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透氣度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口罩透氣度比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修.傑克森寫的 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 和西多昌規的 管理你的慌張:「慌」能激發鬥志,也會壞事, 所以要管理,這是經醫學證實有用的臨場絕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Her森森購物網也說明:Her森森讓你找到想要的東西開心地買回家是我們想做的事Her森森精選十萬件以上商品20間銀行最高10 回饋折扣金回饋等殺驚喜優惠讓您享受優質又便利的購物平台.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覺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有機高分子碩士班 郭霽慶所指導 黃靖雅的 靜電紡絲聚乙烯醇縮丁醛混摻尤加利微膠囊製備具有消臭及芳香性之口罩中間層 (2020),提出口罩透氣度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口罩中間層改質、靜電紡絲、聚乙烯醇縮丁醛、消臭性。

最後網站長時間戴口罩讓你肌膚出問題?皮膚科醫師 - 早安健康則補充:首先是鼻樑壓條,寬而長的鼻樑壓條,對鼻子的局部壓迫比較不會那麼大,口罩的服貼度也會提升;第二是口罩材質要親膚,特別是酒糟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口罩透氣度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

為了解決口罩透氣度比較的問題,作者馬修.傑克森 這樣論述:

人與人的接觸和連結,決定了你的價值; 洞悉人際網絡,才能從不斷變動的局勢中掌握關鍵力量!     ★史丹佛大學百萬人修課新穎主題、當代「網絡經濟學」大師25年研究精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oogle首席經濟學家極力推薦   ★全球關注的重磅分析,破解社會位置決定命運的真相,提供變動世界的有力思維工具!   ★《商業周刊》書摘介紹,網絡科學第一本重量級通俗讀物!     「人際網絡」大規模主宰我們的生活,卻少有足夠的思考工具帶我們去理解:   人際網絡有什麼特點?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   人與人的接觸和連結,會以什麼樣的力量左右個人與群體的動向?      你是否──   努力維持社

交安全距離,但又憂慮不知感染源有多近?   期待認識位居要津的朋友,想拓展更多機會?   努力追蹤各大KOL動態,想把握最新訊息?大部分資訊都是從同溫層獲得?   辛苦積蓄,卻不確定到底該聽誰的指引展開投資交易?   以上全是「人際網絡」思維工具的射程範圍,更是現代生活每一天的挑戰。      史丹佛超人氣教授、當代網絡經濟學大師馬修.傑克森提供精妙解說,幫助我們看見自己身處的社會位置,學會從不斷變動的局勢中掌握關鍵力量。除了個人層面,人際網絡亦與許多當代重大挑戰密切相關:傳染病、階級不流動、金融危機、新型態的戰爭……對於這些益發嚴重的「社會病徵」,作者帶領我們穿梭在跨領域生動案例中,洞悉人際

網絡的奧妙。     本書更從歷史、社會觀察、文化、社群現象解析人際網絡,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人類已發明了高效疫苗,為何傳染病仍難以掌控?究竟該如何遏止感染鏈結?   ‧網紅當道,如何找到傳播訊息的關鍵人物?   ‧ 臉書如何透過分析你關注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就能推測誰是你的另一半?   ‧Google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的內容?   ‧金融危機蔓延,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是怎麼結成密而分不開的網絡?   ‧在通訊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   名人推薦     馮勃翰 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鄭國威 泛科學知識長|李政德 成功大

學數據科學所教授|吳達偉Z9 社群網路名人   Jenny JC 財經觀點|雷浩斯 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周岐原 風傳媒主編──重磅推薦   各界推薦     ◎人脈、朋友圈、社區、股市、臉書上從未見過面的「好友」……我們的大腦記憶、區分、甚至想像無數種從網絡中衍生出的「關係」,來加以利用,可說是我們最強的超能力。然而這片關係之海有自個的運作方式,你我想要不被淹沒、乘浪而進,就得摸透它的脾氣。本書引用豐富的研究,搭配多元案例跟數據,提供了值得參考的建議,已成為我做各種重要判斷的依據,相信對你也有幫助。──鄭國威,泛科學知識長     ◎人際網絡是一種看待社會的新思維,而此書以故事和科普的形式,

深入淺出且有趣地介紹人際網絡的基本概念和跨領域應用,能讓置身這無形網絡的你我,簡單感受它如何貼近生活、如何影響決策、如何解釋社會的各種現象。──李政德,成功大學數據科學所教授     ◎人際網絡科學能解釋思想、流行、甚至疾病如何在人類之間傳播擴散,也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管理、行銷、政治、文創,只要你的工作和人有關,都能用上這本科普書。──吳達偉Z9,社群網路名人      ◎我們所做的事,以及大部分的想法,都是由朋友、鄰居、同事,以及與我們連結的社群媒體所形塑,這本發人深省的書告訴我們人際網絡為何如此重要,以及人脈為何既是我們的力量,也是我們的弱點。一部必讀之作。──戴倫.艾塞默魯,麻省

