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台灣歌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夏柏寫的 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增訂版) 和陳舜臣的 憤怒的菩薩(電視劇書衣+首刷限量海報)(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2【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 OPENTIX也說明:在早期,歌謠只能口耳相傳;1930年代,唱針落下,樂音響起,臺灣有了第一首自己的流行歌曲。從日治時期的「歌仔本」到收音機、留聲機,再到江湖走唱及唱片行的「曲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非凡出版社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文學碩士班-教會音樂組 林汶娟所指導 徐欽盛的 初探美國黑人靈歌與台語詩歌於民權運動中之角色與影響 (2021),提出台灣歌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黑人靈歌、台語詩歌、民權運動、民運歌曲、解放神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馮悅情所指導 黃世沛的 黃世沛聲樂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托斯蒂、舒曼、舒伯特、莫札特、浦朗克、聖桑、威爾第、孟德爾頌、貝多芬、布拉姆斯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歌曲的解答。

最後網站Spotify 2020華語音樂排行公開!周杰倫、瘦子皆上榜 - ELLE則補充:TOP 10歌手歌曲揭曉 ... 全球串流收聽次數最多的華語流行音樂歌曲,第一名是電視劇《想見你》、 ... 台劇、台灣電影大發威,帶動許多主題曲的好成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歌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增訂版)

為了解決台灣歌曲的問題,作者黃夏柏 這樣論述:

  八十年代是本地流行文化成形的關鍵十年。   廣東歌自七十年代漸興,逐步注入現代觸感,於八十年代開花結果。本書作者在當年的報刊雜誌等素材裏追本尋源,結合自身聆聽經驗和成長歷程,記下香港樂壇的黃金年代。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詳述英語歌退潮、粵語歌興起、至電視劇主題曲大熱,到天皇巨星如羅文、張國榮、梅艷芳先後閃亮登場,樂隊熱潮興波作浪,及至台灣歌曲在八十年代末再度侵佔香港巿場⋯⋯。細看歌手的發展與蛻變,兼評當年一些意念突出的大碟︰如林子祥的《創作歌集》、陳百強的《傾訴》、林憶蓮的《都巿觸角》系列等。解拆八十年代音樂工業的周邊情況︰如Walkman的盛行,演唱會場地的變化

、唱片舖以至卡拉OK的興起和沒落等,全面訴說該年代廣東歌的滲透力量。增訂版全新內容:微觀電影主題曲、插曲如何與電影相輔相承,除了早已家傳戶曉的電影主題曲,個別電影插曲背後亦有不少趣聞與故事。暢談電台的音樂選擇,由「半中半英」到全中文歌的轉變, 見證廣東歌的勢力擴張。那些年的流行曲,仍在腦中播送!  

台灣歌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全新企劃【和稻村壤治1對1的視訊聊天】

◆時段預約頁面《SKIL LIVE》
https://skillive.com/product/221

◆操作方法説明影片(IG精選動態)
https://www.instagram.com/s/aGlnaGxpZ2h0OjE3ODg1NTA2NzE4MjE4OTE1?story_media_id=2573876451277175608&utm_medium=copy_link

◆稻村壤治Instagram《@george_inamura》
https://www.instagram.com/george_inamura

◆以前參加過的人的感想回饋

📢台灣 女生
George 老師非常細心,說明很清楚。也是因為George 開線上課程,我才把吉他重新拿出來,被忘記的吉他以前一定偷偷在哭泣。雖然現在還是沒有工作的時候才有空練習,但還是希望趕快學會,再彈給George 聽😁

📢台灣(住在日本)女生
跟帥哥聊天很快樂,又有趣,又可以聽到帥哥唱歌,又可以一起喝酒,真是太感謝了!希望能常常準備這樣的線上課程。👏🥰😁

📢 香港 女生
這次很開心可以跟George學習吉他,George 真的是一位好老師👍🏻會了解你的喜好和程度,讓你學習得到新的知識之餘,也會想繼續努力學習下去,而且George很有耐心也很會聆聽,跟你學習真的很開心,謝謝你🙏🏻✨

📢 香港 男生
很高興可以跟George聊天。我跟他分享了我的夢想,也分享了我的困難,他很耐心的聽我說話,也很努力的用國語給我建議。他也很樂意的跟我分享他現在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要捉緊自己喜歡的東西。
他喜歡音樂,我喜歡我教的孩子。
雖然會遇到辛苦的事情
我們一起加油吧!

