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國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內戰國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LawrenceFreedman寫的 戰略大歷史:戰略是人類永恆的遊戲規則,懂戰略,你就能理解世界、定位他人,掌握自己的優勢 和林賢治的 一個人的魯迅系列 魯迅的最后十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目前還有哪些國家在打仗現在世界都有哪些國家在打仗?也說明:阿富汗,**在答和塔利班在作戰,另外巴基斯坦以在圍剿其境內的塔利班! 目前,緬甸在內戰! 非洲:索馬利亞內戰。 剛果:**軍對東部圖西族地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業周刊 和廣西師範大學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倪仲俊所指導 莊明庭的 轉變為中國國際商銀:中國銀行的遷臺、復業與改制及其政策意義 (2020),提出內戰國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國共內戰、國家行局、反攻大陸、華僑。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西班牙語文學系 法耶郎所指導 陳意如的 軍閥與軍國主義對於中美洲政治之影響概述 (2012),提出因為有 軍閥、軍國主義、中美洲、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內戰國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敘利亞內戰問題之啓示:一個失敗國家的形成與外溢危機則補充:2011年3月爆發的敘利亞武裝衝突,初始僅為民眾對阿塞德政權不滿的街頭示威,後來逐漸演變為動搖國本的內戰,除政府軍與叛軍間的對抗,不同武裝團體間的衝突情勢亦日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戰國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略大歷史:戰略是人類永恆的遊戲規則,懂戰略,你就能理解世界、定位他人,掌握自己的優勢

為了解決內戰國家的問題,作者LawrenceFreedman 這樣論述:

★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自人類文明以來,從戰場、政界、商場、人生選擇… 人人都需要擬定戰略,因為戰略無所不在     戰略領域最知名學者×最宏大著作   首度引進繁中版   勞倫斯‧佛里德曼展現他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級戰略思想先驅,他認為與權力平衡相比,戰略更是源自形勢的核心藝術。──哈佛教授約瑟夫•奈伊   戰略並非專為面臨生死抉擇、成敗決斷的王侯將相所獨有,更多的世間事物都少不了它。當在實現中,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遭遇障礙,或者需要判斷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順序,戰略就不可或缺。   在商業領域,企業CEO負責公司的整體戰略(商業領域通常稱「策略」),其下的採購、市場、人力資源等部門則

各有各的策略。醫生需要臨床的策略,律師有起訴的策略,社工人員則得提供諮詢服務的策略。至於個人,不管是職涯發展、購屋、納稅,也都需要具體的策略來協助。事實上,在當今世界,只要是人類活動,哪怕再微小、再普通,都要懂策略。   戰略思想家勞倫斯‧佛里德曼在《戰略大歷史》中,以時代為經,戰略思想為緯,從聖經、古代希臘神話、孫子和馬基雅利身上,找尋戰略的起源,以極富吸引力和洞察力的描述,分五層次分析戰略嵌入人類生活的進程。   在「武力的戰略」,他引領讀者爬梳了從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戰略思想大師約米尼、賽局理論專家謝林的核武戰略,直至新軍事革命時期的資訊戰。在「底層的戰略」,他對政治戰略展開分析,從

馬克思對政治的革命性分析入手、到主張非暴力的甘地,直至美國總統雷根、歐巴馬的競選策略。在「上層的戰略」,對商業策略展開了全面性歷史敘事,二次大戰後,經濟領域成為各國競爭要地,經濟學的策略論述也成為當世顯學,佛里德曼在此介紹了泰勒、斯隆、彼得‧杜拉克、麥可‧波特等關鍵人物,以及蘭德公司、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等機構在決策科學化的角色。在最後一部分「戰略理論」,講述了當代社會科學正在重塑我們對戰略概念的理解。在本書你可以學到:   ●為什麼孫子說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最偉大的戰略家必須是詭詐大師,有時可以在敵國君臣之間製造分裂,有時也可以挑撥敵國與盟友的關係,使它們相互猜疑而彼此

