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強納生‧富蘭克林寫的 狂野人生:The North Face創辦人搶救巴塔哥尼亞荒原的瘋狂點子 和柯一青的 猴硐的礦業資產研究:瑞芳區猴硐礦業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周慧瑜、伍勝民所指導 力瑛纓的 以PFI模式推動全齡運動公園之可行性探討 -以新北市中和區佳和公園為例 (2018),提出中和運動中心攀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齡運動公園、PFI模式、財政支出價值(VfM)。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運動競技系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 曾沈連魁所指導 洪晉宏的 女子路跑者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持續涉入因應策略 (2017),提出因為有 慢跑、運動行為、休閒阻礙、馬拉松、婦女運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和運動中心攀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狂野人生:The North Face創辦人搶救巴塔哥尼亞荒原的瘋狂點子

為了解決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問題,作者強納生‧富蘭克林 這樣論述:

★這是你從未聽過、最偉大的自然保育行動者的故事★ ★ 當億萬富翁變身環保行動家,將會如何改變世界?★     湯普金斯帶我搭上那部小飛機,我們一起往下看著那些他創造出來的美麗輪廓。真是太驚人了!世界上充滿太多壞消息,我們亟需好消息,而這就是個好消息!──珍‧古德     本書的主人翁道格‧湯普金斯,是個如荒野般狂野、少有人知的自然保育界傳奇人物。他熱愛大自然與從事高風險的戶外活動,也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所創辦的滑雪與戶外活動用品專賣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以及流行服飾品牌「Esprit」,都打破了傳統企業經營方式,成為全球首屈一指、且不斷顛覆世人觀點的企業。同時,他也

在公司中施行他所謂的「缺席式管理」(Management By Absence):每年至少有三個月的時間,他會離開公司,到西藏、阿爾卑斯山、哥斯大黎加、智利以及其他偏遠的地區划皮艇、滑雪、登山或攀岩。     然而,在49歲那年,達到資本主義巔峰、身價數億美元的他,忽然意識到自己登錯了山。於是他毅然決定賣掉他在公司的所有股份,往南飛到6,400哩之外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住在荒野美景中一間沒水沒電的簡陋棚屋,並從那裡開始發起一場又一場前所未有的環保運動。     他投入數億美元買下巴塔哥尼亞荒原中的一片片土地,以多年經營企業的成功經驗,將它們打造成一座座美麗的野生動植物復育地與公園,再捐給智利與阿

根廷政府,最後甚至促成了一條涵蓋17座國家公園的「公園路線」,讓廣達2,500萬英畝的土地受到保護,免於遭受人為侵害。     這位低調卻強悍的自然守護者,以長達25年的時間與無人能敵的智慧與耐力,克服來自財團、政府、宗教界與地方人士的阻撓與挑戰,他為這個地球所奉獻的一切,少有人能匹敵。他精采而狂野的一生,終於透過本書呈現在世人面前。   感動推薦     柯金源│環境田野紀錄工作者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徐仁修|荒野保護協會與荒野基金會創始人   李家維│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山女孩Kit| 作家   楊士翔Vinka│繭裹子共同創辦人  

 廖惠慶│搶救花東台11線公路發起人     ‧「人類的來日已經無多,除非我們能學會和所有其他生物共享地球。」這是湯普金斯的重要思想內涵,而且付出一生的財富、時間、精力去實踐。他的思想、行動典範,值得所有地球人省思,並且立即一起行動!──柯金源,環境田野紀錄工作者     ‧湯普金斯永遠都在好奇地圖上那些空白的區域,而當他飛成像鳥一樣的時候,就開始於智利創辦數座國家公園,拯救了上千條鯨魚免於屠殺,使得美洲豹得以在阿根廷伊貝拉溼地復育。這本書在描寫一個卓越的創業家、同時也是億萬富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覺醒後,投入他深深愛慕的森林、河流、山嶽與海洋。   他以精彩的一生為全人類示範,身為地球公民都應

該起身而行的事。──山女孩Kit,作家     ‧也許只有老鷹看得到地球的美麗以及哀傷,成立國家公園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個瘋狂的想法,湯普金斯留給地球的不僅是自然環境的美,還有對於環保議題的無比行動力。企業和政府推動ESG和永續理念不應該只是口號,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用商業的力量改變環境是多麼棒的想法!這個世界需要更多像湯普金斯和喬伊納德這樣的人,敢於不斷挑戰體制的冒險家。──楊士翔Vinka,繭裹子共同創辦人   亞馬遜讀者五星推薦★★★★★     ‧閱讀湯普金斯的人生故事,我整個被迷住,並發現自己經常想起他的一生。他運用生意上的精明果斷去智取政客,達成他保存大自然的偉大目標,非常了不起。一個人