📢日本 女生
「長得好帥、唱得好聽、彈得好強!」
的George開設的線上課程!所以,我馬上就申請了。
雖然我在學生時代只有學了一點吉他,但我提出了想彈彈看George的拿手歌曲的請求。
他用鏡頭拉近的方式,仔細地教我和弦進行和指頭的按弦方法。雖然我離能自彈自唱還很遙遠,但課程中還夾雜了一些很愉快的對話,讓我下次還想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我們還一起聊天、一起唱歌,我還收到了很棒的小禮物!✨
充滿魅力的George線上課程。
我很期待之後的上課!

📢台灣 女生
首先謝謝 稻村壤治(George)老師在Skillive平台開課,且很貼心的為看不懂日文的學習者改用IG視訊上課,並在有限的時間內以專業、耐心以及有趣的上課方式教導。

一位專業的老師可以是名氣很響亮的老師,也可以是所謂某某王牌老師,但對我而言一位專業的老師是會以自己的專業一起與學習上確有困難的學習者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或替代方案

而不是輕易的拒絕真心想學習的人或直接忽視程度不好的學習者

還記得視訊上課前 George老師有請第1位視訊學習者分享課後感想,在分享中讓我瞭解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要多學習或多瞭解須要先作好課前作業,那就是須要先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或瞭解什麼先寫起來或事前告知 George老師,到了上課時間就能很快速的上課,而且如有問題也可以快速提問, George老師會很有耐心的用各種方式讓學習者真正瞭解為止。

或許有些人跟上課前的我一樣,雖然超想報名上課,但一看到線上視訊就想放棄或一直猶豫不覺;現在上完課的自己很感謝上課前能鼓起勇氣按下報名的自己

老實說上課前接到 George老師視訊電話前,整個人緊張到不行也不知道跑了幾次廁所,但到了真正上課時;起初還是很緊張,但慢慢的會被 George老師有趣的上課方式吸引,而忘了緊張,最後會感覺像在跟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或哥哥在聊音樂學習音樂,超自然且快樂的。

最後再次謝謝 George老師的建議、鼓勵以及教導,我一定會盡快拿到合格職照,然後認真且快樂的學習吉他和日文。
― ― ― ― ―


衷心感謝您收看本次作品。
在這個頻道,會上傳台灣歌曲(中日文版)
或日本歌曲的MV、在台灣街頭表演的影片,還有Vlog生活影片,原創歌曲等等。
我有按照各個影片的性質,設定了各種播放清單,
如果您有時間的話,請務必要去觀看喔😌我愛你!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george_inamura/?hl=j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1namura/

◆TikTok
《@grorge1namura》https://vt.tiktok.com/kqpDj6/


⭕️【Profile】
稻村壤治George -Youtuber音樂人-

出生於日本福島縣
已住在台灣三年半(※目前暫回日本)
語言:日文、中文
― ― ― ― ―


📹【作品・電視節目・活動演出經歷】※ 以下節選代表作品

◆聲林之王 -第一季-[音樂節目]
https://youtu.be/MnI0uWByhfs

◆2020台灣觀光局新廣告[イロイロ台湾、遊び台湾]樂活篇(男主角)
https://youtu.be/SO-RwtBijgY

◆2020杜鵑花音樂會[台北市政府官方活動]
https://youtu.be/ysiQrVNVOgs

◆WTO姐妺會[綜藝節目]
https://youtu.be/HxMKTu8fBgc

◆Music Video「Hello」稲村壌治George[首次自創中文歌曲]
https://youtu.be/a1tiN8Cwirs
― ― ― ― ―


✏️【故事】
2017年的春天,抱持著[3個月內要在臺灣正式出道!]的目標,
義無反顧地在毫無關聯的臺灣,開始了嶄新的音樂活動。

當時完全不懂中文,也沒有任何相識的朋友。
完全是從零開始,沒有做出任何滿意的成績,一直在艱辛的狀態下,
但之後遇到了許多奇蹟的邂逅,活動也逐漸地擴展開來。

2018年1月~3月期間,曾和知名日籍YouTuber三原慧悟共同組成了名為【三原TAIWAN】的團體一起活動,
發表過多首翻唱歌曲,觀看次數都超過了100萬次,成為了大家的熱門討論話題。

2018年7月,在臺灣舉辦了個人LIVE演唱會,成功動員了150人參加。
也接連出演了綜藝節目和音樂節目。


之後,在2019年12月1日,以【YouTuber音樂人】的身份,
正式開始了全新的活動。
用日文演唱臺灣歌曲的影片,以及在臺灣街頭上演唱日本歌曲的影片,
有好幾部都紅極一時,引發話題。
2020年3月,YouTube個人頻道訂閱數成長率,
獲得了臺灣當月份排行榜的第一名。

