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桑妮,羅傑寫的 智慧財產法-爭點Combo list-2021律師.檢事官.各類考試(保成) 和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的 2025 農業關鍵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進口報關小百科】台灣進口報關篇也說明:快遞:以個人名義申報並且包裹價值低於2000台幣,所需手續較少,也較不容易產生稅金。 • 一般/正式:適合個人名義/公司行號使用,進口物品須加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志光教育保成數位出版 和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部所出版 。

義守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張寧所指導 許育銘的 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之問題建構與認知衝突分析 (2009),提出個人名義進口食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國牛肉、互動管理、社會判斷理論、問題建構、認知衝突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郭建中所指導 翁芷瑩的 境外公司在台商投資中國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8),提出因為有 境外公司、台商、移轉訂價、間接投資、節稅的重點而找出了 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能恩全護3 - 申請550元試用罐則補充:我同意本人的個人資料提供台灣雀巢股份 ...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六個月應純母乳哺餵,並盡可能的持續母乳餵養;不鼓勵非必要的採用瓶餵或添加其他食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個人名義進口食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智慧財產法-爭點Combo list-2021律師.檢事官.各類考試(保成)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問題,作者桑妮,羅傑 這樣論述:

  適用對象   準備智慧財產法相關考科之考生   使用功效   無限制   改版差異   1.新增相關重點文章。   2.針對著作權法、專利法等修訂法規及草案整理。 本書特色   智慧財產權法在國家考試及研究所試題範圍中,主要以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營業秘密法及公平交易法為主,又試題內容常以學說見解、智慧局、法院判決及座談會所探討之法律問題,作為基底;因此,本書除整理各年度國家考試及研究所試題常出現爭點外,並收錄近年智慧局及法院判決、座談會所探討之重要實務見解,以便考生快速綜覽智慧財產權法所涉及之爭點。  

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之問題建構與認知衝突分析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問題,作者許育銘 這樣論述:

開放美國牛肉之進口一直是各界所關心之議題,而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於2009年10月23日宣佈將大幅放寬美國牛肉之進口,引起各界之嘩然。造成各政黨、媒體與民眾反彈的原因在於此次所開放之品項包含了具有較高狂牛症風險的帶骨牛肉、內臟以及絞肉部分,人類食用這些部位之牛肉製品將可能感染目前無法醫治之新型庫賈氏病。也由於前述之原因,即使政府不斷強調將會嚴格審查進口之美國牛肉與其製品,但就目前之輿論與資訊皆顯示民眾對於此政策保持反對之態度,而我國立法院也於2010年01月05日三讀通過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限制美國牛肉之內臟與絞肉等高風險部位之進口。對於此公共政策之議題,本研究針對兩個部份進行研究分析,第一

部份為問題建構階段,本研究以互動管理會議將此議題釐清且進行問題之建構;第二部份為認知衝突分析階段,即以互動管理會議取得之成果,作為社會判斷理論之參考線索,進行問卷之分析並進行討論。在問題建構階段之結果方面,互動管理會議之參與者根據NGT過程選出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所可能牽涉之十二項重要問題,分別為「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不夠周延」、「進口美國牛肉使政府公信力受影響」、「政府各部會的指令與協調不夠完善」、「政府就此議題的談判不夠透明化」、「政府決策反覆」、「問題普遍被政治化」、「進口肉品可能受特定風險物質污染」、「會使台灣的國際信譽遭受質疑」、「民眾對政府的施政失去信任」、「一旦發生感染病症,消費者將無法

求償與舉證」、「資訊傳遞迅速,政府缺乏即時應變能力」、以及「國際貿易事件演變為政治鬥爭」。且根據ISM階段所產生之澄題結構圖所示,參與者認為造成其他問題惡化之根源為「進口肉品可能受特定風險物質污染」以及「政府就此議題的談判不夠透明化」兩項問題,而此兩項問題也是政府機關制定政策時應該優先考量之問題。而在認知衝突分析階段之結果方面,根據社會判斷理論之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對於「進口肉品受特定風險污染之可能性」、「政府與民眾溝通不足之程度」、「台灣國際信譽遭受質疑之程度」、「問題被政治化之程度」此四項線索中,無論是一般民眾、公部門、醫學專家、餐飲業者以及非營利組織等群體,皆最為重視「進口肉品受特定風險污

