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華語教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兒童華語教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lliotAronson,TimothyD.Wilson,SamuelR.Sommers寫的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 和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Samuel R. Sommers的 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九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現代標準漢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也說明:現代標準漢語,亦稱新國音、國語、標準官話、標準漢語、華語,是一種漢語標準語與通用語,以北京官 ... 學科中,已被指定為“習官話”的教材,因“其文皆係京師語”,每星期應學習一次。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揚智 和揚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林振興所指導 賀廷羽的 鍵接圖教學策略對新加坡學齡前幼兒的識字成效 (2021),提出兒童華語教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鍵接圖教學策略、學齡前幼兒、漢字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楊裕貿所指導 洪美玉的 十二年國教課綱第一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句子教材之分析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十二年國教課綱、國語教科書、句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兒童華語教材的解答。

最後網站華語文教育研議 - 第 8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語系所的學生得知華語教學領域中各科目應包含的學習內容,作為學習的指引, ... 至於兒童、青少年華語教材,由於美國K-12中文教學指標的確立、兒童版HSK、兒童華語測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兒童華語教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

為了解決兒童華語教材的問題,作者ElliotAronson,TimothyD.Wilson,SamuelR.Sommers 這樣論述: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和Samuel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第十版除了更新參考文獻,也增添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材,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鍵接圖教學策略對新加坡學齡前幼兒的識字成效

為了解決兒童華語教材的問題,作者賀廷羽 這樣論述:

新加坡雙語政策實施多年,為得是讓新加坡國人能 擁有至少兩種與人溝通的語言, 就新加坡華人來說第一語言 即 為官方用語「英文」,第二語言即 為母語「華語」 並為此設立 許多 推廣華語的相關機構以及政策法令,並期望可將華語教學的年齡層向下扎根,從學齡前幼兒開始培養幼兒對於母語學習的興趣,並可以穩定華語學習的基礎,做好幼小銜接的 準備。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漢字鍵接圖教學策略對新加坡學齡前幼兒的識字成效,其研究對象共有17人,並將之分為兩組,實驗組以漢字鍵接圖動畫為主,並運用自編漢字鍵接圖教案融入至3-E 教學模式進行為期八周的實驗,對照組則以一般字卡為主,並運用一般3-E 教案進行教學,最後,對於漢

字鍵接圖教學的學習成果,並就形成性評量即為幼兒課堂上的作品以及兩組課後測驗、延宕測驗後之數值進行分析,並得到以下研究結果:一、 漢字鍵接圖教學策略作為教學教材可以提升實驗組幼兒之識字成效。二、 運用漢字鍵接圖教學策略為教學材料的課後測驗以及延宕測驗的結果皆優於對照組。三、 漢字鍵接圖教學策略放入3-E 教學模式之幼兒的學習成效可以圖像作品搭配文字的方式呈現。最後,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一為可將漢字鍵接圖融入至學齡前幼兒的華語教材,如線上教學教材、APP 開發等,二為可開發專以幼小銜接為主題之漢字鍵接圖教學課程。

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九版)

為了解決兒童華語教材的問題,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Samuel R. Sommers 這樣論述: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小故事」編排入每一章,把教材帶進生活,每則故事搭配真實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書強調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和當代研究平衡」(a balance of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全書涵蓋經典研究及其新近研究,讓學生看見社會心理學的演進與深度。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和新的共同作者Sam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

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   ☆新!第九版大幅更新了新近研究的參考文獻。新!每章開頭的學習目標帶領學生鳥瞰全文。新!每章的主要段落在結束時加上複習題,幫助學生更能掌握教材。章末摘要為整章提供簡潔速記的內容,幫助學生複習與準備考試。   作者簡介 Elliot Aronson   Elliot Aronso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2002年獲選20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之一,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名譽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二十年歷史中唯一獲得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及寫作貢獻獎這三項大獎的人。 Tim Wilson   Tim Wilson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目前擔任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內省、態度改變、自我知識、情感性預測的文章。他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資助。2001年他獲頒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傑出教學獎;2010年獲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傑出科學獎;2015年獲頒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心理科學獎。 Robin Akert   Robin Akert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主修心理學與社會學,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實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衛斯理學院,在教學生涯早期便得過Pinanski教學優異獎章。她的著作主要探討非語文溝通,最近獲得美國大學婦女協會的研究資助。她已經在衛斯理學院教了三十年的