同年的3月,參與了臺北市政府舉辦的官方活動[2020杜鵑花音樂會],
與臺灣的巨星們《白安、曾沛慈、畢書盡、1976》同台演出,
讓活動的開幕演唱會更添精彩。

現今在各個網路平台的追蹤人數已累積超過了10萬人,
YouTube的總觀看次數已突破了700萬次。(現2021年7月)
現在,是在臺灣最有名的日本人音樂人的呼聲很高。


在日本出演媒體節目及活動的機會也逐漸增加中。
2019年2月,日本BS富士電視台特例採訪,
播放了長達1小時的個人紀錄片-〖台湾発、夢追い物語〗。

同年4月及7月,分別出演了在家鄉福島縣的福島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ゴジテレ],以及音樂節目[二畳半レコード]。
同年7月,參與了每年在日本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的大型活動[台灣FESTA(台湾フェスタ)]的表演。

【補充】2021.07
2020年由於受到肺炎疫情擴大的影響,只能帶著遺憾的心情,返回了日本。
在福島縣從事了一陣子的活動後,
現在移動至琦玉縣小川町,主要在町內進行音樂活動。
之後,成立了個人音楽事務所【g.one.music】,
開拓了音樂製作、影片製作、吉他彈唱教室等新事業。
為了尋求"全新音樂人"的形式,每天都過著不斷反覆嘗試挑戰的日子。

p.s 我想趕快去台灣


中文翻譯:林嘉慶/Keita
◽◽◽◽◽◽◽◽
【歡迎來信工作邀約】
若有工作邀請,請麻煩您用email聯絡。
我等候您的回信。謝謝。
📩 [email protected]
◽◽◽◽◽◽◽◽


#1對1的視訊#稻村僕治#SKILLIVE

初探美國黑人靈歌與台語詩歌於民權運動中之角色與影響

為了解決台灣歌曲的問題,作者徐欽盛 這樣論述:

在美國黑人和台灣人的社會民權歌曲中,黑人靈歌與基督教詩歌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人士透過沿用靈歌旋律改編歌詞的方式轉化成社會民權歌曲,台灣社會民權運動人士,則是透過重新創作詩歌的方式形成社會民權歌曲;美國黑人極大部分有基督信仰背景,而台灣人則大部分不是基督徒,但在領導的社會民權運動的領袖與菁英份子中,有一大部分是基督徒。即便美國黑人與台灣人社會民權運動歌曲,背後都有基督教的精神蘊含其中,但在社會政經環境、歷史發展、神學主張以及音樂文化上還是存在許多差異。本論文透過陳述、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藉以了解美國黑人靈歌與台語詩歌於民權運動中之角色與影響。筆者發現:美國黑人社會民權運動的主要

訴求在於打破種族隔離與歧視,台灣人的社會民權主要訴求在於出頭天當家做主,因此分別孕育出美國的黑人神學與台灣「出頭天」的本土神學觀;而在音樂文化上,美國黑人靈歌主要是涵化了非洲音樂與西方音樂的結晶,而台灣本土詩歌則融合了中國音樂特色與西方作曲方式創作而成。最後,筆者認為美國黑人與台灣基督徒分別透過社會民權運動歌曲,借用了基督復活必勝的信念,傳達出社會民權運動必成的決心,這對於推動社會改革、安慰人心及消彌社會衝突有很大的影響。

憤怒的菩薩(電視劇書衣+首刷限量海報)(二版)

為了解決台灣歌曲的問題,作者陳舜臣 這樣論述:

  公視時代迷你劇《憤怒的菩薩》原著   重現1946年戰後初期台灣的風土民情、在大時代下受時勢左右的人物群像,   一步步揭開撲朔迷離的「菩薩庄命案」。   *首刷隨書附贈《憤怒的菩薩》獨家限量劇照海報(48x40cm)   台日中三地的複雜糾葛,在黑紅交替的歷史舞台上,釀成了殺人慘劇。   而台灣島上的菩薩,究竟又為何而怒?   1946年3月,貨船「朝風丸」載著三百多名在日台灣人,從日本回到基隆港。楊輝銘和新婚妻子林彩琴,也搭著這艘船回到久違的家鄉。沒想到,在彩琴娘家菩薩庄附近,一位駐守兵舍等待遣返的日本軍官,竟在兩人回台當天遭到殺害。兩位警備司令部的中國軍人奉命進行調查。不久後,

在猶如密室的菩薩山上又發生了另一樁案件,被捲入事件中的楊輝銘,開始了追兇的旅程……。   本書是陳舜臣唯一一本以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書中如實呈現了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在歷史夾縫中求生存、努力適應政權交替的台灣人民的心聲。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可奈何地深陷在時代洪流之中,五十年前先是被迫成為「日本人」,戰後又在一夕之間變成「中國人」,連「國語」都必須從頭學習。然而,到底何謂中國人呢?陳舜臣為所有對這份哀傷產生共鳴的人們,寫出了屬於他們的故事。   ★鮮活細膩地描寫在大時代下受時勢左右的人物群像。   . 戰前被強行帶往日本的海軍工廠工作的少年徵召工,戰後流落日本街頭,數