疏遠,這樣就能讓它們中計。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為什麼說領導人必須是狐狸、又是獅子?   生存是最高目的,像狐狸一樣狡猾,才能認識陷阱;像獅子一樣有力,才能驚駭敵人。   ●克勞塞維茨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指什麼?   兩國的敵對狀況若不能經由外交談判獲得解決,最終只有訴諸戰爭,戰爭本身是一種對策。換言之,戰爭目標選擇仍應以達成戰爭目的為考量。   ●甘地與金恩的非暴力戰略為什麼有效果?   當全世界都充斥著暴力和動亂,非暴力訴求占領道德制高點,遊行、罷工和抵制等群眾運動操作成功,讓對手難以招架。   ●二十一世紀的非正規戰爭:資訊戰是怎麼打的?   恐怖分子、激進組織一般

不會發動正面進攻,而是會採取「蜂群戰術」,在一個由手機和網際網路連成一體的網路中,用不同方法、不同方向,以小集團的形式發起攻擊,讓政府對迅速發展的民意束手無策。   ●戰略為何在經濟管理領域被引用,甚至發揚光大?   戰後洛克菲勒(標準石油)、福特(福特汽車)、斯隆(通用汽車)等大企業,如同帝國般影響了勞動階級的生活態度和消費方式,高階管理者將戰爭所需的智謀和資源融入商業模型中。   ●商場如戰場!企業也講求策略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間的競爭即是經典案例。一旦企業成了彼此交戰的軍隊,就要思考如何克敵制勝。麥可‧波特、金偉燦等學者研究競爭策略以保持優勢。   「評估環境態勢、掌握敵人地

位、找出自身優勢」正是戰略的核心要務。尋訪不迷失方向、不陷入混亂的智慧,勞倫斯‧佛里德曼視野恢弘地概述了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戰略家與理論。遠在大衛以智計擊敗哥利亞,直至當代經濟領域中運用的賽局理論,這部宏大巨著總結了古往今來對戰略的反思,讀者能從中理解與評估古往今來戰場、政壇、商場、人生選擇的戰略良窳,並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做出精準判斷,採取更有效行動。   本書特色   1.戰略思想史上最宏觀之作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有系統、最宏觀的戰略理論史,從聖經故事、生物演化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包羅四千年史上事件、主題及諸位戰略思想家。是一本深具雄心、非凡浩大之作,宛如《人類大歷史》戰略版!   2

.大師領路,走一趟戰略巡遊之旅   作者以大師之眼,帶讀者俯瞰一遍戰略理論的演化與人類文明版圖的拓展。不止探討軍事面向,還全面統整及分析政治、社會階級、商業等策略,由起源、武力、底層、上層、理論,五層次分析,是全方位理解戰略的難得、也是唯一之作。   3.商場即戰場!戰略思考不可或缺   懂戰略,才會看大局、定目標,也能臨場應變。一部戰略史,見證諸多英雄以弱勝強,穩操勝算;帶讀者綜觀戰略思想內涵與典範流變,包含孫子兵法、君王論、戰爭論、管理策略、競爭策略……等重要理論內涵,每位想升級思維的商務人士,必修這堂戰略課。 好評推薦   約瑟夫•奈伊(哈佛大學教授、《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作者

)/馬克•斯托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球安全研究碩士學程主任/羅伯特•傑維斯、阿德萊•史蒂文生(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菲力浦•羅比特(《阿基里斯之盾:戰爭和平與歷史進程》作者)/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這是一部蘊含著驚人的視野、學識以及最重要的——智慧的著作。——《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權威之作……有淵博的學識和眾多的論點。——《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為專家撰寫的同時,仍然能為普通讀者所理解,這對於駕馭此類體裁來說是種難得的本事。正因為如此,他寫出了可以說是

迄今為止最棒的一本有關戰略的書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內戰國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 2002-JUN. 29 第二次延坪海戰 / 《延坪海戰》Northern Limit Line

(00:08:20) ▶ 1908-JUN. 30 通古斯大爆炸 /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00:29:29) ▶ 1998-JUL. 01 世界末日 / 《世界末日》Armageddon

(00:36:39) ▶ 626-JUL. 02 玄武門之變 / 《貞觀之治》The Rise of the Tang Empire

(01:17:56) ▶ 1863-JUL. 03 皮克特衝鋒 / 《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

