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路196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向陽路196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劍光寫的 中國抗疫簡史 和的 香港故事:五十個獨特視角講述「百變」香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所指導 黃詠琳的 起跑線 (2021),提出向陽路196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創作、詩集、起跑線。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 須文蔚、何致和所指導 龔華的 詩人梅新主編 《 中央副刊 》 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梅新、副刊主編、中央副刊、守門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向陽路196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向陽路196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抗疫簡史

為了解決向陽路196巷的問題,作者張劍光 這樣論述:

  自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歷史。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已告別了對疫病無端的恐懼,也告別了將防疫希望寄托在巫術上的蒙昧時代,但中國歷史上的防疫智慧與教訓,依然值得今日仍處於疫情之下的我們回望與總結。   在書裡,作者將“疫”的時間線,拉長到了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三千五百年前,從疫病與巫術的話題引開,隨後是戰爭與瘟疫、帝王將相的瘟疫、中國歷史上的鼠疫、麻風與霍亂等逐步推進,更闢以專章講述“皇帝與天花”、“香港應對瘟疫”的故事,史料豐富扎實,論述精當嚴謹,是一部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抗疫簡史。   作者簡介

張劍光   1964年出生,上海嘉定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已出版著作《三千年疫情》、《唐五代經濟與社會研究》、《江南城鎮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古時期江南經濟與文化論稿》等八種,其中《唐五代江南工商業佈局研究》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 序:三千年疫病的當代思考  viii 第一章/疫病與巫術  1 神靈與疫病的聯繫者——巫醫  3 甲骨文中的巫術  5 君王求助巫術  8 大儺逐疫  10 醫藥中的巫術成分  13 嚐便與割股

  16 神化的救疫活動  20 巫師的傑作:關羽製造了瘟疫?  23 第二章/戰爭、動亂和瘟疫  27 遠征南越的部隊大疫  30 疫疾助推王莽失敗  32 伏波將軍兩遇瘟疫  34 赤壁大戰中的疫病  37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42 諸葛亮遇到的疫疾  44 匈奴人與疫病  46 北魏軍隊的兩場大疫  49 南朝郢城大疫  52 侯景之亂造成的疫情  54 動亂中的瘧疾  56 第三章/帝王將相直面瘟疫  61 唐朝帝王宰臣常得疫病  64 宰相韓滉治血吸蟲病  67 宰相李德裕記錄恙蟲病  70 官員畏疫不願任職南方  72 第一家公私合資的傳染病醫院  75 皇妃碰上的流行性感冒 

78 肺結核要了皇帝的命  80 一位不召之臣的瘧疾  82 蒙哥汗以酒驅疫  83 疫病拖累元軍南征  86 第四章/中國歷史上的鼠疫  93 金朝汴京大疫:可能是一場鼠疫  97 萬曆年間的鼠疫大流行  99 李自成將鼠疫帶進了北京嗎?  103 吳江縣的肺鼠疫  109 乾隆間的鼠疫:人見死鼠如見虎  111 海島上的鼠疫  113 同治、光緒間的鼠疫  117 清末東三省鼠疫  121 第五章/皇帝與天花  125 皇太極畏懼天花  128 順治帝是怎麼死的?  130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134 同治皇帝的脈案  141 第六章/令人戰慄的麻風與霍亂  147 最早的麻風病 

149 兩位文學家的麻風病  151 大風起兮眉飛揚  155 誰傳入了真性霍亂?  158 光緒年間的霍亂  161 東三省的幾次霍亂  163 第七章/瘟疫與香港社會的應對  167 熱病:香港最早的傳染病  168 鼠疫襲港  172 天花流行和防治  175 麻風的消滅  177 一種新疫病:香港流感  180 新的挑戰:冠狀病毒  182 第八章/防疫抗疫思想的發展  191 《內經》中的「寒」與「風」  193 張仲景的六經八綱  195 葛洪的「毒癘之氣」  196 巢元方的「乖戾之氣」  198 劉完素的火熱說  200 張元素的靈活辨證  202 張從正的攻邪法  20

3 李杲的內傷與溫補  204 朱震亨的滋陰降火說  206 王好古的陰證論  208 吳有性的戾氣說  209 葉天士等人的溫病學說  211 清代對溫病學說的具體化  214 第九章/抗擊疫病:民族精神不可戰勝  219 守望相助:緊急抗疫救濟  221 及早檢查與強制隔離  225 人痘接種術  230 古代的衛生預防  232 後記  236   序 三千年疫病的當代思考   中國古代對傳染病肆虐給人類帶來危害的認識,有著一個艱辛的過程。其實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 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 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歷史。   我國有