月後才得以返台。   . 戰前留學東京的台灣青年,偷偷潛入上海參加抗日組織,後來卻不幸在中國病逝。   . 日治時期因家裡有個抗日的「叛國賊」兒子,為了保全家人不得不積極協助日本當局的庄長,戰後卻被懷疑是「漢奸」,不得不辭去職務。   . 在八年抗戰中,被迫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中國軍人,戰後又被國民政府派往台灣。   . 戰前辛苦學日語的17歲鄉村少年,戰後又得騎著腳踏車通學,到台北上夜間速成班重新學習「國語」。   . 從重慶回台,「因時得勢」前途無量的台灣人。   ★親身經歷過戰爭與殖民統治的陳舜臣,在作品中描繪出所有台灣人都共同背負的身分認同掙扎與糾結心境,同時也展現了對於遭受苦難者的溫柔

同理。   游擊文化2016年出版「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   《憤怒的菩薩》(怒りの菩薩,1962)   陳舜臣唯一一本以台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一窺戰後台灣社會與政治的詭譎氛圍。   《青雲之軸》(青雲の軸,1974)   陳舜臣自傳小說,娓娓道出一位小說家的青春畫像,與他身為殖民地人民所走過的大時代。   《半路上》(道半ば,2003)   陳舜臣前半生自傳,敘述自己於殖民母國的生活點滴及經歷二二八事件的沉痛哀傷。這些經過歲月沖刷而沉澱下來的文字,揭露了他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 本書特色   ★如實呈現戰後初期台灣的風土民情。   在基隆碼頭旁,可以看見穿著枯葉色軍服的中

國士兵、解除武裝等待遣返的日本軍隊、開吉普車到處跑的美國大兵、拉人力車的苦力、大聲叫賣的台灣小販、在路上攬客的卡車司機,還有油的味道、南國水果的香味,以及懷念的故鄉話。   大稻埕小巷裡則上演著重新流行起來的布袋戲和傀儡戲,不時還會響起震耳欲聾的鑼鉦聲與鞭炮聲。街頭小販則在民房的「亭仔腳」下兜售商品。   菩薩庄的農家四周,圍繞著蒼翠茂盛的竹林、低矮的秧苗、甘蔗田與椪柑田。飄盪著茉莉花香的鄉間小路上,有坐在水窪戲水的水牛、氣急敗壞拿著樹枝趕牛的赤腳少年。而各種婚喪喜慶的民間習俗,以及佛儒道三教混合的寺廟,也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台灣鄉土味。 好評推薦   【真情推薦】   「身為六年級生,

總覺得對台灣近代史的認識有個斷層,因為那裡充斥著教科書不肯說、老一輩人不敢說的敏感陰影。透過陳舜臣的筆,原本模糊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隨著扣人心弦的本格推理情節,我們彷彿也一起走過了那驚濤駭浪的年代。」   ──天地無限(推理小說家)   「以閱讀者熟悉的日常經歷或聽聞過的往昔歷史作為敘事經緯,結合推理類型特有的線索埋設與串接,陳舜臣內斂的文字深處有困惑、有憤怒,亦有彷若預言的洞察針砭,即便在成書半世紀後來看,依然令人深思低迴不已,強烈感受到一位優異小說家的纖細心思與成熟智慧。」   ──冬陽(推理評論人)   「見過空襲、看過二二八的陳舜臣,對歷史境遇有深刻感想,對時代的人性理解且同情。這

種柔軟、悲憫且反戰的態度,存在『推理』這種類型創作中,形成獨特的魅力。《憤怒的菩薩》是陳舜臣唯一以台灣為背景的長篇推理小說,他揭開戰後台灣那段權力真空時期,這塊土地的經歷。也寫滿了他留台三年在鄉土上所體會的情感。」   ──阿潑(文字工作者)   「若問我最近最想影像化的小說是哪本?我會斬釘截鐵地說:『《憤怒的菩薩》!』歷史小說巨匠陳舜臣先生從宏觀又獨特的歷史時間點切入,故事人物的情感幽微卻深刻,更有懸疑感十足的偵探元素和情節!這麼迷人的小說怎能讓讀者錯過呢?」   ──曾英庭(《衣櫃裡的貓》、《椰仔》導演)   「誰用小說鉅細靡遺描繪了戰後的台灣?誰以那個兵荒馬亂、時代轉瞬為背景寫了推理