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傑克森帶我們走上一場充滿洞見的閱讀之旅,一窺社會網絡的構造如何形塑我們的人生,乃至人性。──羅傑.梅爾森,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網絡」幾乎在各個社會科學領域都表現出強大力量。同一現象在不同學科呈現不同面貌,但鮮有學者的學識寬廣到足以發現其中的共同模式,更少有人能對大眾發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馬修.傑克森卻是這等人才,他的作品是關於人際網絡的精采入門介紹。──哈爾.韋瑞安,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文明奠基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即所謂「人際網絡」,進而貿易、合作與交流。這本流暢又精采的書,揭示了「人脈」的科學

,解答了不平等和極端化的社會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傳染病和金融機構接連倒下的事件是如何發生。──艾瑞克.麥斯金,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本書可讀性極高,涵蓋主題廣泛,從傳染病、金融危機的蔓延、政治對立,到經濟不平等,以網絡思維切入,對社會生活進行深刻剖析。傑克森以此證明他不僅是網絡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還是這個主題最為出色的闡述者。──鄧肯.華茲,微軟首席研究員、《6個人的小世界》作者     ◎令人嘆服……為何單靠錢無法讓你向上流動(mobility)?本書給出了最精采又具說服力的答案……傑克森除了以精細研究佐證,還以網絡思維核心概念直指當代熱門議題的關鍵,徹底分析從金融危機蔓

延到假新聞等種種問題。──《紐約時報》        ◎傑克森教授提供了一種全新且有力的思維,幫助我們拆解現代社會各樣難題的核心……一旦專注進入本書的核心觀念,必將收穫豐碩。──《華爾街日報》     ◎這個時間點閱讀本書,特別容易聯想到當前時事,讓人看清很多現象:社會的不流動、疾病的超級傳播者(不戴口罩)、集體的智慧和愚蠢(謠言與假新聞)。此外,對於金融危機蔓延、社會階層和全球化也做了分析,整個論述循序漸進,條理清晰。世界正在不可避免地連成一張密網,好的壞的都只會傳播傳遞得更快。作為個體必須盡可能成為這張網絡中更加中心、更加重要的節點,人的價值終將是由自己在網絡中的位置所決定。──2020年

美國讀者好評

口罩透氣度比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空汙越來越嚴重,PM2.5紫爆、紅害常常上演,在PM2.5來襲的時候,比起身體強壯的大人來說,更容易受到傷害的卻是兒童。因為兒童的身體發展未完全,要對抗PM2.5就處於弱勢,像是鼻毛發展不夠濃密、呼吸頻率較高、肺部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兒童的呼吸健康更應該受到重視!
在台灣,政府已經在106年10月訂立出PM2.5防霾口罩的檢驗標準,就是我們常聽到的「CNS15980檢驗標準」。但這個標準是針對大人所使用的防霾口罩而訂,目前台灣尚沒有兒童口罩的防霾標準,因此,包裝上面有載明可以防霾、防PM2.5的兒童口罩,都請特別小心,因為目前都只能是廠商宣稱,並非依照國家標準所制定的口罩;換句話說,要保護小孩的呼吸健康、防PM2.5時,一般民眾會十分難以選擇。但在還沒有出來前,可以如何幫小孩選空污嚴重時戴的口罩呢?

第一:口罩形狀,要選立體的、同時上方最好有鼻線的口罩
「密合度」指的是口罩和臉部皮膚間的孔隙,造成空氣從縫隙鑽入的程度。3D立體的口罩,因為形狀在包覆性的部分會比較好,因此密合度會比平面口罩好。
若要防嚴重空污的話,請不要選擇戴平面口罩,許多醫用的平面口罩雖然是醫療級,有衛署字號的認證,但平面口罩洩漏率高,不適合用來防嚴重空污,須以立體口罩為主,此外,最好選擇有鼻線設計的口罩,鼻翼的部分,有鼻線,壓下後可增加密合度,能減低髒空氣從空隙中侵入。
第二:過濾效果
一般來說,口罩的包裝上會清楚載明過濾效果。由於空污的粒徑有大有小,小的可到PM2.5μm以下。雖然兒童防霾口罩標準尚未訂定,以口罩防護常識來說,要防嚴重空污的話,只單憑醫用口罩的BFE細菌過濾標準稍嫌不足,針對2.5μm以下粒徑大小,提出過濾效濾,較能符合嚴重空污環境下使用。
第三:尺寸大小
選擇適合孩子口罩的尺寸,請特別留意罩身不宜太過或太小、耳帶不宜過長或過短,適合兒童臉型最重要,配戴起來效果才會好、也才會舒適。
第四:透氣性
很多小孩口罩戴不住,往往是因為覺得很悶所以不戴,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最好選擇透氣度好的口罩。
第五:請勿選用布口罩防嚴重空污
一般布口罩可以用來防風保暖、或是阻擋大粒徑的髒污微粒,但由於布口罩孔隙過大,因此,對於要預防微小的空污微粒,防護較果較差,請盡量不用選用布口罩。目前坊間也有推出可防霾的成人布口罩,請特別留意是否有通過國家防霾檢驗標準,才能買到安心的口罩。