(01:35:03) ▶ 1776-JUL. 04 美國獨立日 / 《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

(01:47:55) ▶ 1943-JUL. 05 庫斯克會戰 / 《我們的父輩》Generation War

(02:08:37)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6/29~07/05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1P1tQqDjPMU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qhcbh3in1xg0855k92di85u/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2002-JUN. 29 第二次延坪海戰 / 《延坪海戰》Northern Limit Line

2002年6月29日,由日韓合辦的世界盃足球賽中,南韓對上土耳其的季軍戰當日上午,兩艘北韓獵潛艦跨越北方分界線,隨即遭到兩艘南韓海軍艦艇攔截。雙方擦槍走火發生為時18分鐘的海上衝突,造成南韓軍6人死亡,18人負傷,一艘船艦沉沒。
.

▶ 1908-JUN. 30 通古斯大爆炸 /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17分,在今日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河附近上空發生巨大爆炸,影響範圍超過2150平方公里,推測等同1000枚廣島原子彈的威力。由於爆炸地點偏僻,20年後才開始有科學家做系統性調查;爆炸原因不明,普遍認為是隕石撞擊。
.


▶ 1998-JUL. 01 世界末日 / 《世界末日》Armageddon

由麥可貝所執導,金牌製作人 傑瑞布洛克海默監製,布魯斯威利、班艾佛列克、麗芙泰勒等人主演的科幻災難電影《世界末日》在美國首映;儘管評價褒貶不一,但本片票房表現創下亮眼成績,全球吸金5.53億美金,是1998年最賣座的電影。
.


▶ 626-JUL. 02 玄武門之變 / 《貞觀之治》The Rise of the Tang Empire

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朝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玄武門率眾發動政變;李世民親手殺害了長兄,同時也是王儲的東宮太子 李建成,以及四弟齊王 李元吉,迫使父親立自己為儲君,掌握京師兵權,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王室政變之一。
.


▶ 1863-JUL. 03 皮克特衝鋒 / 《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1863年7月1日在賓州蓋茲堡發生的「蓋茲堡之役」則是死傷最多的血腥戰鬥。「皮克特衝鋒」是蓋茲堡戰役的最後一天,南方邦聯軍 羅伯特李將軍向北方聯邦軍發動的大規模突襲,不到一小時的衝鋒,最終以5萬人傷亡的失敗作結。
.


▶ 1776-JUL. 04 美國獨立日 / 《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

由約翰亞當斯、班傑明富蘭克林、湯瑪斯傑佛遜、羅伯特李文斯頓、以及羅傑謝爾曼五人起草的《獨立宣言》,正式在大陸會議上由56位代表共同簽屬,宣告著北美十三殖民地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的合法正當性,也為日後的《美國憲法》打下基礎。
.


▶ 1943-JUL. 05 庫斯克會戰 / 《我們的父輩》Generation War

庫斯克會戰爆發於1943年7月上旬,是德蘇戰爭 / 東方戰線在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取得決定性勝利反攻後,德軍進行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攻擊。德軍近三千輛戰車對上蘇軍五千輛戰車,在庫斯克遼闊的草原上,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裝甲車會戰。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轉變為中國國際商銀:中國銀行的遷臺、復業與改制及其政策意義

為了解決內戰國家的問題,作者莊明庭 這樣論述: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失利,自此之後,中國銀行分家,分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所管轄。中華民國政府將中國銀行總管理處遷到臺灣後,奉令暫不對外營業,其業務以海外分行為主。中國銀行的海外分行是國共之間必爭的目標,海外分行的所在國家若與中共建交,將導致該分行的資產可能會被中共接收,為了使資產不被中共取得,得藉由清理和撤離的方式,將資產安置於安全地點。後來中國銀行與其他的國家行局一併於1960年代初期復業,象徵著國家經濟的轉型,也意味著在未來反攻大陸的計畫裡,國家行局是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為避免日益險峻的國際關係影響中國銀行的海外分行,遂使其改名為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並改制為民營,以迴避可能到來的危機,保住對外貿易和聚集僑資的重要窗口。本文透過探討中國銀行轉變為中國國際商銀的過程,回顧臺灣的經濟發展,藉此窺探政府在國際上與中共的競爭情形。

