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掛作業指揮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吊掛作業指揮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薇薇夫人寫的 美麗新生活-樂在退休 和何象鏞的 營造施工安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吊掛作業人員 | 健康跟著走也說明:[吊掛操作人員在職訓練(回訓)] ... ,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擔任相關業務者,除取得結業證書 ... #8 T35532 吊掛作業(指揮手)人員(回訓)班(夜間)【確定開班】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蕭文生所指導 林怡如的 我國山難搜救法制之研究 (2021),提出吊掛作業指揮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山難搜救、自治條例、使用者付費、民力運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黃中和所指導 陳伯端的 營建工程安全衛生協議組織運作情形與其成效之探究—以臺北市區工地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營造業、安全衛生、協議組織的重點而找出了 吊掛作業指揮手的解答。

最後網站起重機及吊掛作業在職教育訓練講義則補充:3.吊物通路有與人員碰觸之虞,應加防護或採取其他安全設施如. 警報裝置、標示。 4.吊運作業應規定一定之運轉指揮信號,並指派專人負責辦理。 (設施則88).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吊掛作業指揮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麗新生活-樂在退休

為了解決吊掛作業指揮手的問題,作者薇薇夫人 這樣論述:

(1)「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時想退休,為什麼?何時真的退休,做什麼?退休前該做什麼計劃? (2)變心:為自己活──向自身:重心在己心(調整)。 (3)尋伴:同甘共樂──對他者:重心在他伴(建立)。 (4)處世:活出精采──處人世:重心在事物(規劃安排)。 (5)訪談:退休達人──包括汪其楣、鄭石岩、徐佳士和黃金河的退休生活。 本書特色:   薇薇夫人一直是「自在生活家」典範,她以自己自在、充實、愉快的退休生活為主軸,加入其他老朋友的各式退休經驗分享,本書與其他同主題書籍多由生涯規劃專家所寫相較,更顯特殊性與真實性。 〈序幕〉彩繪人生新舞台∕徐開塵 第一篇 「退」一步,海闊天空     0

1 職場的熄燈號,生活的起床號     02 鞏固金錢和精神兩大支柱     03 人生最後一個大決定     04 不能不面對,不能沒準備     05 摩拳擦掌迎退休 第二篇 變心:為自己活     01 不要急著卸裝     02 新方向,新定位     03 認真的玩     04 出軌樂趣多     05 不慌不亂面對老化     06 精神加分,物質減碼     07 還有一顆心不老     08 獨處靠智慧     .過來人的建議 第三篇 尋伴:同甘共樂     01 老夫妻,新課題     02 單身退休     03 黃昏的浪漫     04 退休與離婚     05 還要再

養育第三代嗎?     06 別賴著子女     07 朋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08 結交新朋友     09 善養寵物     10 最後一人     .過來人的建議 第四篇 處世:活出精采     01 書中自有新世界     02 不要自廢武功     03 運動關乎生命品質     04 無中生有退休後     05 養趣防老     06 動心才叫真活     07 再就業     08 做志工     09 親骨肉明算帳     10 住哪裡,怎麼住     11 銀髮商機:衣著     12 銀髮商機:合用的產品     13 立醫囑     .過來人的建議 第五篇 訪

談:退休達人     01 汪其楣:做自己該做的事     02 鄭石岩:踏實快樂的生活者     03 徐佳士:活得心安理得     04 黃金河:世路已慣,此心悠然     .過來人的建議     〈結語〉做個快樂退休族 序幕:彩繪人生新舞台                                      徐開塵   薇薇夫人在台北縣淡水鎮的半山上,開始新的生活。   她的新家是簡單潔淨的樓中樓,坪數不大,倒像是一間畫室。   客廳裡立著幾個畫架,已完成和待完成的畫作,隨意地放在四周。因為作畫需要自然採光,大片玻璃窗前,沒有遮陽的簾幔,只是在高處吊掛著兩支紅黃藍綠色相間的大傘,

