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地名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林欣怡、賴雯淑所指導 劉筱涵的 重返地方:迴遊者的身體 ——《踅,舊地名》 (2019),提出三灣地名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迴遊者、踅、舊地名、身體感官、地方圖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林聖欽所指導 陳政宜的 客庄史地調查研究之GIS應用─以西湖鄉四湖村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四湖、客庄、西湖溪流域、文化史蹟、地理資訊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灣地名由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灣地名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重返地方:迴遊者的身體 ——《踅,舊地名》

為了解決三灣地名由來的問題,作者劉筱涵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關注身體感官作為一種藝術介入地方實踐的方法,並提出以臺灣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白話字「踅」,也是臺語中所自然帶入走、晃、繞、逛的身體行為,嘗試構築在地「迴遊者」的歸巢精神。本研究的實踐與論述方法,將類比設計語言中的圖層、錨點、曲線、漸變與封存等五個概念進行創作。地方被視為多重圖層,由錨點相連,串接地方路徑作為「踅」的曲線進而觀察其所構成的地圖,以回應地方歷史、時間、文化、語言的變遷與演進,再進一步嘗試透過探尋曾存在地方中的「舊地名」作為「踅」於地方的漸變參數,再予以封存作為地方現場的記憶與經驗檔案。透過身體感官進入當地的體驗方法,將此身體移動路徑中所採集之在地訪談、聲音檔案及物件集合做創

作媒材,以「踅」之概念開展地方觀察,並透過藝術實踐於地方擴張與實驗,進而書寫地方認同。

客庄史地調查研究之GIS應用─以西湖鄉四湖村為例

為了解決三灣地名由來的問題,作者陳政宜 這樣論述:

苗栗縣西湖溪流域是清末粵東、閩西移民來臺的重要生活空間,區內充滿濃濃客家風情。其中,西湖鄉四湖村劉恩寬家族為主的移民史,在此空間累積豐富多元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特別是縣內第一座私塾「雲梯書院」的創立,帶動地方文風興起,造就四湖劉家後代子孫能人輩出,「秀才之鄉」美名不脛而走,傳誦至今。四湖不僅有雲梯書院、劉氏宗祠等存在近兩世紀,並已登錄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遍佈各聚落、田野的庄頭、田頭、水尾伯公,估算至少20座,不乏古樸雅致之作;舊地名如槺榔埔、石頭彎、學堂下…等,隱含自然、人文意涵;還有近年興起的「黃金大道」就毗連劉氏宗祠、雲梯書院等人文地景,水與綠交織成的客庄風景,美不勝收。本論文透過文獻

收集與回顧,追尋四湖劉家在清末西湖溪流域墾拓大歷史中的角色定位,回首客家先民唐山過臺灣的來時路。經由深度田野調查、祭祀儀式參與、觀察及訪談,挖掘文獻闕漏的史蹟與傳奇故事,以釐清四湖文風形成究竟是歷史的偶然或地理之必然;同時探討伯公分佈與客庄水綠文化之關係。最後將地理資訊系統帶入研究場域,將文獻與田調資料數化成視覺化圖資,建置可供研究佐證、民眾體驗與欣賞客家人文之美的地理資訊平台,活化客庄的史地與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