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馬旦 李 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刀馬旦 李 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建衡等寫的 醉古風--60首古風歌曲改編的鋼琴曲 和方文山的 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李玟刀馬旦PROMISE 紙盒裝再生工場1 03 | 蝦皮購物也說明:李玟刀馬旦 PROMISE 紙盒裝再生工場1 03. $228. 尚無評價. 0 已售出. 運費: $50 - $60. 延長訂單撥款. 第三方支付保障買賣雙方權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湖南文藝 和第一人稱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孫祖玉所指導 李郁英的 臺灣豫劇旦角容妝造型研究 (2018),提出刀馬旦 李 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豫劇容妝、旦角、容妝配飾、傳統戲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孫祖玉所指導 蕭雅玲的 臺灣豫劇人才培育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豫劇、傳統戲曲、人才培育、表演藝術、藝術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刀馬旦 李 玟的解答。

最後網站《刀马旦》(李玟,周杰伦演唱) 歌曲简谱 - 好曲谱則補充:《刀马旦》(李玟,周杰伦演唱)《刀马旦》歌词词:方文山曲:周杰伦女:明明早上人还在香港还在九龙茶馆喝煲汤怎么场景一下跳西安我在护城.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刀馬旦 李 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醉古風--60首古風歌曲改編的鋼琴曲

為了解決刀馬旦 李 玟的問題,作者李建衡等 這樣論述:

本書是一本精選了古風圈原創歌曲、熱門影視歌曲以及流行中國風三類歌曲改編的鋼琴曲集,適用於水平在車爾尼599水平左右的初學者。李建衡,有豐富的作曲、編曲經驗;曾為《追魚傳奇》《紅酒俏佳人》《盛夏晚晴天》、《金玉瑤》《杉杉來吃》《何以笙簫默》等電視連續劇作過插曲的作曲、編曲工作;並擔任過楊冪《他&她》、袁姍姍《一個人算什麼》的編曲,以及庄心妍《我知道》的作曲。冷岑松,武漢音樂學院音樂音響導演教師,所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最后的森林》曾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的上海國際計算機音樂&音樂科學研討會音樂會上演奏。曾為著名歌唱家蔣大為、中國第一女高音幺紅、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等人錄制電視晚會歌曲。

古風圈原創歌曲1 神通 (電影《萬萬沒想到》慕容白角色曲)2 子衿 (演唱:Aki阿傑)3 錦鯉抄 (演唱:銀臨)4 長歌行(動漫《長歌行》主題曲)5 腐草為螢 (演唱:銀臨)6 禮儀之邦 (演唱:安久)7 傾盡天下 (演唱:河圖)8 應謝人間(游戲《古劍奇譚Ⅱ》人物謝衣同人歌曲)熱門影視歌曲9 敢為天下先(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主題曲)10 畫心(電影《畫皮》主題曲)11 三寸天堂(電視劇《步步驚心》片尾曲)12 一眼萬年(電視劇《天外飛仙》主題曲)13 清風徐來(電影《港囧》主題曲)14 相思引(網游《誅仙》主題曲)15 流光飛舞(電影《青蛇》主題曲)16 紅顏劫(電視劇《后宮•

甄嬛傳》片頭曲)17 鳳凰於飛(電視劇《后宮•甄嬛傳》片尾曲)18 逍遙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插曲)19 年輪(電視劇《花千骨》插曲)20 紅顏舊(電視劇《琅琊榜》插曲)21 劍心(電視劇《古劍奇譚》片頭曲)22 半城煙沙(網游《天龍八部2》主題曲)23 南飛雁(動漫《秦時明月》片尾曲)流行中國風24 紅塵客棧(演唱:周傑倫)25 小城大事(演唱:楊千嬅)26 痴情司(演唱:何韻詩)27 刀馬旦(演唱:李玟)28 長相思(演唱:S.H.E)29 月光手札(演唱:S.H.E)30 雨下一整晚(演唱:周傑倫)31 寂寞沙洲冷(演唱:周傳雄)32 詩人的眼淚(演唱:游鴻明)33 離歌(演唱:信樂團

