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985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山大學985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 和呂俊的 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廣州中山大學。Q&A是精彩部份,但礙於隱私小編還是只公開 ...也說明:廣州 中山大學 。Q&A是精彩部份,但礙於隱私小編還是 ... 歡迎繼續追蹤相關訊息。 #中國留學社的綜合討論區爬文#南方ㄧ品#跟學霸讀書#大陸讀書真便宜#211 985 重點指標學校.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開明出版社 和上海外語教育所出版 。

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張遠萍所指導 王如慧的 重症病人家屬需求、醫病共享決策與醫療滿意度之關係 (2021),提出中山大學985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重症單位、醫療照護需求、醫病共享決策、醫療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 彭立勛所指導 林愛詠的 「浪你回家」— 流浪動物插畫與互動視覺之創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流浪動物、動物收容所、插畫、數位藝術、互動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大學985的解答。

最後網站985高校,迎来“80后”副校长 - 新浪财经則補充:据“中山大学”微信公号消息,2月25日下午,“心怀国之大者,奋进一流前列”——中山大学“我们这五年”主题展览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博物馆开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大學985,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985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係中山大學“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創新基地法學招標項目“港澳與內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本書主要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依據及其在法律上的可行性出發,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法律理論。從內容和範圍來看,本書主要研究的是港澳與內地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具體法律問題,解析了內地與港澳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性質及相關檔的性質、定位和作用,CEPA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係,“先行先試”的政策意義與作用等法律理論問題;對CEPA補充協議中“服務提供者”的定義與標準、CEPA下爭端解決機制的構建、內地與港澳地區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發生的民

商事爭端的解決途徑等法律實務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還結合《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具體合作方案,對內地與港澳地區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面臨的具體法律問題進行了研討。

中山大學985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

重症病人家屬需求、醫病共享決策與醫療滿意度之關係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985的問題,作者王如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及驗證重症病人家屬對其醫療照護需求、醫病共享決策與醫療滿意度的相互關係與影響效果。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方式,收集資料以南部某醫學中心所有成人加護病房的成年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共收案177人。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內容包括:(一)中文版重症病人家屬需求問卷;(二)醫病共享決策調查問卷;(三)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四)個人基本資料問卷等四部分,採用SPSS 23.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採:描述性統計包括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迴歸分析等。 研究結果

顯示重症病人家屬的各項需求與醫療滿意度呈正向相關,「SDM」可以中介重症病人家屬需求以及醫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執行SDM可有效增進醫病溝通,滿足病人或家屬的訊息需求、解除疑惑並在溝通後能自我決策。期望本研究結果能運用在重症病人家屬,提共滿足其需求之照護措施,以及病人與主要照顧者之SDM推行,以增加重症病人的照護品質,提升醫療滿意度。

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985的問題,作者呂俊 這樣論述:

語文學范式的譯學研究具有神秘主義色彩,沒有給我們帶系數系統的譯學理論;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幫助人們從本質上認識到翻譯活動成為可能的語言學基礎;而解構主義抱着否定與反思的批判精神,指出了結構主義的缺陷,促進了翻譯研究方向多元化發展。然而,解構主義翻譯研究范式不僅缺乏理性精神,而且缺乏實踐指向,不針對任何具體文本的研究,因此不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建構主義的翻譯學旨在返回翻譯本體,重建翻譯本體論的知識體系;對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重新思考並指出:構建的翻譯學的哲學基礎是實踐哲學,認識論基礎是廣大認識論,理民生基礎是交往理性,真理是共識性真理,語言學基礎是言語行為理論。因此,建構主義翻譯學的研究范式具有

不同於以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開放性、實踐性、社會性和「主干清晰、多元豐富」的研究模式等方面。 本書主要介紹了關於翻譯學的學科學思考、對已有幾種翻譯研究范式的反思與批評、建構主義翻譯學之知識基礎、建構主義的翻譯學、翻譯倫理學等。 關於建構主義翻譯學之構想(代前言)第一章 關於翻譯學的學科學思考1.1 增強學科意識,促進翻譯學的發展1.1.1 學科學的發展與翻譯學的孕育1.1.2 作為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與要求1.2 翻譯學的學科性質與特點1.2.1 翻譯學是一門綜合學科1.2.2 綜合學科內部結構的特點1.2.3 綜合學科內部的科際整合1.3 翻譯學的機體結構模式1.3.