最後,如果要幫小孩挑選口罩,請記得掌握以上這5個關鍵,以降低兒童暴露在嚴重空污的呼吸傷害。

【相關影片】

空汙嚴重!戶外運動前這樣做【黃文宏醫師/譚敦慈的防毒教室】
https://youtu.be/RKLh1cAe3Ns

不可忽視的室內空汙 【黃文宏醫師/譚敦慈的防毒教室】
https://youtu.be/ZATWDR-qr9I

胸腔科醫師護肺,一定會做這件事【蘇一峰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INhkIYAhYBE

【相關文章】

防PM2.5口罩怎麼選?3重點買對合格防霾口罩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852

口罩怎麼選?戴2層口罩防護加倍?口罩迷思大解析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62

口罩戴錯效果差很大!抗流感口罩配戴全攻略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627

#口罩 #兒童 #空污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靜電紡絲聚乙烯醇縮丁醛混摻尤加利微膠囊製備具有消臭及芳香性之口罩中間層

為了解決口罩透氣度比較的問題,作者黃靖雅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致謝 iv目錄 v表目錄 viii圖目錄 ix第一章 緒論 11.1 前言 11.2 研究動機 2第二章 文獻回顧 32.1 奈米科技與技術 32.1.1 奈米科技 32.1.2 奈米纖維 32.1.3 奈米纖維製備方式 42.2 靜電紡絲 62.2.1 靜電紡絲理論 62.2.2 影響靜電紡絲的因素 92.3 醫療口罩 122.3.1 口罩的構造 122.3.2 口罩過濾原理 132.3.3 口罩相關規範 152.4 臭味 162.4.1 人類的嗅覺 162.4.2 環境中主要臭味 172.4.3 人體分泌之臭味 192.5 消臭 212.5.1 芳香療法理

論 212.5.2 感官型消臭 212.5.3 化學反應法消臭 222.5.4 物理吸附法消臭 222.5.5 消臭檢測方法 23第三章 實驗步驟 263.1 實驗材料 263.2 實驗設備 273.3 分析儀器 283.4 試驗流程與方法 293.4.1 實驗流程 293.4.2 製備PVB靜電紡絲液 293.4.3 製備PVB奈米纖維膜混摻尤加利微膠囊 303.4.4 消臭性試驗 323.4.5 透氣性試驗 343.4.6 製備PVB奈米纖維混摻尤加利微膠囊口罩 343.4.7 空氣交換壓力 353.4.8 次微米防護效率(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

,PFE) 363.4.9 細菌過濾效率(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BFE) 38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4.1 第一部分:尤加利微膠囊添加最佳比例確定 414.1.1 Mixing及Layer By Layer SEM表面型態觀察 414.1.2 Mixing及Layer By Layer消臭性探討 434.2 第二部分:PVB/尤加利微膠囊奈米纖維膜分析 474.2.1 PVB/尤加利微膠囊奈米纖維膜FTIR表面官能基測定 474.2.2 PVB奈米纖維膜及熔噴不織布吸附脫附分析 494.2.3 PVB/尤加利微膠囊奈米纖維膜及熔噴不織布厚度比較

534.2.4 PVB/尤加利微膠囊奈米纖維膜及熔噴不織布纖維直徑比較 544.2.5 PVB/尤加利微膠囊奈米纖維膜及熔噴不織布透氣性比較 564.3 第三部分:PVB/尤加利微膠囊奈米纖維膜口罩分析 574.3.1 空氣交換壓力比較 574.3.2 細菌過濾效率(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 BFE)比較 584.3.3 次微米防護效率(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 PFE)比較 59第五章 結論 60參考文獻 62 

管理你的慌張:「慌」能激發鬥志,也會壞事, 所以要管理,這是經醫學證實有用的臨場絕招

為了解決口罩透氣度比較的問題,作者西多昌規 這樣論述:

  ◎「又有一堆事情要忙……啊!應該先處理這個才對!(一陣手忙腳亂)」   ◎「之前不該把行程塞得這麼滿的!什麼!這件事又要交給我做?」   ◎「天呀,怎麼會在這種時候塞車,快要趕不上開會了!」   你或你身邊的人是否也經常陷入以上情境的慌張或慌亂,   別擔心,「慌張」,其實是腎上腺素微微上升的適度壓力,   只要正向管理,它會激發你的鬥志,是保證成功的基石。   作者西多昌規是日本知名的醫學博士,為企業進行健康管理及衛生教育,   本書要重新帶你認識「慌張」,只要服用西多醫生開給你的   「慌而不亂」的緩解處方,就能順利管理慌張,行事不慌不忙又優雅。   ◎慌張到底從哪裡來?腦神經醫

學直接開給你緩解藥方,   .慌,因為大腦疲憊了:   我緊張到「腦袋一片空白!」這不是誇張的形容,   這表示腎上腺素鬥志太高昂,讓你的腦袋沒辦法接收、記住外來情報,   所以真的一片空白。     .慌張?經常是被傳染的,記得「隔離」感染源:   身邊如果有開心果,你也會開朗;有人焦躁,你也會。   所以,得想辦法幫大腦帶上口罩,以防被傳染。怎麼做?作者教你。   ◎消除慌張,醫學證實這些臨場絕招有用:   .找個藉口,暫時離席。記得這招別常用。   找個對方不容易拒絕的藉口,例如上廁所,快速離開現場,冷靜一下。        .看似沒法結尾的狀況,就先訂15分鐘內能解決的小目標  

 不知終點在何處的比賽,最令人無所適從。面對未知或不擅長的事,   只要訂下一個期限,就能說服自己撐到最後。15分鐘不長不短,剛剛好。         .外科醫在用的鎮靜口訣   天天站在手術台的外科醫生,面對病患突然大量出血時,也會驚慌失措,   但他們會在心中不斷默念「緩慢、冷靜、確實」,同時慢慢緩動手腳。   ◎慌張可以激發潛能,所以要管理:   .勤寫備忘錄,空出大腦容量   「就這麼一點事,我一定記得住。」這麼一點事硬要記在腦中,   只是徒增大腦工作量。動筆寫下,翻開備忘錄就可以找到,你會變優雅。      .另一種意象訓練——隨身帶「心愛的」照片   把小孩、家人或是寵物的照

片設定成手機桌布,當慌亂上心頭時,看到自己   重視與珍愛的對象時,情緒就會緩和。   .少吃零食、不吃太飽,還要吃對   你今天攝取足夠的Omega-3和色胺酸了嗎?這些營養素有穩定心神的功效。   還有,睡好睡滿,就是早早上床睡覺,睡眠不足的人一定慌。   本書除了管理你的慌張,也教你如何協助別人排解慌張,像是:   ‧「先坐下吧」:一句話就能有效安撫對方,因為坐著比站立令人感到安穩。   ‧上司心慌或抓狂,你也能從容安撫:部長說的沒錯……,真不愧為老闆。   就能緩解對方情緒。   慌亂很難消除,但是可以切換,   別讓自己過往的的努力,毀在一次不相干的情緒失控裡   所以你需要管

理。 名人推薦   暢銷書《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作者/褚士瑩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作者簡介 西多昌規   精神科醫生、醫學博士。   1970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畢業。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研究員,現為自治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室講師。擁有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專門醫師、睡眠醫療核可醫師等多項資格。   除了在銀座的睡眠專科診所看診,也受聘為企業進行健康管理及衛生教育,並為企業員工診療身心方面的問題。著有《不為小事抓狂的50個練習》、《無法消除昨日疲勞時的參考書》、《星期一憂鬱的參考書》(大和書房)、《脫離星期三倦怠感的50個提案》(朝日新書)等書。   ●

Twitter ID:@masaki_nishida   ●Facebook:www.facebook.com/masaki.nishida4548 譯者簡介 林佑純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在日商企業擔任祕書,現為專職譯者。熱愛旅遊及接觸世界各地文化,相信任何類型作品皆有迷人之處。翻譯作品類型有奇幻、文藝、心理、財經、休閒等,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皆具的日文譯者。   譯有《人才或廢柴,主管如何一句話聽出來》、《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經營我的白日夢》……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推薦序一 慌張,就是被特定情緒綁架 推薦序二 慌張的時候,什