好像也遮擋不住什麼。不過這奇特的裝飾,與她勾繪的人物素描、色彩濃重的油畫,倒是在這個空間裡形成一種有趣的對照關係。   兩年前,薇薇夫人相守大半生的先生周徵教授,在山東老家病逝,兒女又定居國外,她不願獨守舊宅,睹物思人,一動念,賣了房子搬家,決定去找尋新生的力量。   也許在潛意識裡想要揮別過去,搬家時她把大部分的舊家具都送人了,如今屋內一張沙發也沒有,環繞餐桌的椅子,長相和來歷都不相同。她說來到這兒,各方朋友見她家裡空空蕩蕩,又把多餘的家具轉贈與她,連鍋碗瓢盆都是這樣湊齊的。   我和攝影楊雅棠造訪當日,送上一束百合,她遍尋不著一個花器,只好拿個裝咖啡的空罐子充當花瓶,往餐桌上一擺,樂得說:

「這花真美,我可以拿來畫畫了。」   這樣隨機應變的巧思,呼應著畫架旁的椅子上,裹著毛線帽和大圍巾的奶粉罐,變身成為等待入畫的模特兒頭像,真想為她生活裡的創意擊掌叫好。   簡約的生活盡在眼前,她灑脫一笑,一點也不以為意。   搬離安居數十年的新店「花園新城」,跨越整個大台北地區,選擇了與淡水比鄰的所在落腳。從山中桃源到海濱一隅,是環境的變化,也是心境的轉換。   來到淡水後,一個人過日子,隨性而為,又自有規律。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餐後,開始作畫。近午時分,享用簡單的中餐,接著小寐片刻,或是繼續畫畫。夜晚,步行到離住家不遠的寺廟前,在廣場上做「動禪」,直到大汗淋漓,通體舒暢,才散步回家。

  在毫無拘束的生活中,薇薇夫人已經找到一種自在舒適的節奏,自得其樂。這是她退休九年來,慢慢琢磨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她過去大半生的歲月,都奉獻給了家庭和工作,日日在母親、妻子、媒體人,乃至大眾熟知的專欄作家、婦女問題諮詢專家「薇薇夫人」等角色間出入。外人對她建立的「成功女性」形象欣羨不已,她卻在內心裡默默地描繪自己嚮往的另一種生活──繪畫、讀書、旅行、看畫展、觀賞表演,和老友聚會。   六十五歲是一般上班族退出職場的門檻。薇薇夫人從「國語日報」社長的職位上退休時,也是六十五歲。原本依照報社的規定,社長可以做到七十五歲才退休,可是她一再告訴自己「我的未來不是夢」,為了留著時間和體力去學

習新的事物,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在六十五歲生日當天,離開職業舞台,尋找新的人生舞台。   退休後的第一天清晨,生理時鐘慣性的喚她早起。她醒來後才發現「以後再也不用上班了」,那種解放的心情,讓她忍不住大叫:「啊哈!終於自由了!」興奮過後,開始思索「現在要做什麼呢?」、「有很多事情想做,應該先做什麼?」期待已久的日子來到眼前,她突然陷入了一陣茫然。   幾十年人生匆匆,事情總是一直來一直來,她也只能迎上去接受,看起來一切都是這樣順其自然的發生了。現在該怎麼辦呢?   她坐在桌前寫下「退休生活計畫」,去學畫吧!心底的聲音,召喚出童年的夢想。她小時候就喜歡塗鴉,還曾立志當「畫家」,可惜成長環境不允許;有了