文字明確記載的疫病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說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見,趙國和秦國等地多次發生大疫。人們已經 認識到「四時皆有癘疫」,疫病是「氣不和之疾」,已能辨 別出傷寒、瘧疾、蠱、癢疥疾、麻風等傳染病。疫病流行,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逸周書·大聚篇》)抗擊傳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現。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爭的產物,越是社會混亂時期,疾疫發病率就高,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 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生,但只要有正確得當的救 災抗疫措施,疫病流行的頻率就低,規模有限。東漢末年, 大疫一場接一場。桓、靈、獻三帝共70年,比較大的疫病流

行有16次之多,其中好幾次是全國性的大流行。曹植《說疫氣》談到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時說:「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大小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穩,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病高發期。三國兩晉,疫病流行的次數約為35次,每5.8年就有一次疫病。南朝 共出現疫病13次,北朝11次。這時的疫病常與戰爭動亂相伴 隨,政府組織抗擊疫病的次數不多,疫病的流行肆無忌憚,人民在無助痛苦中生活。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30多次。唐太宗時期,共有6次流行, 但由於社會安定,政府救災防疫措施得當,疫病對社會的影 響控制在最小範圍之內,一般都

是在一、二州之中流行。唐 朝後期至五代,藩鎮割據,戰爭頻起,無有效救治措施,疫 病來勢洶湧,常出現百姓「流亡遷徙,十室九空」的局面。   兩宋疫病前後共有51次,南宋流行的次數超過北宋。在 人口最為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首都地區,疫病流行明顯增 多,南宋有20多次疫病發生在臨安府為中心的浙西地區。人 口密度過高,有利於孳生疫病,方便疾病的流行。因此在人 口密集的地方,衛生預防的意義特別重要。元朝大疫有30多 次,已出現一場大疫死90萬人的高記錄。   明清疫病的流傳達到高峰。明朝發生疫病約180多次, 分布在118年。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發生1.54次疫病。

清朝共267年,據《清史稿》記 載,出現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而實際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 肯定不止這些。明清時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對人 類生命危害嚴重。大疫過後,常常出現「死人無算」、「疫 死者幾半」的情況。   一般來說,一種新疫病剛流行時,由於人們認識不足,往往為害深重。明清時期的鼠疫和霍亂,就是其中最為劇烈 的二種。明朝開始爆發的鼠疫,只要人一看見死老鼠,馬 上就會「人死如圻堵」,最後「人見死鼠如見虎」。(師道 南:《死鼠行》)鼠疫嚴重的地區,一戶戶人家全部死絕, 有的地方一條街巷或一個縣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戶絕」, 沒死的也早就嚇跑了。如山西興縣,崇禎間流行「天行瘟 疫」,早晨

發病晚上就會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內,全家盡死 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人與人之間互相戒懼,「病 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有專家估計,單萬曆七年至十六 年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500萬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亂 剛流行時,從陸路、海路二個方向由南至北席捲中國,自雲 南、廣東一直傳進京師,「民多驟死,鄉村尤甚。其症吐瀉 轉筋,即時斃命,針刺醫藥百中僅活數人。問疾送驗,傳染 無已,甚有全家俱斃者。」(《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51) 隨著對霍亂認識的加深,人們防備意識的完備,疫病為害就 漸漸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   面對疫病,我們的祖先沒有被嚇倒,而是眾志成城,樹 立起必勝的信心,開展了前赴後繼的抗疫

救災活動。數千年 來,他們在災害面前高昂起頭,挺著胸膛,同疫魔進行著殊 死的鬥爭。上至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下至平民百姓,他們 同疫病鬥爭的精神可歌可泣。   歷代政府常常會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救災措施,率領人 民抗擊疫病,如減輕經濟負擔是政府採取的最普通措施。百 姓染上疫病,需要醫藥救治,再按正常年景向國家交納賦 稅,實在是力所不及。因此免稅之類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在 一定意義上是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 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 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後再行交納。所有 放免的租賦貢物,州縣必須在鄉村要路一一榜示,使閭閻百 姓能全部透徹地

瞭解。   政府編纂頒行簡便易用方書,並錄於木版石條上,在村 坊要路曉示,對疫病防治的作用更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 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播預防疫 病的知識。疫病流行時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採用醫 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生帶了藥品到鄉村巡視。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春天,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流傳疫 疾,文宗頒詔說:「其疫未定處,並委長吏差官巡撫,量給醫 藥,詢問救療之術,各加拯濟,事畢條疏奏來。」(《冊府元龜》卷144《帝王部·弭災三》)責成地方官員親自下鄉 送藥,具體實施情況必須向中央彙報。   切斷傳染源,對病人進行隔離是最切實有效的一種措 施。夏商