染之可能性」,此結果也與互動管理之會議結果相符。除此之外,在受測者函數圖形分析方面,所有群體之當事人皆認為此四項線索與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之反對程度為正相關,亦即當此四項線索之嚴重程度越高時,民眾越反對開放美國牛肉之進口,而這也說明了民眾對於這些線索皆具有一定之重視程度。

2025 農業關鍵字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問題,作者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 這樣論述:

  本書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庫——21世紀政策研究所主導的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的研究成果結晶。學者群將原本的報告的內容加以修正增補,再由講談社的現代新書系列出版成書。書中具體且翔實地探討了5年甚至10年後的日本農業樣貌。   長期仰賴農政單位、農協主導的日本農業,目前正逐漸脫胎換骨,農企業也陸續地在日本各地出現。研究會除了走訪日本國內各地實際發展「新型態農業」的農企業,實際走訪荷蘭及丹麥等農業出口大國,針對日本農業的未來,進行了多方的考察與評估。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群從農業政策及現行制度的觀點出發,勾勒出日本未來應邁向的「新型態農業」樣貌。   

在少子高齡化趨勢急速深化之下,日本的經濟、社會都面臨了重大的變革,農業也不例外。日本國內飲食相關的市場需求前景看淡,農家因高齡化而無法再從事農務,農地則出現了廢耕地增加,或變更為住宅及太陽能發電用地的情況。這些現象,讓日本農業看似步步邁向夕陽產業,但其實它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本書就以這些變革的萌芽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該如何茁壯成實力堅強的農業出口大國。   增田寬也的《地方消滅》裡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日本農業後繼無人。   臺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國家發展

委員會推估,2025年臺灣人口達高峰後,成長曲線就會反轉下滑。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臺灣農業、農村、農民會帶來嚴峻挑戰。   「2025年,是臺灣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轉型成功,臺灣農村將有望像歐洲適宜人居;轉型失敗,可能步上落後國家處境,基礎建設崩壞,垃圾與廢棄物橫流。因此,每一步都得謹慎踏穩。   「社會5.0」概念,將發展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環境與能源等社會課題,農業亦如是。農業隨附在新科技身邊,將華麗變臉,成為全新型態的明星產業。 本書特色   ‧一群關心日本農業學者,針對日本農業經過多年現地採訪所發

表的論文集結。是關切農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臺灣的主客觀因素都與日本相仿,近年來一樣也受到人口萎縮與國際自由貿易的衝擊,臺灣農業與日本一樣仍有機會。本書即在探究「機會在哪?」   ‧「從心態到政策都要大刀闊斧地改變」,這是作者群的結論,日本經驗則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本書也收錄專章來討論臺灣農業目前的困境,缺工、極端氣候、人口結構改變已經出現在臺灣。   作者簡介 大泉一貫   1949年生,宮城大學榮譽教授、農業經營管理學者,著有《充滿希望的日本農業論》(希望の日本農業論)等書。 本間正義   1951年生,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農業經濟學者,著有

《現代日本農業的政策形成過程》(現代日本農業の政策過程)等。 森川博之   1965年生,東京大學尖端科技研究中心教授,資訊網絡專家。 山下一仁   1955年生,佳能全球策略研究所研究主幹,農業政策分析專家,著有《是誰摧毀了日本農業?》(日本の農業を破壊したのは誰か)等書。 八田達夫   1943年生,亞洲成長研究所所長,經濟同友會政策分析中心所長,經濟學者,著有《日本的農林水產業》(日本の農林水産業)等書。 青山浩子   農業媒體工作者,著有《打造強而有力的農業》(強い農業をつくる)等書。 編者簡介 21世紀政策研究所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