一個人的魯迅系列 魯迅的最后十年

為了解決內戰國家的問題,作者林賢治 這樣論述:

魯迅的使命在於要使「黑暗的動物」現形,使「鐵屋子」里的人們無法昏睡和假寐,使大家看見事實的實在性,使真理自明。可以說,魯迅的全部努力,幾乎都在於揭示時代的真相。而林賢治作「一個人的魯迅」系列叢書,則在於發揚和傳承魯迅這一精神。他的筆墨重在描摹作為思想家的而非文學家的魯迅,更加突出了他是如何用一生來履行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天然使命,如何在其最后的十年與國民黨政府、左聯、新月社以及青年進行論戰,其中包含了他對各個派別的抨擊,對諸如專制、集權、書籍審查制度、人權、國家、民族等一系列理論的冷靜思考,以及他對知識分子價值體系的構建與申訴。 林賢治   當代著名學者和魯迅研究專家,著有散

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劄記》《自製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自選集《娜拉:出走或歸來》,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生十年》等。主編“20世紀外國文化名人書庫”“曼陀羅譯叢”“曼陀羅文叢”“流亡者之旅譯叢”“流亡者叢書”“世界散文叢編”、《散文與人》《讀書之旅》《記憶》等叢書、叢刊多種。選編《絕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魯迅檔案:人與神》等數十種。 引言 國民黨“一黨專政” 反文學:“革命文學” 自由與人權 書報審查制度 專制與改革 知識份子的內戰 國家、民族、統一問題" 引言 魯迅死於2

0世紀而活在21世紀。這是一個奇異的生命現象。然而,他並不像別的偉大人物那樣,帶給世間的唯是靜止於歷史的或一階段的炫目的光輝;與其說,他帶來的是“欣慰的紀念”、凱旋門、繽紛的花束,毋寧說是圍城的缺口、斷裂的盾、漫天無花的薔薇。作為現時代的一份精神遺產,它博大,沉重,燃燒般的富於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傷,痛楚,覺醒,甘於帶著流血的腳踵奮力前行。 1881年魯迅出生的年頭,正好臨近帝國的懸崖,是時間的斷裂帶。中國現代化,在民族的屈辱中蹣跚起步,許多陌生的事物,陸續出現在大隊蠕動著的辮子和小腳之間。隨著經濟的萌動,政治改革的一次嘗試——戊戌變法——旋起旋滅,蒙受血光之災。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橫亙在官員

、士子和百姓面前共同的問題。 漢學家費正清用“沿海中國”和“內陸中國”的概念,闡述中國近代的兩大傳統。魯迅的出生地,恰恰落在沿海中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城鎮:紹興。它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它是越王報仇雪恥的故地,又是新書報最早流布的地方。在它四周,毗連大小村落,具有明顯的邊緣色彩。 魯迅的大家庭過早敗落,對應於古老中國的命運,很有點同構的意味。由於祖父下獄事件的牽連,他曾經在鄉下度過一段短暫的“乞食者”生活。祖父被判“斬監候”,由最高統治者于頃刻間的“欽點”決定一個人的生與死,這是荒謬的,但在當時卻又是天經地義的。權力的這種不測之威,使他自小便為一種無法言說的焦慮、恥辱和仇恨所抓攫。父親的長期

臥病和後來的亡故,無疑加劇了他的精神創痛,而作為長男,又不得不從中擔當沉重的責任。家庭的兩次變故,把他無情地推落到社會底層;從小康而入困頓,終致自我放逐,遠走異鄉,“把靈魂賣給鬼子”。生活的巨大落差,構成了他日後反抗現存秩序的廣闊而深刻的背景。 可以說,魯迅來自傳統中國的黑暗的深部,來自現代的源頭,來自東西方文化衝突的第一波,來自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專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轉型的粗糙的摩擦面。魯迅及其時代的關係,就整個現代化進程來說,帶有某種“原型”性質。由於改革的緩慢,在一個長時段內,前前後後會產生許多彼此類似甚至雷同的事件;也就是說,在無限張開的現實當中,將仍然不斷遭逢以往的幽靈。這種“同