1 為什麼要選擇傳播學的結構模式作為翻譯學的機體結構模式1.3.2 傳播學觀照下的翻譯研究的特點1.3.3 傳播學的豐富理論成果是翻譯學的雄厚理論資源1.4 翻譯學的理論結構框架模式1.4.1 以言語學作為主干理論框架的建構性研究1.4.2 言語的語言學與語言的語言學1.5 增強理論意識,促進翻譯學的建設1.5.1 在翻譯研究中輕視理論的傾向1.5.2 理論的構成、性質與功能1.5.3 在翻譯研究中輕視理論的緣由第二章 對已有幾種翻譯研究范式的反思與批評2.1 我國譯學研究的幾次范式演變2.2 語文學范式的翻譯研究及其批評2.3 結構主義語言學范式的翻譯研究及其特點2.4 結構主義語言學范式的

翻譯研究中的盲點與誤區2.4.1 結構主義把翻譯研究置於天真的假設基礎上2.4.2 對結構主義意義觀的解構2.5 解構主義范式的翻譯研究與批評2.5.1 解構主義翻譯研究對翻譯學的貢獻2.5.2 哲學的語言論轉向:一種認知范式的轉變2.5.3 翻譯觀念:從獨白走向對話2.5.4 翻譯的過程:一種對話的參與2.5.5 理解中的偏見與翻譯的再創造2.6 解構主義的翻譯研究——缺少主體框架的研究范式2.6.1 翻譯學的框架結構問題2.6.2 為什麼解構主義的翻譯理論不能成為本體理論框架2.6.3 翻譯學主體理論框架的性質與特點2.7 如何看待解構主義的研究范式2.7.1 我們應從解構主義那里學些什麼

2.7.2 在學習中應避免的幾個傾向2.8 對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反思2.8.1 為什麼譯學研究出現文化轉向2.8.2 如何看待這種文化轉向2.8.3 回歸本體之路與雙重解讀的策略第三章 建構主義翻譯學之知識基礎3.1 實踐哲學——建構主義翻譯學的哲學基礎3.1.1 哲學觀念的變化與翻譯研究的關系3.1.2 從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轉向3.1.3 哲學的實踐轉向對翻譯研究的指導意義3.2 建構主義翻譯學的認識論基礎3.2.1 經驗 分析科學與重建性科學的區別3.2.2 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主客體關系3.2.3 自在客觀性、主體間性與自為客觀性3.2.4 三個世界理論與翻譯研究3.2.5 從狹義認識

論到廣義認識論3.3 建構主義翻譯學的理性基礎3.3.1 翻譯研究范式與理性基礎3.3.2 翻譯研究中的理性定位3.3.3 建構的翻譯學的理性基礎:交往理性3.4 建構主義翻譯學的真理觀3.4.1 不同翻譯研究范式中的真理觀3.4.2 共識性真理及其特點3.4.3 共識性真理觀與建構的翻譯學3.5 建構主義翻譯學的語言學基礎3.5.1 結構主義和本體論語言觀及其翻譯觀3.5.2 言語行為理論及其哲學基礎3.5.3 言語行為理論與建構主義翻譯學第四章 建構主義的翻譯學4.1 普遍語用學的翻譯觀4.1.1 何為普遍語用學4.1.2 翻譯學的語言學基礎:從結構主義語言學向言語行為理論的轉變4.1.3