)34 青花瓷(演唱:周傑倫)35 蝶戀花(演唱:牛奶@咖啡)36 默(演唱:那英)37 卷珠簾(演唱:霍尊)38 眼淚成詩(演唱:孫燕姿)39 秋意濃(演唱:張學友)40 獨上西樓(演唱:鄧麗君)41 兩兩相忘(演唱:辛曉琪)42 但願人長久(演唱:鄧麗君)43 白月光(演唱:張信哲)44 蘇州河(演唱:薛凱琪)45 小小(演唱:容祖兒)46 紅顏(演唱:胡彥斌)47 醉清風(演唱:弦子)48 蜀綉(演唱:李宇春)49 少年中國(演唱:李宇春)50 花田錯(演唱:王力宏)51 柴米油鹽醬醋茶(演唱:王力宏)52 荷塘月色(演唱:鳳凰傳奇)53 水墨丹青(演唱:李玉剛)54 釵頭鳳(演唱:薛之

謙)55 千百度(演唱:許嵩)56 相思垢(演唱:金莎)57 揚州慢(演唱:七朵)58 新貴妃醉酒(演唱:李玉剛)59 牡丹江(演唱:南拳媽媽)60 susan說(演唱:陶喆)

刀馬旦 李 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有多愛玩濾鏡?!

一見你就有好心情ing🌻
夏天就該配這熱情的串燒🍷
向國際天后 李玟 女神致敬~😘

#串燒 #李玟 #跟我一起 #翻唱
#cover #音樂製作 #影片製作
#每週五晚上七點上片

您的訂閱支持與分享按讚都是我們進步的動力喔~!!

🎵 關注Mixingwine-梅得挑音樂🎵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b4609715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xingwine/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Mixingwine/ 
信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合作邀約
洽接✌️音樂製作/👌影像製作/😘工商喜慶尾牙春酒派對等商演

臺灣豫劇旦角容妝造型研究

為了解決刀馬旦 李 玟的問題,作者李郁英 這樣論述: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瑰寶,擁有五千多年的文化,而且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融合了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法,如文學(劇本)、音樂(唱腔)、舞蹈(身段)、造型(服飾)等藝術。豫劇源起於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黃河,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又稱之「河南謳」、「靠山吼」「土梆子」、「高調」、「河南梆子」雖然是說地方方言,但因地方特色濃厚通俗易懂、音韻高亢感染力強、又能貼近民眾生活。豫劇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明末清初期間,秦腔和蒲州梆子傳入河南,與當地的地方小戲、民歌小調結合演變而成的。「河南梆子」源自中國戲劇四大腔調之一「梆子」,融合了河南地方說唱、土調歌謠;吸收崑曲、京劇、越劇等大劇種的表演特

色,由於河南省簡稱(豫),因而命名為豫劇。 《臺灣豫劇團》是臺灣唯一的專業豫劇劇種表演藝術團隊,現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它的前身是「飛馬豫劇隊」,於1953年隨國民政府由越南「富國島」遷台落地高雄左營,迄今已超過一甲子的歲月了,其藝術成就對臺灣傳統地方戲曲文化傳播貢獻良多,但因現今豫劇藝術研究者多以演員身段、工法與唱腔、音樂為主,在後台專業衣箱前輩們逐次凋零及退出市場,而後繼者又於學習過程中缺乏管道,過去在角色傳統妝扮造型上由於缺乏文字、圖片、圖像的保留及傳承,欲取得資料相當的困難,而且以前都是師徒制,都是以手把手口傳心授的教法,造成現今在傳統戲曲容妝造型上的資料取得相當缺乏,故研究者有

