見,讓我收到意見書時愧疚地尋找資料補強文章。而少部分審

查人的奇特論點,更促成了我撰述時對抗的動力。感謝容納許多踏實、具批判意識學者的學術圈,也感謝光怪陸離、荒誕的學術制度。最後,當然還得感謝一直以來指導我的前輩學者,以及東華中文系與華文系的同仁們,曾經那麼慷慨地讓我選擇「安靜一下」,卻只給溫暖,沒有怨言。   總而言之,這本書到您的手上了。我期待它或許能像耀斯所說,「像是一本管弦樂譜,不斷在它的讀者中激起新的迴響」,或許不能。畢竟,文字也是自然物,該消亡的就任它消亡,能活存的,就任它如野草堅強地活存下來。 吳明益2011/12/16 一半花蓮,一半淡水紅樹林 荒原?試論台灣自然書寫中的「濕地」一、自然書寫中的水意識與水倫理接續上一篇文章進一步思

考,自然地景事實上不是獨立存在的小生態系,而是聯構為一個地球生態系的「生境」。舉例而言,河流生態系不可能獨立存在,它與山岳的生態系、濕地生態系、海洋生態系都有密切關聯。我曾在2004至2007年間,也曾踏查東部海岸、溪流,而寫了一本名為《家離水邊那麼近》(2007)的散文集。發現河流與海洋銜接的生態區,往往是變動最劇的區域,河流會影響近海的海灘(包括沙灘的形成),乃至於有機物質的分布與沉澱,成為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現今學者多半將其獨立出來,稱為「濕地」(wetland)。濕地是整體生態系統中碳匯服務(carbon sink) 最高的一種生態系,但往往因為看似荒原而被遺忘。在文學研究中,海洋文學

在台灣相較之下一直都是最受關注的「自然地景」書寫,或重要的象徵景觀,特別是近年的海洋文學研究相對蓬勃。過去台灣的海洋文學研究,多半採取較寬鬆的海洋文學定義(即含括虛構與非虛構文學,應說是包含了海洋文學與海洋書寫。詳細論述請見下節),但其實有時亦會納入海岸相關書寫,因而就會把書寫濕地生態的文本一併含括進去了。而討論描寫河流的文本時,有時也會將河岸濕地的作品一併納入談論。濕地在科學上獨立為一個被研究的生態體系,雖是晚近的事,但卻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水文生態系統。相對之下,文學研究是否有可能將這個生態區位的書寫獨立出來討論,以便能更細膩地解析出其中的意義?並且與河流、海洋書寫比照,呈現出作家敏銳的觀察與

反省?這即是本文的基源提問,而我也認為這是處理台灣文學中「水意識」的一個重要關鍵。書寫濕地的作品為何值得獨立出來討論?我想從自然科學研究的理由談起。二、在科學與文學視野中消失的濕地在生態學相關研究發展的漫長時間裡,直到上個世紀中,濕地仍常被視為荒蕪之地,因此成為棄置垃圾、開發為工業區、築路築堤的處所。非止是文學研究不會將此地景視為重點,自然科學研究也往往忽視。直到1971年,聯合國在伊朗拉姆薩召開了濕地會議,與會學者廣泛交換了濕地對生態系的貢獻,才引起世人的重視。當時所簽定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也因此成為現今定義濕地的重要文獻。濕地在中文中

過去以「坔」來表現,意即有水有土之地。若依據現今國際上較被接受的拉姆薩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是「草澤、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不管其為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死水或活流、淡水或海水,或兩者混合、海水淹沒地區,水深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者。」(For the purpose of this Convention wetlands are areas of marsh, fen, peatland or water, whether natural or artificial, permanent or temporary, with water that is static or flowing, fre

sh, brackish or salt, including areas of marine water the depth of which at low tide does not exceed six meters.) 根據這樣的定義,公約又再分這些濕地為「海洋/海岸濕地」(Marine/Coastal Wetlands)、「內陸濕地」(Inland Wetlands)與「人工濕地」(Human-made Wetlands),並又進一步區分出42種類型。而這42種濕地,國內學者通常再歸納為「海岸濕地」(Marine Wetlands)、「河口濕地」(Estuarine Wetland)

、「河岸濕地」(Riverine Wetlands)、「湖泊濕地」(Lacustrine Wetlands)四種主要類型。 台灣的濕地保育發展很晚,直至2006年10月才由內政部成立「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小組」,2007年4月9日的「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小組第二次會議」,才決議未來將國家重要濕地分為「國際級」、「國家級」、「地方級」、「未定」等數種位階。 1972年美國通過Clean Water Act,這個行動公約制訂了一個非常高標準的方案,那就是希望所有地表水都回復到原始的潔淨狀態,因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濕地監測標準。 自此世界各國紛紛開始注意濕地的生態系功能,學者不再認為濕地是一堆一下子有水,一下子

沒水的爛泥巴,生長一堆讓人過敏、蚊蟲聚集的無用植物而已。過去濕地被認為是無用之處,但事實上濕地雖僅占全球表面積的百分之十八,但生產力卻占了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九十的漁獲都是從濕地生態系獲取的。濕地同時具有淨化水質、過濾污染物、製造氧氣、調節氣候、保護海岸等功能,更是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的避難所。而根據學者的分析,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項目,其中與人類相關的有下列幾項:Defeo et al. (2009)彙整了海岸濕地廣泛的生態系統服務項目,其中有許多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包括: (1) 沉積物的儲存與輸送,(2) 波浪的消散以及極端事件(颱風暴潮與海嘯)的緩衝功能,(3) 能即時但有限度地反應海平面

