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介恭子結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吳佩珍所指導 王琬葶的 世界‧民俗‧帝國——《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 (2013),提出啓介恭子結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婦人界、女性雜誌、殖民現代性、後殖民、黃寶桃、西川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啓介恭子結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民俗‧帝國——《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啓介恭子結婚的問題,作者王琬葶 這樣論述:

《臺灣婦人界》(1934-1939)為日治時期最具規模的女性雜誌,也是1930年代刊載最大量通俗小說的刊物。本論文以殖民現代性與女性經驗的交織為主軸,提出《臺灣婦人界》小說的後殖民閱讀。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最初的現代體驗,奠基於殖民現代性所帶來的教育機會與物質文明,一方面秉持啟蒙開化的信念給予女性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選擇,另一方面則訴諸文明優劣程度築起一道文化同化的門檻。「世界」指新女性走出家屋展望世界的文本效應。女性透過教養、知識提升成為公領域典範的可能,以及不同族裔、背景的女性基於文明信念而想像出的共同體,是《臺灣婦人界》一再宣揚的普遍價值。「民俗」是與上述普遍性對照之下的差異性,信仰漢人宗教的

女性成為奇觀的拼貼素材,也化身被排除的迷信舊慣。這些文化差異性復又受到「帝國」殖民同化計畫的整編與改造,其透過女性之於家庭與社會的角色,以日本現代文明與大和民族的優越位階,對不同出身、階級與族裔的差異主體實行精神統馭。  筆者從《臺灣婦人界》觀察到上述三個大方向,並參照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後殖民觀點,進一步解析殖民現代性排除與整編的策略如何在小說中一一受到挑戰。被體制重重壓迫的底層女性身影解構了以自由主義理念為根基、中產階級身份為前提的文明女性想像。被現代理性準繩貶抑的民俗迷信拯救了台灣女性的主體分裂危機,證明原

生文化始終是殖民現代性無法割除斬斷的一部份。混血的女性身體隱喻著台灣多層歷史與地緣脈絡的軌跡,那難以馴化的混雜性揭發了殖民改造計畫的破綻。本論文探討的包括黃寶桃、西川滿等已受學界所知的作家,以及陳華培、別所夏子等未曾受到討論的台日創作者,期能為這份議題性與份量兼具、卻幾乎未受到注意的史料梳理一個輪廓,揭示《臺灣婦人界》之於日治時期文學研究、女性史研究以及後殖民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