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會館招待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 邱建維所指導 游筱嵩的 陳其寬建築作品的構築方式與空間關係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 (2019),提出南京會館招待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陳其寬、包浩斯、東海大學白牆建築時期、陳其寬繪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京會館招待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陳其寬建築作品的構築方式與空間關係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南京會館招待所的問題,作者游筱嵩 這樣論述:

本論文目的是探索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中,陳其寬先生的建築構築與空間設計方式,以及分析傳統文化的影響。藉由陳其寬在東海大學1960年代白牆建築時期的個案進行分析,並將原始設計圖面建構3D與測繪,探討陳其寬於東海大學個案在台灣近代建築中的價值。陳其寬先生於1921年在北京出生,是旅居台灣的建築師兼畫家,因為設計東海大學而入籍台灣。童年長期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以及求學經歷,使中國建築與繪畫的文化底蘊深植心裡。1951年進入Walter Gropius的TAC建築事務所工作,成為台灣建築師中,少數歷經包浩斯教育的洗禮,同時學習西方繪畫的新技巧融合至中國繪畫空間。1954年與貝聿銘、張肇康先生們合作設計東

海大學的陳其寬,在1959年為校園建設開啟白牆建築時期;為此本研究在東海大學白牆建築時期的個案研究中發現:一、陳其寬融合建築師與藝術家之雙重身分看待設計,建築具理性實用與感性精神的平衡,為台灣近代建築融合出新的構築語言。二、空間融合西方繪畫的空間肢解、中國文化的自然時間觀。追求使用者與自然共處、動線具有起承轉合之氛圍意境。三、以新技術、新材料表現中國建築新型態構架,並特別設計具彈性性質的結構,以應變所有空間機能與氛圍變化。四、以順勢而為的方式,善用材料的自然質感變化空間氣氛;強調地域性觀念,自然景觀為建築設計之一環。五、陳其寬融合東西方之優點,包含多處文化在細部表現上,作品具有台灣之多元折衷內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