麼事也完成不了! 前言 「慌」會激發鬥志,也會壞事,一定要管理   第一章 慌張會以各種情緒現身,但你不知道 1  慌張者製造慌張,於是人人都慌 2  易怒,就是一種慌張 3  「正面慌亂」反而好 4  慌亂很難消除,但是可以切換 5  十年努力毀在一次不相干的情緒失控 6  害你腦袋一片空白的,也會使你變強 7  急性慌張叫暴怒,慢性慌張變憂鬱 8  周遭人的行為反應,就是你的慌亂程度   第二章 慌亂,從哪裡來?腦神經醫學給你緩解妙方 1  慌,因為大腦疲憊了 2  慌張是父母給的特質,但你可以不要 3  太專一或太堅持己見,都容易慌 4  腎上腺素產生鬥志,也讓腦袋空白 5  睡眠不足與

飲酒過量,產生急性慌張 6  大腦警報器太靈敏,導致重蹈覆轍 7  退縮:作息不良導致的前額葉機能下降 8  慌亂經常是被傳染的,你得「隔離」 9  注意力健全就不慌,有四條件   第三章 消除慌張——醫學證實有用的臨場絕招 1 意象訓練——回想自己慌張的樣子,你會冷靜 2 暫時離席。這招不能常用 3 沒法結尾,就先訂下十五分鐘能解決的小目標                                            4 讓腦袋先真的空白一下,再重開 5 伐氏操作,心慌心悸時的救命絕招 6 外科醫師在用的鎮靜口訣 7 面談、被問話,準備好答案不如仔細聆聽 8 另一種意象訓練——隨身帶

「心愛的」照片   第四章 這樣生活作息,就不容易慌張 1 什麼都不放棄,就什麼都得不到 2 勤寫備忘錄,空出大腦容量 3 前一天晚上做準備 4 用零碎時間處理電子郵件 5 工作時關掉臉書推特 6 一週至少空出一段時間,想事情 7 少零食,不吃太飽,還要吃對 8 睡好睡滿   第五章 慌張可以激發潛能,所以要管理你的慌張 1 模仿身邊那個不慌不忙的人 2 讓自己慌一下 3 突發狀況不能預防,但可以先接受 4 練習微笑,練習承認缺點 5 放寬對人的標準 6 你是正義魔人?還是遇上正義魔人? 7 追求零風險的人,遇事最恐慌 8 跟老人或小孩相處 9 假說被推翻,別惱,表示你有新發現 10 投射——

「換做是○○,他會怎麼做」 第六章 如何不感染他人的慌張 1 別以為自己能改變別人 2 好好「收尾」,別幹譙抱怨不惹禍 3 表情練習,眼神先到位 4 周遭一陣慌亂,你得閉嘴先觀察 5 視線同高,兩個字安撫對方 6 如何安撫上司的心慌或抓狂 7   糾正部屬,先說你的困擾   第七章 正向管理,慌張為成功之母 1  慌亂是大腦升級必備元件 2  反省時以犒賞代替自責,促進大腦升級 3  慌亂是考古題,幫你奪高分 4  不小心暴怒,當場道歉展現你的氣度 5  心慌出包連累人,怎麼處理? 6  因慌亂而發怒之後,別突然關心起別人 7  別帶著負面情緒喝酒 8  用睡眠消化負面記憶 推薦序一

慌張,就是被特定情緒綁架 暢銷書《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作者/褚士瑩   從小我就是個容易慌張的孩子,被老師叫起來唸課文,慌張;上臺對陌生人說話,慌張;要搭公車怕趕不上,也慌張,雖然明明我提早到達20分鐘,距離站牌只有一個路口,也不例外。   「我就是沒有辦法!」不知道多少次,我哭著跟「大人」訴說。   但成年以後,我卻變成每年要進行100場演講的人,而且在國際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工作,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用非母語在各種奇怪的環境下舉行工作坊、主持訓練工作,或在國際協商會議上作為專業協調人。按照我過去的性格來說,不可能從容面對

的壓力。   我很驚訝身邊跟我做同樣工作的人,或臺上看起來落落大方的演藝人員私下也容易緊張,甚至有比我更害羞的人。我們之所以能夠面對聚光燈,是因為找到一些有用的小技巧,來面對這些令人慌張的情境。比如,有些人會靜坐;我則是在工作前餓著肚子不吃飯,只喝咖啡;還有另一個同事會拚命喝水,讓自己在臺上有一些尿意,忍尿的緊張感,會奇妙的解除他面對陌生人的緊張。   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兩個人,用同樣的技巧來面對慌張。對別人很有用的方法,對我可能完全沒用。我曾嘗試在上臺演說前靜坐,上臺後卻頭腦一片空白,因為靜坐太過放空,也把原先準備好要說的話完全忘記了。我也試過忍著不上廁所,結果在臺上演講到一半時,不得不