鑑於業界需求與傳承考量,擬訂與傳統戲曲造型有關議題之研究,目的在於可將實務借由文字、圖片的說明呈現,對於後輩及有興趣的學習者,能有所助益。

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

為了解決刀馬旦 李 玟的問題,作者方文山 這樣論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妳 在潑墨山水畫裡 妳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炊煙裊裊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 為遇見妳伏筆 ──〈青花瓷〉   東方的古老事物一直是方文山關注的焦點,包括古物、文化、歷史、建築等等,如此的興趣,深深反應在其創作的歌詞中。他與周杰倫合作的中國風歌曲,大受歡迎,開闢流行音樂新視角。而由於對古老中國懷有濃厚情懷,他甚至自己做了一座將近1公尺寬、2.5公尺長的長安城建築模型,一座方文山心目中的長安城。   正如《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名字所透露的,方文山再次以文字為載體,跟讀者分享他創

作時的思考脈絡,娓娓說明他為什麼用了甲字而不用乙字,不同的用字會引發出何種意境與心情;而一首絕妙好詞又是如何構思產生;該怎麼用最少的文字,傳遞出最大的意義,讓最濃厚的情感共鳴,穿透每個人的心。   除此之外,在情意綿綿、豪氣萬千或俏皮灑脫的字裡行間,還穿插他手作的長安城建築群精緻圖片,宛若身歷實境。建議你不妨好整以暇泡杯茶,在氤氳飄渺中,讓方文山的一單字、一首詞、一幅畫,帶你進入古風悠悠的世界。 作者簡介 方文山   擅長拆解語言使用的慣性,重新澆灌文字重量,賦予其新的意義,紡織出新的質地,建構後現代新詞風。其創作的詞中充滿強烈的畫面感、濃郁的東方風,是華語歌壇「音樂文學」的創作才子,更是各種

音樂獎項的常客。方文山獨樹一幟的文字,促發了音樂創作另類革命,歌詞在他筆下,不再是單純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種文學現象。另外,其從職業背景歌詞韻腳中所衍生的「素顏韻腳詩」,則無疑是一股辨識度極高、旗幟鮮明的新興新詩流派! 獲獎紀錄∕台灣地區●曾連續八次入圍台灣第十二到十九屆金曲獎最佳作詞獎,並在第十三屆同一屆入圍三首作品,最終以《威廉古堡》榮獲該年度最佳作詞人獎。其入圍作品如下:娘子、上海一九四三、愛在西元前、爺爺泡的茶、東風破、止戰之殤、髮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等。●榮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89.90.92.94.95等年度十大單曲作詞獎,其入圍作品如下:印地安老斑鳩、威廉古堡、東風破、牡丹江、菊花

台等。●2006年Hito流行音樂獎最佳作詞人獎──《夜曲》●第42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主題曲入圍──《飄移》●第44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主題曲獎──《不能說的秘密》 【自序】何謂中國風歌詞──從編曲、旋律、唱腔與詞意去解讀 壹、歌詞裡的中國風 1.《花戀蝶》 由《花戀蝶》漫談中國風創作 2.《小小》 當愛情來臨時,每個人的心裡都住了一個人 3.《東風破》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4.《牡丹江》 牡丹江,一個視覺上的美滿 5.《千年之戀》 其實能穿梭千年的,也就只有文章! 6.《菊花台》 菊花已殘,兩鬢已霜 菊花台之白話散文 7.《娘子》 我說店小二,三兩銀夠不夠!? 8.《敦煌》 敦

煌,一個光聽名字就具有歷史感的地方 9.《髮如雪》 那一年,我們在長安 10.《青花瓷》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 11.《茶湯》 茶湯,迴盪在大年夜裡的歌聲 12.《胡同裡有隻貓》 憧憬中的北京胡同 13.《上海一九四三》 一九四三,一個充滿魅力的年代! 14.《爺爺泡的茶》 由茶道漫談日本文化 15. 《周大俠》 一邊寫中國風,一邊搞笑中 貳、素顏韻腳詩裡的中國風 1. 燈下 2. 潑墨山水 3. 心事 4. 腦前葉的某些記憶層 5. 英雄塚 【附錄】 中國風歌詞獲獎與入圍紀錄 中國風歌詞創作年表 自序 何謂中國風歌曲──從編曲、旋律、唱腔與詞意去解讀   何謂「中國風歌曲」!