能改變世界的力量真是令人讚嘆!──Athena     ‧真是不可思議的故事。從湯普金斯活成史詩般的人生中,可以學到太多東西了。發人深省、充滿希望、幽默風趣、驚險刺激……有時甚至扣人心弦,這本書的寫作方式能讓讀者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沉迷其中,我想跟每個認識的人分享它。這世界需要更多像湯普金斯這樣的人來守護。──Elizabeth C.     ‧本書訴說的故事令人屏息。這故事說的是一位不怎麼好的父親、沉溺女色的男人、美學家、「玩樂遠征隊」隊員、有遠見的企業家與環境保護家,但也是一段湯普金斯與他的妻子克莉絲之間的愛情故事。若我是電影製作人,一定會問作者能否把電影版權賣給我。──Paul Soll

i     ‧這本書我一讀就停不下來。從打造Esprit這個品牌、七○年代舊金山灣區令人興奮的氛圍,到搶救智利與阿根廷的自然生態系統與森林的挑戰,粗獷強壯的湯普金斯憑個人之力改變了世界。我只能想像,如果他活得更久,還能為拯救我們的星球做多少事。──Kathryn L White     ‧沒有太多媒體報導過湯普金斯,除了短暫強烈的社論評論過他的「瘋狂點子」與他透過Espirit的崛起之外。從沒有像這樣一本描述他的人生、活力、使命的書。他不屬於任何類型的設計師、美學家、生意人、自然環保主義者,但讀完本書並探究他所影響與影響他的人之後,顯然他已重新定義並影響了所有有幸接觸到他的人。雖然他值得獲得的

關注與感謝比他在那個時代所得到的少很多,但他留下的遺緒仍遍及全球。──M. Puli     ‧他就是不肯受到任何現實與可行性的限制──就像是:你想要什麼?那就別因為缺乏想像力而限制了你的潛力。若你想得不夠遠大,事情就永遠不會發生。我不認為他在乎其他人怎麼想,他也不會試圖取悅任何人。他會說:「閃一邊去,我要去做出我創造出來的願景。」那很有說服力,也很任性。──昆西‧湯普金斯(Quincey Tompkins),道格‧湯普金斯的長女     ‧他毫不畏懼,從不逃避困難的問題、結論,或難以承受的挑戰,無論是攀岩中一處突出的懸崖,或一個失去動植物棲地的星球,與危及未來的全球暖化。湯普金斯從不停止、從

不慢下腳步。他是典型的行動派──一股自然且為自然而生的力量。──里多‧弗羅瑞斯(Lito Tejada-Flores),製片人與攀岩家     ‧在峰頂時,我們受到巨大冰風暴的襲擊,湯普金斯以為他知道下山的路並開始帶著我們走。突然間他停下來,全身動也不動。他就在一座離地面有一千呎的斷崖邊緣。他完全走錯路。於是我拿出我的童子軍指南針,發現我們偏離方向達一八○度,而喬伊納德把臉湊到我面前說:「這樣不是太棒了嗎!這趟旅程值回票價了!」我聽了心想,我到底是跟什麼樣的瘋子在一起啊?──湯姆.布羅寇(Tom Brokaw),NBC電視台主播     ‧湯普金斯學得很快。他覺得自己是無敵的,因為一般程度的風

險並不適用於他。若你曾坐在他的飛機上與他一同飛行,你就會了解我的意思。他帶我們飛在巴塔哥尼亞的上空,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讓自己不要吐出來。他會側著一邊機翼飛行,不斷旋轉著去看某個地方。他顯然有戰鬥機飛行員快速拉升飛機的能力。──戴夫‧舒爾(Dave Shore),泛舟嚮導     ‧本書述說的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人生故事,使人充滿信心且發人深省!愈來愈強大的行動,不時還加上強而有力的訊息……這是才華洋溢、耐力非凡且激勵人心的英雄事蹟,你不可不讀,它提供了改變人生的教導,關於感恩、人性與韌性。──泰瑞莎‧朗戈(Theresa Longo),演員     ‧本書是野化心靈的入門書。作者完成了一部史詩