家庭後,三個孩子相繼出生,為了分擔家計,她進入職場,就這樣被日子推著往前走,「繪畫」只能是心中的懸念。   「一個女人,直到退休後,才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薇薇夫人淡淡吐露心裡的話,字字卻像鉛塊一樣,撞向我的胸口。許多女性不正是長期壓抑、犧牲自我,成就家庭,讓自己一生的心願就這樣被「生活」消磨殆盡,連個實踐的機會都沒有嘛!   如今她是時間的主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走進畫家奚淞的畫室,學畫。   在畫室裡,兩人從老友變成了「師生」關係。奚淞從流派、技法到素材等專業知識,傾囊相授,她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更加認真學習。一周一堂課,外帶家庭作業,繪畫佔據了大半的時間,新的生活也在她的彩筆下揮灑

開來。   退休了,不需要「盔甲齊備」的見人,她不再買新衣服,不再買首飾,輕鬆舒適的裝扮走天下。日常保養品也從過去使用的名牌,改成開架的平價商品,效果一點也不差。以前為了出席重要場合,經常上美容院,現在她學會自己剪染頭髮,不再去燙,還趕上了亂髮當道的流行風,髮質也變得更好。   看早場電影享受優惠,還可帶著午餐邊吃邊看,省錢又有趣。沒了司機,她自己開車,或是以公車、捷運代步,更懂得掌握時間。出國旅行搭飛機坐經濟艙,不住五星級大飯店,都無損出遊的快樂。   第一次去銀行轉帳,她不知所措的站著發呆,服務人員主動迎上來幫忙,順利完成。即使有人用「薇薇夫人怎麼連這些都不懂」這種質疑或好奇的眼光看她,也

無所謂,她只當作是以「好玩」的心態去學習如何過生活。   這樣省下來的錢,可以買書、買好看的影碟、買繪畫材料,和朋友聚會或一起看表演,還可以用幾百元認養一位貧童。而且她學會了電腦,與遠方的兒孫又多了一個連繫的管道。   在新的人生舞台上,薇薇夫人既是演員,也是編劇和導演。新生活在精神加分、物質減碼中改變,一點也不影響生活品質。心念一轉,羈絆越少,她越是富足快樂。   就像那天,薇薇夫人一時興起,說要帶著我們到「附近」一家希臘風情的咖啡館觀海。她一路上介紹了好幾處景點,說到「以前住了幾十年的山,我現在來望海」,還頗有擁抱大海的豪氣。聽她細述「看海的日子」時,車子早已穿越三芝、金山,目的地還在路的

盡頭,她發現走遠了,笑著問我們:「我說的附近,是不是很遠呀?」時間的流逝對她來說已不重要,她在意的是每個「當下」。   人生能如此隨心所欲,怡然自得,是最大的幸福。然而這一切,卻是她通過生命中各種的考驗,才換來的明白,真是得來不易。   生命總在人毫無防備的時候轉了彎。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時局動盪,她和妹妹參加了孫立人將軍籌組的女青年大隊來到台灣,不久大陸失守,有家歸不得。花樣年華,離鄉背井的日子,磨練出她獨立自主的個性。   她年輕時就喜歡寫作,可是經常被退稿。《聯合報》家庭版主編史習枚先生慧眼獨具,相中了她的文風,有一天突然來電,邀她寫些「小家庭的喜劇」的溫馨小品,而且連「薇薇夫人」的筆名都替

她取好了。素眛平生的編輯人,開啟了她專欄作家的寫作生涯,也改變了她的人生。從一天一篇到一周一篇,漫長的日子,不論工作和生活如何忙碌,壓力多大,她總能如期交稿。   這個專欄贏得廣大回響,為她打開知名度。後來鄭淑敏在華視開闢「今天」節目,邀請她在電視上為女性朋友面對的各種問題排憂解惑。她從來沒想到「薇薇夫人」這四個字會如影隨形,跟著她走到今天。   這些經歷即便是挑戰,也能換來正面的成果。真正將薇薇夫人重擊倒地的,則是大兒子周凱的辭世。   一九八六年底,從事劇場燈光設計的周凱,連著熬夜工作數日後,又在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為「當代傳奇」的演出裝檯,結果不慎自高處摔下,撞傷腦部。送到醫院,他被判定