?如單純縮小範圍僅討論歌詞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詞意內容仿古典詩詞的創作。但一般對「中國風歌曲」的認知還包括作曲部分,因此,若將「中國風歌曲」做較為「廣義解釋」的話,則是曲風為中國小調或傳統五聲音階的創作,或編曲上加入中國傳統樂器,如琵琶、月琴、古箏、二胡、橫笛、洞簫等,以及歌詞間夾雜著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語,如拱橋、月下、唐裝、繡花鞋、燈蕊、蹙眉、紅顏等。只要在詞曲中加了這些元素,不論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為何,均可視同為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嚴格說起來,流行音樂市場上的「中國風歌曲」,並不是一種音樂曲風,它不具備可準確被歸類的格式,不同於那些我們所熟知的音樂類型,如節奏藍調、靈魂樂、鄉村音樂、爵

士、嘻哈、搖滾、新世紀或福音歌曲等,因為它不像上述的音樂是以旋律的節奏、拍子的速度、和弦的變化、音域的寬廣,以及特定音符的使用,甚至有固定的作曲模式等等來做為判別曲風的依據。換句話說,就是以彈奏音樂的方式來做為主要的分類標準。所有被歸類的「曲風」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種「作曲的風格」,從來沒有一種音樂類型是以歌詞的涵義來分類,但這裡被討論的「中國風歌曲」卻有這種傾向。「中國風歌曲」雖然無法定義為一種特定的曲風(因為它可以用節奏藍調的曲風來演唱,也可以用搖滾的方式來呈現),但只要詞、曲、編曲等有符合我剛所說的「廣義解釋」,即可稱之為「中國風歌曲」。其實一般消費者的認知也是如此,譬如我與杰倫所創作的歌曲

《娘子》,其曲風為節奏偏快的R&B歌曲,旋律上一點也不「中國風」,但因歌詞上的用語類古詩詞化(如「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因此被大多數人歸屬為所謂的「中國風歌曲」。近幾年來內地消費市場崛起,帶動了華語音樂的多樣發展,海內外有很多優秀的歌手相繼投入中國風的創作,也因此,中國風已然成為華語流行樂壇上一種可被辨識與歸類的「風格」,甚至蔚為流行!   至於「中國風歌曲」是何時開始被人所創作?或由誰率先帶領傳唱起的?我個人以為在台灣地區所謂的「中國風歌曲」,早期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首推一九七三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余光中的詩譜成曲的《鄉愁四韻》,該

歌曲中大量出現如「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等緬懷內地風光與古詩詞較常出現之場景語彙。這時期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內容多數為因政治因素之隔閡而衍生出緬懷故土的詞意(如《唐山子民》:身上流的血,點滴是炎黃,靠這血濃水,天涯薪相傳,唐山的子民,啊 ~ 唐山的榮光,陽光照耀處,啊 ~ 血脈永流長)。此後,隨之孕育而出的校園民歌運動方興未艾,人材濟濟,在民歌中有相當一部分就具備了「廣義解釋」定義下的「中國風歌曲」(主要為歌詞部分),如李建復的《龍的傳人》,王夢麟的《古國今昔》,黃大成的《唐山子民》,以及施孝榮的《赤壁賦》、《易水寒》、《俠客》、《中華之愛》等,還有較後期費玉清的《夢駝鈴》與文章的《

古月照今塵》等,這些都可算是早期具備「中國風歌曲」元素的創作。不過,這裡必須特別釐清的是,這些校園民歌中的「中國風歌曲」與現今華語流行樂壇所盛行的「中國風歌曲」並無直接承襲的關聯,也就是說目前此波「中國風歌曲」的流行並不是這些校園民歌的延續。   如果將視野放至全球華語流行樂壇上來討論,那麼「中國風歌曲」到底是何時被歸類成一種「風格」?又是由何人率先開始創作呢?關於這些問題我們暫且先擱置,容我先介紹二首經典的「中國風歌曲」創作,一是一九九○年由黃霑填詞的《笑傲江湖》電影主題曲《蒼海一聲笑》,它由中國傳統樂器伴奏,豪氣干雲、瀟灑多情;另一個則是一九九二年陳昇《別讓我哭》專輯裡那首有京劇女聲的唱腔