之作,說出了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大自然與美是非常重要的。湯普金斯為阻止壞事與開始進行好事而戰,作者告訴我們湯普金斯如何辦到這兩件事,而且寫得極為精采好看。本書透過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記錄了這個男人的英雄之旅,你看完一定會仔細省視自己的世界觀。──蘭迪‧海耶斯(Randy Hayes), 「雨林行動網絡」創辦人        ‧本書令人愉快又好讀,寫的是登山家、企業家與土地拯救者湯普金斯精采刺激的人生。本書的敘述非常全面,但一點都不無聊,關於露營用品店「北面」的創辦人與服飾公司Esprit的共同創辦人,以及他後來面對強烈反對仍努力保護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數百萬英畝土地的故事,是一則現代傳奇

。但作者寫的不是一本聖徒傳記,他在書中也揭露湯普金斯的缺點、執迷、自我、固執與極度愛冒險,刻畫出不完美的人在對的人生伴侶的陪伴下,能如何改變世界。湯普金斯最偉大的遺產,或許是證明了拯救地球其實就是在拯救我們自己。閱讀本書,你會覺得希望仍是個可行的選項。──大衛‧赫爾瓦格(David Helvarg),記者、作家與環保行動家

中和運動中心攀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11/27 市政總質詢】

雅芬今天市政總質詢,極力爭取左楠地區建設,市長陳其邁當場承諾早日完成,讓鄉親更有幸福感。

❶#爭取在楠梓運動園區興建風雨球籃球場
南高雄有中正青少年風雨籃球場,10面球場,每天5:30開放到24:00,深受球迷歡迎。在楠梓運動園區興建6面球風雨籃球場,上層做射箭場使用。陳市長承諾拿取經費,努力兩年內完成。

❷#楠梓114號道路用地興建親子運動中心
114號道路用地面積7026平方公尺,已徵收,閒置多年。可設置滑板、滑步、攀岩等適合親子一起運動的場地。
陳市長請副市長林欽榮主政,儘速在兩年內促成。

❸#第一座國民運動中心在左營
韓前市長承諾第一座國民運動中心設在華夏、曾子路口,202年完成。陳市長要在高雄增設10座,指示運發局整體評估,其中一座一定設在左營。

❹#楠梓文中足球場提供援中港三里里民活動集會
足球場位於高雄大學路與援中港路口,預定明年6月完工。
陳市長答應完工前,與中和藍田、中興里協商,如何運用場地。

❺#左營大路人道整建
左營大路人行道破損嚴重,電纜線沒有地下道雅芬在上次大會質詢代理市長楊明州,楊代市長同意人行道盡速整修。
陳市承諾兩年內整修完成,並設法電纜線早日地下化。

❻#在蓮池潭舉行鐵人三項比賽,創造觀光價值
雅芬在交通部門質詢提出要求,獲得觀局長周玲玟支持,決定明年10月舉行。
陳市長答詢時肯定這項創舉,百分之百支持。

❼#左營文化景觀區以住代護要持續
文化景觀區推出眷舍以住代護,受到好評,在活化政策未確定前持續擴大推動以住代護。
陳市長請史哲副市長兩個月內決定眷舍活化政策,以住代護繼續執行方式。

❽#提高臨時清潔隊員清潔獎金到8000元

高雄正式、臨時清潔隊員工作相同,正式隊員(約3000人,清潔獎金8000元,臨時隊員(364人)只有3000元,是全台最低。(其他五都清潔獎金都是8000元)
陳市長同意將清潔獎金統一發8000元。

以PFI模式推動全齡運動公園之可行性探討 -以新北市中和區佳和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問題,作者力瑛纓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內運動風氣增長,對於運動休閒需求之提升,政府為落實多元模式興設多樣態的運動休閒環境、提升各運動場館與設施的營運管理品質,近年來除積極以統包模式興建國民運動中心,並運用OT模式委託民間機構營運之外,也擬運用PFI模式精神增設運動公園並長期維持優質的軟硬體營運服務品質,以求滿足更全齡化的運動休閒需求,同時兼顧城市生態綠地的涵養。全齡運動公園具有「需持續維持硬體設施的品質完善與管理服務的嚴謹周全」特性,然而過去國內公園的開發與維護,普遍採用傳統政府採購模式辦理,不僅容易因個別單一階段之間執行者潛在利益衝突的特性,以致公園設施的開闢與維護管理工作難以確保品質之外,在政府機關財政負擔日益增加的