庫。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   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經營管理等領域之口、筆譯。   興趣是在日本渡假務農。   譯稿指教:[email protected]   1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日本究竟欠缺什麼? 國土狹小一樣能成為「農業大國」 農業國家的三種類型 「食」與「農」已是密不可分的融合產業 批發市場消失的荷蘭 從「容易種植」到「市場需要」 資訊化是運銷革命的必備條件 丹麥的市場導向農業 最佳品類策略 以「產業聚落」推動農業革命 資訊產業化的園藝 支持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的「知識樞紐」 阻礙日本農業發展的因素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與歐洲大相逕庭的日本農協 必須擴增大型農家的理由 法國透過離農政策推動結構改革 日本農業應先以何為目標? 2 自由貿易是良機 國產品與進口品至少還能分庭抗禮的理由 「川普衝擊」殺死了自由貿易? 日本的農業並不弱 國產米和進口米,價差其實並不如關稅數字 日本米的價格約為美國米的2倍 即使零關稅,還是有農家能與外國米抗衡 不必「插秧」的劃時代技術 用ICT來管理整合後的農地 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小麥,有機會反敗為勝 足與世界抗衡的牛肉 養豬業也能自力救濟開創活路 酪農與乳製品面臨運銷模式重整 競爭力薄弱的甜味作物 確立「中級品牌」是農業起飛的關鍵 物力、人力、技術的整套外銷 將日本農業塑造成亞洲農業

的典範 3 數位農業的時代 用大數據和雲端技術改變農業 數位農業的時代 運用數據提高生產力 運用ICT找出歉收原因 「健康與食物的關係」也更明確 築起預防糧食損失的防線 「農業共生型」智慧城市 化危機為商機 產官合作,公開所有數據 4 修正農業政策上的錯誤 日本農業必將成長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日本的農地是優質沃土 日本農業保護政策上的重大謬誤 補貼政策的歷史脈絡 美國、歐盟廢除休耕政策的原因 日本也有「直接給付」制度 「高米價」政策究竟誰得利? 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變化 生產者不喜加工和業務用農產品 業態一變,需求也跟著改變 從生產導向到市場導向 農業重

大問題:農業與食品產業的關係疏遠 食品產業紛紛逃往海外 與紐西蘭合作,生乳外銷中國 5 在農業的岩層法規中開創新局 結構改革的關鍵在「國家戰略特區」 結構改革才是成長策略的基礎 日本農業結構改革的歷史脈絡 「岩層法規」為何不退場? 「中央主導」正是國家戰略特區的優勢 比「規制改革會議」時代更迅速 最早在特區鬆綁的法令 農業特區的開路先鋒是兩大都會圈 以「地方創生」為目標的特區來接棒 不向反對論調屈服,帶領農業躋身成長產業 6 日本農業將出現轉變 邁向新型態農業先進國家的發展進程 從「生產過剩→生產調節」轉為「生產過剩→出口外銷」 「新型態農產業」的9種類型 市場導向的機制與「食品鏈農業」

其實也有「先進的」產品導向農業 「食品鏈農業」的五種類型 蔬菜的契約耕作與供貨契約 稻米業界因業務用米供給量不足所產生的變化 稻米契作與食品鏈農業 福原農場的案例 營農銷售公司與食品鏈農業 「農商工」的合作型態 外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者跨足農業與6級產業化 仍在發展中的日本食品鏈農業 躋身成長產業,農業要從運銷改革開始 打造企業易於投入的農業環境 企業投入與農地持有 專欄|開啟嶄新農業 商務模式的先鋒 1 丹麥農業/小小農業大國的祕密 2 金子牧場/期以「健育牛」品牌進軍全球市場 3 inochio集團/提供「新農業」建議方案的綜合輔導業 4 伊賀之里mokumoku手作農場/農業主題樂園

界之王 5 田中農場/不仰賴補助款的稻作生產 6 內田農場/「100%接單生產」的農業 PLUS|2025年,臺灣農業轉捩點 1 農業缺工主因?勞動人口減少才是隱憂 推動數位服務加乘農業 2 人口結構與膳食型態轉變影響糧食供需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避免蔬果過剩並提升雜糧自給率 3 經驗法則遇見「忽冷忽熱」   氣候不可逆,提升農業調適力 4 模擬未來氣候,考驗農業韌性   實測作物產量變化,順應自然為調適策略 5 資源開發,轉為生態調節   導入生態系統服務,檢視永續資源庫存 6 今日農業如何順應極端氣候?   「作物溫度逆境模擬試驗平台」體驗危機,篩選抗逆種原   作者序

