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火車站影印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盧胡彬所指導 古鎮魁的 中壢工業區之發展與影響 (2009),提出中壢火車站影印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桃園縣、中壢市、內壢工業區、中壢工業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梁華璜所指導 王珊珊的 近代台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 (1998),提出因為有 近代、台灣、縱貫鐵路、鐵路、貨物、運輸、台車、日據時代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壢火車站影印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壢火車站影印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壢工業區之發展與影響

為了解決中壢火車站影印店的問題,作者古鎮魁 這樣論述:

中壢工業區前身為內壢工業區,於民國56年由經濟部工業局依據獎勵投資條例規定,委託臺灣土地開發公司開發為綜合性工業區,至民國58年12月開發完成,面積為43公頃。內壢工業區開發完成後,為配合工業發展與高速公路之興建,乃於民國61年由行政院國軍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籌劃開發中壢擴大工業區,民國62年5月施工,至民國65年底全部開發完成,開發面積390公頃,與原內壢工業區併稱中壢工業區,面積共計433公頃。中壢工業區位於桃園縣中壢市,北界中山高速公路,並設有交流道,對外交通便捷。南臨縱貫公路,距中壢市區(火車站)約3公里,離台北市約30公里。距北部第二高速公路大溪交流道亦僅約9公里,

中正國際機場位於附近,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投資環境。本文共計五章,第一章的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章節內容,第五章的結論,則總結本論文對中壢工業區所做的一切研究。正文依序為第二章「中壢工業區的地理環境」、第三章「中壢工業區的歷史變遷」、第四章「工業區設立後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等章節,茲做簡要說明如下: 第二章「中壢工業區的地理環境」共分為兩個小節。第一節「自然環境」概述中壢工業區的地理位置與範圍、地質與地形、氣候與水文等自然環境,並說明中壢工業區自然環境的區位條件對於中壢工業區的開發是否為一有利因素。第二節「人文環境」分為區域沿革、面積與人口、交通與運輸等方面加以說

明,進而提出中壢工業區成立的有利人文區位條件。 第三章「中壢工業區的歷史變遷」則分為三個小節,從時間縱深的角度來討論中壢工業區的歷史發展。第一節「中壢工業區的成立背景與設置經過」分析從內壢工業區設立時,當時臺灣工業的發展趨勢,與政府設立內壢工業區的政策背景與設置經過,接著論述擴建中壢工業區的由來與發展。第二節「各時期工業發展的進程」,討論中壢工業區於不同時期下,政府在工業政策發展與工業區設置上的作法。第三節「中壢工業區內產業結構分析」,討論中壢工業區在各產業結構上,廠家數與員工數的變化情況。第四章「工業區設立後對地方社會的影響」,分別討論中壢工業區成立前以及設置後,對地方社會在三級產業間

的發展情況與變動情形,並就影響所及於人口問題上予以探討,如人口成長與分布、人口的遷入與遷出、產業人口結構等問題。

近代台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

為了解決中壢火車站影印店的問題,作者王珊珊 這樣論述:

摘 要 台灣鐵路創辦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三年(1887-1999年)的歷史,對於地形狹長、河流密佈的近代台灣,著實負有連絡南、北的重要任務。本文以清末的鐵路初建為起點,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制經濟」之間的台灣鐵路前五十歷史,做回顧與檢討。首先於「前言」部份,回顧台灣鐵路交通史的各類專論。其次,因為早期台灣鐵路的建設,歷經清朝與日本統治時代,因此第一章首論近代中國與日本對於鐵路技術的學習,以作為後來建設台灣鐵路的背景因素。 第二章針對清代台灣鐵路的建設及經營作探討,台灣鐵路以基隆煤礦的開採為契機,分人員、器材及施工作狀況加以討論,最後以實際的營運情形,來

看台灣鐵路在清末所發揮的產業運輸功能。 第三章進入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鐵路時期,依建設年代的先後,首先探討「軍用輕便軌道」的角色,及其對私營輕便軌道的前導作用;接著由「鐵路管理單位與組織」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統治初期鐵路的軍事性格;最後則由西部鐵路縱貫線的「選線」過程,來看當代城鎮的發展概況,並對於1935年以前的台灣鐵路之鋪設,作綜合的敘述。 為了進一步探究鐵路所發揮的貨運功能,第四、第五章將以新竹州的開發為例,分析地區輕便軌道與鐵路所連結的貨運網,並著重火車站輸出、輸入貨物種類與貨運量之分析,藉此了解新竹州火車站的運輸特色,及區域生產、消費物資的流通狀

況,以期對於軌道、鐵路交通史有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