情況下,公園建設的財源也往往容易遭受排擠。因此全齡運動公園的興辦,亟需引進創新性的採購模式,以克服財政困難並改善品質管理機制。而導入PFI 精神的專案執行方式具有相當的評估潛力與價值。為探討PFI模式推動全齡運動公園之可行性,本研究主要從財務的角度,以案例研究方式探討政府是否有可能採用PFI模式獲得財政支出價值(Value for money,簡稱VfM)。首先透過問卷調查,瞭解案例所在地周邊居民之運動偏好與需求,再以新北市中和區的佳和公園為案例建立一具全齡運動機能的設施規劃方案,經由本研究所建立之VfM定量評估模式以及評估結果,顯示以PFI模式同時實現公益性與政府財政支出之經濟性是有可行性的

猴硐的礦業資產研究:瑞芳區猴硐礦業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

為了解決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問題,作者柯一青 這樣論述:

  關於猴硐從煤礦小鎮到觀光小鎮的演化發展歷史   利用簡單易懂的圖文整理,深入掌握臺灣文化資產的奧妙,有系統的進入臺灣日治到光復時代的礦業發展文化,讓你能在眾多資料中迅速獲取環境教育知識,到地方旅遊時即可侃侃而談,探清臺灣北部礦業歷史產業脈落的真相。   誰能明白臺灣北部礦業開採歷史其中的恩怨曲折,紛紛擾擾?就從此刻開始讓真相大白吧!讓我們進入臺灣北部礦業的歷史文化中,對於這個曾經極端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一些辛酸喜樂作了一個總結,提醒後進不要忘記以謙卑的心態去擁抱熱愛現在擁有的工作,期望利用此書的整理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本書特色   ◎透過搭配大量的圖片,讓讀者一窺過去屬於猴硐的繁華。  ◎

從古老的房舍、舊文物,深入了解猴硐人過去的生活樣貌。  ◎一反傳統嚴肅的歷史紀錄方式,作者以說故事手法並用淺顯、親切的筆觸,帶領讀者走訪不一樣的猴硐。 作者簡介 柯一青   臺中市外埔區人  中國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系畢業  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畢業  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  新北市政府準社區規劃師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  臺北市勞工安全衛生學院列冊講師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勞工安全衛生暨工務課課長 作者序 1. 以圖片尋找猴硐地區起源1-1 基地環境歷史研究及探討1-1.1 猴硐地名之由來1-1.2 猴硐地區礦業以外之景點 1-2 猴硐瑞三煤礦的興衰史概述 1-3 

地方士紳記憶中的礦業(俞金朋先生訪談回憶錄) 2. 臺灣北部煤礦之研究2-1 臺灣煤層地質分布狀況及發展史2-2 礦場常用之工具、機械與設備2-3 礦坑的禁忌2-4 礦業的信仰2-5 藝術家眼中的礦業2-6 礦工的輪班及入坑手續 2-7 礦業衰敗的原因探討2-7.1 礦災發生的原因2-7.2 礦業衰敗的原因 3. 猴硐地區論文資料之導讀3-1 建議書籍--《猴硐之地方研究》3-1.1 研究此論文之動機及目的 3-1.2 研究此論文之內容與範圍 3-1.3 論文引用導讀文獻概述3-1.4 研究此論文的理論架構3-1.5 研究此論文的流程架構3-2 導讀書籍--《猴硐之地方研究∕內容概述》3-2.

1 導讀此論文內容各章節簡述與分析 3-3 導讀書籍--猴硐之地方研究∕內容解析 3-3.1 各章節研究成果評論 3-3.2 研究成果及貢獻評論 4. 猴硐煤礦博物館計畫概述4-1 基地位置概述4-1.1 基地位置4-1.2 基地面積4-1.3 基地狀況4-2 基地週邊環境調查與分析4-2.1 基地周圍土地使用狀況4-2.2 基地交通說明4-3 現地與地質調查4-3.1 現地4-3.2 地形、地質及土壤調查4-3.3 氣象 5. 工業遺產再生論5-1 保存的原因5-2 保存的方法 1165-3 工業遺產給人的感覺 6. 臺北縣(新北市)與礦業文化6-1 早期臺灣最具經濟價值的煤礦區概述6-1