  從現在起到2030年,在日本經營農業的農家(販賣型農家1、經營主體2)數量究竟會大減至何種水準?這兩張圖表,是我的研究室團隊所進行的模擬試算結果。在2015年時,原本還有約138萬戶的農家,僅10年後,也就是2025年時,就會縮減近半,降到72萬戶;而在15年後,也就是2030年時,農家數量將銳減至3成以下,也就是減少到僅剩40萬戶。   從事稻作的農家,銳減的速度更是驚人。目前,日本的農家約有69%是稻作農家,但到了2025年,原本約有95.2萬戶的稻作農家,將減少到37.7萬戶;2030年更只剩下10.7萬戶。單就數字上來看,現在的農家,屆時10戶中有9戶都會消失。   這些數

值是以近年的農家戶數變遷為基礎,列出在統計上最有可能發生的數值,當然它們都只是預測值,實際的數字變化,應會介於圖表上所呈現的直線和曲線之間。我觀察農業就業人口數的變化、農業人口老化率和新進農民人數的比例,認為實際數字變化應會更趨近圖中的直線。   「農家減少7成,稻作農家減少9成」看到這樣的預測,很多人或許會對於日本農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悲觀。然而,若再稍加仔細觀察「農家減少」的實際內涵,就可從中看出不同的趨勢變化。   大型農家漸增   我們依每一戶農家的農產品銷售金額,將農家分為「低於1,000萬日幣(小型)」、「1,000日幣~未達5,000萬日幣(中型)」、「5,000萬日幣以上(大

型)」這3類,預估每一類的戶數,以及它們在農家總數中的占比。   5,000萬日幣以上的大型農家,其實多半已像企業組織,與其說是「農家」,稱它們為「經營主體」會來得更貼切。此外,我們又將小型農家分為「低於300萬日幣」和「300萬~1,000萬日幣」,發現小型農家有85%都低於300萬日幣(約合新台幣84萬3,000元)。   若將前面所提到的「農家戶數驟減」這項預測,套用到上述3種規模來看,就會呈現出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小型農家從2015年的125萬戶,驟減到2030年的30萬戶;中型農家也從10萬9,000戶減少到7萬5,000戶;反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則由1萬7,000戶增加到約

2萬1,500戶,中型農家當中,銷售金額3,000~5,000萬,也就是接近大型等級的農家,預測戶數也將會增加。   換言之,所謂的農家戶數驟減,事實上減少的是小型、微型的農家,大型農家或經營主體,反而將逐漸增加。   接著,我們再將「小型」、「中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總銷售金額分別在整體銷售金額當中的占比,以圖表0-4來呈現。小型農家的總銷售金額占比,從2015年的26%下降到2030年的1.5%,減少的金額約達2兆2,000億日幣(約新台幣6,182億);另一方面,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總銷售金額則從41%上升到74%,若以目前的銷售額來換算,約相當於增加6兆5,000

億日幣。屆時農家結構將出現轉變,因小型農家退出市場所造成的損失,用大型農家及經營主體增加的部分來彌補,還綽綽有餘。   日本國內這種「小型農家減少=部分農家大型化」的現象,究竟應該視為危機?還是讓日本農業脫胎換骨的良機呢?其實,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讓農業再度躋身成長產業   包括我個人在內,本書作者群的每一位成員,都站在支持後者的立場。更準確地說,我們認為: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經營主體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為了扶植日本成為農業出口大國,我們要翻土整地,建立符合自由貿易時代需求的制度;運用大數據

與資通訊(ICT)等最新科技,構築新型態農產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此,學者專家和媒體人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出發,提供深入淺出的建言,探討農業究竟該從何著手、如何改變,並將內容集結成本書。     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第1章談「日本與國外(農業出口大國)的比較(日本缺乏的究竟是什麼)」,第2章分析「自由貿易為何是日本農業的良機」,第3章勾勒「科技改變農業的未來」,第4章論「為什麼日本的農業政策必須調整」,第5章探討「運用國家戰略特區,為日本農業掀起結構改革的遠景」等個別面向的議題,第6章再以「日本農業勢不可免的未來想像(食品鏈農業)」總結。在各章之間另設有專欄,聚焦觀察幾個率先導入嶄新農業型