周時期,隔斷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繼續擴大的思想已 經產生。秦漢時期,對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一套檢查和 隔離措施。雲夢秦簡《封診式》中,講述了里典甲向上級報 告,發現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癘(即麻風病),於是展開了調 查,詢問患者本人。接著派醫生前去檢查,醫生根據丙的各 種特徵進行觀察,最後診斷他確是犯了麻風病,於是將患癘 病的丙送到癘遷所隔離,再進行醫治。說明早在秦代時期, 對麻風病的診斷有著一套報告、鑒定、隔離的完整制度,並 建立起了傳染病的隔離醫院。   歷代隔離的場所有二種,一為疫病到來後臨時性建立的 場所。宋神宗熙寧八年(1076年),杭州飢疫並作,染病 百姓不計其數。蘇軾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

坊,「以處疾病之 人」,實際是簡陋的隔離醫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進行管理 治療,每天早晚,僧人們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 令失時」。另一種是常設的隔離場所。武則天時期,以前由 政府出面主辦,有專門官員負責的癘人坊,被改稱為悲田養 病坊。宋徽宗崇寧初年,設立了專門收養病人的安濟坊。坊 中醫者每人都要建立個人的技術檔案(手歷),醫治病人的 技術長短處都要記錄下來,作為年終考評的主要依據。   除病人外,接觸過病人者也要被隔離,因為他們感染上 疫病的可能性最大。《晉書·王彪之傳》談到永和末年,疾 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 日不得入宮。」如果一戶人家有三人得同樣的傳染

病,官員 們即使無病,只因可能是帶菌帶病毒者,也要過百日後才能 上朝。這種措施,極為科學,它可以把疫病控制在最小範圍 之內。秦國還曾就外來賓客入城時,對其乘坐的馬車要用火 熏燎來防止病菌的傳播。1894年鼠疫在香港、日本出現時, 上海隨即對所有進口船隻上的旅客進行體格檢查,憑「免疫 通行證」入境,並建立了一些臨時性的醫院和熏蒸消毒站。   抗擊措施及時有效,疫病的為害就可以降到最低的限 度。預防隔離措施有力到位,疫病傳染源較早切斷,疫病流 傳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反復流傳的可能性就小。從科學性上 說,隔離病人和疫病接觸者,是最為簡便、有效的抗擊疫病方法。   衛生預防,也是抗擊疫病的有力措施。

夏商周時期,我 國已經產生了疫病預防思想。如在《周易》中,一再提到 在疫病未發生時,要確立預防疫病發生的思想和在精神上 作好準備。《乾卦》的九三爻辭說:「終日乾乾,夕惕苦厲 (癘),無咎。」意謂處於困難時期,要自強不息,不要像 見到疫病一樣害怕得不要命,要有堅決戰勝疾疫的信心。   為預防疫病發生,人們在個人衛生方面十分注意,在甲骨卜辭中已有個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腳的記錄。秦漢時期,人們的認識更為深刻,《續漢書·禮儀志》雲:「是月上 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為大潔。」 通過沐浴,搞好個人衛生,驅除疫病流傳的可能。飲食衛生是預防疫病的一個重要方面。漢代的《論衡》說:「鼠涉飯

中,捐而不食。」這符合現代意義上的衛生要求。《金匱要 略》也告誡人們:「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 之。」否則會得瘧疾。孫思邈已告誡人們:「不要吃生肉,吃動物的肉時一定要煮爛。」動物體內存在著一些病毒,只有 燒熟才能殺死。   環境衛生更為人們重視。甲骨卜辭中已表明當時己實行 人畜分居,可以使動物身上的疫病盡少可能傳給人類。商周時期的人們已知在高亢之地建造房屋居住,因為住在向陽乾燥地方有利於太陽光照,乾淨消毒,限制了疫病病菌的傳 播。《周禮》中講到周秦時期已經建立路廁;漢朝我國都市 中普遍設立公共廁所,當時稱之「都廁」;唐五代時政府專 門有管理廁所衛生的官員,城市的衛生設施在世界上

