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膨率202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愛榭克:總體經濟增長與通膨降溫趨勢確立,美股下半年攻勢 ...也說明:在市場高度憂慮2023年經濟動能展望的當下,美國開出了今年第1季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數據(圖一)增長率為1.1%,看起來似乎沒有很亮眼,不過,若仔細推敲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陳和全、翁嘉禧所指導 洪素杏的 匯率預測與長期均衡關係之研究 (2009),提出台灣通膨率202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純通貨膨脹率、非線性平滑轉換之自我回歸、購買力平價假說、Fama-French三因子、匯率預測。

最後網站全球的「黏性通膨」2023年能結束嗎? - 日經中文網則補充:11月,黏性通膨指數上漲率由2021年1月的1.7%上升到了6.6%,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由汽油及新車等易波動品類構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通膨率202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匯率預測與長期均衡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通膨率2023的問題,作者洪素杏 這樣論述:

本論文涵蓋匯率預測與匯率平價假說檢定等兩篇論文。每篇論文包含理論推導、研究方法步驟詳述與實證結果說明。第一篇文章為透過證券市場所萃取之純價格通膨率,來檢定亞洲國家如香港、韓國、馬來西亞、新加玻、泰國、台灣與美國間之相對購買力平價假說是否成立。Chowdhry et al. (2005) 文章認為相對購買力平價假說不成立的原因,也許與官方通貨膨脹率 (official price inflation rates) 乃由一般商品價格所建構有關,而這關連起因於商品的名目價格具有僵固性的特質。因此,Chowdhry et al. (2005) 等精心且嚴謹地經由費雪方程式 (Fisher equat

ion) 與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 (three factors model) 建構一個無風險性資產之名目報酬模型去萃取純通貨膨脹率 (pure price inflation rates) 。該模型所萃取之純價格通膨率應用在美國、日本、英國與德國之相對購買力平價假說的實證結果是成立的。但是,本文所興趣的目標是亞洲地區,是否該論述在亞洲地區是否成立呢? 實證結果顯示,最小平方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和受限制近似無相關迴歸 (constrained seeming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 及 SUR系統方程式 (s

ystem equation) 都拒絕相對PPP假設。但是,利用Im et al. (2003), Maddala and Wu (1999), and Pesaran (2007) 等人的追蹤資料單跟檢定 (panel unite root test) 卻拒絕實質匯率單根假設。本論文的第二篇文章的研究主題,驗證名目匯率的預測表現,利用Chowdhry et al. (2005) 文章的理論模型與實證方法計算出美國、日本、德國與英國之純價格通膨脹率,並利用Granger and Terasvirta (1993) 所提出的非線性平滑轉換之自我回歸 (STR,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模型去建構包含純價格通膨率之非線性匯率預測模型,比較該模型與隨機漫遊 (random walk) 模型之匯率預測表現。Berkowitz and Giorgianni (2001) 建議,如果事先假設匯率與基要 (fundamental) 間之誤差修正項為恆定,則長期匯率預測能力較佳之實證結論會是錯誤的估計。主要理由是,即使匯率預測模型之母體係數實際上為零的情況下,估計係數的漸進分配還是會隨著估計長度的增加而提高。簡而言之,假設檢定臨界值 (critical values) 之小樣本模擬,會受匯率與基要間是否共整合假設條件成立的影響。因此,本文企圖建構一個匯率與

基要間實證結果存在共整合關係下的非線性匯率預測模型,而非假設其共整合關係存在下的非線性匯率預測模型。實證結果顯示,德國與英國之相對 PPP 成立,日本之相對 PPP不成立。而本研究所建構之匯率測模型在英國與德國的預測表現,相對於隨機漫遊模型是更準確。日本則沒有上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