.1 由盛而衰的夕陽產業 6-1.2 以鐵路串聯的礦業文化地景6-1.3 搏命生涯下的礦工文化6-2 曇花一現的猴硐煤礦紀念博物館籌設計畫 7. 結論--猴硐回歸猴硐之轉變與發展方向7-1 小結7-1.1 人煙稀少的猴洞7-1.2 礦業興起及鐵道串聯的猴硐空間的轉變整體分析7-1.3 戰後猴硐變猴硐的社會空間變化-從反抗日人的包商到戰後新興礦業資本家7-1.4 礦業沒落-工業遺產再生論的實踐及地方宣傳的方法論7-1.5 結論與建議參考文獻 142 圖目錄圖 1 1:猴硐地區示意圖圖 1 2:猴硐行政地區示意圖 圖 1 3::猴硐國小大山分校遺址(大山里)-2004年攝圖 1 4:瑞三本礦口-

2003年攝圖 1 5:一九八四年瑞三本礦採煤的情形圖 1 6:瑞三本礦口的檢查哨(檢身室)-2003年攝 圖 1 7:瑞三本礦口檢身室-2012年攝 圖 1 8:本礦內部狀況-2012攝圖 1 9:瑞三本礦口旁的辦事處-2003年攝圖 1 10:瑞三礦業大樓-2003年攝圖 1 11:瑞三礦業大樓設計圖圖 1 12:猴硐坑-2003年攝 圖 1 13:瑞三煤礦復興坑-2004年攝圖 1 14:瑞三復興坑舊照圖 1 15:瑞三煤礦復興坑事務所-2003年攝圖 1 16:通往復興坑途中運煤隧道-2004年攝圖 1 17:另一個出口看輕便隧道-2003年攝圖 1 18:猴硐路行駛運煤臺車情形圖 1

19:復興坑旁的土地公廟-2003年攝圖 1 20:復興坑旁的礦工浴室-2003年攝圖 1 21:復興坑旁的廢棄機房-2003年攝圖 1 22:復興坑旁的廢棄庫房-2003年攝圖 1 23:瑞三本礦旁之機車庫房-2003年攝圖 1 24:機車庫房側面-2003年攝圖 1 25:庫房外的精神標語-2003年攝圖 1 26:運煤橋-2003年攝 圖 1 27:整理後的運煤橋-2012年攝圖 1 28:選煤廠-2003年攝 圖 1 29:選煤廠及運煤橋(跨河橋)-2002年攝 圖 1 30:臺北縣政府原研擬之煤礦博物館預定地-2002年攝圖 1 31:猴硐地區之模型-2012年攝圖 1 32:由原

博物館預定地遠眺山區聚落-2003年攝 圖 1 33:遠眺選煤廠及運煤橋-2003年攝圖 1 34:選煤廠與山區聚落及猴硐車站之關係-2003年攝 圖 1 35:選煤廠側面-2003年攝圖 1 36:猴硐旅社舊址-2003年攝圖 1 37:猴硐遠眺三貂嶺方向-2003年攝圖 1 38:近照跨河橋(運煤橋)實景-2004年攝 圖 1 39:吊橋遺跡-2003年攝圖 1 40:老吊橋舊景-2002年攝圖 1 41:瑞三本礦側吊橋遺址-2003年攝圖 1 42:選煤廠裡停的機車頭-2004年攝圖 1 43:機車庫房-2003年攝圖 1 44:機車庫房改造後現況-2012年攝圖 1 45:選煤廠辦公處

-2004年攝圖 1 46:原選煤廠精神標語-2002年攝圖 1 47:礦工工寮-2002年攝圖 1 48:礦工工寮內部-2002年攝圖 1 49:礦工工寮的爐灶-2002年攝圖 1 50:整理後的礦工工寮-2012年攝圖 1 51:整理前的番仔寮-2002年攝圖 1 52:整理後的番仔寮-2012年攝圖 1 53:木工室內部狀況-2002年攝圖 1 54:外部漆黑的員工宿舍-2002年攝圖 1 55:此類型宿舍共有兩座-2002年攝圖 1 56:員工浴室-2002年攝圖 1 57:猴硐地區相關地形套繪圖-本研究整理 圖 1 58:金字碑-2004年攝圖 1 59:奉憲示禁碑-2004年攝圖