普遍語用學的翻譯觀4.2 建構主義翻譯學的理解觀4.2.1 絕對主義的意義觀與理解的機械性4.2.2 相對主義的意義觀與理解的任意性4.2.3 哈貝馬斯對意義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理論的超越4.3 從言語行為理論到普遍語用學4.3.1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4.3.2 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4.3.3 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4.4 言語結構的雙重划分與翻譯模式的轉變4.4.1 言語行為作為普遍語吊學的最小單位4.4.2 言語行為的雙重結構4.4.3 雙重結構原理對翻譯研究的意義4.5 現實文本與觀念文本4.5.1 觀念文本與現實文本4.5.2 不同性質的觀念文本與現實文本的不同關系4.5.3 文

學文本與現實文本的關系4.5.4 情感的讀者與理性的譯者4.5.5 普遍性原則與論證性原則4.6 最低限制性:建構主義翻譯學的翻譯標准特征4.6.1 傳統翻譯觀的顛覆4.6.2 傳統翻譯標准的破碎4.6.3 建構主義翻譯學的翻譯標准問題4.6.4 新舊翻譯標准的比較第五章 翻譯倫理學5.1 翻譯活動中的權力與話語5.2 不對稱的文化交往5.2.1 殖民話語與翻譯的境遇5.2.2 后殖民主義語境下的翻譯研究5.2.3 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對翻譯活動的影響5.2.4 自我中心主義與文化霸權主義5.3 翻譯倫理學5.3.1 何為翻譯的倫理學5.3.2 翻譯活動更需要道德與倫理規范的制約后記

翻譯研究是不是一個學科,翻譯有沒有「學」,現在不應該再費時論爭了。董秋斯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翻譯學,要寫出兩部大書,一部是《中國翻譯史》,另一部是《中國翻譯學》。蘇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和安德列·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在為《翻譯研究叢書》寫的總序中第一句就宣稱:「The growth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a separate discipline IS a Success story of the 1980s」(1993)我國1979年就開始招收翻譯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6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布了首批「翻譯理論與

實踐」(二級學利)的碩士點,現在己有一大批以翻譯研究為學術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1989年以來,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陸續設立了一些翻譯研究項目,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學科分類與代碼》,把翻譯學正式定為語言學( 級學科)中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三級學科。雖然這個學和|定位還不夠科學,但這個學科的存在已被公認。這說明學科的產生和發展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和發展的。 近20年來,這個領域的國內外學者都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領域,深化研究層次,陸續出版了不少翻譯學研究的新成果。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為滿足國內翻譯教

學的需求和推動這個學科的發展,經過精心選擇,引進了一套「國外翻譯研究叢書」(現已出版29種),這在我國翻譯界還是第一次。這套叢書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中已經並將繼續發揮它的重要參考和借鑒作用。 但是引進與借鑒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結合我們自己的翻譯研究和教學實踐進行新的創造。怎樣創造?許多學科的發展史證明,要創造就要中外結合。怎麼結合?中國學術史告訴我們,要結合就要以自己的研究為根基,以國外的研究為參照,借鑒其理論與方法,改造和創立基本范疇,建立新的范疇系統。這個以自己為主的中外結合的原則就是學科建設的方針,也是我國翻譯研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一個學科的發展來說,引進國外的理論和方法很重要,但

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們的翻譯實踐、翻譯教學與研究,寫出與我們自己的實際密切結合的論著。國內已經出版了一些這樣的著作,對翻譯學的建設起到了某種程度的推進作用,功不可沒。但從理論的系統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來說,我們還沒有一本多數人認可的《翻譯學導論》。此外,在中隊傳統澤論的繼承性研究、外國譯論的借鑒性研究、翻譯實踐(包括翻譯教學實踐〉中新問題的探索性研究、相關學科(如文化、心理學、語言學、文學、社會學、哲學等)的吸融性研究以及力法論的多層次研究(包括本學科的和相關學科的)等幾個重要領域,也都缺乏高水平的系統研究的論著。 為了進一步推動翻澤學的研究與發展,滿足這個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學與研究的需求