義反復”的東西,是最本質的東西。魯迅始終抓住這東西,對於這個前現代社會,則抓住其中的死結:“吃人。”所謂“吃人”,即作為個人的從生存到發展的各種權利,全然遭到剝奪;用馬克思對專制社會的概括,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然而,人們已經習慣于奴隸的非人的處境,麻木、苟且、逃避自由。對於現實,一是不敢正視,二是善於遺忘。魯迅所作的鬥爭,不但在於揭露黑暗的事實,還要暴露各種企圖掩飾黑暗的行為。可怕的是,這期間,除了官方的佈置,還有“同人”的合謀,以及民眾的參與。魯迅天生敏感,激烈,不能容忍有害的事物。他極力使司空見慣的東西陌生化,使隱蔽的東西公開化,使穩定均衡的東西極端化和尖銳化,總之,他

要使“黑暗的動物”現形,使“鐵屋子”裡的人們無法昏睡和假寐,使大家看見事實的實在性,使真理自明。魯迅的全部努力,幾乎都在於揭示時代的真相。所以,當我們重溫魯迅的文本時,就會詫異地發現:被揭露出來的一個又一個未曾改變——魯迅傾其一生都在促進其改變——的事實,已然包含了一種貓頭鷹式的洞見,猶如先知的預言。 我們是誰?人還是奴隸?我們是否具備自由的意志和權利? 魯迅的存在,對於活著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這不僅僅因為他揭露了為人們所不樂於接受的世界的真實,而且還在於他總是以一種與人們相悖的態度和方式對待這真實。無須鬥爭,或者簡直厭惡鬥爭,應當算得上是幸福的吧?可惜事實上並非如此,無視鬥爭的存

在,往往出於奴隸的自欺。魯迅終其一生,確實不曾背棄青年時期構築的“人國”烏托邦;但是在現實中,除了確信自己作為奴隸以至奴隸的奴隸的經驗,他懷疑一切。他把幾千年的“東方文明”等同於僵屍,不相信一直為統治編修的中國歷史,說是“家譜”,不相信正統意識形態控制下的霸權話語。那些故作激烈,“左”得可怕的革命者,也是他所憎惡的。他反對蒙昧主義,而對中國的學者又往往抱不信任的態度,大約在他看來,其中多是“假知識階級”,是喜歡給權勢者幫忙或幫閒的。對於底層階級,雖然一直是精神皈依的物件,卻同樣反對“迎合”,作“大眾的新幫閒”。他承認自己的“多疑”,而且為多疑作過辯護。然而,這絲毫無改於鬥爭的確定不移的目標。準

確一點說,魯迅的敵人,都不是迎面而來的,而是來自上層、背後、內部,來自周圍,帶有“圍剿”性質。所以,魯迅的鬥爭也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鬥爭,而是反叛、反抗、突圍。他反叛社會,反叛所在的階級,反叛集體,直至反叛自己。他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的每一個人,既被吃也曾吃人;而他自己,也幫助著排筵宴,做“醉蝦”的幫手。因此,他不斷地使自己從權力和罪惡中分裂出來,脫離出來,成為相對於權力系統的密集網路的一個活躍的反抗點。 自從為革命的夢境所放逐,魯迅選擇了上海作為鬥爭的最後一道壕塹。從20年代到30年代,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兄弟鬩于牆”,國共兩黨聯合破裂。中央集權制度經過長期鬆弛以後迅速收緊,年輕的

民國在一次大清洗中蛻變成為“一黨專政”的“党國”;隨著民族戰爭的臨近,專制與奴役在國家主權的庇護之下進一步合法化。作為反抗者,魯迅加盟了反對政府的爭取自由和人權的各種組織,其中包括“左聯”。然而,就在這組織內部,產生了新的權勢集團。魯迅從中意外地遭遇了“奴隸總管”,“自有一夥”的壓迫、孤立和打擊。對此,他曾使用“橫站”一詞,表達後來面臨的複雜而艱難的處境。正如自命不凡的才子所嘲笑的那樣,這時,他寫作的唯是不能進“藝術之宮”——自然也不能進“學術殿堂”——的雜文。僅從魯迅最後十年的雜文所取的材料,形式和風格的演變來看,鬥爭的情勢,顯然要比北京、廈門和廣州時期更為嚴峻而急迫。 這是一場絕望的抗戰

