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工會訴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台鐵工會訴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關曉榮寫的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拒台鐵工會訴求「協商破局」 王國材:改革列車不可能撤回 ...也說明: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儀潔李文成王聿瀠劉宇軒范綱儀/台北報導# 台鐵 改革#五一不加班# 台鐵 公司化草案➤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reurl.cc/qd35LD➤ ...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薛健吾所指導 黃鈺鈞的 勞工運動與國家安全:從台灣航空業罷工案例探討影響勞工運動成果之因素 (2020),提出台鐵工會訴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罷工、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2019年華航機師罷工事件、2019年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航空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徐婉寧所指導 蔡雅婷的 爭議行為與工會活動 (2020),提出因為有 集體休假、集體請假、集體辭職、集體拒絕加班、爭議行為、工會活動、罷工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鐵工會訴求的解答。

最後網站Re: [問卦] 台鐵工會的訴求到底是什麼? - 看板Gossiping則補充:引述《iam4k (im4k)》之銘言: 台鐵工會這次以要求政府撤回公司化草案的訴求, : 發動五一勞動節不加班運動。 : 想要以藉由類似罷工手段讓火車停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鐵工會訴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為了解決台鐵工會訴求的問題,作者關曉榮 這樣論述: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   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   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

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然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至今,成果有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台成立等,以及各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立法保障等,但原住民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真的有獲得改善?關曉榮決定重回八尺門,希望透過紀錄在時間容顏裡所顯示的意義,看見都會原住民的變遷與困境,讓社會大眾正視、關注都會原住民生存及生活空間等議題,進而從原住民政策、土地、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根本的社會構造,去思索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有效途徑。本書收錄大量

攝影圖像以及當時作者紀錄文字,包括一九九六和二○一一年重返八尺門之心得與後記。 本書特色   *繼台灣報導攝影重要代表作《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後,睽違多年作品。   *收錄一百八十五張攝影照,橫跨近三十年,另收錄已絕版之《八尺門手札》   *附錄包含一九九六年以及二○一一年重回八尺門隨筆、後記。 作者簡介 關曉榮   報導攝影與文學工作者,致力於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與現實的社會調查報告。關曉榮曾在1984年赴基隆八尺門記錄當地阿美族島內移工的生活,後寫成〈2%的希望與掙扎〉於1985年人間雜誌創刊號發表,並在美國文化中心開辦攝影展。之後於1987~1988年赴蘭嶼進行達悟族社會

調查報告工作,並於《人間雜誌》分篇發表〈蘭嶼報告〉,頗獲攝影界重視。曾任《天下》專職攝影、《時報雜誌》採訪記者、自立報系專題採訪記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2012退休),著有《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八尺門手札》、《女兒的胞衣》等書,以及《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等紀錄片。

台鐵工會訴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鐵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將屆滿一個月,面對交通部提出台鐵改革方向,目標企業化,也就是台鐵國營公司化,台灣鐵路產業工會早上到行政院抗議,提出兩項訴求,要求成立行政院層級的監理單位,找外部專家協助落實鐵路安全管理,並重視基層第一線的實務意見,參與台鐵改革。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414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勞工運動與國家安全:從台灣航空業罷工案例探討影響勞工運動成果之因素

為了解決台鐵工會訴求的問題,作者黃鈺鈞 這樣論述:

航空業對於台灣這樣的海島國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若航空業發生罷工,其規模持續升溫、擴大,不免影響到整體社會氛圍。在2016~2019短短三年間,台灣就發生了三件航空業罷工案例。故筆者欲進一步探討之問題為: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資方讓步多、罷工成果對工會未來的發展有正面影響)、2019年華航機師罷工事件(資方讓步多、罷工成果對工會未來的發展有負面影響)及 2019年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資方讓步少、罷工成果對工會未來的發展有正面影響),為何勞方取得的成果有所不同?且這些影響到勞方成果的因素,與文獻中所歸納出有利於勞方在一場罷工中成功取得訴求的論點相互對照之下的相符程度又是如何?若此三件罷

工事件不完全符合學者們所歸納出的成功取得訴求要素論點,是否有過往文獻未能發現之因素?本研究透過對於參與者的訪談發現,這三次罷工都具備「罷工規模是否夠大」、「政府是否介入」及「罷工之職業/產業服務內容是否替代性較低」的條件,唯2016年的華航空服員罷工又具備「勞工是否足夠團結」、「公股是否造成影響」、「工會組織是否充分發揮其功能」和「輿論是否支持」,而2019年的華航機師及長榮空服員罷工,前者缺少「勞工是否足夠團結」、「工會組織是否充分發揮其功能」和「輿論是否支持」,後者則缺少「勞工是否足夠團結」、「公股是否造成影響」和「輿論是否支持」,可能是解釋這三次勞方取得的成果有所不同的原因。希望本研究的

發現,能夠促進勞資的平等對談習慣,成功建立良好的勞資關係,進而維持社會秩序及安定民心,為國家安全之內部安全中的一環打下穩固的基礎。

爭議行為與工會活動

為了解決台鐵工會訴求的問題,作者蔡雅婷 這樣論述:

集體休假、集體請假及集體拒絕加班或值班等行為,若為個別權利的合法行使,又為工會所主導且支持的行動,我國實務裁決及判決認定其為工會活動,受工會法第35條不當勞動行為禁止之保障,學者也有稱該等行為為「類似爭議行為」。但是,關於類似爭議行為的附隨行為,例如1991年基隆客運司機集體休假事件中,勞工於客運出車口靜坐,且嗣後將大客車停在門口,並將車胎放氣的行為;以及2012年高雄航勤站務員集體拒絕加班事件前後,發生尾牙翻桌、進入站務管制區及不假外出等行為,該等阻礙雇主事業正常運作的行為,屬於類似爭議行為的附隨行為,在2011年新施行勞資爭議處理法中,新增爭議行為章後,是否能夠基於其阻礙雇主事業正常運作

的特徵,該當爭議行為,而與類似爭議行為有截然不同的法律評價?首先,本文將從工會活動與爭議行為的定義、類型及區分,參考我國文獻、判決對工會活動與爭議行為的說明與理解,是否只有爭議行為有阻礙雇主正常事業運作的效果?爭議行為是否只能附隨於罷工行為來行使,而不得於非罷工期間單獨行使?其次,重新定義歸納類似爭議行為,並分析類似爭議行為之法律評價的各種不同可能性,依實務見解類似爭議行為該當工會活動,但類似爭議行為是否也可能該當爭議行為?最後,由於類似爭議行為的附隨行為,有各種不同強度的行使方式,是否該等附隨行為的法律評價,會因為其所附隨的類似爭議行為而受到影響?若附隨行為的法律評價與類似爭議行為無關,則手

段正當性的判斷標準為何?創設類似爭議行為及其附隨行為的法律概念,在進行法律評價時是否有其實益?本文將詳細闡述類似爭議行為及其附隨行為,在集體勞動法上的影響,及其等與罷工及其附隨行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