小說?除了緊湊暢快的節奏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本書更顛覆了固有的『台灣視角』,以『在日台灣人』的獨特眼光,為台灣的特殊時刻留下彌足珍貴的社會素描,以及大量的信息。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為日本社會留下大量的戰後浮世繪;而台灣的戰後,幸虧有陳舜臣,幸好有《憤怒的菩薩》。台裔日本文豪陳舜臣的《憤怒的菩薩》,可說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推理小說,是被遺忘半個世紀的滄海遺珠。」   ──譚端(偵探書屋店長) 作者簡介 陳舜臣   1924年2月18日出生於日本神戶元町的台灣人家庭。1941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科就讀(隔年司馬遼太郎入讀蒙古語科,此後兩人結為終生摯友),1943年因戰事提早畢業,留在母校西

南亞細亞語研究所擔任助教,參與編纂印度語辭典的工作。1946年回到宛如異鄉的故鄉──台灣,受聘擔任新莊中學英語教師,並親眼見證戰後台灣的社會巨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造成他極大的衝擊與創傷,在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便於1949年返回日本。     在家族事業從事貿易工作的十年間,陳舜臣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也興起寫作的念頭。1961年,他以《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賞,初入文壇。之後陸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隨筆、評論等作品,並得到直木賞、推理作家協會賞、每日出版文化賞等文壇大獎的推崇。1993年,NHK將歷史小說《琉球之風》改編為同名大河劇。     陳舜臣於1962年發表了以戰後台灣為場景的長

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1974年,發表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揭述其生為在日台灣人所遭逢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成長故事。2003年發表自傳《半路上》,讓人一窺這位小說家動人的半生歲月與他走過的大時代。     日中建交後,陳舜臣為了方便到中國取材考證而申請中國護照。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他放棄中國籍,正式歸化日本籍。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於最鍾愛的城市神戶辭世,留下一百六十多部作品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 譯者簡介 游若琪   也敲鍵盤也拿畫筆,遊走於日文與圖畫之間的專職譯者。一邊翻譯著故事中爬山的片段,一邊想像八仙樓的雞捲到底是什麼味道。不時出現在故事中的台灣人事物,有一種既親切又遙

遠的感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書系企劃團隊簡介 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   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產業類別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制,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台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   【出版緣起】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陳思宇 【導讀】再見陳舜臣——概論陳舜臣推理文學╱路那 序章 朝風丸 歸鄉 回門 逛寺廟 軍人們 復活的男子 衝破黑暗的影子 槍聲 搜山 兩輛腳踏車 回家 再次陷入混亂 另一人復活了 迎雲寺會議 善後 落幕 三把鏟子 尾聲 【解說】菩薩為何憤怒?╱路那   導讀 再見陳舜臣——概論陳舜臣推理文學 路那(推理評論家)   所謂記憶,是一種不可靠的東西。本人認為是最古老的回憶,很有可能出乎意料的新。而你認為是後來發生的事,反而很有可能是舊的回憶。——陳舜臣,《青雲之軸》,29頁。   記憶的形成,若非出

於反覆的回想,便是源於事件所帶來的、讓人難以忘懷的體驗。陳舜臣爬上神桌,對著神明喃喃自語的「神桌」事件,即是兩者兼具,但若只源於其中一種,記憶時常只剩下「啊……那時候好像有這件事。」   對於「陳舜臣」這個名字,我大體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已經記不得我讀的第一部陳舜臣作品,到底是屬於歷史小說的《諸葛孔明》,亦或是屬於推理小說的《枯草之根》了。我只記得,當年看完《諸葛孔明》所受的衝擊——我深深地著迷於這個作家的人物塑造、敘事手法、解釋事物的方式,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之後,我有好一陣子很努力地到處找他的作品來看。然而小學生不耐久候,而且當年的我實在很害怕像是「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這種

聽起來就充滿了國仇家恨、血淚歷史的字眼。於是一眨眼,二十多年過去了。陳舜臣的小說就這樣,一直放在我的書架上。直到某日我進了偵探書屋,和譚端、思宇認識,這才回過頭來仔細地端詳書架上的小說。然後開始疑惑,過去的二十幾年間,我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陳舜臣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個人呢?   Who is 陳舜臣?   生於1924年的陳舜臣,與我奶奶是同輩的人。雖然祖籍在新莊,但父親和祖父在他出生之前已然移居神戶,他是在神戶出生的。   陳舜臣的祖父,不消說是成長於清朝。透過熟習漢學的祖父,陳舜臣接受了以台語為載體的漢學教育。另一方面,作為殖民地籍的內地居留者,陳舜臣與當時的本島青年一樣,勢必得進入現代化

