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曄老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戴文鋒所指導 邱千芬的 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 (2009),提出丘曄老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媒妁、月老。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立信所指導 王晴慧的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 (1998),提出因為有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六朝詩歌、佛教文學、宮體詩、山水詩、佛理詩的重點而找出了 丘曄老公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丘曄老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丘曄老公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未來的每一步一腳印,踏著彼此夢想前進。」
-
你是獨生子還是有手足一起長大呢?今天的「負能量週記」想跟大家聊聊兄弟姐妹,一開始是不是都會穿姐姐剩下的衣服?還是被要求「成績只要跟他一樣就好了!」
-
小時候,可能彼此會互相討厭,甚至沒有這麼喜歡玩在一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經歷某一個關鍵時刻, 一定會覺得彼此的存在其實很重要,在沒有辦法跟大人討論時候,兄弟姐妹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
如果有什麼關於節目的意見,也歡迎留言和按下五顆星,和我們分享哦!
Podcast全系列 ‣https://linktr.ee/kuan_choo
-
【本集重點】
-
00:00 負能量週記來了!
00:52 Podcast還沒接到業配 沒錢買第四支麥克風
01:55 開放觀眾來業配 價錢好談 內容客製化
03:45 本集再次由丘曄拉主Key 上次錄完後回家很懊悔
05:20 主題:老大和老么不同的成長心情(由丘曄的姊姊寫訪綱)
06:49 關韶文突然唱歌「同手同腳」
07:20 丘曄老公和弟弟差四歲 小時候不熟長大天天LINE
07:46 丘曄講話有BUG 最近上班很無聊?
08:20 丘曄是老么 從小賊頭賊腦
09:28 丘曄的兩個兒子 老大屬於不會看臉色的那種
10:00 關弟弟很好動容易被罵 出生時原本要取名「關韶武」
11:10 丘曄又忘記按計時器
11:25 排行老二的壓力很大 總是被拿來跟哥哥姊姊比較
12:50 丘姊姊在學生時期的優秀事蹟
13:13 丘曄以前只是某人妹妹 毫無存在感
14:00 為了要引起別人注意 丘曄從小就愛跟姊姊唱反調
15:40 小時候父母先讓關韶文選書桌 弟弟耿耿於懷
17:29 丘曄小時候只能睡最小的房間 長大拿家裡房子去增貸
18:50 老么都要撿哥哥姊姊的衣服穿
20:18 關韶文幫弟弟還學貸後 才知道關弟弟小時候多討厭他
21:52 弟弟妹妹最不想聽到的話:跟哥哥姐姐一樣就好
22:18 哥哥是又優秀又努力的關韶文 會讓弟弟有壓力嗎?
23:26 雖然丘曄跟姊姊感情好 但還是希望可以走自己的路
23:53 關弟弟其實很崇拜哥哥 只是不敢講出來
26:10 丘曄忘記演講比賽 找姊姊求救立刻把稿子寫出來 最後拿到第二名
26:40 又偏題 關韶文和丘曄跟G蛋布丁道歉
29:45 參加跨年老大要等到成年 但老么卻不用?
30:55 迷之偏題!從跨年到牛頓地心引力到音浪 (到底有什麼關係?)
32:30 丘爸丘媽是Podcast忠實聽眾
33:00 關韶文從訪綱中看出丘曄姊姊的怨氣
34:50 丘曄自爆爸爸曾經在非凡頻道主持節目長達十年
35:45 家中發生大事真的都要老大扛嗎?
37:10 求救網友解答成語
38:40 大家都覺得長輩疼老大 但老么才是最任性的?
39:30 丘曄人設偏婊 對父母有話直說 但姊姊卻沒辦法
40:00 丘曄當媽媽後會特別提醒自己不要差別待遇
-
#Podcast #丘曄 #負能量週記
-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7】聊到爆哭!幻想跟偶像性行為?現場失控feat.丘曄
https://youtu.be/zprHn9gRvJc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6】參加過最「荒謬」的比賽?從健康寶寶到查字典!feat.賴珮如、丘曄
https://youtu.be/V5SFDjUXRqw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5】「訪問蔡依林發抖、跨年演唱會幕後慘況」丘曄首次企劃Podcast!
https://youtu.be/ma8r50bkjuQ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4】旅遊歷險記!飛車搶劫、被騙錢、航空業獨家玩法!
https://youtu.be/_9_mWYfUWUs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3】職業光環背後的負能量!航空公司的神祕監控單位!記者出過最糗大包!feat.丘曄
https://youtu.be/pKbF7SdMB9E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2】關韶文在單親家庭長大!聊聊「你是小時候想成為的大人嗎?」feat.丘曄
https://youtu.be/W3Ok-gKuMNQ
【負能量週記Podcast Ep1】愛聊天就能經營社群?有什麼好處?關韶文尋覓到「頻道神隊友」丘曄!
https://youtu.be/hkbh7FxFBl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人生勝利組,要當人生努力組!📣】
職業訪談、工作vlog、減肥列車、美妝保養、聰明消費、投資理財、美食旅遊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report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kuan_kuan/
LINE ‣ https://lin.ee/e1ebDrI
Podcast音檔 ‣ https://linktr.ee/ethanyoutube
Podcast節目 ‣https://linktr.ee/kuan_choo
合作邀約Mail ‣ [email protected]