處於領 先的地位。古人認為,許多傳染病是由塵埃中得來的,因此 早在秦國就對「棄灰於道者」要判處一定的刑罰,城市的垃 圾須按政府的規定處理。一些疫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如鼠 疫桿菌經呼吸道排出後可能通過空氣飛沫傳入他人體內,所 以清代吳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們要經常灑掃堂房, 廚房溝渠要整理清潔,房間窗戶要通風透氣。疫勢危急時, 要避開撤走,找個大樹下的蔭涼當風處居住,近水當風之處 最好,千萬不要眾人擁雜在一起。   三千年來的歷史說明,中國是一個勇於並善於抗擊疫病 的國度,有著戰勝各種傳染病的傳統。當科學技術水平有 限,人類對醫學的認識剛剛進入起步階段時,由於人們對疫 病的恐懼,防治疫病的

希望主要寄託在巫術上,求神祈靈, 驅鬼逐邪。隨著醫學認識的不斷推進,人類對疫病認識的深 刻,巫術這一無知時代人們認識的產物,只會延遲疫病的 治療,使疫病傳播範圍更廣。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 步,只要我們發揮出智慧和潛能,災難面前臨危不懼,弘揚中華民族在抗擊疫病中形成的頑強民族精神,我們一定會 戰勝各種各樣的疫病,我們的民族將會不斷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起跑線

為了解決向陽路196巷的問題,作者黃詠琳 這樣論述:

本詩集為申請「以專業實務報告代替碩士論文」之「文學創作類」成果,定名為《起跑線》,期許在人生的跑道上,寫詩是一場不斷努力超越自我的馬拉松,藉由這本詩集的完稿,是追尋夢想的起點,未來也將持續勇往直前。 詩集內容主要收錄在三、四年級期間(2020-2022),所撰寫的50首華文現代詩,其中25首已獲刊登於各家詩刊,另外25首則尚未發表。全部共分為三輯:「輯一‧天色」,屬於言志析理、習禪自修之作,計15首;「輯二‧地景」,關注環保意識、地誌寫景、詠物寄情,計16首;「輯三‧人海」,書寫生活記事、人際關係、回憶懷舊,計19首。

香港故事:五十個獨特視角講述「百變」香港

為了解決向陽路196巷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五十個小故事匯聚成的“香港故事”,選取的點都不同,既有小人物,也有社會賢達;既有作家、畫家、醫生、藝人,也有菜農、外傭、創客、港漂……他們是生活中各行各業實實在在的人,個個眉目清晰,形態生動,有著樸素的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敬業勤力,他們的喜怒哀樂、人情冷暖、隨大時代席捲而來的人生變遷,無需著墨過多,平實的筆觸就能真實地呈現出平凡生活的靜穆與端莊。   本書除了文字和圖片之外,還配有二十個精選的視頻作品,是視頻記者精心製作的,可以更生動、立體、原汁原味地還原現場。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香港,如果你想避開“水泥森林”找個特別的角度進入,本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讀懂香港的五十個獨特註腳,讓你看到一個

“不一樣的香港”。 好評推薦   當此風雲變幻之時,深入這座城市的生活時間之中,看一看這些平凡人的香港故事,或許更能讀懂人心的大勢所趨,更能感受歷史的向陽而生。――盧新寧   “香港故事”有情懷、有觀點、有溫度。落筆的角度繞過香港“購物天堂”的標籤,劃破維多利亞港燈火通明的夜幕,放緩高節奏化的港人腳步後,描述給讀者的是香港的另一面: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有別於都市化的民俗活動、深巷中的美食地圖、深入骨髓的人文氣息。――劉新陽   作者簡介 閔捷   新華社高級記者。1986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8年赴美國,後就讀於紐約大學。1992年

進入新華社對外部從事對外報導工作,現任職於新華社亞太總分社。作為資深媒體人,曾採訪過近百位文化、藝術及科技界名人,包括冰心、楊絳、端木蕻良、季羨林、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陳逸飛、靳尚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吳文俊等,在海內外播發後產生很大反響。其中被粵教版《高中語文》納入中學教材,自2005年起沿用至今。2015年出版專著《大家:40位文化名人採訪記》。2017年在香港出版《留法三劍客》,2019年7月該書獲頒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   2018年6月參與創辦並主持新華社涉港報導專題欄目“香港故事”,截至2019年7月,該欄目所發的60多篇稿件在新華社客戶端上瀏覽量突破3,600萬