1 60:淡蘭古道-2004年攝圖 1 61:日本神社牌樓-2003年攝圖 1 62:日本神社木製鳥居-2003年攝圖 1 63:新施作之類似燈的護欄-2012年攝圖 1 64:猴硐一百階-2002年攝圖 1 65:於九芎橋上拍攝的猴硐社區-2002年攝 圖 1 66:瑞三保安新邨-2002年攝圖 1 67:瑞三保安新邨舊照圖 1 68:瑞三福利餐廳-2003年攝圖 1 69:舊舍-2004年攝圖 1 70:石砌的礦工診所-2012年攝圖 1 71:瑞三本礦附近的礦工像-2004攝圖 1 72:義方商行-2004年攝圖 1 73:義方商行大門-2004年攝圖 1 74:義方商行走道-2004年

攝圖 1 75:義方商行匾額-2004年攝圖 1 76:李家與蔣介石合照圖 1 77:蔣經國至猴硐巡視圖 1 78:李登輝至猴硐巡視圖 1 79:俞金朋先生--俞先生提供圖 1 80:俞先生當兵戎裝--俞先生提供圖 1 81:民國44年打獵圖--俞先生提供圖 1 82:選煤機尚完整時相片圖 2 1:八堵貨櫃堵塞情況-2001攝圖 2 2:機車頭-2004年攝(兒童交通博物館)圖 2 3:引爆裝置-2004年攝圖 2 4:捲揚機-2004年攝圖 2 5:油壓柱-2004年攝圖 2 6:鼓風機-2004年攝圖 2 7:裝喳機-2004年攝圖 2 8:翻車臺使用示意圖-2004年攝 圖 2 9:翻車

臺-2012年攝(猴硐)圖 2 10:瑞三選煤廠輸送帶-2012年攝圖 2 11:瑞三選煤廠運煤電梯圖 2 12:復興坑口土地公-2012年攝圖 2 13:礦工群圖1957洪瑞麟圖 2 14:倪蔣懷所繪之猴硐畫作圖 3 1:研究論文之架構圖 4 1:博物館預定地-2004年攝 圖 4 2:博物館預定地-2002年攝 圖 4 3:基地位置圖圖 5 1:DUISBURG北都會公園舊煤喳堆置場現為攀岩場圖 5 2:BOTTROP煤渣堆地景所建之觀景臺-2011年攝 圖 5 3:礦區景觀旋轉輪(魯爾工業區第十二號礦區)-2006年攝圖 5 4:挖煤器公園-2007年攝圖 7 1:猴硐車站-2002年攝

圖 7 2:招牌加註後之猴硐車站-2012年攝圖 7 3:貓村的可愛圖案-2011年攝圖 7 4:貓村的可愛圖案-2011年攝圖 7 5:因貓而出現的告示牌-2011年攝圖 7 6:與地方無關的產業出現-2011年攝圖 7 7:與地方無關的食物-2011年攝圖 7 8:貓村提醒標語-2011年攝 表目錄表 2 1:92年4月分猴硐地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表 2 2:猴硐地區92年4月分各村里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表表 2 3:臺灣煤田分布表(資料來源:三峽鎮誌民國82年初版重新整理)表 2 4:礦坑內使用工具表 4 1:92年瑞芳鎮重要建設計畫 作者序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接觸了這個遭遺忘且

人煙稀少的地區,這個地區給我無限的感動,故希望能將臺灣早期的煤礦產業以一種文化保存與開發觀光旅遊為前提,挑選了瑞芳區猴硐地區作為研究與探討,遠在民國八十二年林詩傑先生即對猴硐地區做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討,對於十幾年之後的今日,希望藉由對猴硐地區的實地探討及書籍研究能使更多人了解猴硐的過去,亦能響應及重視維護聚落原貌的自然與礦業文化遺留之資產,使更多人能體驗猴硐地區給予我們的省思及感動,由於資料收集有限,內容如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學者、專家不吝指教是幸。   瑞芳區位於臺灣北部丘陵地,其中猴硐地區位於基隆河狹長的河谷之中,在民國五十年代的初期,全世界遭逢了第一次能源危機,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支持與鼓勵