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

為了解決丘曄老公的問題,作者邱千芬 這樣論述:

中國傳統民間的觀念,稱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撮合男女婚姻者為「月老」,媒妁之意深遠,俗稱「媒妁」,原為傳統中司締結姻緣之神,人們先後賦予許多形式與內容,每個歷史階段都發展出獨特名稱,出現不同稱謂。民間創造許多掌管愛情、婚姻的神明,透過月老傳統信仰理論基礎,探討這些傳說愛神崇拜之精神意涵,藉以了解人們對婚姻愛情觀之演變過程。臺灣目前沒有主祀月老的廟宇,在臺南市皆屬配祀神明,敘述其分布與現況,說明招取姻緣的信物與特色,廟方如何運用行銷策略來增加財源收入,以吸引眾多信徒,如何結合民間團體舉辦未婚聯誼活動,加深人們對月老信仰的尊崇。信徒透過占卜行為,進行人與神喻的溝通與解讀,擲筊的結果屬於超自然與第三

空間的人神溝通,而籤詩是神喩的具體表現。「紅線」在民間月老信仰中,是未婚男女雙方「結緣、定親」的法物,是一種重要的信物,也是吉祥物;而「緣粉(緣份)」運用在男女戀愛或婚姻嫁娶方面,都在於「招好緣」的功用上,在民間流傳的吉祥話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臺灣民間月老信仰,日漸成為未婚男女所崇拜的信仰,有道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從人們對姻緣的期待,往往先借助神明的力量,在婚姻中滿足自己精神上的寄託以及生理上的需求,說明月老信仰在現今社會結構面上,有其不可動搖之地位。我們對於生存、安全感以及愛與歸屬的需求,往往表現在整體的生活形態,當人們無法以一己之力突破種種限制時,「相親」開始變成一種具體可行的方式

,也成為未婚男女與其他行業的人際互動方法,更是彼此交流互動的管道,在心靈層次提昇的前提下,「祈求月老尊神牽線」,更加深無限的寄望與幫助,因此月老信仰的確實現社會功能與責任,並滿足人們階段性的基本需求。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

為了解決丘曄老公的問題,作者王晴慧 這樣論述:

漢譯佛典偈頌與六朝詩歌的關係,歷來在詩歌史上為人所忽略,就文學史而言,亦少見全面性論述。然綜觀漢譯佛典中的偈頌,將會發現其數目何其繁多,且表現出自身特有的文學風采,這不僅是佛典的文學特色之一,亦是一歷史現象;如此的現象,置於中土文學、乃至思想、文化間考量,實值吾人重視彼此間的共性與別性之交集面貌。再者,這些漢譯偈頌「近於詩」的面貌,及其尚未漢譯前,本就是「詩」的性質,更進一步使我們對它與中國詩歌的關係,引發探究的興趣。本文範疇鎖定六朝時期,乃因此時期,佛教隆盛,為佛典翻譯的鼎沛時期,在譯經史上,有其深刻的代表性;而中國詩歌類型,亦大多建基於六朝時期,可以說,在詩歌史上,六朝詩歌有其承上啟下的