,產生很大影響。   序言:香江故事憑誰訴盧新寧 一、風物地理 01.深水埗的記憶鏈004 02.海上龍舟承載燃情歲月008 03.天台之城風景百變012 04.香港溫情記憶:轉角遇到報攤016 05.大澳漁村:海邊的“浮城”往事022 06.鴨洲:香港“袖珍小島”的前世今生028 07.大館的一百面:打開中環“記憶的盒子”032 08.香港圖書館:別致的風景036 09.香港有個“小泰國”042 10.錦田壁畫村:200名義工繪就愛的畫卷048 11.跨境探訪香港賽駒從化“新家園”054 二、歷史天空 12.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060 13.張愛玲與香港的“半生緣”066 14.香

港抗戰老兵:追憶山河歲月070 15.香港書展:三十而立076 16. 80歲的工展會080 17.東華三院的百年守望084 18.南豐紗廠:前世對話今生090 19.最後的香港小巴牌手寫藝人094 三、人物志 20.作家陶然:文學行旅與人生流轉098 21.慈善家田家炳:詩禮傳家大愛濟世104 22.女作家梁鳳儀:用“摯愛”演繹香港傳奇110 23.兩代工程專家胡應湘與林鳴:港珠澳大橋從夢想到現實114 24.商業鉅子呂志和:“和諧共享,仁愛和平”120 25.香港藝人汪明荃:山水不變,情不變124 26.雙料影后惠英紅:一樹繁花別樣紅130 27.眼科醫生周伯展:讓光明照進心田136 2

8.畫家李志清:圖解金庸的“武俠世界”140 29.科學家容啟亮:登月之路有多長?146 30.“灣仔碼頭”臧健和:獅子山下的奮鬥傳奇150 31.跨界攝影師李秀恆:用鏡頭講述中華多民族節慶故事154 32.“毛筆世家”傳人張虹霓:以老手藝弘揚中國傳統文化158 四、眾生相 33.“盲人電影院”:讓心“看見”162 34.一位香港菜農的“朋友圈”168 35.一位女大學生的“詠春情結”172 36.粵劇傳承:小小少年的“梨園夢”176 37.香港老人的長壽之道182 38.外傭的星期天188 39.港式緊急寄養:寄住的家常駐的愛192 40.上崗!導盲犬和牠背後的三位主人196 41.舊愛仍

是美:一家二手衣寄賣店的環保實踐202 五、生活百態 42. 24小時店:見證夜的香港208 43.球叔的“寫信佬”生涯212 44.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繁華晚妝”216 45.單身男女:都市裏的獨行者222 46.香港美食中的“武俠情”:探訪“射鵰英雄宴”226 47.尋找香港街頭巷尾的“武俠味”230 48.香港美食:當“米其林”遇上“黑珍珠”234 49.四姐的“麻辣人生”240 50.香港街市:活色生香滋味長246 後記:深耕香港感受“故事”裏的城市脈動閔捷

詩人梅新主編 《 中央副刊 》 之研究

為了解決向陽路196巷的問題,作者龔華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八、九零年代,台灣報紙副刊文化鼎盛,刻畫出令人無以忘懷的文壇剪影,充滿熱力的時代榮景,熾熱蓬勃的氛圍,至今餘韻猶存;被普遍視為三大副刊的《聯合報˙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央日報˙中央副刊》引領風騷,與當下各主流副刊之編者、作者、讀者,共同締造了一個熱絡空前的輝煌時代,刻劃下當代副刊歷史的雋永軌跡,見證了台灣文學發展進程的重要脈絡。 詩人梅新執掌《中央日報˙中央副刊》編務始於1987年2月,上任不久,政府於7月15日宣布政治解嚴,緊接著又於1988年1月1日面臨報禁解除。政治鬆綁的民主時代來臨,具有黨政屬性原生色彩的《中央副刊》,必須面對跨越固有保守傳統、與時代脈

動接軌的考驗;而因應寬弛尺度、轉化面貌,以滿足社會文化、知識、文藝等多元的大眾需求,更是迫不容緩的一大挑戰。梅新主編《中央副刊》的歲月,實際經歷了政治戒嚴的最後一年,以及繼之而來的報禁解除,由1987年直到1997年,前後將近十一年,於黨政色彩的包袱下,帶領《中央副刊》,呼應時代風貌,參與民間各報副刊的激烈競爭,達成革新黨報副刊刻板印象的使命;同時秉持副刊理想,於重大的時空背景中,落實《中央副刊》文學傳播的社會責任。爰此,本論選擇以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為題旨,探索詩人梅新以企畫編輯為核心信念,為台灣副刊編輯史頁、所開拓出的全新局面之時代意義。並企圖經過研究,展現詩人梅新以開風氣之先的獨創

精神,畢生奉獻於副刊志業與文學推廣的積極作為,彰顯其文壇貢獻、以及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