、詞曲非常經典且令人驚豔的《One Night In 北京》。這二首歌當然是「廣義解釋」下的「中國風歌曲」(如《蒼海一聲笑》裡唱道: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沈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甚至由於配樂(古樂器)與唱腔(京劇),顯得血統更加純正,但它們的出現與發表並未引領或造就一波類似曲風的流行。提出這二首詞,旨在說明華語流行音樂一直以來都有所謂「中國風歌曲」的優秀作品出現。也因此,關於「中國風歌曲」的創始者是誰,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也有所爭議,因為早期很多港台地區古裝連續劇的主題曲,不管是曲風或詞意也都是「廣義解釋」下的「中國風歌曲」。但如果我們縮小範圍僅僅討論近年來屢

屢被媒體所關注、甚至為文討論的「中國風歌曲」,也就是詞曲的主要特色為中西合璧,大體上而言為西式的音樂曲風融合仿古詩詞的中式詞意,有些則再加上傳統古樂器的編曲,那麼在此我只能內舉不避親說,這波「中國風歌曲」的創始者就是周杰倫,或者說是由周杰倫將其發揚光大,開始引起討論與受人矚目。二○○○年杰倫首張同名專輯裡的那首《娘子》,可謂是近年來媒體所討論的「中國風歌曲」之濫觴。但當初我們並非有意經營這種所謂的中國風,《娘子》的創作真可謂是無心插柳之舉,是因為後來市場上給予我們正面的肯定,相當程度鼓舞了我們的創作,才開始刻意維持著每張專輯必有的「中國風歌曲」(如上海一九四三、雙截棍、龍拳、爺爺泡的茶、東風破

、雙刀、亂舞春秋、髮如雪、霍元甲、千里之外、本草綱目、菊花台、黃金甲、青花瓷、無雙等)。其實我跟杰倫第一首「中國風歌曲」的創作應該是一九九九年溫嵐的《胡同裡有隻貓》,但這首歌因為傳唱度不高,鮮為人知。真正被人注意而引起討論的當然非《娘子》莫屬,因為「流行」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影響力與能見度才能造就流行,我們的創作因為杰倫首張專輯大賣,提供《娘子》這首歌一個絕佳與強勢的曝光平台。或者也可以說是我們的運氣很好,正好趕上了內地流行音樂市場成熟的時代,否則如果沒有廣大的內地市場支撐,我想「中國風歌曲」在台灣樂壇勢必不會受到如此大的重視與迴響。   這些現今媒體眼中「廣義解釋」定義下的「中國風歌曲」創作,

相對於校園民歌時期的作品,曲風上更形豐富與多變,有搖滾元素如信樂團的《千年之戀》;有嘻哈曲風如麻吉的《我愛周星星》;有節奏藍調如陶吉吉的《Susan說》等,其他的代表性作品還有吳克群的《老子說》、《將軍令》,S.H.E的《長相思》、《十面埋伏》、《中國話》,Tank的《三國戀》,林俊傑的《曹操》、《江南》,伊能靜的《念奴嬌》,王力宏的《竹林深處》、《在梅邊》、《花田錯》,羅志祥的《歲堤春曉》,杜德偉的《紅轎子》,南拳媽媽的《牡丹江》、《花戀蝶》,李玟的《刀馬旦》,范逸臣的《醉青樓》等等,真可謂族繁不及備載。這些都還僅只是台灣歌手所演唱的曲目,尚未包括內地與港澳地區的歌手(如內地胡彥斌的《紅顏》

、《葬英雄》、《訣別詩》、《瀟湘雨》等等)。這股中國風的流行浪潮,據我個人的觀察,短時間內並不會那麼快退燒。因為就歌手專輯企畫包裝而言,「中國風歌曲」因主題概念明確清楚,MV內容拍攝起來很具畫面感與故事性,設定的主軸很容易聚焦,也因此常被拿來當主打歌。再加上在商業演出與個人演唱會上「中國風歌曲」編舞時有視覺重點,特色容易突出,在媒體報導與分析上也比較有話題性。所以在歌手專輯內放上一、二首具代表性的「中國風歌曲」,唱片公司一般而言都樂觀其成。這股「中國風歌曲」的流行熱潮,可以預期將會隨著大中華地區整體音樂環境的成熟,持續在華語樂壇上引領風騷好幾年。   最後,附帶一提與主旨無關的內文。我想我可能