象徵意義。故本文遂將此一研究路向,設定為六朝時期,期能藉由此研究,明瞭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間的關連性與否,並進而補益二者關係在文學史、詩歌史上的闕如。故凡《大正藏》之六朝佛典中,出現偈頌者,皆為本文研究範疇;而比對此時期的經、律、論三藏,由於並未發現各藏之間的偈頌形式或內容有何特異之處,且此經藏部分已佔五百餘部,相當於六朝漢譯佛經的五分之四,故擬以三藏中最為一般人重視的經藏,為本文漢譯佛典偈頌的索引範疇。 本文開展前,先將《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第廿一冊經藏偈頌,予以地毯式搜索,作成統計表格,以求初步瞭解漢魏六朝時期的漢譯偈頌,究竟為何型態及其數量多寡,再比較分析其與六朝詩

歌的關連性。並藉由佛教經典目錄,如《祐錄》、《房錄》、《內典錄》、《開元錄》等,對當時的佛典進行一番基礎考定,以求所引資料能臻於信實。此外,並參考梁《高僧傳》、唐《續高僧傳》、《弘明集》、《廣弘明集》等原始資料,以明六朝佛教譯經者及其時代概況。 在章節安排上,第一章『緒論』乃是說明本文的研究進路與章節架構。第二章『東漢至六朝漢譯佛典概述』分二節概述:第一節為東漢至六朝漢譯佛典背景介紹,主要是將六朝譯經盛況作一剖析,以明當時佛教譯經之盛況,及朝野間釋教風行的氛圍,並以此作為本文主題之一--漢譯偈頌--的背景瞭解;第二節則陳述漢譯偈頌的定義、種類及其作用,以明本文所引漢譯偈頌為

何,並以之作為開展第三章的前置作業。第三章『六朝漢譯佛典偈頌之文學特色』則銜接第二章基礎,分析六朝漢譯偈頌的文學特色,分別由其「形式」、「內容」及「文字」三大方面著手,探析漢譯偈頌於此方面所展現之面向。以此作為探勘六朝漢譯偈頌與中土詩歌,彼此間是否有所寖染、借鑑、影響之立論基礎。第四章『六朝詩歌之佛教文學特色』則探揭六朝詩歌中的佛教文學特色,亦即將那些洋溢濃厚佛教文學特色的詩歌(例如佛理詩)、帶有佛教色彩的詩歌(例如山水詩、玄言詩)及取材於佛典文學,而並無完全表現佛教思想之詩歌(例如永明詩、宮體詩)列入討論;故是章並非陳述六朝詩歌的文學特色,僅是針對六朝詩歌中帶有佛教色彩者,作一探討,計分三節

:首節擬先由時代背景切入,以說明詩歌的外緣因素;後二節則分別說明詩歌於形式、風格及內容上染有佛教因子的文學特色。第五章『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關係』則藉由前二章(第三、四章)的鋪敘,分析、比較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之關連性與影響,歸納二者間相互影響、彼此浸潤的風貌所在;是章計分五節,首節主要說明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間於形式上的相因相承;其後四節則由內容、修辭角度、寫作精神上,分別說明六朝詩歌中的「玄言詩」、「佛理詩」、「山水詩」、「宮體詩」等,與漢譯偈頌間的關係。第六章『結論』則總結各章之研究成果;將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的關連性,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形式上的會通;二是內容上的寖染;三是修辭風格上的借

鑑。茲歸納各項大要於下。 一、 形式上的會通 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在「形式」上,彼此浸潤、互有影響,其關連性可分述為下列二點: (一)漢譯偈頌取鑑於中土詩歌形式 綜觀本文表14,我們可發現漢譯偈頌的體製形式,基本上是脫胎於中土詩歌形製的,試看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等偈頌的形式呈現,皆為中土詩歌中本有的形式。 此係因外國譯經僧至中國翻譯佛典時,為求使所譯經典深入人心,達到傳教的目的,在翻譯「伽陀」或「祇夜」(即本文之偈頌)時,遂以當時已普遍流行於中國的詩歌形式,去詮釋、翻譯所持原典