。那結果,魯迅不但不曾絲毫動搖党國,反而成了黨部呈請通緝之人;不但沒有奪過“工頭”的鞭子、“元帥”的軍棍,這樣的人物卻照樣掛帥,照樣“以鳴鞭為唯一業績”,他的幾個較親近的青年朋友,都是給“實際解決”了的。而且,還有不斷糾纏他的文痞、文氓、文探,種子綿綿不絕。魯迅一生傲然獨立,卻是遍體鱗傷,過早地耗盡了體內的全部燃料。鬥爭的無效性,不免使人們又多出另一種折磨,就是——魯迅的存在,其價值僅僅在於反抗本身嗎?

軍閥與軍國主義對於中美洲政治之影響概述

為了解決內戰國家的問題,作者陳意如 這樣論述:

因法國大革命以及美國獨立而啟發西班牙在中美洲的各個殖地,紛紛可望自主並脫離西班牙皇權的統治。在1821年獨立之後,保守派的宗教的過去殖民時期封建思想促進自由派的新統治者建立立憲政府的決心,彼此思想之間和政治權力上的鬥爭以及無數戰爭,使其民不聊生。獨立後在發展上,當時引進種植咖啡豆改變了生活模式,但也產生新型權力而演變成為日後的寡頭統治局勢。從各國的戰爭中,探討:軍閥、政治人物和軍方之間的政權輪替和如何操舵政治、軍國主義對於中美洲所造成的影響以及之後遺症。第一章探討中美洲整體獨立的原由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從啟蒙時代思想的改變對君權神授說産生質疑,並開始出現理性的思想探討。從經濟層面,舊歐洲大陸的

西班牙行政操控的失利以及歐陸內戰迫使中美洲各個殖地背負龐大債務。政治層面,西班牙卡洛斯三世所訂的波旁改革、1808年法國拿破崙侵略西班牙、1812年所簽訂的加的斯憲法被迫取消等種種以上原因加速各個殖地的獨立。過去殖地時期,宗教方面保守派雖保守封建,但教會的組織制度上比當時自由派統治制度來的有效率。從獨立之後至成立聯邦政府的過程,保守派以龐大資源和人脈於幕後操縱以及紛紛而起的自由派為首的政府兩者的間隙演變成為了政治爭權奪利開端。值得一提的是,在佛朗西斯柯•莫拉尚•魁薩達將軍在成功擺脫當時被保守勢力佔據的瓜地馬拉和墨西哥之後,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的各國代表在瓜地馬拉首

都瓜地馬拉城召開會議,議定國體。在會議中,主張聯邦制的自由派壓倒了主張單一制的保守派,決定成立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次年,莫拉尚將軍當選為新一任的中美洲總統。當政後,莫拉桑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並放逐與新政權不合作的人。第二章提到拉丁美洲保守派和自由派角色,各自所代表的思想意識衝突。從早期少數主導政權的保守派支持貿易限制、政教和一以及舊制度演變成對個人的忠誠度意識。自由派人主張實行改革貿易自由化,政教分離、人人平等、言論自由等,並放逐與新政權不願合作的神職人員。許多政客因為個人利益時常變換黨派。探討軍閥現象產生後之侍從主義的層次結構制度對拉丁美洲的影響,再來獨立之後無真正主導政權而各自有能力的軍閥

發展出的軍國主義手段在這不穩定的民間社會和經濟時期成為有能力解決事務的極權象徵。第三章探討中美洲的軍閥和軍國主義在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的發展以及影響。1821年獨立之後的烏托邦式憲法無真正治理國家,此時中美洲在政治上的空隙導致當時候西班牙殖地政府、軍事領袖們以及地方強權人士彼此之間的戰爭演變為國與國以及各國內的內戰。國家表面上以共和國方式統治,事實上是走向軍國主義和軍閥政權。但伴隨著民間社會的軍事化組織構成對於這新國家進行反思,這一些軍閥政權看似有能力提供整頓地區性的民間社會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