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納骨塔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嘉義市殯儀館納骨塔位不夠用將增建7000個可望明年完工也說明:嘉義 市議員17日質詢嘉義市立殯儀館禮廳、樹葬、納骨塔位都已不敷使用,市府民政處表示,明年編列1000多萬元預算闢建第二樹葬區,另外,現有的無主納骨 ...

崑山科技大學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研究所 姚希聖、陳耀光所指導 江仁傑的 墓園創新開發投資效益之研究-以嘉義縣某開發案為例 (2020),提出嘉義納骨塔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墓園規劃、殯葬管理條例、投資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吳振發教授所指導 廖碧勤的 臺灣民眾生態葬認知模式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生態葬、恐懼感、認知-態度-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納骨塔價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竹崎鄉第一納骨塔, 聯絡電話05-2611010則補充:竹崎鄉第一納骨塔於殯葬設施資料集。名稱:竹崎鄉第一納骨塔,聯絡電話:05-2611010,公私立:公立,類別:骨灰(骸)存放設施,地址:嘉義縣竹崎鄉竹崎鄉覆鐤金段713地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納骨塔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墓園創新開發投資效益之研究-以嘉義縣某開發案為例

為了解決嘉義納骨塔價格的問題,作者江仁傑 這樣論述:

「慎終追遠」是我國固有的傳統美德,清明掃墓更是我後代子孫對先人表達孝道及追思的具體表現,但一般社會大眾對傳統墓園及納骨塔印象,總是認為是鄰避(NIMBY)設施,所以通常設置在比較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讓後人無法時常來緬懷先人,漸漸讓清明掃墓優良傳統變成例行公事。所以創新墓園規劃可以藉由美學及景觀設計的創新手法,來打造公園化舒適環境,並興建入土式家族墓穴方便後人祭拜追思,除了可以教化子孫緬懷先人,還能讓人們當成平日休憩場所。本案開發土地面積大於二公頃,依殯葬管理條例規定,骨灰存放設施開發土地面積累積二公頃以上,必須作環評。故本開發案擬採於申請環評及開發許可後再分二期進行開發建設,先建造接待中心及

全部入土式墓穴,視市場接受度及銷售情形評估是否繼續興建後續第二期工程,如第一期銷售情形良好,後續開發資金即無疑慮,則繼續興建納骨塔設備。經各項假設參數設定,模擬投資效益評估結果,分期開發不但可以降低期初募資困難度,且投資獲利較一次性開發可觀,所以投資策略規劃以分期開發方式為本研究案最好規劃方式。

臺灣民眾生態葬認知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嘉義納骨塔價格的問題,作者廖碧勤 這樣論述:

高齡人口比例逐年提升,使得死亡人數亦跟著增加,但是公墓用地面積、納骨塔數量逐年減少,目前大部分的民眾死後多採用火葬,值得注意的是採取生態葬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顯示臺灣民眾對於死後採用葬法的觀念與做法,正在逐漸轉變中。然而現階段民眾對於生態葬的了解有多少?願意採用的狀況又是如何?政府部門該如何推展呢?是現階段重要的研究議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臺灣民眾對生態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模式。本研究首先進行文獻回顧、專家及民眾訪談後,歸納出民眾對生態葬認知的關鍵因子共十項、推展生態的因子共八項、生態葬行為的因子共二項。以此為基礎,進行臺灣民眾的問卷調查,共獲得334份有效問卷,並進行多變量分析,平均數分析

結果顯示民眾對於生態葬區的恐懼感明顯低於其他葬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職業為公務人員、無特定宗教信仰的民眾對於生態葬的認知、推展方式與採取意願,明顯高於其他人。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對於納骨塔恐懼感高、但對於生態葬恐懼感較低、且認同生態葬具有生態永續功能、生態葬墓園可提供其他功能給民眾,越有可能採取生態葬。另外,以K平均法進行集群分析,將受測者分為3個集群,認同組佔24.9%、潛力組佔45.8%、不認同組佔29.3%,比較其平均數及單因子變異數檢定後,發現認同組對生態葬恐懼感最低、且對生態葬的認知最高、採取生態葬意願及願付價格也最高;潛力組次之、不認同組最低。路徑分析

結果指出民眾對於生態葬的認知會顯著的影響對生態葬的推展、採取生態葬的行動,但是生態葬的推展對於採取生態葬的行動較不顯著。經由檢討認知-推展-行動的模式後,建構起臺灣民眾對於認知-態度-行為模式,再次進行民眾問卷調查,獲得409份有效問卷,平均數分析結果顯示民眾認為生態葬是一種未來趨勢的認知最高,對於生態葬活動進行過程比較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正面態度最高,認為採取生態葬不需購買骨灰罐、棺柩、墓地等行為因素認同感最高。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41歲以上、居住離島者對於生態葬的認知、態度、行為認同程度較高。路徑分析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對於生態的認知顯著的影響其態度,態度亦顯著影響其行為,唯認知影響行

為不顯著。綜合上述,發現約四分之一的民眾對生態葬有高度的認同感及採取意願,並且民眾的認知會影響其態度,態度又會影響行為,也就是說未來推動生態葬時,應優先改善民眾對其認知與態度,有助增加民眾採取的意願。此外,經由專家訪談結果發現,現階段政府部門仍需強化生態葬的用地規劃、相關規範及作業準則,以及結合私部門共同推展生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