中(或所默誦經文中)詩歌之部分。我們之所以認為漢譯偈頌是採用當時中土所流行的詩歌形式,除了偈頌的言數形式與中土詩歌的言數形式相同外;另一理由是:偈頌於形式上的主要類型,與中土詩歌互相吻合。例如四、五、七言在中土詩壇中,向來佔較大市場,而當代譯經者亦廣泛延攬這幾種言數形式於翻譯過程中,使漢譯偈頌於每一時期中,幾皆出現四言、五言、七言的偈頌形式,此無疑說明了偈頌形式借鑑於當代詩壇之形式。 另一方面,由漢譯偈頌的形式中,我們亦得以探析漢魏六朝的詩歌發展:東漢時的漢譯偈頌,已有許多完整且篇幅甚長的七言偈頌,可見七言詩於東漢譯經僧翻譯佛典時,似應已是一種普為大眾應用的詩歌體製,故為譯

經者加以運用,以收傳教時普及人心之效。統合漢魏六朝的偈頌觀之,其中以「五言偈頌」最受譯經者青睞,表現最頻繁,此正可相應漢代以來五言詩於詩壇流行的趨勢。由附錄表14中,可知七言偈頌於六朝每一時期,亦皆有之,且數量上,似僅次於四言偈頌,並且隨著朝代更迭、時間推移的過程中,七言偈頌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發展,這與中土詩歌中的七言詩歌發展,不啻遙遙相應。 (二)中土長篇敘事詩的形式借鏡 佛典中的偈頌漢譯之後,所採用的文體乃是以中國當時本有的詩歌形式作為基礎,並據以發揮之,以符合所需。故我們可發現漢譯偈頌的形式,雖近於詩,但卻不囿於一般我們所理解的詩,因其句數多寡並無一

定規則,少則三句,動輒百句以上,甚且千句以上者,所在皆有,且長篇偈頌的數量,於六朝佛典中,佔極大份量。 大抵而言,漢譯偈頌的篇幅較為長卷者,其內容性質多半為「敘事性」,此可說是其特色。可見佛典偈頌中,敘事內容好以長篇形式搭配之,以達鋪陳效果。 而中國詩歌中,無論是古體詩或近體詩,篇幅渝越百句者,並不多見。再者,中國詩歌的敘事性色彩向來不發達,長篇敘事詩更是零星,要尋找如〈孔雀東南飛〉及〈木蘭詩〉的長篇敘事詩,實極罕見。在此二篇之前,幾乎除了先秦時的〈離騷〉及東漢時的〈悲憤詩〉之外,再無其餘。然自東漢以至六朝,漢譯偈頌往往有長篇巨製的形式,幾至不勝枚舉。那

麼,在《佛所行讚》的漢譯本出現後,及六朝其他漢譯佛典中,常態性頻繁展現的長篇敘事偈頌下,我們實很難否定在這些大量的長篇敘事偈頌環繞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等長篇敘事詩的成型,完全沒有受到漢譯長篇偈頌、乃至漢譯長篇敘事偈頌絲毫的影響。但必須說明的是,長篇敘事偈頌與中土長篇敘事詩的關連性,與其說是內容上的轉移,倒不如說是形式上的轉移,更具文學史上的意義。 二、 內容上的寖染 六朝詩歌於「內容」上,某些詩歌類型,受到漢譯偈頌的影響,綜合言之,分述為下列三點: (一)漢譯偈頌對玄言詩興盛的推波助瀾 玄言詩通篇說理的呈

現方式,使鍾嶸形容它為「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亦即缺乏藝術感染力。然而,形容玄言詩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實際上,亦適合於形容大部份的漢譯偈頌。因為漢譯偈頌本就是以宣說佛理為目的,故蘊含「說理性」當然是其特色,其與玄言詩之間的「理性訴求」,容或顯示出彼此間的關連。 再者,玄言詩誠然是建基於對老莊玄學的闡發上,然此詩歌所呈顯的說理風味,在其前的詩歌中,無其因循來源;而自晉以來,玄言詩人與僧侶相與交遊的社會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加以當時譯經事業的蓬勃發展,亦為佛教史中確然之事;由《世說新語》〈文學〉門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日玄言詩人與名僧交遊頻繁,且好以玄佛互參、讀誦佛經及研討佛