腦死,昏迷十八天後,在一九八七年一月八日(他生日那天)離開人世,當時他才二十六歲。這是薇薇夫人此生最難以承受的大慟。   在醫院期間,躺在病床上的周凱,一點外傷也沒有,即使意識模糊,他的身體還是很溫暖,好像安靜的睡著了。一晃眼,近二十年過去了,直到今天薇薇夫人依然清楚記得他的體溫,及當時的情景。   雖然台大醫療團隊盡心救治,周凱的情況並沒有好轉。薇薇夫人說,他昏迷十八天後,醫生研判已沒有希望,這個訊息剛剛傳來,他全身就變涼了,「我知道是他放棄了」,沒多久人就走了。   薇薇夫人身邊的家人和至友,全權承攬處理周凱的後事,沒讓她再經歷一次送別兒子的煎熬。她在家裡昏睡一周,彷彿做了一個很長的夢,醒

來時還是很不真實的感覺。   那段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薇薇夫人選擇逃避,在心裡關上了這扇窗,生活改變極大,有七、八年時間不進劇場,不看表演,完全不接觸相關訊息。她怕家人擔憂,不敢在他們面前流淚,卻常常開車繞著花園新城附近的山路亂轉,獨自一人在車裡大哭大叫,宣洩思念兒子的痛苦。然後抹乾了淚,又回到人前,繼續扮演母親、妻子和薇薇夫人的角色。   有人說白髮人送黑髮人,是兒子不孝。薇薇夫人則認為周凱犧牲自己,讓做母親的她學會不懼怕死亡,才是大孝。   「因為沒有送他走,到現在我還是當作他雲遊四海去了。」薇薇夫人說這話時,我腦中出現她家裡的一幅畫,瀟灑帥氣的周凱,凝望著草地上奔跑的小男孩,那是他兒時的

模樣。在畫中,時間已經靜止,他一直活在母親的心中。   我本來猶豫了很久要不要提到周凱的事,怕一開了口,觸動她心底的痛,會引來連我都無法招架的悲傷情緒。結果薇薇夫人平靜地回憶這段往事,和緩的語氣,像輕輕撫慰心口的那道傷痕,彷彿彼此已經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而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位母親永難釋懷的心傷。   中年喪子,曾令她陷入生命的黑洞,久久無法自拔。如今又面臨老年喪偶的打擊,她卻已學會了面對與接受,也更懂得安頓自己的身心。   「人不死,就要活著,時間這帖藥終會讓每一個傷口癒合。」這是她的領悟。   如果連生死都看透了,人生的其他轉折,又何難之有呢!   薇薇夫人說:「我是修了好幾輩子的老靈魂,凡

事把底限想清楚,就不再有負擔。」日子總要過下去,她已經學會用快樂為生活加分,把負面的情緒都拋到腦後。   從淡水開車往金山的方向走,要經過彎彎轉轉的山路,才會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那天從金山折返,將薇薇夫人送回家,她挺直腰桿,揚起手來道別。我望著那從容自在的身影,突然一陣感動,想著她生命的起落變化,不就像是這條翻轉於山水之間的道路,過去為人忙碌的「薇薇夫人」,轉個身,去享受自己恬淡的生活了。   生命展現新的旅程,她看見不同的景色,真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本文作者簡介】   徐開塵,曾為民生報資深藝文記者,現在是自由文字工作者。兩度榮獲吳舜文新聞獎,並曾獲兩岸關係及大陸新聞報導獎。著

