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貿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英貿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亨利·艾理斯寫的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誌 和艾米塔.葛旭的 朱鷺號三部曲之三:烽火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薛健吾、李大中所指導 林祐生的 大英行,大清不行:大清帝國戰爭失敗是因為財政問題嗎? (2021),提出中英貿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債、稅收、海關、厘金、寶鈔、現代財政國家、鴉片戰爭、中英貿易、銀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毛文芳所指導 楊建國的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2020),提出因為有 玩具、器玩美學、明清、鑑賞、身體、身體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英貿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英貿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誌

為了解決中英貿易的問題,作者(英)亨利·艾理斯 這樣論述:

本書為1816年來華覲見清朝皇帝英國使團副使亨利·艾理斯所著,以時間順序詳細記載了該使團訪華行程,介紹了使團在華所見所聞,保存了大量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始材料,對於研究晚清中國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   西元1816年,阿美士德勳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以期與滿清朝廷商討中、英貿易外交事宜,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國門,史稱阿美士德使團。   本書作者亨利•艾理斯作為使團書記官同時也是使團的副使,其地位僅次於阿美士德勳爵和小斯當東爵士。在這本私人日誌中,艾理斯記錄了使團出使一路上的見聞。   由於在覲見嘉慶皇帝的禮儀問題上,雙方產生了分歧,最終清政府取消了覲見,但准許使團沿大運河

南下旅行至廣州,沿途也得到禮待。使團1817年1月28日在澳門登船返回。

中英貿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談起「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有人認為是董建華,追溯至港英年代第一任港督是砵甸乍,但其實真正讓香港開埠的是鴉片戰爭時,那位英國駐華商務總監、被委任為「香港行政官」的查理・義律。究竟英國為甚麼選擇香港殖民,而不是舟山群島?19世紀的中英貿易戰,道德成份佔多少,貿易成份佔多少?為甚麼林則徐和義律接觸後,(教科書不會說的)晚年反而主張種植國產鴉片?義律在中國人眼中是侵略者,但為甚麼在英國人眼中卻是過份「親華」而軟弱?了解甚麼是香港,一定要從這些根本問題談起。

➡️ 本集嘉賓分別是《光明頂》客席主持馮智政,香港大學《學苑》前總編輯、《蘋果日報》專欄作者陳雅明。另外邀請了神秘嘉賓錄製了intro,希望大家喜歡。

⏺ 背景介紹:《國際梟雄》是堅離地球Patreon的Podcast節目,每週邀請不同熟悉內容的嘉賓,講述一位對國際關係有獨特影響的人物,國際、中國、香港並重。每一位人物大約分6-7集,一週內逐日分享,第一節公開在YouTube播放,其他各節在Patreon獨家,最後一節「彩蛋」放於VIP Tier內。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大英行,大清不行:大清帝國戰爭失敗是因為財政問題嗎?

為了解決中英貿易的問題,作者林祐生 這樣論述:

1842年鴉片戰爭將中西兩強權實力放在同一天平上比較,最終英國取得壓倒性的結果,但英國並非一開始便具備此種壓倒性優勢,而是經歷18到19世紀長久艱苦的歐洲爭霸戰爭,最後才成為歐洲最強海上霸權。英國靠的是其穩固的國債制度與,但國債制度不但非英國所創,甚至晚於大多數西歐國家採用,為何英國的國債制度能籌措到比對手更多的戰爭所需資金,甚至能與量體比自身大兩倍的法國抗衡?英國成功建立穩固國債制度的原因是本文要探討的第一個問題。 另一部分,鴉片戰爭一邊倒的結果令大部分後世史學家認定滿清積弱,且普遍認為至帝國覆滅前一系列戰爭失敗是因為帝國財政敗壞。本文要探詢的是大清帝國的財政是否如普遍認知的不堪?若財政

敗壞,要如何從彈性不大的土地稅收中籌措足夠軍餉反擊勢如破竹的太平軍?要如何支持洋務運動以及建設南北兩洋水師?以及如何解釋晚清60年間帝國稅收翻了三倍?或許大清帝國晚期的財政不如一般所認知的糟糕,甚至有一定建樹,這是本文要解答的第二部分。

朱鷺號三部曲之三:烽火劫

為了解決中英貿易的問題,作者艾米塔.葛旭 這樣論述:

鴉片戰爭歷史小說,朱鷺號三部曲最終章 當代英語書寫、國際最知名的印度作家艾米塔•葛旭代表作 這場鴉片貿易浪潮襲捲了所有人事船貨,匯集於珠江虎口。 敲開清廷閉關鎖國的門扉,戰爭一觸即發。 一場顛覆近代東南亞文明、無可避免的歷史風暴正要開始……   這群曾在朱鷺號上緊密生活、患難與共的漂泊浪民,   在暴風雨意外中,航向分歧的路途,在震盪不安的時代,尋找自身的命定和所託。   有人航向生命終站,有人致富顯貴;有人失去一生摯愛,也有人重拾愛戀記憶。   這是即將敲開清廷閉關鎖國的第一響烽炮,   也是預告自由貿易將燎原遍野的最初星火。   虎門銷煙後,大清帝國與英國的貿易關係爆發衝突,動用武