在幾百個人面前離席兩分鐘去上廁所。唯一對我有用的方法,是飢餓感,它讓我頭腦變得清楚。   不管大家解除慌張的方法多麼不尋常,甚至有點怪異,只要能使自己冷靜下來,似乎都是好方法。   雖然方法不同,但我發現常會慌張的人都有個共同點:我們都有意識到自己是容易慌張的人,也就是本書作者西多昌規醫生所說的,如果能建立「病識感」,正視這種可能會演變成恐慌的問題,就能以各種小技巧來管理它。   什麼是病識感?西多昌規醫生解釋道:「心理疾病的患者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罹患疾病」。而缺乏病識感或病識感低,就是不認為或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也不認為自己需要接受治療。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名詞,但在精神科學領域卻非常普遍

。   除了身心科醫生確診為恐慌症外,一般生活中的慌張,可以說是一種壞習慣。而我相信這項壞習慣的成因只有一個:缺乏病識感。所有的壞習慣,不管是行為上或思想上的,都是因為我們缺乏病識感,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覺察到自己已經被某個特定行為綁架。這當然也包括慌張的情緒和行為。   心理上的壞習慣,用「正念」(mindfulness)的原則來訓練,通過六個簡單的步驟來戒斷「慌張」,通常有很好的效果:   一、承認自己的壞習慣。   二、定義一個新習慣。   三、把壞習慣連結到壞事情。   四、連結新習慣與好事情。   五、以週為單位連續挑戰。   六、讓新的行為在你的大腦裡定型。   沒察覺問題是

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覺察到自己沉溺於某種壞習慣是很重要的,你必須先覺悟自己會慌張的壞習慣,而且已經陷入惡性循環,影響到日常生活。比如,因為怕會慌亂,所以想辦法逃避自己會慌的各種可能場合,但越逃,往後需要逃避的時、地、人、物就變得越多。總有一天會被慌張逼到角落、無處可逃,到時候,連你都會非常討厭這樣的自己。   於是,我從中找到了一個讓自己不慌張的新習慣。每個人都是管理自己的專家,專注的自我檢視後,如果發現一天內要趕場、做很多事情,就會特別慌張,那麼知道這個特性後,再試著用「減法生活」來實驗。我發現如果一天只做兩件以下的新事物,例如跟陌生人見面,或去沒去過的地方,就可以坦然面對新事物帶來的壓

力。所以我為自己定了「一天不做超過兩件新事物」的新習慣。   一天內做了太多平常不會做的事,是造成我慌張的壞習慣,慌張的後果,往往是表現不佳、忘東忘西,或討厭自己,這些都是壞習慣帶來的壞結果。反之,如果一天不接觸超過兩件新的人事物,我就可以用充滿好奇的方式去探索新的經驗,就像我喜歡的旅行,就是好習慣帶來的好結果。   接著,我給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去嘗試,從此,這些原本會讓我慌張的情境,卻因為每天只有兩次機會的限制,所以接觸新的人事物,就會有滿足感。一個星期過後,我再試一個星期,慢慢變成一個月,直到變成不需要特別去思考就能做到為止。一旦讓懲罰變成獎賞後,就試著讓新的行為在大腦裡定型。從此我可

以清楚的檢視自己,感到慌張時,是真的慌張,還是只是被慌張的壞習慣制約了?   現在的我,當然還是會遇到慌張的時候,但我知道就算會慌張,一天也不會超過兩次,更何況,說不定根本不會慌,做好最壞的打算,知道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如此,不至於太糟,我從此就學會管理慌張了。   或許透過《管理你的慌張》,你也可以幫助自己看清慌張的本質,並且找到適合自己面對慌張的技巧。 推薦序二 慌張的時候,什麼事也完成不了!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不管是在學校裡、職場上,我特別愛觀察,或者說是羨慕這種人:他們幾乎不臨時抱佛腳,在考試或任務截止後,總是能交出不錯的成果,很多時候還提早交。問他們怎麼做到的

?答案多半很類似,卻有點出人意表——因為我很緊張。   說得更具體一點,他們因為很擔心自己會讀不完、做不好,或表現欠佳,都會提早做準備,結果在外顯行為上,反而看起來步調優雅,做事很從容不迫。這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慌亂管理法」,畢竟很少人不被壓力或情緒追著跑,關鍵在於怎麼控制心裡的「慌」,讓自己外在的言行「不亂」。   如同本書談到的,適度的緊張感其實是好事,甚至有其必要,因為「一定的壓力,會幫你按下心中的動力開關」。不過,當「正面慌亂」失控變成「自己沒有能力掌控的事」,就會出現「負面慌亂」:手足無措、心煩意亂、腦筋一片空白、健忘、暴躁、易怒,甚至情緒失控、憂鬱或惡言、暴力相向。   試想