,我們特別組織國內專家撰寫以翻譯學學科本體研究為主的系統的理論性論著一「外教社翻譯研究叢書」。在籌划此套叢書時,我們了解到中山大學「985」學科建沒項目也正組織編寫「中山大學翻譯研究叢書」,我們很高興把他們的這些選題納入到「外教社翻譯研究叢書」中來。本叢書是一個開放性的系列,我們撰寫、約稿的原則是:(1)作為翻譯研究類的學術專著,應充分反映本領域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2)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學術觀念與研究方法的創新性,目的是對翻澤學的發展和翻譯人才的培養起重要的推動作用;(3)用漢語撰寫。讀者為高等學校翻譯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翻譯學界、語言學界以及文學、文化、哲學與心理學等學界的翻譯

工作者和愛好者。 翻譯是人類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徑之一。I·A·理查茲(lvor Armstrong Richards)曾說,翻譯很可能是宇宙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人類最復雜的一類活動。它的復雜性必然對我們的研究構成挑戰,要求我們的研究不斷拓展,不斷創新,不斷深化。從古至今,大體說來,人類對翻譯的研究已有了直觀經驗式的、文藝學的、語言學的、文化學的等多種視角和方法。我們相信,我國的嘗得一定會同世界各國的同行一道,對人類這項重要而復雜的活動不斷加以探索,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為這一學科的發展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浪你回家」— 流浪動物插畫與互動視覺之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985的問題,作者林愛詠 這樣論述:

流浪動物議題持續的透過活動、展覽,進行動物領養與照護宣傳,提升收容所 的曝光度與領養率。由於21 世紀的海報較注重於資訊的傳播與活動宣傳,本研究計畫希望透過大量收集收容所流浪動物資訊,結合互動藝術進行創意思考與創作研究,從中了解數位藝術的使用者體驗、感受,在運用互動科技溝通訊息時,能使人們在閱聽上增加互動體驗樂趣,達到有效的資訊傳播與宣傳亮點。在作品圖像的創作思維及版面編排的表現形式相當多元的情況下,展覽運用插畫結合擴增實境的數位藝術,以動態圖像插畫來敘說動物保護、領養照護等知識,透過互動導覽設 計,人們可以體驗收容與認養的過程,在閱讀、觀賞作品時,像進入到收容所中的虛擬空間遨遊與體驗學習。

本研究運用視覺識讀能力(Visual Literacy)與符號學理論(Semiotics),將資 料彙整後進行分析,透過網路、新聞媒體、書籍,從中解讀圖像資訊內容,尋找以犬貓為主題之插畫創作作品風格分析,並以擴增實境運用於敘事體驗的相關設計 展覽案例,作為創作靈感考啟發與考量,本創作以中部地區的USR教育部大學推動計劃之「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為訪察目標,蒐集浪愛齊步走計畫、后里動物之家流浪動物資訊,作為創作元素,運用藝術創作實踐法(Art Practice Approach)將系列海報設計運用圖文、虛與實結合之實境技術,帶給閱聽 者不同的互動方式。過程請 3 位動保服務機構人員

與 5 位數位媒體設計各領域專家進行評估,透過多次修改與嘗試,創造新的視覺風格與體驗,最後以展覽形式呈現互動作品,豐富展覽的可玩性、多樣性。經由創作過程中,了解到插畫的風格與技法多樣化,在圖像與文字資訊之間能 夠相互輔佐,結合擴增實境技術的視覺效果,有一定的挑戰性,必須花較長的時間 在學習與作品創新的實驗,反覆修正改善作品的完整度,嘗試讓作品在效果的互動 體驗有趣與感受深刻,並提高人們對動物領養、保護的認知,增加觀展的參與度、吸引力,作為未來發展所呈現資訊創新的數位體驗價值。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 (Cognitive Psychology)於參觀展覽結束後,以科技接受模型問卷與量表進行調查, 探

討科技使用態度與行為是否提升認養意願與對於整體展覽的滿意度、展覽設備、 可玩性及作品帶給閱聽者的體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