下,猴硐從一個平凡的山區聚落,成為臺灣最大產量的採煤礦場。是臺灣北部煤礦之生產中心,在當時人民平均所得偏低,礦工豐沃薪資吸引許多外地人來此地工作,猴硐地區人口遽增,山區及礦區附近聚集了相當多的外來人口,但在經歷幾次嚴重的礦場災變、礦脈漸漸短缺及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礦業終於漸漸沒落終,原本屬於這裡的各種產業也逐漸外移,剩下的只有猴硐原有的寧靜。   有別於現今金九地區的絢麗與燦爛,猴硐地區所擁有的,是種特有的平淡與平靜,走在街道中,隨處可見皆是珍貴的歷史建物及遺產,有著一百六十年歷史的一百階、廢棄已久的瑞三選煤場及聳立於基隆河溪谷中的運煤拱橋、日治時代興建的日本神社、美麗的淡蘭古道及金字碑等,在

地方沒落的同時,它們依舊存在,因為它們將為後人見證猴硐地區的歷史。   近年來由於懷舊地區觀光旅遊的盛行,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已遭遺忘的地區尋找過去被遺落的記憶,懷舊風雖帶給地區帶來頗大的觀光商機,但亦對整體生活品質與環境生態帶來重大的衝擊,九份即為一個令人省思的例子,電影帶來的效應使地方過度繁榮化及都市化,如此將使這個地區漸漸失去了環境的原貌。隨著這個風潮,臺北縣政府(現新北市政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十七日成立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包含金瓜石、九份、水湳洞及猴硐地區的各項資源整合與相關發展事務。   在臺北縣政府對礦業文化保存及觀光旅遊開發的需求為前提,將於積極修復當地失修的礦坑遺跡及文化資產,其

中包括猴硐煤礦博物館及煤礦工人生活起居展示館的規畫,李永展教授指出永續環境規畫的目標必須建構在土地倫理的基礎上,然而如何維護聚落原有的自然與文化資產,使礦區文化特質再現,達到維護環境並使礦區生活重現的目的,實為一大課題,值得檢討與研究,故筆者將2000年以來蒐集之相關資料彙集成冊,提供環境教育之用。 柯一青 2-3礦坑的禁忌1.在礦坑內不能吹口哨,可能產生干擾溝通,據說也可能引來野鬼的糾纏,並且會發生礦坑抽心。2.礦坑內也不准提到蛇,如果坑內或洞口出現蛇,坑主深信將會『虎頭蛇尾』即會挖不到礦產,有些存私心的礦工發現有礦脈,有時也會以蛇騙使坑主放棄,再向瑞三公司承租挖礦權謀取暴利。3.不准穿木

屐進入坑內,以免摔倒,此項規定並無關於迷信,純粹為安全之考量。4.禁止女人入坑,禁止的原因應是怕與礦工在坑中無法克制發生關係。另外女人當礦工在出入坑時必要搜身時也會造成困擾,所以不准女人入坑,也有一說女人進入礦坑即會發生抽心的現象,基於安全的考量,女人並不能進坑,與一般隧道挖掘之禁忌相同。5.礦坑內嚴禁其他礦坑人員進入,否則一旦礦產地區被別坑的人得知,相信不出三天就會被挖地洞全部盜光,屬於商業機密的考量。6.不可說到四,故四都以三片半等語代替。2-4礦業的信仰土地公既是掌管山川、丘陵之神,而從事礦採工作,必須向地下挖掘,自然必須徵求土地神的首肯,於是對土地公的崇拜祭祀更是疏忽不得的。加上臺灣早

期挖礦技術不發達,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礦災,礦工生命非常沒有保障,然而為生計又不得不冒這些風險,於是只有求助於土地公的庇祐了。所以在許多礦寮辦公室內,一定設有土地公的神位,礦工於入坑之前,也總會先禮拜一番,一則求土地公保障生命安全,再則也求土地公指引採擷礦源的方向。有些礦主特別在礦坑出入口旁邊,加蓋一間小祠或是舖一塊石板,點一盞紅燈,供奉土地公,讓忘記膜拜的礦工,在入坑前,提醒其參拜,免生意外,故礦工都說入坑,命是土地的。在離復興坑不遠的地方也有一個土地公廟,雖然該地區的採礦事業不再,目前保存的還算完整。另外猴硐地區亦有四個主要之祭祀圈,分別為同安宮、保安宮、福德宮與聖公媽廟,據說聖公媽為埋藏在