,當你在職場或生活的任何一個場景裡,出現了以上症狀,你的時間和精力一定都被拿來「慌張」了,哪裡還有餘力去好好說話、把事情做好?     分析自己的慌張,找出「亂源」     本書作者西多昌規是精神科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他先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界定慌亂狀態和來源:「在各種壓力的影響下,大腦、心理和身體都感到疲憊、失去應變能力、難以冷靜的完成任何事。」   其中,他特別要強調,不是只有身體會疲倦,「大腦也會感到疲勞」,而當大腦疲憊了,人的思考力、注意力和控制情感的能力都會失調,「腦部無法發揮應有的能力,就會醞釀負面情緒或產生脫序行為」。   因此,如果覺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手忙

腳亂或情緒失控的情況,不妨從建立「病識感」開始,意識到自己身心靈有多疲倦,才能暫時收起指向外的矛頭,像是「一次丟給我那麼多工作,怎麼可能都做得好!」、「這個奧客到底還想抱怨多久!」或「怎麼這麼倒楣,偏偏在去拜訪重要客戶的時候,遇到火車誤點!」,讓自己冷靜思考心慌意亂的「亂源」究竟從何而來?   仔細分析,我本身會慌到亂,大致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     一、事情很多,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著手。結果每件事都只做一點點,沒有一件事好好做完。   二、事態很急,時間很趕,死線(deadline)在即,進度卻還遠遠落後,最後不是急就章,就是有延遲、開天窗的風險。   三、工作很難,超乎自己可以駕

馭的範圍。雖然想挑戰、想跳出舒適圈,卻沒有把握能不能做好,所以內心很焦慮。   四、面對陌生領域,擔心自己專業能力不足,無法交出有品質的成果,或在人前丟臉。   五、心不甘情不願的接下任務,可能是個沒人想做的苦差事,或是自己礙於情面接下的工作,因為不是真心想做,所以拖拖拉拉或不用心,結果沒做好,心情也不太好。     再進一步推測,如果我正處在上述狀態裡,除了手邊工作一事無成外,還可能會這樣對待周遭的人事物,像是開始埋怨自己的工作或上司很糟糕,丟給我這麼多工作;覺得同事很討厭,把事情推給別人;認為部屬很無用,什麼事都要我自己來;碎唸客戶都很欺負人,提一堆不合理的要求;覺得路上的人都不會開車

,交通才會堵成這樣;覺得回到家還要做那麼多家事,家人真的很不體諒……。甚至像是書上舉的例子,可能會在路上或捷運車廂裡,跟人一言不合的打了起來,身上就此被貼上「會動粗」的標籤。     改變心態、練習技法,駕馭慌亂     當心裡慌亂到什麼事也做不了,但事情又不能放著不做時,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回冷靜的頭腦?而不至於因為亂了陣腳而被看扁,或給人一種辦事不牢靠的感覺。   我的做法通常是「責怪自己」,也就是自我反省:工作真的那麼多嗎?時間真的那麼趕嗎?是不是因為我一再拖延,缺乏紀律,所以把不緊急的事拖成了緊急的事,讓事情都擠在一起?如果是自己不會做的事,為什麼不先掂掂自己的斤兩,還要答應?或明知

道自己不會,為什麼不花更多時間做準備?如果是我不想做的事,最初真的無法拒絕嗎?還是我是個濫好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託?   不過,我的做法有個風險,就是一旦開始這樣嚴厲的檢討自己,有時候反而會陷入更嚴重的癱瘓狀態、動彈不得,因為自我感覺「太不良好」了。   意識到自己在慌亂時,不管是「內歸因」(都是自己的問題)或「外歸因」(都是別人的錯),好像都無法快速找回平靜,所以在閱讀本書時,我得到了不少收穫和提醒。   一方面是觀點上的改變,像是拓展「內心的視野」,就較不會少見多怪,和降低陷入慌亂的機率;保有內心的彈性和柔軟,坦然面對突發狀況,接受凡事都有不盡如己意、不在自己掌控範圍的可能,就比

較不會大驚小怪。   另一方面則是立即可行的技法,比方說,列出幾個自己容易感到慌張、不擅長應對處理的場面,整理成一張表,預先針對這些慌亂場面提出因應方法,或許就能夠臨危不亂;心浮氣躁時,就告訴自己,只要先做15分鐘,設法先靜下心來完成一個小目標,就比較不會覺得工作大到難以消化。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分享的外科醫師的口訣:「緩慢、冷靜、確實。」外科醫師在手術台上,難免會遇上患者突然大量出血、血壓脈搏異常的危急狀態,假設你是主治醫師,在現場卻亂了手腳、無法下達有效指令、判斷或即時處置,不但醫療團隊無所適從,患者也恐怕有生命危險。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感到慌亂的時刻,只有緩慢、冷