態的農業經營主體。   重要的是,今後總數不到10萬戶的「中型農家」和「大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支撐起整個日本的農業發展。目前這兩者的農產品年營業額合計約為8兆8,000萬日幣,但它們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將可望在未來10、15年內,成長到9兆、10兆日幣的規模。   對「15公頃極限說」存疑   剛才我提到:「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農家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關於這個論點,作者群也想先表明我們的立場。   如前所述,在現今的日本農村當中,銷售額介於5,000萬至1億日幣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增加,極具商業

概念的經營者也開始在全國各地嶄露頭角。以稻作規模而言,這些經營主體經營的耕地面積約為100公頃,年營收總計約為1億日幣。   離奇的是,在農業領域當中,其實直到最近都還普遍認為這種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只不過是痴人說夢。   「再怎麼擴大生產規模,稻作能有成本撙節效果的上限就是10公頃,之後就算規模再大,成本都不會下降。因此,即使發揮再多創意巧思,在日本從事稻作經營最理想的規模,應該就是15~20公頃左右了。」   這是某位學者的論述。然而,不僅農業學者,連農政官員和農協1,也就是整個農業界都支持這一套堪稱為「15公頃極限說」的論調。   實際上,在農林水產省2辦理的稻穀生產費用統計

調查當中,將耕地規模低於15公頃者分為7個等級,並仔細計算出了每個等級所需的生產成本;但15公頃以上者,全都歸類在「15公頃以上」這一個等級。即使日本農業的發展性,就潛藏在這些「15公頃以上」的農家,情況亦然。   在日本的農業界當中,還有很多類似這一套「15公頃極限說」的「通俗見解」,立論根據薄弱。例如「不論再怎麼努力,日本農業終究難與美國或澳洲匹敵」、「對於缺乏競爭力的日本農業而言,外銷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一旦取消關稅,日本的農業就會瓦解」、「一級產業終將走向凋零的命運」……   以往,農水省官員或農協不時都會抬出諸如此類的論述,以正當化他們所主張的「保護微型農家」這個名目。

部分主張「15公頃極限說」的學者,立場偏向保護小農、維護兼業農家,甚至還有些學者是因為反對以推動自由貿易為宗旨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所以才主張這個論述,要用它來當作一項立論根據。   「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論調,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然而,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作為,是否真能促進日本農家與農業的成長,進而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   本書要深入探討這個禁忌。   轉「守」為「攻」   日本農業的各項重大變革,正一點一滴地摧毀前面談到的這些通俗見解。   自2013年起,日本政府祭出「攻擊型農林水產業」施政方針,推動

相關的農業政策。這項方針,是要讓農政從「保護農業」轉為「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以期擴大外銷,並增加法人型態的農業經營。目前政府已著手推動幾項主要課題的因應措施,包括廢止生產調節、農協改革等,在政策執行上的確逐步向前邁進。而當初政府所訂定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究竟有沒有可能達成呢?現階段看來還需要再加把勁。本書的作者群,或多或少都與「攻擊型農林水產業」的農業政策有些關聯。   過去那種以維持稻米價格、維護兼業農家為主軸的保護型農政,我稱之為「偏重稻作的農政」。對於長期在這個框架下從事農業的人來說,即使聽到「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成長型農業」的論述,恐怕也很難理解。在農村裡,那些呼應既往

保護型農政的輿論,至今仍根深柢固,在推動新的農業政策之際,同時必須對抗這些農村輿論,有時甚至還會出現政治上的傾軋角力。   另一方面,本書後續要介紹的這些有別於傳統形象、具備商業概念的人才,在農業領域裡勢必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進而成為農村社會的主流。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學者錯估農業情勢變化,或甚至趕不上變化的情形,更會一如既往地層出不窮。以往學者認為對農家有益才推行的作法,到頭來反而拖累了農業的發展;昔日學者曾大聲撻伐的事項,到頭來才發現它們其實是對的……諸如此類的現象,仍會不時出現。   現今日本正處於農業大變革的起步階段。此刻,我們須以今後10年、15年內必將發生的事項為根據,來思考未