社會心理學課程。 Sam Sommer   Sam Sommer在威廉斯學院取得學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教於麻州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系,研究主題涵蓋刻板印象、偏見、團體異質性,尤其特別關注這些現象在法律領域的運作。他在塔夫茨大學得過多項教學獎,包括Lerman-Neubauer傑出教學與論文指導獎、傑拉德・吉爾教授年度獎。 譯者簡介 余伯泉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曾專任於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長庚大學醫管系、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現任開南大學應華系(外籍生專班)暨研究所副教授、開南華語中心創立主任。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思想、心理學史與方法論、組織理論、漢字與羅馬拼音互動、對外兒童華語教材教法、兒童台語教材教法。 陳舜文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合聘於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學習與動機、心理學知識論,以及道德心理學等。 危芷芬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曾任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性別角色與性別議題。 余思賢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慕哲人社創社長,現任東吳大學社工

系兼任助理教授、浪人食堂創辦人。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集體行動心理學、浪人心理學。 李茂興   台灣大學土木系學士,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專業翻譯家。   Elliot Aronson i Tim Wilson ii Robin Akert iii Sam Sommers iv 原  序 v 譯  序 ix Chapter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3 情境的威力 10 解讀從何而來:人類基本動機 17 摘  要 25 測 驗 26 Chapter 2 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29 社會心理學:實徵科學 30 研究設計 3

4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疆界 53 社會心理學的倫理議題 57 摘  要 60 測  驗 61 Chapter 3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界 65 自動駕駛:低費力的思考形式 68 自動式思考的類型 78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89 控制式社會認知:高費力的思考形式 93 摘 要 102 測 驗 103 Chapter 4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瞭解別人 107 非口語溝通 110 第一印象:快速但持久 118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123 文化與社會知覺 140 摘 要 148 測 驗 149 Chapter 5 自我瞭解:在社會脈絡中認識自己 151 自我概念的起源和性質 1

53 經由內省認識自己 159 經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認識自己 166 從他人瞭解自己 177 自我控制:自我的掌控功能 183 印象整飾:世界是個舞台 186 自尊:我們如何感受自我 190 摘 要 195 測 驗 196 Chapter 6 為自己辯護的需求:減輕失調之得與失 199 認知失調理論 20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辯護 216 摘 要 236 測 驗 238 Chapter 7 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影響想法和感覺 241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243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250 態度如何改變? 255 廣告的威力 269 抵抗說服性訊息 280 摘 要 285 測 驗 286 Ch

apter 8 從眾:影響行為 289 從眾:發生的時機與理由 292 訊息式社會影響:知道何為「正確」的需求 295 規範式社會影響:被接納的需求 302 運用社會影響的策略 319 服從權威 328 摘 要 341 測 驗 342 Chapter 9 團體歷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345 什麼是團體? 346 團體中的個人行為 354 團體決策: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 364 衝突與合作 378 摘 要 388 測 驗 389 Chapter 10 人際吸引:從第一印象到親密關係 393 如何預測吸引力? 396 科技年代的人際連結 413 愛情與親密關係 418 結束親密關係

433 摘 要 438 測 驗 439 Chapter 1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4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43 個人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為何有些人更常助人? 452 利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何時人們會助人? 460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472 摘 要 477 測 驗 478 Chapter 12 攻擊:為何我們會傷害別人?能防範嗎? 481 攻擊是天生的?學習來的?可選擇的? 482 社會情境與攻擊 498 媒體暴力 506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513 摘 要 526 測 驗 528 Chapter 13 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531 定義偏見 5

33 偵測隱藏的偏見 548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553 導致偏見的原因 557 減少偏見 569 摘 要 581 測 驗 583 Chapter 14 運用社會心理學帶來改變:維持永續未來 585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589 運用社會心理學實現永續未來 593 快樂與永續生活風格 602 摘 要 608 測 驗 609 Chapter 15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611 壓力與人類健康 613 因應壓力 624 預防:促進健康行為 630 摘 要 633 測 驗 634 Chapter 16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637 目擊證人的證詞 639 陪審團:團體歷程的運作 653 摘 要 660