的教育系統。身處台日兩種文化的夾縫中,在接受文化精華之餘,也不免對自身的認同抱持著疑問。從祖父被歧視的「花店事件」,到令陳舜臣不再貪看船艦的「閱兵事件」,隨著他人差別目光的浮現,陳舜臣逐步意識到箇中意義,「認同」此一看似飄渺無依的名詞,遂緩緩地轉化為實存的情境。   正是在這樣的煩惱下,陳舜臣進入了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的印度語學科就學。雖然本人曾開玩笑般地說過念印度語是因為「比較好考」的關係,但大阪外國語學校也設有中文科,若純以難易度來考量,對華僑子弟陳舜臣而言,中文科應該是最簡單的。因此,比起「好考」,我想,「會中文又會印度文的話,就能和世界上一半的人溝通了」以及「同為殖

民地人,想了解印度人的觀點」這兩個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貨真價實地出現在青年陳舜臣的思考中的。而構成此一理由的基礎,並非偉人傳記中常見的矯飾,而是青年面對該將己身立於世間何種位置的切身苦惱。   對青年陳舜臣來說,不幸的是,本已在學術中找到位置的自己,在命運的操弄下,又被拋回苦惱之中。二戰結束後,保住了性命的陳舜臣,因為身為殖民地出身的台灣人,面臨國籍轉換的問題,最終失去了在日本從事學術工作的機會。以此為契機,陳舜臣曾在1946年與弟弟敏臣短暫地返回新莊。陳舜臣在新莊初級中學擔任英文老師,而陳敏臣則考取公費到大陸留學。從《半路上》的記述中,可看出陳舜臣不是沒有想過在台灣繼續他的研究。然而,命

運再次地反臉無情。隨著中國內戰不止,以及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兄弟倆最終仍雙雙回到了神戶。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陳舜臣無法停止對於認同問題的思索。我是誰?我要往何處去?此一青年時期個體必然遭遇的大哉問,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學初初萌芽時期曾經發出的稚嫩呼喊,即便到了此時,依然不存在一個最終的解答。   約莫十年後,蝴蝶破蛹而出。在看護生病女兒的過程中,陳舜臣因讀了《錢形平次捕物帖》,而和S.S.范達因(S. S. Van Dine)、克勞夫茲(Freeman Wills Crofts)這些不幸曾因臥病在床而大量閱讀推理小說的推理作家,有了類似的感想——「這種程度的作品,我自己應該也能寫得

出來吧。」   於是,我們有了講述放高利貸華僑之死的推理小說《枯草之根》,以及風格獨樹一幟的華僑偵探陶展文。寫於1961年的《枯草之根》為第七屆江戶川亂步賞得獎作品,當時被木木高太郎譽為「即便在歷屆的亂步賞作品中,都是第一的佳作」,此作也入圍了隔年的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獎。雖然最終止步於候補階段,但也隱然顯現了此一新銳作家的驚人氣勢。而從此部作品中,亦可窺見陳舜臣對他從童年時期就不斷遭遇到的認同課題所給出的回答——懷抱著高度地方意識的同時,從亞細亞出發、以世界主義為胸懷。這樣的思想,可說幾乎貫穿了他日後的所有創作。   新苗破土而出:創作之路   在以《枯草之根》出道後,陳舜臣陸續發表了《三

色之家》、《憤怒的菩薩》、《托月之海》、《黑色喜瑪拉雅》(黒いヒマラヤ)、《逝去的桃花源》(桃源遥かなり)、《神戶這個城市》(神戸というまち)、《焚畫》(炎に絵を)等作品。從這批早期作品中,其實就能窺見陳舜臣「從神戶到亞洲」、「化歷史為謎團」,以及轉化自身生活經驗的書寫姿態。   1969年,陳舜臣以《青玉獅子香爐》獲得第六十回的直木賞,為繼邱永漢後第二個獲得此獎的在日台灣人作家。獲得直木賞的隔年,陳舜臣以《再見玉嶺》和《孔雀之道》兩作並列獲獎的形式,終於在第五次入圍時奪得了第二十三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在拿到「推理作家協會賞」後,陳舜臣摘下了「三冠王」的稱呼。在1970年創下的此一成就,在

當時的文壇可說前無古人。一直要到桐野夏生在1999年、東野圭吾在2005年獲得直木賞,才有第二位與第三位「三冠王」的誕生。此後,他獲獎無數。1971年以《鴉片戰爭》獲「每日出版文化賞」、1974年獲神戶市文化獎、1976年以《敦煌之旅》獲以獎勵散文為主的「大佛次郎賞」……。最終,在1992年,日本政府有鑑於陳舜臣的文藝成就,頒給他勳三等瑞寶章。   綜觀陳舜臣的各類作品,可以發現其創作的幾個特點。最明顯的,應該就是異族雜居、戰爭與貿易等元素在其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參照作家的人生經歷,則不難明白根源從何而來。此點也表現在其歷史小說創作的面向上。從諸葛孔明到馬可孛羅,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戰爭、貿