上升,(4) 分解有機物與汙染物,(5) 過濾與淨化水質,(6) 營養礦化與循環,(7) 水的儲存與地下水的釋出,(8) 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與基因庫的儲存,(9) 稚魚的孵育場,(10) 水鳥與海龜的築巢地以及鰭足類的群棲處,(11) 鳥類與陸棲野生動物的食餌來源地,(12) 景觀遊憩,(13) 人類食物來源以及(14) 陸域與海域環境的連接處。海岸濕地每年所提供的服務價值達一千七百兆美元之多,佔全球各型生態系所提供經濟總值之53%。 由此可知濕地在整體生態系上的重要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濕地生態系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關係,和海洋、河流、湖泊等生態系密切相關,難以切分,且同屬於水文地景,因此在科學上當

然有時也會被合併討論。同樣的情形,濕地相關書寫既然過去也未被特別提舉出來,文本也就常被收納至其它較常討論的文學議題中。海洋文學與海洋書寫的量最為大宗,在最廣義的定義下,它往往吸納了海岸濕地與河口濕地的描寫作品。其次便是僅有筆者撰述過的河流書寫/文學,它吸納了描寫河岸濕地與部分河口濕地的作品。至於湖泊書寫/文學,雖然數量不多,但亦確實存在著不少專以寫湖的篇章。我認為不論是自然科學或文學研究,在特定定義某種「類型」之時,目的一方面是要突顯此一類型的重要性與特異性,一面又是為了說明此特異性與重要性,其實是與其整體其它部分環環相扣、密切相關的。因此,若能透過整理與分析,說明台灣描寫濕地作品的獨特意義,

將有助於釐清創作者為何面對不同地景時會有不同的想像:諸如大海總是象徵無盡與廣闊,作者往往在其中寄寓傷痛,或放逐心靈;河流則分隔兩岸,溯流往往存在著尋根的象徵;而濕地看似荒原,卻在自然作家筆下,反而刻意著重荒涼中的「盎然生機」……。這些想像是從地景的哪部分特色衍生出來的?其間是否暗示了人類面對不同地景時,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這是我一系列探討「水意識」的文章,極具關鍵性的探討。由於一篇文章能呈現的討論焦點有限,河流書寫/文學仍有待清理,湖泊書寫/文學仍有待清理,而「海洋文學」向來是台灣文學中極被關注的議題。在海洋文學/書寫中,由於只有鮮少作者有「離岸航行」的豐富經驗,因此相關的討論向來存在著盡可能

廣義處理相關題材的方式進行,部分學者甚且認為應該納入海岸的書寫,以豐富海洋文學/書寫的意涵。我個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因此,濕地的描寫,恰好提供了我一個探索、思考的「交匯區」。

戰後初期臺灣林業基層官僚的挑戰:以新竹山林管理所為例

為了解決固特異act的問題,作者張嘉顯 這樣論述:

以目前的統計資料來看,臺灣森林佔臺灣島55%的面積,其中90%屬國有林,且這片國有林為主體的森林全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管轄。這套以國有林為中心的治理體制在全球可說是絕無僅有,究竟國有林體制的起源從何而來?又為何它能長存至當代臺灣?面對這些問題,當前研究者幾乎以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利益交換的「恩庇侍從體制」,或是以戰後國家掠奪殖民者遺產來理解。然而,卻少有研究者深入探究科技官僚對於權力的理解是否有別於前述學界的普遍見解。本文試著援引政治生態學當前關於環境治理的討論,將環境治理視為技術官僚彼此需要不斷爭奪話語權與生存空間的過程,重新理解戰後初期國有林體制的起源與歷史軌跡。這本論文不僅試圖還原省級

政府官員間競爭林業政策走向的歷史情境,也嘗試從基層林業機構由下而上地理解林業政策實行的過程。本研究發現,1945年12月林務局成立後,局方將原本殖民時代末期愈趨多頭治理的林業體系,整併為一元化的國有林體制。基於林業專業認同,省級林業官僚向來以統一且有效率的官僚體制作為一切政策的前提,甚至有局長將林業經營類比軍事作戰,主張林務局是大本營,而基層的山林管理所是前哨站。不過,這種將國家置於優越地位的經營方式恐怕不受到業者歡迎。在戰爭時代時,殖民政府為了吸引業者投資並且生產軍需木材,承諾業者可以取得可以長期作業的緣故權利,但是許多本島業者因為殖民情境的關係未能取得正牌執照,他們轉而在戰後向新政府爭取轉

正,希望在國家為主體的林業經營體制中搶佔一席之地。向來致力於打壓業者的林業官僚,在意識到無力將業者排除於體制之外時,轉而期待他們能夠按照官方的計畫行動。於是,雙方一來一往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林業官僚必須向多方妥協,但妥協的結果就是造成戰後初期的林業政策經常面臨自我矛盾,甚至難以實行。國有林體制從不可能轉為可能的重擔便落在各地山林管理所的基層官僚的肩上。不同於專門伐木的官營林場,各地山林管理所主要負責林地放租、伐木作業外包、造林,以及取締盜伐濫墾,這些基層林業官僚更是第一線與民眾和材商接觸的國家行動者。本文主張,這些基層林業官僚對於國有林業體制的維持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雖然時常面臨政策矛盾與經費人

力不足的困境,但這些矛盾與困境也是林業基層官僚透過他們的手腕維持穩定的重要契機。本研究試圖透過新竹山林管理所的案例,並且大量運用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的歷史檔案,揭開這段鮮為人知但卻與當代林業議題高度相關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