是天生就對古老的中華文化懷有濃郁化不開的思古情懷,東方古老神秘的傳說與豐富悠久的歷史文物,一直以來都是我所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歷史古蹟,因為那些歷經天災人禍還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倖免下來的建築,對我個人而言具備了致命的吸引力,彷彿靠近它,就跟歷史做了某種神秘的聯結。因為孕育它們的朝代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這些建築倖存下來,提供給後人一個歷史的想像空間。試想,它們淋過唐代的雨,吹過漢朝的風,見證過我們所無法經歷的歷史事件,這些是何等迷人的一種想像啊!正因為對歷史古蹟如此感興趣,我自己甚至製做了一座將近一公尺寬、二公尺半長的長安城模型。這是一座屬於我自己夢幻中的長安城(因為尺寸與構造都與真正的長安城不同)。

這本《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書裡面的圖片即為我這座長安城內外不同角度的照片。這長安城內的建築都是我所收集到的一些古代民居的模型,但那些小模型屋當初並不是為了組裝城池而生產的,它們原本的用途是水族箱裡與盆栽上的擺飾物。那些房屋模型都是我從不同地方零星搜購來的,有從網路上郵購,也有來自台北建國花市,甚至有些是我自己大老遠跑到鶯歌的陶瓷街去尋寶而來的。這座長安城內的很多建物,如主要的城牆與城門,其實都是自己與朋友們後期加工製成的,還有很多的細節布置諸如旗幟、地磚、植栽、牌坊、店招等等,也都是自己親自動手做,因為市場供需問題,這些東西外面根本就買不到,不會有人開二、三十個不同形式的模具生產

這些仿古的小模型屋。總之這座規模宏大、井然有序的長安城是我與朋友們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打造來的,我想它應該也是海內外的華人模型界裡極其罕見的、獨一無二的「中國風城池」吧! 方文山 2008.04.15 台北?出版社 小 小回憶像個說書的人 用充滿鄉音的口吻跳過水坑 繞過小村 等相遇的緣份你用泥巴捏一座城 說將來要娶我進門轉多少身 過幾次門 虛擲青春小小的誓言還不穩 小小的淚水還在撐 稚嫩的唇 在說離分我的心裡從此住了一個人 曾經模樣小小的我們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 為戲入迷我也一路跟我在找那個故事裡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你在樹下小小的打盹 小

小的我傻傻等回憶像個說書的人 用充滿鄉音的口吻跳過水坑 繞過小村 等相遇的緣份你用泥巴捏一座城 說將來要娶我進門轉多少身 過幾次門 虛擲青春小小的感動雨紛紛 小小的彆扭惹人疼 小小的人 還不會吻我的心裡從此住了一個人 曾經模樣小小的我們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 為戲入迷我也一路跟我在找那個故事裡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你在樹下小小的打盹 小小的我傻傻等我的心裡從此住了一個人 曾經模樣小小的我們當初學人說愛唸劇本 缺牙的你發音卻不準我在找那個故事裡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小小的手牽小小的人 守著小小的永恆【當愛情來臨時,每個人的心裡都住了一個人】童年總是特別令人回憶與珍惜,因為當時並沒有後來那麼多的煩

惱,那麼多的人情世故,那麼多的欲望,那時的快樂是直接的,沒有那麼多的附加條件。「回憶像個說書的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跳過水坑,繞過小村,等相遇的緣份。」……這首歌當初EEG唱片的漢群老師就已要求寫偏向中國風特色的歌詞,但其他如方向、主題,內容等則不限制,也因此,發揮的空間相對而言比較大。我寫歌通常都是先有曲再填詞,一般唱片公司也都是如此,先有曲再有詞,所以作詞也叫填詞。在我反覆聆聽旋律幾遍後,就已在心中勾勒出一幅青梅竹馬的故事畫面,並且幾經醞釀構思出副歌的第一句「我的心裡從此住了一個人,曾經模樣小小的我們。」再以這句話為主概念,開始延伸其他的歌詞內容。接下來的過程還蠻順利的。我用了諸如泥巴、板