有《喧蟬鬧荷說九歌》、《紅塵舞者──羅曼菲》二書。 鞏固金錢和精神兩大支柱去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友,她有兩份工作,有房產,退休後也有退休金。我不止一次多嘴多舌地勸她提前退休算了,幹嘛那麼辛苦。她也不止一次的告訴我:「不是為錢,實在是退休後待在家不知如何打發時間。」她讀的是人人羨慕的名校,然後出國留學,做了一輩子職業婦女。離限齡退休還有三年,她開始為退休煩惱,發現自己除了工作,沒有嗜好,無論好的壞的都沒有,這才惶惶然起來。有些人讀書時只重考試,在職場上只重工作,一想到退休無事可幹便覺問題嚴重。我聽到太多這種聲音,其中也來自子女成長離家後的家庭主婦。但一般說來,女性還是比男性更能適應老年生活

。對家裡退休男人的抱怨,如果認真採訪的話,簡直可寫一部專書。據說日本的中老年婦女封這類男人是「家裡的大垃圾」,而且是不能丟的垃圾。不過我相信嬰兒潮這一代的男人,基本上退休後會有較好的適應力。但心理上的準備仍然是需要的,因為他們在職場上打拚的程度更為激烈,退休後的落寞相對也深切。至於已退休的老男人,有很多在家是個「陌生的礙事者」,他們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裡,卻要指揮那操持家務幾十年的老主婦。相對而言,一些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天地的退休老人,在家裡不會造成別人的麻煩,生活充滿多樣性,他們是真正能享受退休生活的人。理想的退休生活是金錢和精神並重的,但充實精神生活比理財更難。理財可以有種種方法,可是如何讓

一個愛鑽牛角尖、或消極悲觀、或怨天尤人的人改變心態,實在太難了。對大多數人來說,退休的恐懼還是擔憂沒有固定收入以後,生活會陷入困境。這才讓一些人拿退休金孤注一擲,以為會把錢變大;結果往往成為新聞報導中惡性倒閉企業的受害者,或股票暴跌的犧牲者。當然在銀行利息低到不行的今天,如何處理有限的退休金實在是一大難題。因此還沒有逼近退休關卡的人,早早學習理財,儲蓄退休金是需要的;但究竟多少財產才夠後半生卻要自己評估,目標太高,拚命的結果卻是提前「掛掉」,那就叫得不償失。一位中年的朋友說她準備十年之後退休,現在理財的方法是「強迫儲蓄」,每月定存一小筆錢,既不影響生活,又能積少成多。雖然有理財專家「告誡」她,

錢會貶值,定存累積太慢,但她不為所動,認為自己的方法可能很笨,卻不必花太多心力;若把生活重心放在理財上,反而忽略了生活需要閒逸,需要充實精神層面。這才叫會生活。換句話說,準備退休後的生活費是需要的,但不必本末倒置,糟蹋了現在的生活。如果可領退休金,這辦法更好。有些幸運的人,能月領夠生活的退休金,那就更能瀟瀟灑灑、無憂無慮的過退休生活了。無論退不退休,生活是不是快樂,是不是有意義,最核心的要素絕不是「有錢就行」。很多實例告訴我們,這不是酸葡萄心理。當然,對那些存款多一個零、房屋多一棟就滿足的人來說,炫爛的晚霞、山間的明月、溪間的水流、悠閒的心情等等算什麼?那是一文不值的。金錢和精神是退休生活的兩

大支柱,任何一邊太弱都有缺憾。但精神的富足絕對可以彌補金錢的不足,因為金錢伸縮空間大,自己能調整。精神貧瘠,心靈空洞,活著的意義也就是等死了。不慌不亂面對老化右手中指第一關節粗凸出來,不疼但難看,以為是字寫多了無形中擠壓形成。去看醫生,他斬釘截鐵的診斷:老化!這個當頭棒頗讓我震驚。自認身心靈活,健康良好,竟忘了老和死是同樣公平的,只要活著,這兩樣都會找上身來。震驚過後,面對著那無法改變的指關節,我啐了一口:去你的,老就老吧!從此不再為它煩心。第一根白髮、第一條皺紋的出現,都是觸目驚心的;等到一叢白髮、一片皺紋時,就對歲月束手就擒了。儘管對付老化的美容整形產品是極為驚人的龐大商機,但都等於是向歲