力的戰爭勢在必行,英屬印度殖民政府為其鴉片貿易利益,遂加入對中國宣戰,並徵用戰艦「印度號」,自孟加拉東前進中國,航向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心臟。動盪不安的旅途牽起背景迥異、各懷心計的乘客命運。印度籍的英國傭兵克斯里.辛,率領一連印度士兵隨東印度公司兵團前往中國;美籍黑白混血的年輕水手的賽克利.瑞德,打算搭上鴉片熱潮,翻轉窮苦潦倒的生活,並追尋逝去戀情的可能;印度帕爾西族的寡婦詩凌百,為了討回鴉片貿易商丈夫的財產,力挽聲譽,毅然決定前往中國並探訪丈夫私生子的下落;被流放的貴族尼珥隱身於廣州擔任翻譯,卻得以更近距離地記錄這場貿易之戰。跟隨四位主角的腳步,從印度來到中國,見證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慘敗、

英國成功占領香港的經過。   這場「鴉片戰爭」,是近代東亞歷史文化受到西方帝國殖民主義影響的關鍵性一役,也是影響世界巨深的「中英貿易戰爭」。   《烽火劫》是一部高潮迭起、脈絡豐富的小說,鉅細靡遺地摻雜大量歷史敘述,注入異國筆調,並以文學神韻描繪角色,人文風土雕琢情節。磅礡動人的「朱鷺號三部曲」最終章,在綿密又緊湊的鋪陳下,為影響深遠的史詩故事劃下精彩句點。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   葛旭的敘事充滿了歷史版圖以及東南亞繁華的景象和聲音,更呈現香港的崛起以及歐洲殖民主義緊勒過後的餘痕。──《O:歐普拉雜誌》   《烽火劫》充滿了精彩的歷史細節,顯然是驚人的田調考察結果……葛旭對他的主題充滿

熱情、對他的角色充滿關愛、在如此寫作方式下使得讀者非常容易被他的故事給打動。──萊拉.拉拉米,《紐約時報》書評   《烽火劫》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關鍵性的海陸戰役提供了生動、具高度張力的描繪。此外,它還巧妙地呈現了鴉片遊說團體對英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及「自由使徒」的扭曲心態,後者確定了惡性貿易,以自由、商業公義和宗教啟蒙等所有合理使用槍支和炮艦之名,進而迫害了印度和中國的人民。──凱瑟琳.A.鮑爾斯,《芝加哥論壇報》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為了解決中英貿易的問題,作者楊建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明清兩代有關器玩審美、賞鑑、品味為核心,掘發周邊環節包括:身體感、雅俗觀、物質文化、器物與人互動等思考面向。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器物與人關聯的歷史長河中,器物從「用」而「無用」而「多用」,從「實用」而「審美」而「商品」,迄於明清社會各階層對器物之態度或抑或揚、褒貶糅雜,呈現多元樣貌,筆者乃聚焦於器玩,以美學角度予以顯題化,並以茲做為歷來「人為主體、物為客體」二元思考取向之鑑戒與反思。依此提問脈絡,本論文取徑於當代融合身心物於一爐之諸種路向,如:場域、身體、身體感、氣氛與情境、之間(間距)等,嘗試對明清器玩文獻進行美學視域之梳理與辨析。「場域」 (Field) 乃當代布迪厄(1930

-2002)所提出的社會區分概念,涉及權力、階級、身份的角力,更洞察慣習(Habitus)之養成乃生手晉身專家的關鍵條件;另有一「場域」概念乃涵容更廣袤的天、地、神、人,其往來流動於「之間」,交互融攝、彼此映照、相互開顯、共榮互惠;兩種動態性「場域」概念恰可觀照器物與人、天地、歷史變遷的交互消長,為明清時期之「玩具」勾勒具體而微的文化輪廓。其次,「身體」貫串明清的氣學與心學,又同時是人與器物互動的主要媒介,無論製作、使用或品鑑器物,莫不依傍各器官賦予「身體感」的整體運作,並可證成身體自覺與生命轉化,本文遂援引為核心視角,大大增益器玩文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至於「氣氛與情境」的「體知美學」,兼裒身

心物一如,儼然為理學、心學、氣學相繼的明清思想指出趨向,除安頓身心性命外,在器物與身體的關聯中,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再者,梅洛龐蒂(1908-1961)身體現象學所構想的身體主體,是一被物所觸及的身體自我,因物之呼喚而有觸情、觸發、回應、感受與氣氛的互動,提供賞鑑明清器物之美學新視角。緣於上述諸種關懷,本文之「新論」,特以環繞「器玩美學」的「之間」取向,側顯場域、鑑賞、製器與傳播四個向度,嘗試建構明清時期器玩美學體系,並兼為當代反思批判的對話空間做出綿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