大樹下的一罈骨灰,為當地較為特殊的廟宇。除此之外當時為了使外來者相處更加和諧,對於少數族群的信仰也有重視,故也有提供原住民及其他信仰者的教會在此出現過,現已荒廢。2-5藝術家眼中的礦業瑞三礦業的運煤橋造就此地美麗的風景,故許多藝術家往往以此美景作為作畫的背景,從畫中可發現山水、天空與橋的關係,當時的採礦的盛況,更會讓人發現,歲月可以讓許多事物變的更有詩意,跟礦業有關的畫家最具代表的為洪瑞麟及倪蔣懷。倪蔣懷,1894年生,幼時居住在瑞芳一帶,。就讀國語學校時拜師石川欽一郎。畢業後娶了臺北礦業鉅子之女(顏雲年之女),故跨足煤礦事業。其以礦業經營累積的財富贊助美術活動、資助畫家及購藏畫作。可惜於19

43年即病逝,年僅五十歲,否則臺灣美術界將可得到更多助益,李建興先生曾是倪碁元先生的得意漢學學生,倪基元及為倪蔣懷之父親。臺灣美術的建樹和西洋繪畫的發展,經由石川欽一郎的帶領下大大的改善,在當時的臺灣的社會環境可謂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其協助下許多藝術青年得以伸展志向。倪蔣懷抱持一股藝術之熱心投注於藝術活動,尤其是其贊助藝術青年,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專心繪事,可全力發展藝術天分。另一礦工畫家為洪瑞麟,1912年生於臺北大稻埕,在商人優渥的仕紳的家庭中長大,接觸到西方近代啟蒙運動後的人道主義思想與文藝啟迪。年少念的日人辦的私塾受到校長(基督徒)廣博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原始基督教為苦難者發言的宗教情操影

響,洪瑞麟最後選擇以礦工當職業,他以勞動者的質樸、堅烈、雄壯的身體為藝術之美的對象,他在造型、色彩及筆觸上的追求雄渾及厚重,都未礦工完美的展現。洪瑞麟留日的十年間,他成為「臺陽美協」的會員,1938年因藝術上的理念不合而退出,不久在瑞芳煤礦(倪蔣懷所經營)謀得一份工作,就此成為終生職業。從挖礦工人、管理員及礦長而退休,每日處在地平線下的生活更讓他感到更踏實,他說「我越來越發現礦工門坦率無偽的種種人性表現,那樣契合我的心靈,使我時時刻刻都想揮動畫筆,迅速捕捉下來……。」以後的礦業的生活即成為他創作的主要泉源。這三十幾年裡,洪瑞麟看到多少煤氣爆炸礦坑崩塌的災變現場。樸實色彩能捕捉得住為明天的一口糧

而走進礦坑的礦工心情。簡單的線條能精確掌握到黑暗中和著炭灰、污氣和汗臭的體軀動態。

女子路跑者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持續涉入因應策略

為了解決中和運動中心攀岩的問題,作者洪晉宏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女子規律路跑者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持續涉入因應策略。採質性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研究對象以路跑年資五年以上並具有參與全國性質路跑賽事且順利完成賽的女性跑者,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出十位位具有規律路跑習慣及豐富賽事經驗且非體育相關科系背景的女子路跑參與者,並維持每周進行三次以上進行規律路跑習慣女子路跑參與者。訪談內容之逐字稿資料以開放性編碼與主軸編碼的方式進行歸納及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女子路跑者參與動機包含目標取向、社會支持、身心狀態、自我價值等內涵。目標取向包括追求外表體態、增進身心素質、比賽目標,社會支持包括跑友陪伴與激勵、增進人際情誼、家庭支持,身心狀態包括紓解壓力、正向

情感、享受比賽,自我價值包括成就感、追求卓越、證明自我。阻礙因素包括身體阻礙、心理阻礙、結構阻礙等內涵。身體阻礙包括運動傷害、生理狀態、技術不足,心理阻礙包括負面思緒、自責自負、運動怠惰,結構阻礙包括時間、季節與氣候、場地設施與設備。持續涉入因應策略包括自我挑戰、學習崇拜、委身投入、賽事魅力等內涵。自我挑戰包括自我表現、參與賽事,模範學習包括楷模指導、典範激勵,深度投入包括持之以恆、保持熱情、生活方式中心,賽事魅力包括賽事吸引、主題性。整體而言,女子路跑者隨著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其最主要身體阻礙因素在於運動的負荷和傷害,他們常參加具有高度吸引力的賽事,透過賽事歷程,從中獲

得享受路跑的樂趣,透過心中模範的激勵,經由反思,改變自我觀念和態度,使其克服阻礙,達到持續涉入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