易與流動均為小說家關注的焦點。然而,有異於普遍將「流動」直接視為「流離」的觀點,陳舜臣通常是以「此心安處是吾鄉」、「日久他鄉是故鄉」的角度,正面地看待這些流動經驗,讓角色從這些經驗中獲得立身之所。同樣地,陳舜臣也不受傳統士大夫觀念的影響,並未對貿易抱持鄙夷的態度,而是將之視為社會活動的一環、新觀念進入的支點,以及引發時代大事件的起源。這並非表示陳舜臣的小說中不存在商業的黑暗面,而是說他會更細緻地區別一般商業活動與惡質商業活動之間的分野。最後,則是較少被提出的一個元素,由於陳舜臣的作品時常以戰爭作為背景,「間諜」與間諜活動在許多作品中,其實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憤怒的菩薩》正好包含了以上三

點。   憤怒的菩薩   《憤怒的菩薩》描述在日台灣人楊輝銘與新婚妻子林彩琴,在二戰結束後半年多搭船回台灣。陪妻子回娘家的楊輝銘,在妻子故鄉「菩薩庄」,碰上妻子家族裡一連串令人驚訝的變化,最終捲入菩薩山上發生的「準密室殺人」事件。成為第一發現人的楊輝銘,開始了追兇的旅程。   陳舜臣的作品,雖曾在90年代經由遠流出版社引進,而成為一代人的共通記憶,但極為可惜的是,出於未知的原因,以台灣為背景的本作未曾出版,其「台裔/台籍」的身分,在當時台灣學仍奮力爭取主流認同的年代,尚無法進入公眾的視野。由於陳舜臣一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他的著作在台灣甚至曾被列為禁書。因此,在其創作巔峰、頻頻得獎的

70、80年代,我們對於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近乎一無所知。   往者已矣。來者雖然遲了些,也總好過不來。本次的中譯,選擇了陳舜臣的自傳性小說《青雲之軸》、自傳《半路上》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作為三部曲,在文類各異的情況下,出版目的也就不外乎是藉此讓台灣的讀者更加認識陳舜臣與他作為「在日台裔」的經歷,以及由其視角反觀席捲東亞的二戰與戰後經驗了。對於陳舜臣而言,比起自傳,他或許更能夠自由地藉著相隔了一段距離的小說人物,來表達他自身的情感經驗吧。畢竟,在《青雲之軸》中,作家本人曾這樣說道:   我終於發現,正是因為要寫「自傳小說」,所以文筆才會停滯不前。既然如此,那我就改寫「自傳性小說」吧。

  (中略)   加進一個「性」字之後,我總算能鬆一口氣了。這麼一來,終於能夠比較輕鬆地創作了。   如果僅是「自傳」與「自傳性」的差別,就能讓陳舜臣從揉碎眾多稿紙到回復正常的寫作狀態,那麼全然虛構的小說,是否能讓他更為自在地回溯那一段時間雖短,卻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莊年代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大概也是《憤怒的菩薩》比《青雲之軸》與《半路上》要更早成書的原因吧。而儘管陳舜臣在設定陶展文與展開寫作之時,即已融入己身經歷,然而在本作中,那樣的融合可說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便是在處理充滿激情的場面,陳舜臣的筆鋒亦常予人悠然淡遠之感。但在本作中,敘事者的情感卻多少衝破了那樣的筆法,而顯得格外醒

目。若搭配日後的自傳性小說《青雲之軸》與自傳《半路上》來看,當更能體會作者本人當時的經歷,是如何撼動了他的人生。這樣的震動,在倏忽一甲子後的現在,終於能夠藉由翻譯傳遞到我們的心裡。然而,我們是否準備好去真正撫平那樣的愴痛了呢?   近日,因陳舜臣而多次走訪新莊,試圖查訪出文本裡的標誌性地景。啟志書院就是明志書院應無疑義,但在小說中被主人公嫌棄過於華麗的祖師廟原型,是頂泰山巖還是下泰山巖?迎雲寺的原型,是山腳的西雲寺還是山頂的凌雲寺?交互比對著老相片與百年地圖的同時,前方觀音山如同千百年來一般悠然佇立。抬頭遠望,為此一風景而心生家鄉之愛的同時,一個疑問也突然擊中我——都說是「憤怒的菩薩」,但,

