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2段41巷25-1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黃光廷所指導 蔡宛蓁的 都市人行立體連通系統之空間構成與人流 引導研究 (2020),提出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2段41巷25-1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人行立體連通系統、空間型構理論、空間構成、軸線分析、人流引導。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曾光正所指導 林宏松的 新港月眉潭光天宮敵天大帝信仰與聚落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月眉潭、光天宮、敵天大帝、后裕林氏宗族、同庄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2段41巷25-1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2段41巷25-1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人行立體連通系統之空間構成與人流 引導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2段41巷25-1號的問題,作者蔡宛蓁 這樣論述:

發源自十九世紀的現代都市規劃多以車行為中心,人行空間往往不受到重視並經常為車行道路所截斷。隨 著近年來人本交通的思維日益受到重視,許多都市開始透過人行立體連通系統的建設來改善局部地區的步行空間品質,例如臺北市政府於 1994 年修訂信義計畫特定專區細部計畫時,便首次增加了建築物設計應預留連接天橋與地下道使用空間之相關管制要點,而在新板特區、淡海新市鎮、林口特定區等計畫中也陸續有類似的規劃設計。從天橋、地下道到架空走廊、室內人行道,人行立體連通系統在台灣不僅已有漸趨成熟的趨勢,伴隨著都市設計審議制度的發展,其在型態上也變得越來越多元。然而,在既有研究中雖不乏形成機制與法令規範的探討,但迄今仍缺

乏從空間構成的角度來評估人行立體連通系統對於都市整合性發展所產生的效益。據此,本研究主要是運用空間型構理論中的軸線工具,並具體以臺北市與新北市的個案為例來探討以下幾個議題:一、區域整合性發展:人行立體連通系統的規劃設計雖然會因其所基地環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但通過空間型構分析均可觀察到其不僅有助於提升周圍區域的人行空間使用效率,亦能有效發揮人流引導的功能。二、影響因子分析:雖然大多數天橋與地下道的出入口都設置在 15 公尺以上的主要與次要道路上,但其對於周圍的巷弄以及建物室內空間所產生的影響卻更為顯著,說明其除了能引導人流外亦能有效使人流向周邊區域擴散。三、分析模式比較:藉由將各種分析模式所得

結果與現場紀錄之行為地圖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全區雙邊描繪模式下之分析結果最貼近真實人流分布,並可作為類似研究之方法設計參考。綜上所述,空間型構理論不僅對於分析複雜的都市人行立體連通系統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在可及性分析上所具有的量化與視覺化特性,亦可廣泛應用於各種空間性資源的分析評估與都市設計實務。

新港月眉潭光天宮敵天大帝信仰與聚落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2段41巷25-1號的問題,作者林宏松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月眉潭光天宮敵天大帝信仰與聚落之研究作為主題,探討敵天大帝的信仰脈絡與月眉潭聚落的發展建構連結。研究目的有四:敵天大帝在民間信仰的發展、敵天大帝信仰與林氏宗族的關聯、月眉潭聚落的人文發展、光天宮信仰習俗與月眉潭群眾的同庄意識。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訪談研究和田野調查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以光天宮為中心,擴及閩臺地區主祀敵天大帝的廟宇。訪談對象為地方耆老與主祀廟宇主事人員等。透過質性研究的方法,所獲得研究結論如下:一、敵天大帝的信仰歷程以「後周世宗柴榮」作為聖賢型人物神格化的崇拜對象  敵天大帝為閩南民間信仰的鄉土神祇,揉合中國正史與鄉土傳說典故,以對聖賢型人物的崇拜,賦予後

周世宗柴榮作為神格化的對象。歷史上兩岸政治長期分合局勢的因素影響,造成訊息流通與傳遞斷層失聯,對神祇的賦予者在閩、臺地區各自發展成有「林放」的異地共生之說。二、敵天大帝的信仰始自於「后裕林氏宗族」的守護神祇,具有血緣、地緣、香火緣的淵源脈絡連結  敵天大帝的信仰隨著后裕林氏宗族「聚族而居」的血緣聚落遷居而發展傳播,其祭祀範圍原為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南勝鎮雲后村,立有祠廟奉祀結合成為傳統的鄉社境里神明。后裕林氏宗族認為奉祀敵天大帝的淵源始於其林氏祖上,所以有宗族血緣與地緣的連結,透過堅定對敵天大帝的信仰,使得后裕林氏宗族在地方區域的發展,凝聚對宗族的向心。三、同族共聚的月眉潭聚落以林氏宗族移墾

為大宗  清初時期后裕林氏宗族衍派的部分後裔,奉請家族守護神敵天大帝自大陸渡海來臺移墾月眉潭地區。後續結合其他在原鄉同籍貫與同姓氏的移民作為同宗依附,擴大成為地緣聚落的鄰里模式,月眉潭聚落成為漳州籍林氏的主姓村。隨著月眉潭聚落社會的建立,敵天大帝的信仰由祖籍神明演變形成內地化,並建立有光天宮祠廟作為奉祀,成為聚落的信仰中心與公共事務的集議場所。四、光天宮的信仰習俗深化月眉潭聚落群眾的同庄意識  光天宮主祀敵天大帝的信仰歷程,作為連結月眉潭聚落發展的共構脈絡紋理。由光天宮依照歲時節令所辦理的祭祀習俗與慶典,是月眉潭聚落人士「同庄意識」的展現指標。在典型傳統農村社會的生活型態透過村廟活動,形成在家

戶、鄰里與信仰之間,建構多層次綿密的互動,延伸展開在人際網絡的複式結合,強化正向認同所居處的地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