月討價還價。你付高價,歲月就小讓一步,可是絕對買不到永久的青春。白髮皺紋倒也罷了,可怕的是不知什麼時候這兒痠那兒疼的。一種姿勢弄久了,身體就發出求饒的警告。愛吃的東西不小心吃多了,立刻讓你好看。摔一跤骨頭就可能碎裂,甚至撞了一下也要打石膏。「老了真不好玩」,一位不在乎白髮和皺紋的朋友說。她指的是美容和整型都對付不了的身體老化。退休以後,隨著年歲的增加,可能會越來越不好玩。老化讓人畏懼、憂鬱,有些人完全失去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只要有什麼抗老化的商品一出現,就不顧一切的以身試藥,自願任白老鼠。還有人抽屜裡塞滿過期的藥丸、藥水,醫生處方領來的藥捨不得馬上服用,或減量以便貯存。有位朋友在父親去世後整理

他的書桌抽屜,發現裡面整整兩層都裝著藥袋,甚至有三年前的。有人把維他命當仙丹,從A吃到E,而且加重分量,總比說明書上多一倍。有人拿出神農嘗百草的精神,什麼都吞下肚。至於用來敲的、捶的、震的、熏的器具,越多越好。這不怪老人家,因為痠痛隨時提醒你:老了!你需要這些。老化讓人慌了,什麼方子都照單全收。多年前有位長者給我作了好榜樣,她那年六十出頭,臉上是自然的皺紋卻容光煥發,她說保養皮膚的訣竅就是清潔,每晚擦點營養面霜,絕不折磨皮膚。一年只燙一次頭髮,也是盡量少折磨它。有恆心的運動,隨時提醒自己抬頭挺胸。她示範給我看彎腰駝背和抬頭挺胸之間,至少差了十歲。在公共場所中,常見有些老人彷彿羞羞慚慚的,謙卑的

擠在人群裡。老是丟臉的嗎?不!老是有尊嚴的,那些鄙視老年人的青少年,還不一定人人能活到老年呢。偶爾看見滿頭花白或全白的老先生、老女士充滿自信,神氣十足的出現時,我都暗暗的喝采。也許他們正忍著身上的痠痛,但別人看到的卻是絢爛的晚霞。那位長者說過,不要把心力全集中在身體的痠痛上,有病找醫生,養生食品適可而止。只要生活正常,持續運動,老化可以減緩。但要認清,老化是年齡增加的必然現象,就不會盲目慌亂的面對了。

我國山難搜救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吊掛作業指揮手的問題,作者林怡如 這樣論述:

因應近年來山難事故耗用搜救資源的社會爭議,本研究以國家對人民有保護義務的角度為立論,文聚焦於我國山難搜救相關法學爭議,檢視現有法規疏漏之處與搜救執行遭遇困境,分別從山難搜救權限、山難搜救收費及山難搜救人力等三大面向進行探討。研究發現我國的山難搜救並無明確的法源基礎,目前僅以行政規則性質之「直轄市及縣(市)消防機關處理山域事故人命救助作業要點」作為山難處理權限分配的依據,有違反管轄法定原則之虞,本文試從山難搜救任務概分為「搜索」與「救助(護)」,釐清中央與地方、行政機關間之權責劃分。有關山難搜救「使用者付費」,涉及生命權保障與國家保護義務,試從法理觀點及實務運作探討搜救費用承擔方式,進一步提出

建議可列為罰則或費用項目。而在官方搜救人力及專業度普遍不足之現況,探討政府運用民力協助搜救之法律地位及相關保障制度,並評估未來搜山委外執行之可行性。本文以山難搜救相關法學議題為研究主軸,期能對於實務運作困境及日後修法提出部分管見。

營造施工安全

為了解決吊掛作業指揮手的問題,作者何象鏞 這樣論述:

