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農會肥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張惠珠、李光中所指導 馬心沂的 阿美族的菜園 花蓮馬太鞍部落田間植物栽培與利用研究 (2017),提出吉安農會肥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美族、馬太鞍部落、野菜、田間植物、傳統知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 賴守誠所指導 鍾怡婷的 台灣稻米品質與品味的轉變 (2012),提出因為有 稻米、食物品質、品質化、品味、飲食消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吉安農會肥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吉安農會肥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美族的菜園 花蓮馬太鞍部落田間植物栽培與利用研究

為了解決吉安農會肥料的問題,作者馬心沂 這樣論述: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主要居住於台灣東部地區,早期生活以採集野生植物為食,因此擁有豐富的野菜知識。隨著原住民族的農業進展從採集進入農耕,使食物的取得更為便利。而在21世紀初阿美族如何使用與種植這些作物是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進行於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調查花蓮縣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所耕種的田間,訪談耕作者18人,男女比例約為1:4,年齡介於50-85歲。研究發現在13個樣區共記錄143種植物,其中有29種為台灣原生植物,約佔所有植物20%。所調查的植物依其用途分為食用(102種)、藥用(7種)、觀賞(33種)、嗜好品(3種)、其他(11種)。田間植物種植以食用植物為最

多佔71%、觀賞植物次之佔23%、藥用植物佔5%、嗜好植物2%、其他用途植物8%。食用植物中禾穀類以玉米種植最多、蔬菜以蔥和南瓜種植最多、水果以香蕉種植最多、野生食用植物則以木虌子、光果龍葵種植最多;藥用植物以紫背草、草石蠶種植最多;觀賞植物以薏苡種植最多;嗜好植物與其他用途植物以檳榔種植最多。田間種植的植物主要是蔬果,除提供自家食用提供營養,也能節省生活開支,數量多時可分享親友及販售增加收入。居民會自行採種保留部分種子,使得田間仍保留在地品種多樣性,田間也可採集到野菜,野菜有些自土地自然長出,有些已馴化栽種。研究發現耕作者年齡老化且女多於男,呈現農村勞動力不足與阿美族傳統分工農耕以女性為主的

作業方式。田間栽培方式為種植生長強健的作物,以低維護管理、採用覆蓋減少雜草、以雞糞做為肥料、少量使用農藥,對環境污染較少,田間設置簡易集水設備取得灌溉用水、利用喬木提供瓜類豆類攀爬、善用周遭資源搭設種植所需的棚架、以捕食、驅趕的方式減少動物的危害,呈現阿美族的傳統智慧,此外族人的共耕與分享以及與土地的互動更是阿美族的特色,生活於自然間人與土地,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

台灣稻米品質與品味的轉變

為了解決吉安農會肥料的問題,作者鍾怡婷 這樣論述:

近十年來對稻米之意義層次的關注增加,且稻米已成為滿足人們維生之外之需求的產品,而這種需求為何會成為需求?此一問題涉及了人們的食物選擇,究竟人們是憑藉著什麼判斷原則來決定自己要消費什麼食物? 本研究針對圍繞著稻米「品質」所進行的建構過程進行分析,以理解其中的編碼工作與競奪行動,藉由「品質化」之概念以理解消費者與產品的互動,並從中檢視消費者的能動與被動,以及飲食品味的形塑。據此,本研究採取文化經濟學取徑重新檢視稻米此一農食在台灣的消費變遷,特別是在交換領域中人們對稻米所建構的感受與認識,最後形成了固著的品味系統。透過此一考察,本研究指出稻米產品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品質,其品質化過程中國家與科學家所

界定之架構長期以來佔據主導地位,近十年來繞開國家的力量則逐漸浮現,而品質被賦予的環節則逐漸自生產端移向行銷端,以美學化與道德化來建構品質之趨勢亦愈具影響力。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行動者掌握主導所謂「好」食物的詮釋正當性,藉由獲取正當性,社會大眾自然而然地接受並持續消費,進而對品味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形塑。消費者、產品供應者、國家與科學家在象徵系統與文化系統中進行鬥爭,以形塑內化且固著的品味系統。我們所探究的問題指出了稻米在台灣社會中的物質與象徵意義的轉變,而圍繞著「什麼是『好米』」的認識建構,確實對食物系統之生產與消費具有形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