測 驗 661 專有名詞 663   譯序   本書第一作者E. Aronson是素享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亦是L. Festinger在史丹福大學指導的得意門生,平生致力於將實驗結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本書另三位作者也是實驗派社會心理學家,分別專攻不同領域。E. Aronson亦主編了三巨冊的《社會心理學經典論文集》,收羅了百年來對西方社會心理學具有重要貢獻的原始論文,這些經典論文均值得加以中譯,但實非民間所能推動。不過,立基於這三巨冊的經典論文所撰寫出來的教科書,卻是譯者特別挑選翻譯此書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主要獎項分為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寫作貢獻獎,E. Ar

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多年歷史中,唯一獲得三大獎的學者。E. Aronson雖然是實驗派學者,卻無實驗派的技術匠氣,反而深具社會思想,而且說故事能力很強。本書的特色是:“story-telling approach. Social Psychology is full of good stories.”,這是譯者挑選翻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台灣社會心理結構的基調是傳統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衝突混合,台灣人面臨巨大的社會心理斷層與不安,一邊是中國情境中心文化的糾纏拉扯,一邊是西方個人中心文化的「橫柴舉入灶」無可迴避,展現形式主義與無法安身立命。本書最新版不斷提醒讀者: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

不同文化例如集體主義會產生文化差異,並初步介紹「緣」、「人情」、「世故」等個人主義社會沒有的概念。閱讀本書可以啟發你發現台灣社會的有趣故事。但是本書還沒有加入台灣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例如英文版《華人心理學的基盤》(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Kwang-Kuo Hwang黃光國,2012)等,我們期盼本書未來加入更多台灣心理學豐盛且深入的研究成果,而非僅是簡單的介紹。 翻譯是一項知識移轉,讓台灣社會瞭解外來知識,講究信實暢達。翻譯也是一項眾志成城的工作,不講究單打獨鬥。本譯文的出版必須感謝多人的合作,但主要的翻譯理念與譯文由譯者自行負責。本書的文獻,

過去採用紙本印出,本版採用網路提供。專有名詞儘量沿用張春興與李美枝兩位教授過去的用語,有些部分則加以調整。 本《社會心理學》的中文版於1995年第一次由弘智出版(英文1994年版),1999年第二次由弘智出版(英文1997年版),2011年第三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0年第七版),2015年第四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3年第八版),2019年第五次由揚智出版(英文2016年第九版)。第一譯者於1995年出版時的理想,是期盼中文本能持續更新,與美國大學英文本同步,這個理想竟忽忽實踐二十三年,或許是台灣學術翻譯史的特例之一,感謝揚智葉忠賢先生的堅持。 本書五位主要譯者之一李茂興係台大工學院高材生,

政大企管所碩士,中英造詣甚佳,經本書第一譯者引介,大量貢獻於心理學與研究方法學術翻譯,卻在2011年揚智出版第七版前因故離世,令人惋惜。特為之紀念。本版新增社會心理學博士余思賢擔任譯者。除李茂興外,本書四位譯者均曾在台灣大學受業於國家講座教授黃光國門下。 本書譯文疏漏之處,尚祈見諒,並歡迎斧正。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謹誌 2018年12月

十二年國教課綱第一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句子教材之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兒童華語教材的問題,作者洪美玉 這樣論述:

句子是完整的表達單位,目前小學低年級國語教科書的句子採用「隨文識句」方式教學,本研究旨在分析國語教科書句子教材的內容,透過內容分析研究法,以基本句型、句型結構及語氣為分析工具,並以《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第一學習階段審定本教科書為研究樣本,探討教科書句子教學重點、分布情形及各版本差異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教學句分布情形 (一)各版本教學句數量差異大。 (二)各課教學句數量分布不均。 (三)教師手冊句子的教學使用詞性引導過於抽象。二、基本句型分布情形 (一)敘事句是國小低年級的國語教科書主要的基本句型。 (二)各版本五種基本句型均含括,但各冊分布不均。三、句型結構分布情形 (一

)康軒版、翰林版複句比例多於單句,南一單句多於複句。 (二)各版本句型結構以主謂句為大宗。 (三)各版本主謂句均以動詞謂語句占比最多。 (四)各版本複句以承接複句及並列複句比例最高。 (五)各版本之特殊句以把字句出現頻率最高。四、語氣分布情形:陳述句在三個版本中皆為占比最高。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對教育行政當局、教科書編輯、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