理,而這些佛典皆有許多偈頌,其間純屬說理者誠多,而含藏說理者,亦不乏列舉。試問,這些說理偈頌在文學社會學角度下觀之,是否對「玄言詩」完全無意義? 綜上所論,漢譯偈頌近於詩的形體表現,及其以「理」敷陳全篇的表現,本是中土詩歌中未曾有的現象。而玄言詩所呈現的「理過其辭」,在其前的詩歌中,亦無此種風格。那麼,玄言詩借鑑於此種「近詩」偈頌的「說理精神」,或亦有其可能;抑或漢譯說理類偈頌的存在,對於玄言詩的興盛,有其推波助瀾之效。 (二)佛理詩的偈頌化 漢譯偈頌於內容上的表現,無論是說理、勵志、勸誡、讚頌及宣誓等,皆可於佛理詩中,見其仿效。可以

說,六朝佛理詩,不僅在「說理精神」上與漢譯偈頌相通,在內容、形式上,亦皆與之密切相關。 總體而言,六朝佛理詩,或徑以佛教名相入詩、或援引佛教典故入詩,這些現象,都與漢譯偈頌不謀而合。且此種興發佛理的詩歌內容,在東晉以前,幾乎不見於書面。可知詩人們創作佛理詩,主要仍是在佛教傳入後,方有如此形貌出現於詩歌中,這在中國本土文學中,亦可說是純然中國佛教文學的創舉。而受時代風氣的影響,我們於東晉佛理詩中,仍可看出其玄、佛交糅的面貌。除此之外,南北朝的佛理詩,則與漢譯偈頌慣以佛教名相充斥於字裡行間的風格,緊密重疊,此正說明漢譯偈頌中,通篇陳述佛理的內容特質,對中土佛理詩偈頌化的面貌,具

有顯著的的催化作用。 (三)宮體詩對漢譯偈頌淫豔內容的借鑑 在被閱漢譯偈頌的過程中,我們發覺宮體詩興起前的漢譯佛典中,偈頌所呈現的某些題材內容,與宮體詩傾力刻畫女性姿容的特點,似有其呼應、會通處。 佛典本是述說佛理,以探究實踐宇宙人生真諦的典籍,故其宗教說理性的莊嚴虔敬度,應係可推測的;然佛典中亦有一些淫豔情態的鋪寫,例如《普曜經》〈降魔品〉、《佛所行讚》〈離欲品〉、《佛本行經》〈與眾婇女游居品〉等。之所以如此,乃是欲藉由講述、書寫世間淫豔情態的面相,以說明或襯托出「梵行清淨者的自在莊嚴」及「不修佛道、縱情五蘊者的招致惡報」。是經中,

凡描摹情慾畫面者,皆著力於刻畫女子的身姿麗顏,突出女子身段儀態的動態畫面,予人餘波蕩漾感,且用字遣辭流於香豔色彩,與宮體詩中描摹女姿的畫面,有其相通處。 再者,宮體詩之前,專力於刻畫女姿者,實未曾有,即便如〈碩人〉、〈陌上桑〉者,詩中所歌詠莊姜與羅敷之美姿,亦是呈顯出「溫柔敦厚」的詩旨,而非如宮體詩所呈顯的濃豔色澤。反觀齊梁宮體詩興起之前的佛典,對於女子身姿容顏,已有細膩露骨的刻畫,而六朝時佛教的盛行,已屬事實,那麼,佛典中的豔語是否在某一層面上影響了宮體詩、為宮體詩所取鑑,或亦無法完全否定的。 三、 修辭風格上的借鑑 六朝詩歌於「修