來的農業,而不是再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農業的未來。   本書書名訂為《2025 農業關鍵字》,就是因為我們對農業懷抱著上述這樣的想法,同時也蘊含了我們對農業的期待。 2017年2月 21世紀政策研究所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 研究主幹  大泉一貫 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業界一直有個既定的說法,認為「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包括農林水產省、農協、農林派議員、大學農學院等業界相關人士,多半都認同這種說法。他們的論調,是「美、澳等國的農業採取大規模種植,價格便宜。日本農業再怎麼比,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些農業界人士積極強調「日本的農業很弱小

」的觀念,向各界訴求高關稅等農業保護政策應予以延續。然而,在現今這個人口不斷減少的時代,一味地在日本國內市場裡故步自封,當然無法為農業開創任何新局。和這些人談日本農業在10年、20年後的遠景,也是枉然。 安倍政府在2013年時,針對農林水產品和食品的出口總額定出了政策目標:要將當時僅有5,000億日幣左右的規模,在2020年之前擴大到1兆日幣。然而,這些內容,與第一次安倍內閣在2007年所提出的目標如出一轍,而當時是宣稱要在2013年之前達到1兆日幣的目標。此外,2010年時,民主黨也曾訂立過相同的目標。 以往,農林水產省還不止是訂出了擴大外銷的目標,還以擴大外銷的名義,投入了龐大的預算與人力

。令人遺憾的是,截至2013年為止,日本的農產品出口總額持續呈現不增反降的局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日本的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2014年的出口總額得以回升,是因為日幣走貶的影響;到了2016年時,日幣轉強,使得日本農產品又再次失去了外銷競爭力。 日本既往的農業政策,是對進口農產品課徵高關稅,以固守國內市場。然而,所謂的國內市場,未來將會因為高齡化和人口減少而逐漸萎縮。長此以往,日本農業就只能坐以待斃。若想扭轉這樣的命運,就必須仰賴出口,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農業究竟能否生存下去,端看它能否轉型為「可供外銷的農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換言之,就是要從鎖國型產業,蛻變成開放型產業

。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追根究柢,這種「日本農業比美、澳的規模小,成本高,無法與全球競爭(所以要對進口品課徵高關稅來加以保護)」的主張,究竟是否合宜? 若以日本每一戶農家的農地面積為1,那麼歐盟的農家就是6,美國是75,澳洲則是1,309。這樣看來,日本的農地規模的確偏小。而農地規模愈大,營農成本就愈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境外公司在台商投資中國中所扮演的角色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食品的問題,作者翁芷瑩 這樣論述:

隨著兩岸經貿與投資的蓬勃發展,台商在大陸所面臨的投資風險、資金調度及稅務規劃也愈顯重要,即使自2002年起,台灣政府已修法取消對中國大陸從事貿易或投資皆須透過第三地才能進行的這項規定,但大部分的台商卻依然透過境外公司來進行貿易與投資大陸,尤其是大陸在2008年開始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將提高台商的經營成本,使得透過境外公司來進行節稅及財務規劃,成為了台商投資大陸的主要課題。目前全球的國際企業幾乎都有利用境外公司來進行全球的佈局,利用境外公司進行移轉訂價,將大量資金留在海外,可以替企業節省掉許多稅務及風險,此項操作也引起國際組織及政府的注意,因此,境外公司在兩岸及全球的經貿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越來越受到重視。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台商透過境外公司投資大陸的架構下,分析境外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並整理出哪些國家及地區的境外公司較適用於兩岸的間接投資架構中。 本研究對於境外公司在台商投資中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分析發現以下結論:一、境外公司在台商投資中國中扮演著投資角色、貿易角色及稅務規劃角色。二、境外公司的設立應根據其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來選擇適用的國家及地區,如貿易公司須形象佳,控股公司則須有設立方便且成本低廉等條件。三、台商可善用與大陸訂有租稅協定的國家或地區,來進行兩岸的投資架構規劃,達到規避風險及合法節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