翻遍全書,我卻還是無法釐清菩薩為何憤怒。   菩薩為何憤怒?   或者說,憤怒的,是菩薩嗎?   朝風丸 船內的大合唱一旦開始便停不下來,少說要一小時後才會停止。 我和妻子彩琴一起來到甲板。 「好舒服喔!」 妻子深深將海風吸滿胸膛後說道。 我靜靜點頭附和。 兩千三百噸的「朝風丸」雖然是一艘老舊的貨船,卻也是一艘幸運的船。大有來頭的商船接二連三成為魚雷和轟炸機的目標,沉入太平洋海底;但朝風丸卻沒有絲毫損傷,幸運存活下來並成為忙碌的遣返船。 朝風丸駛離宇品港,朝台灣的基隆港前進。它承接了將在台日本軍民撤返日本的業務,去程則搭載了在日台灣人。這趟航程也有三百多名台灣人搭乘。由於它是貨船,沒有

客房,將鋪有碎石的船底覆蓋後,便成了大通鋪。三百多人在這裡席地而睡的景象,煞是壯觀。而且,大部分的乘客都是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戰爭時期,他們被強行帶往日本,作為徵召工人在各地的工廠工作。 搭乘朝風丸的徵召工人來自海軍工廠,大約有兩百名。其餘是被遣返的一般人。他們人數眾多且年輕氣盛,彷彿整艘船的乘客只有他們似的。 一旦歌聲從這群人的某個角落傳出,隨即就會變成大合唱。最初,他們唱的是台灣民謠,不過沒多久就唱完了。他們受的是日本教育,熟悉的台灣歌曲不多。此外,他們在「皇民化運動」盛行時長大,甚至不能在大庭廣眾下用母語唱歌。 因此,母語歌曲唱完後,他們便開始唱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軍歌。 唱台灣民謠時,明

明懷著望鄉的思緒,一唱起軍歌,唱法就變得自暴自棄。唱得斷斷續續實在令人懊惱,導致他們忘記歌詞也硬要唱出聲。唱膩軍歌後,這群年輕人開始唱起他們在日本的「自由世界」度過的半年中,所學會的下流歌曲。 戰爭一結束,幾萬名台灣年輕人就這樣被野放到陌生的日本街頭。徵召他們的日本政府,早已毫無心力照顧他們。一般的日本徵召工人只要回家就好,但台灣籍的徵召工人要回家可不簡單。他們的故鄉在海的另一頭,海路交通中斷,不知何時才能恢復。但他們精力充沛,不但年輕,還有一大群同伴。在台灣,滿二十歲的男子有服兵役的義務,徵召工則多半是二十歲以下的少年。 「日本政府把我們帶來日本,既然他們不負責,父母給我們的寶貴生命,我們必

須靠自己的力量延續下去。」

黃世沛聲樂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歌曲的問題,作者黃世沛 這樣論述:

  本論文分成兩部分,為《獨唱音樂會》與《演唱音樂會》,其中內容皆包含演出曲目與樂曲解說。  第一部分《獨唱音樂會》曲目為:弗朗切斯科.托斯蒂的歌曲《理想》、《夢》與《祈禱》;羅伯特.舒曼作品127的《歌與聖詠,來自柯納、海涅、施特拉赫维茨、莎士比亞》中的《歌者的安慰》、《我的愛情閃耀著》、《我的老馬》、《傻瓜的最後讚歌》;法蘭茲.舒伯特品88第四首的藝術歌曲《致音樂》;選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中詠嘆調《當我深深嘆了口氣》;法蘭西斯.浦朗克的《動物寓言組曲》,當中有《單峰駱駝》、《西藏山羊》、《蝗蟲》、《海豚》、《小龍蝦》、《鯉魚》;卡米爾.聖桑的歌曲《死之舞》;選自

朱塞佩.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詠嘆調《普羅旺斯的海與大地》。  第一部分《演唱音樂會》曲目為:菲立克斯.孟德爾頌作品47第五首的藝術歌曲《花束》;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藝術歌曲,未編號123的《我愛你》;羅伯特.舒曼羅伯特.舒曼作品39第一首的藝術歌曲《身處異域》,以及作品作品25《桃金孃》當中第一首《奉獻》與第三首《核桃樹》;法蘭茲.舒伯特作品777的《笑與淚》;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的藝術歌曲,作品476的《紫羅蘭》,及選自作品492的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中詠嘆調《再也不能》;約翰尼斯.布拉姆斯作品105第一首的藝術歌曲《如旋律般掠過我心》,及作品63第五首的《我蔥鬱的愛》;台灣歌曲《雨夜

花》、《望春風》與《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以及選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中,詠嘆調《女士!這清單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