凳,缺牙等很童稚畫面的字眼去加強青梅竹馬的概念,還有將歌名《小小》這形容詞疊字重複使用:「小小的感動雨紛紛,小小的彆扭惹人疼,小小的人,還不會吻……小小的手牽小小的人,守著小小的永恆。」我自己還做了一個小小的統計,這首《小小》的歌詞中,一連唱了十七次「小小」,想讓人不記住都很難,一路寫下來自己都覺得很可愛!童年總是特別令人回憶與珍惜,因為當時並沒有後來那麼多的煩惱,那麼多的人情世故,那麼多的欲望,那時的快樂是直接的,沒有那麼多的附加條件。一段遙遠的歲月,像泛黃的照片一樣,一些小懷舊,一些對逝去歲月的小感傷。這首《小小》的曲風為略帶哀傷的中國小調,不過小調歌曲因為音階的關係,旋律上本來就比較不容

易快樂起來。在後製混音時歌手的Vocal被調得比較高,聲音相較下很清楚。其實仔細聆聽,這首略帶愁緒的旋律,由容祖兒收放自如的嗓音詮釋起來,並不會顯得太過悲傷。《小小》這首詞描述青梅竹馬的愛情,在小小的甜蜜中也有著小小的憂傷。當愛情來臨時,每個人的心裡都住了一個人。因為當你徹底迷戀上一個人時,心裡會滿滿的再也容不下其他人,那種強烈的占有欲也只有熱戀的人才能感受。因為愛,你會無端的發笑,你可能剛好想起他(她)某個可愛的動作;因為愛,你會有所期待,期待一個周末假日的到來;也因為愛,對方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一份對方做的小點心,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個親手寫的小卡片,都會讓子你不由自主會心一笑,感覺自己被關心

被需要。還有只有你們彼此才懂的笑點,那種外人無法意會的默契,無從分享的喜悅,這一切全都是因為「你的心裡住了一個人」……「我的心裡從此住了一個人,曾經模樣小小的我們,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為戲入迷我也一路跟。」

臺灣豫劇人才培育之研究

為了解決刀馬旦 李 玟的問題,作者蕭雅玲 這樣論述:

摘 要 1949年因戰爭緣故,豫劇隨著國軍來到臺灣,為了慰藉部隊戰士、提升人民士氣,陸續成立軍中(陸、海、空)劇隊(團)執行演出,初期由各劇團自行招收學生訓練,本論文旨在整理出豫劇在臺灣其概況與沿革,論述豫劇在不同時期的教育模式,並再探討豫劇人才培育問題,進而述論豫劇人才傳承現況。  「臺灣豫劇團」歷經軍中時期、教育部時期到文化部 (含前身文建會) 時期,豫劇在不同時空環境下的人才培育方法與師資數量,兩岸開放交流後對臺灣豫劇演員的表演形態上的影響,運用深度訪談劇團演員、及直接參與教學和觀察,針對學生來源、師資缺乏、劇本缺失與未來方向分析。  豫劇在臺六十五年來,歷經各個建制階段,培育出

不少學生,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為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海玲,後又以「宏揚中原文化、傳承豫曲新聲」為字輩期別,共招收了九期的學生,直至2004年7月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停招豫劇組學生為止。 雖然臺灣已無豫劇專科的學校教育,然「臺灣豫劇團」卻仍在公部門存留下來,為了劇團的持續經營,除了要培育新進豫劇人才,也肩負起南臺灣傳統戲曲人才訓練的重任,培育的方法與課程安排是主要的關鍵,吸收其他劇種人才(如︰京劇、歌仔戲、客家戲)進行嫁接方式,再行培育訓練,藉此論文研究紀錄豫劇人才的教育養成,提升「臺灣豫劇團」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