辭風格」上,亦有借鑑於漢譯偈頌之處,綜合言之,分述為下列三點: (一)山水詩與漢譯偈頌共通的窮型盡相 六朝山水詩的共通特色,即是「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如此的詩歌風格,並未在山水詩興起前尋得,反觀山水詩之前的漢譯佛典,在文學表現上,我們可見著許多「窮形盡相」、「極貌寫物」的偈頌。這些漢譯偈頌細緻入微地寫實筆法,與山水詩「尚巧似」、「極貌寫物」的寫實風格,實有雷同處。 再者,若以山水詩中普遍「未能忘興諭」的特點而論,其與漢譯偈頌旨在「藉景言理」的典型風格,實是一致的。故漢譯偈頌與山水詩究竟有無關係,我們雖不敢斷言主之;然二者

之間,除了與之相關的佛教背景相同外,其寫景體物的窮形盡相風格,亦有極大雷同,且在山水詩興起前的漢譯佛典中,又已有許多體物入微的偈頌,故或亦無法完全否定二者間的關連性。 (二)漢譯偈頌對永明清麗白話詩風的影響 永明詩人代表家沈約的文學主張,為「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此亦可說是他的詩歌主張;其中的「易識字」、「易讀誦」,皆可說是佛典文學的特色。大體而言,永明詩風格清新,力圖展現出詩歌用語的淺顯流暢,擺落晉宋以來典正麗藻的詩風,使詩歌具有清新雋永的特色。 齊梁之際,佛教興盛,且帝王崇尚佛教者多,直接帶動了朝野間崇佛風氣,故文人信佛者頗多

,而永明詩人中的沈約、蕭子良、王融、陸倕等,亦皆棲心內典,信尚佛教。其時的佛典翻譯文體不僅口語白話,亦文辭遒麗,例如西晉竺法護所譯《普曜經》;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大莊嚴論經》、《妙法法華經》;劉宋寶雲所譯《佛所行讚》及失譯經《佛所行經》等,是經之長行、偈頌,皆和諧流暢、白話流麗。 故若參酌當時的佛典翻譯主張及永明詩人的佛教背景,再將漢譯偈頌與永明詩這兩種文體置於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去比較,我們或亦可說漢譯偈頌的文學表現,對永明詩體清麗淺白、和諧流暢的詩風展現,有其一定程度的關連。 (三)讚佛偈對宮體詩寫實白描風格的影響

佛典中有大量的「讚佛偈」,是屬於漢譯偈頌中的一型,其特點為歌詠讚歎佛菩薩、乃至天人的妙行殊德:或寫其功德,或繪其相貌;對於以圖繪手法將佛菩薩的莊嚴相貌描摹而出者,可以發現其工筆雕繪的寫實刻畫風格與白描技巧,此特色與宮體詩的女姿描摹,二者雖於對象題材上完全不同,然於精神上卻有其相通處。 雖然在宮體詩之前,亦有對女子美貌的描寫作品,然欲如宮體詩一般,通篇將女性肉體各部、乃至衣著姿態等,皆作細微而具體的白描雕繪,實不多見,即便偶有歌詠女性美的詩篇出現,也多是點綴性質,比例上未盡全篇,且寫實成分少。反觀讚佛偈,其所描摹的對象,雖大多非女子;然其由頭至腳,工筆刻畫的

寫實技巧,及其白描語言的風格,與宮體詩的創作精神,有其相通處。此外,讚佛偈中寫實描摹人物的白描技巧,在宮體詩之前即已存在,而東漢至齊梁,佛教興盛是社會現象,文人士子乃至貴族帝王,喜讀佛典,也是一歷史事實;而宮體詩的寫作群中,為佛教徒者實為不少,不僅於史籍中見諸記載,於其詩歌中,我們亦可看出佛教對這些詩人的影響;則宮體詩與佛典偈頌的會通,似亦無法斷然否定。再者,歷來多以山水詩、詠物詩的寫實精神,作為宮體詩寫實精神的來源,然三者間,所針對對象不一,之所以關連,乃是就三者間一脈相傳的寫實精神而為立基點;而偈頌中描摹佛菩薩、天人容像的類型,不但寫實、白描技巧與宮體詩相通,且各自所針對的主題,皆為「人像

」,加以此類型讚佛偈繁多,那麼,在宮體詩興起或興盛的緣由中,讚佛偈或亦為其間接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可知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之關連性,並非僅是單向的影響,乃是彼此間相互寖染的互動呈顯,或為形式上的會通、或為內容上的相因、或為修辭風格上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