  本書內容兼顧安全衛生現行法令及工地實務,以營造業安全為生工地實務為思考主軸,主要是從營造業如何進行自動檢查的觀念為目標適合大專院校有關施工安全課程之教材及工地安全衛生實務工作者參考,收集圖片共有張表、162張圖、61張照片。   內容共有18章:概論、自動檢查、墜落災害防止、電器作業安全、安全標示與設置範例、建築物的拆除、開挖與支撐、基樁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架、鋼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鋼結構工程、施工機械、手工具及動力工具安全、危害物、環境保護措施營造工地安全衛生實務。

營建工程安全衛生協議組織運作情形與其成效之探究—以臺北市區工地為例

為了解決吊掛作業指揮手的問題,作者陳伯端 這樣論述:

國內營建工程工項多且作業複雜,多由數個專業包商分工進行。就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面,營造工地中事業單位與承攬人或再承攬人之間,共同作業時應該負共同維護管理的責任。法規上,事業單位與承攬人、再承攬人分別僱用勞工共同作業時,為防止職業災害,原事業單位應設置協議組織,並指定工作場所負責人,擔任指揮、監督及協調之工作。然而,實務上營建工程中,對於協議組織會議運作之重視度與落實度,恐未能發揮會議之功能。本研究主要針對營建工程安全衛生協議組織運作情形與其成效進行探究,並以臺北市區20個工地進行實地調查,包含人員訪談、工地協議組織會議章程與會議記錄之收集與分析,以了解營建工程安全衛生協議組織運作情形與分析常見問

題,進一步研討協議組織會議功能與其有效運作模式,並提出相關參考範例。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10個公共工程工地中,有9個工地於安全衛生計畫書中訂有安全衛生協議組織會議章程,比例高達90%;屬民間工程之10個工地,有訂定章程者共有5件,比例較低僅有50%。會議章程中協議組織會議會長均指定工地主任擔任,承包商或再承攬廠商之公司負責人則列為會員,部分會議章程有設置執行秘書,由安全衛生人員擔任之。多數會議章程訂有開會頻率,包含定期與不定期會議,其中定期會議頻率多規定為一個月召開一次。不定期會議則視工地狀況加開臨時會議。會議章程規範全體會員均須參加定期會議,缺席者必須請假。有關於會議協議事項或開會方式相關規

定,多數工地並未於會議章程明定。工地主任與安衛人員之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多數人員認為安全衛生協議組織會議有存在之必要,會議功能多認為以缺失改善為主。從工地收集之會議紀錄分析可知,工地實際會議召集與主持人有由安全衛生人員或其他人代理之情形,會員無請假缺席或公司負責人代理參加情形也較為普遍。開會內容多以一般安全衛生規定與職災案例分享為主,每月會議紀錄內容差異無大,整體會議結論缺乏指揮、調度與協議之功能。調查顯示協議組織會議多淪為形式,運作成效不彰。本研究提出協議組織會議除明訂工地負責人(工地主任)為會議召集與主持人外,應由安全衛生人員擔任執行秘書,於每月定期會議前,依照會議期間共同作業之分包商進行分

組,並對於小組之間作業危害進行分析辨識,協調安全衛生相關事項,如安全作業方式、安全設備、水電支援,安全設施維護等事項作討論分工。若再承攬商有臨時再承攬作業者亦須參加協調討論,如吊掛鋼筋之起重機業者等。與會者須為具有實質權力公司負責人,協議組織會議方能發揮指揮調度與協調功能。本研究亦建議協議組織會議應可發揮矯正預防之功能,可針對現場設施設備之缺失統計、相關管理事項之缺失統計、外部單位之稽查缺失檢討、相關職災案例、政令之宣導,及各承包商評比獎懲作為等進行議論。本研究已建立會議範例資料可供業界參考,應可對工地安全衛生協議組織會議運作之有效性與落實度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