靜、確實,才能化險為夷,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前言 「慌」會激發鬥志,也會壞事,一定要管理     「又有一堆事情要做……啊!應該先處理這個才對!(一陣手忙腳亂)」   「之前不應該把行程塞得這麼滿的……。」   「怎麼會在這種時候遇上交通事故!快要趕不上開會了!」     你身邊是不是常出現這種容易驚慌失措的人?還是你自己時常陷入慌亂或感到慌忙,所以拿起這本書?你是否常覺得:「時間不夠」或「事情太多,不知道怎麼安排。」不但無法依序把事情處理好,與人相約還經常遲到、氣喘吁吁的抵達目的地?      慌張已跨越性別及年齡,不分男女老幼,成為人人都有的困擾。長時間處於慌亂,就會沒有餘力為負面情

緒踩煞車,壓抑的情緒隨時可能引爆。有人甚至無法及時自我克制,犯下難以挽回的錯。      身為身心科醫生,除了診療患者,我也負責教育實習醫生和醫學生。這些學生當中,就有不少人時常感到慌亂。連我自己,年輕時也常會手忙腳亂、同時想做很多事。     時至今日,我的經驗豐富了許多,卻也不敢說完全不受慌張情緒影響。但本書綜合了我在臨床、教育現場的經驗,腦科學、精神醫學方面的研究,和對社會現況的觀察,以漸進的方式教你怎麼「管理你的慌張」。     第一章會分析慌張為生活帶來的危險及負面影響。第二章則以腦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探究生理反應如何影響情緒。第三章則教讀者如何應對慌亂及因此衍生的各種的情緒問題。但

是,面對負面情緒,只應急或只處理當下的情緒,不會有實質進步。所以,第四、第五章會向讀者介紹,如何從人格塑造或生活習慣,來管理你的慌張。     要平息負面情緒,解決之道包括建立良好的溝通。因此,第六章將傳授一些實用的技巧,如果你的情緒仍一觸即發,最後一章,會介紹一些應對方法,幫助你及時排解激烈的情緒。     只要能妥善「管理你的慌張」,就算不能成為冷靜從容的大師,至少能讓人感到你行事「不慌不忙」的優雅。   如果本書能幫助你的心靈及思維擺脫慌張的負面影響,將會是筆者無上的喜悅。 外科醫師在用的鎮靜口訣 感到慌張時,交感神經通常會特別活躍。它負責加速人體各部位的機能,主要能源就是去甲腎上

腺素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是人面臨危機時的反應中樞。危險發生的瞬間,它就會發揮看家本領。但是,長時間的緊張,反而會讓去甲腎上腺素變成一大缺點。 去甲腎上腺素與恐懼、緊張等情感關係密切,只要適度發揮,不僅能讓注意力集中,還能幫助提升記憶與學習效率。但是,要是分泌過度,會對大腦的工作記憶產生負面影響,不但會引起心悸、頭痛等症狀,注意力和集中力也會變得渙散,容易犯下平常不會犯的低級失誤。就算不是很嚴重,在緊要關頭,無法發揮實力,總會影響到成果。 類似狀況發生時,用伐氏操作就可以稍微鎮定心神。通常,去甲腎上腺素發揮作用時,人會無意識的加重動作的力道和加快整體速度,所以刻意把動作放慢,也是另一個不錯的

方法。 我們可以發現,有時運動選手在正式比賽中,會超越練習時的最佳紀錄,這就是去甲腎上腺素帶來的正面效果。反之,很多時候也因為太過緊張,無法發揮平常的實力。正因如此,練習刻意將動作放慢,反而更能自我控制,所謂「欲速則不達」正是這個道理。 默唸「緩慢、冷靜、確實」,同時擺動手腳 看到別人慌亂失措,旁人心中當然會懷疑:「這個人沒問題嗎?」或對對方產生厭惡感。如此一來,他人的負面情緒,就會像倒影般映在自己身上,還可能會感染整個群體。所以慌亂時,更該緩慢、冷靜、確實的思考後再採取行動,建議你口中可以默唸:「緩慢、冷靜、確實。」同時緩緩擺動手腳。 這是一位外科醫師傳授給我的祕訣。他在手術中,病患難免會有

預料外的狀況,像是突然大量出血,或血壓、脈搏異常。如果連負責開刀的主治醫師都驚慌失措,整個醫療團隊更會變得群龍無首、一片混亂。這位外科醫師對工作兢兢業業又忙碌,卻能沉著穩重的面對手術中的各種大小意外,實在值得尊敬及仿效。 此外,一陣手忙腳亂時,很容易就加快說話速度,快到讓人難以理解你想表達什麼重點。此時,你可以試著故意放大嘴部動作,整理好混亂的想法後再說出來。只要減緩說話速度,就能讓情緒稍微沉澱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