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V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和姚瑞中,LSD的 海市蜃樓I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陳希宜、李明仁所指導 翁汝儀的 義竹翁氏宗族於鹽水岸內的遷徙及信仰 (2021),提出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翁氏宗族、遷徙、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戴文鋒所指導 翁烔慶的 義竹翁氏宗族及其社會變遷 (2010),提出因為有 泉漳同化、祭祀公業、董公真人、義竹翁氏、安溪科榜、開基祖、宗族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V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台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閒置公共設施,其產生的原因包括政黨輪替、政務官更迭、競選支票承諾、政策轉彎、空間使用目標不明確、特定活動而非常態活動之建設、管理不善、不當的競爭型計畫、法規過時或抵觸、行政程序阻礙,加上少子化、人口超高齡化,以及成立六都導致人口更加集中於都市⋯⋯   近十年來因政府正視公有閒置空間,逐漸進行整頓與活化,整體而言效率提高不少。本集《海市蜃樓》動員四十多位學生進行第七次全面抽樣踏查,收錄了六十一處完全閒置、部分閒置、低度使用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四處天然災害導致閒置的公共設施、二十處閒置活化再閒置之公共設施,以及十五處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設施,按往例一

樣,總計一百處案例。  

義竹翁氏宗族於鹽水岸內的遷徙及信仰

為了解決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問題,作者翁汝儀 這樣論述:

清領初期,諸翁氏家族自福建省泉州府渡海來臺,以龍蛟潭堡義竹圍庄(位於今嘉義縣義竹鄉境內)為主要拓墾地區,並以此為中心,逐漸發展為五個主要角頭與數個次要小聚落,後翁氏於義竹開枝散葉,部分則移墾其他地區,形成五個村落。到了清領末期,因生存空間遭受壓迫、追求更好的經濟環境、八掌溪洪水氾濫之故等多重原因,導致部分翁氏住民搬遷到鹽水港堡岸內庄(今臺南市鹽水區境內)一帶,成為來臺後的第二次移墾。在翁氏宗族渡臺之際,攜帶翁氏特有的祖佛——董公真人信仰來臺,每年董公真人的聖誕皆為義竹圍庄的一大盛事。爾後翁氏聚落因行政區劃而被分割成五個村落,雖仍保有共同祭拜之習俗,但是各村落已逐漸新增鄰近地區的神祇信仰,如王

爺信仰等。直到民國40年代五個村落信仰各自獨立發展,不再以董公真人為共同祭祀對象,而是呈現多元的信仰型態,部分義竹翁氏與鹽水岸內翁氏聚落,產生不同於原鄉祖籍特有信仰的祭祀對象,並且受到南鯤鯓五府千歲信仰的影響,而有類似的信仰系統。本文首先就翁氏宗族落籍於義竹圍庄的發展,探討翁氏一族的拓墾過程與方向,並說明翁氏董公真人信仰與目前翁氏五個村的信仰型態;其次討論翁氏一族自義竹圍庄搬遷到岸內庄的原因以及遷徙的過程,另論述二次遷徙後所建之聚落的信仰概況與發展。最後藉由兩地居民結構、社會經濟差異與宗教信仰來分析並討論兩地居民的連結性,以及遷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信仰轉變現象。

海市蜃樓I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蚊子館」的孳生, 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 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以「視線所及」的匯聚力量, 與滋生中的蚊子軍團繼續對峙 ──全台閒置公共設施踏查,《海市蜃樓》系列作第四彈,重量上市!   從2010年以來,藝術家姚瑞中帶領著LSD(失落社會檔案室)的成員以「海市蜃樓」為名,進行了返鄉踏查全台的「閒置公共設施」──亦即現在耳熟能詳的「蚊子館」,到今年為止已經是第四年。但從《海市蜃樓》到《海市蜃樓IV》,蚊子館依舊各處滋生,第四年的踏查成果集結了高達七百頁的百項案例,相較於往年各冊的海市蜃樓都要更加厚實而沉重。   透過LSD成員們第一手拍攝、撰寫閒置現場的踏查記錄,不難發

現這些閒置空間的形成原因儘管錯綜複雜各有來由,但是歸咎其源卻來自相似的理由:原先規劃功能因時空背景變遷而消失、建設政策與民意需求脫節、規劃不夠周全等,導致這些空間儘管耗費公帑大肆建設,卻只能完全荒廢;另一方面,也有些蚊子館成因是選舉政策支票的結果、或出於公部門標案的弊案與業務貪瀆。在《海市蜃樓IV》中,更特別可以看見機關建物更新後閒置無用的原行政建物的荒廢、缺乏維修經費的老舊建築等。   「蚊子館」的踏查不僅揭露了政府公共工程政策的各種暗角所在,也揭露了國家發展中「硬體優先」、將「建設」等同於「經濟發展」的畸形傳統;在大興土木的建設政策下,存留下來的這些宛如廢墟一般的閒置公共設施,最終僅成為

一個個喑啞失聲的歷史遺體;一處處喪失故事、被蛻下、被拋棄的記憶殼鞘。   「蚊子館」是現代社會所共構出的廢墟;要深入這個共構之業的結構,必須從「看見」廢墟、尋找其中被遮蔽之處開始。

義竹翁氏宗族及其社會變遷

為了解決嘉義縣義竹鄉龍蛟村的問題,作者翁烔慶 這樣論述:

摘要 「宗族」,自古是血緣群聚的團體,也是傳統社會區域生活的縮影。安居樂業是一般庶民的願望。枝葉繁茂,源遠流長,則是一支宗族世代流傳的祈望。宗族的開基祖諡號往往是代表宗族的圖騰,也是代表宗族開闢拓業的精神象徵。開基祖在遷移定居後,總是想一番作為的來規劃如何擴展族業,每當族業有成,都會期許後代子孫能再進一步功成名就。目的要讓宗族基業從此永續發展。後代子孫的好處是坐享其成的祖業遺產,而開基祖的神主牌位,則享受著宗族世代交替供奉著「祖德流芳」的功德香火。來自安溪科榜的嘉義縣義竹翁氏宗族,是一組由堂系宗族所組織的宗族集團。從連袂帶領堂系兄弟和分靈祖佛「董公真人」勇渡黑水溝來到陌生臺灣落地生根,經

過近三百年的努力,終成為在嘉義縣義竹鄉地方上的望族,這是一部沒有家傳的宗族發展史,也是一部即將被遺忘的宗族聚落發展史。義竹翁氏將明代唐山祖諡號作為宗族向心力的圖騰,創立祭祀公業,延續三百年的香茅祭祖儀式,經過近三百年的變遷,祖佛董公真人原奉祀在宗祠業已成為地方公廟、從泉州口語音轉成漳州音、傳統紅瓦磚屋的三合院聚落逐漸破敗,所取代的正是鋼筋水泥的現代工法建築物。另外,其他宗教信仰的融入,義竹翁氏也已成為多元信仰的宗族,祖佛董公真人已不再是義竹宗族的唯一信仰。再如經濟、教育、風俗習慣等也隨著時代慢慢在改變,從早期的宗親已變成現今鄰居的現象。本文試圖將一支自唐山移墾臺灣的宗族集團,藉由本研究的探討來

呈現義竹翁氏將明代唐山祖號在臺灣另闢新宗族而成為「泉漳同化」的聚落與社會變遷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