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400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明居正所指導 張智鈞的 一元體系下的大國類同盟現象:後冷戰時期中俄安全合作的實踐(1991-2019) (2020),提出cb400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元體系、類同盟、訊號理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中俄同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周辰熹、李南瑤所指導 林孟萱的 萬古黴素在腸球菌引起的菌血症病患體內的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 (2017),提出因為有 萬古黴素、腸球菌、菌血症、藥物療效監測、藥物動力學、臨床療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cb400缺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b400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元體系下的大國類同盟現象:後冷戰時期中俄安全合作的實踐(1991-2019)

為了解決cb400缺點的問題,作者張智鈞 這樣論述:

國家透過建立同盟來抵抗外部威脅,是國際關係中常見的手段。然而在當代的國際環境,中國與俄羅斯在面對美國的威脅時卻沒有見到同盟的出現。一種解釋是美國本身的威脅沒有達到足夠引發同盟的程度,另一種解釋是中俄之間存在許多利益衝突,抑或是歷史因素,以致於同盟難以出現。然而美國對中俄同盟對抗美國的擔憂卻從未停止,甚至認為美國應當更積極防範。面對此一爭論,本文提出以一元體系下的「類同盟」來解釋當前的中俄關係在面對美國競爭時是如何運作的。本文的「類同盟」概念是基於「一元體系理論」、「同盟理論」、以及「訊號理論」三者結合所推演出來的概念,用以解釋在「一元體系」中,面對霸權戰略競爭的「大國」彼此之間專門應對霸權的

手段。「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就是上述「類同盟」現象的體現。「類同盟」是屬於「一元體系」中針對霸權的權力平衡。透過將承諾與實際行動拆開以創造模糊空間的形式運作,大國會避免使用強訊號行為,如明確的國際條約、以聲譽擔保的承諾。轉而偏好採取弱訊號行為,如不具強制力的聯合聲明、實際的軍備交易等。採取後者的做法讓中俄兩國營造出可能建立同盟抵抗美國的樣貌,卻保留各自的詮釋空間,不會完全破壞對美關係。1991 年至 2001 年是「類同盟」形成時期,2001 年至 2019 年則是「類同盟」運作階段。面對美國霸權的挑戰,「類同盟」使中俄得以維持對美競爭與合作,並在美國加強制衡壓力時給予協助,如北約東擴、顏色革命

、2016 年之前的南海爭端。但「類同盟」並非傳統同盟,中俄兩國有更多推卸責任的動機,放大了同盟的缺點。這體現在 911 事件、喬治亞戰爭、烏克蘭事件、以及 2017 年以後的南海爭端,尤其在美國戰略轉變或與中俄其中之一產生激烈衝突的情況。明顯可以發現中俄雙方在強調彼此之間的友好與互信時,實際行動中卻產生極大的反差。但這並不會破壞中俄關係,而是「類同盟」運作的結果。

萬古黴素在腸球菌引起的菌血症病患體內的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

為了解決cb400缺點的問題,作者林孟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萬古黴素(vancomycin)為一種醣肽類抗生素(glycopeptide antibiotics),自1950年代上市以後,被廣泛用於對其他抗生素不敏感的革蘭氏陽性菌所引起致命性感染,尤其是出現methicillin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腸球菌(Enterococcus spp.)在過去被認為是低毒性、較不具高臨床意義的細菌,隨著醫療的進步、侵入性裝置的介入與多種抗生素的使用,腸球菌近年來已成為院內感染菌血症的重要致病菌之一。Ampicillin和萬古黴素為治療腸球菌感染的主要

抗生素,然而隨著Enterococcus faecium對ampicillin產生高抗藥性,萬古黴素的使用日趨重要。在臨床實務上,萬古黴素對於菌血症的藥效動力學研究主要根據以針對MRSA為研究的文獻建議而訂定;亦有研究指出,當萬古黴素的血中濃度達到15-20 mg/L時,療效增加,腎毒性的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目前在國內少有針對萬古黴素在腸球菌所引起的菌血症治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於使用過去接受萬古黴素治療腸球菌引起的菌血症之數據,建立萬古黴素在此類患者體內的藥物動力學模型並分析其治療結果。研究目的藉由分析過去病患使用萬古黴素治療的數據資料,建立相關的群體藥物動力學模型,進而瞭解治療腸球菌所引起

的菌血症之藥效動力學,建立最適治療濃度建議。研究方法本研究為回溯性世代研究設計,收案期間為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研究對象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曾接受過萬古黴素作為腸球菌引起的菌血症主要治療的病患,研究者蒐集病人住院期間的藥物濃度監測資料及菌種的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等資料,建立萬古黴素的藥物動力學模型及分析其治療結果。研究結果納入藥物動力學模型的有158位病患並取得387個濃度點,年齡中位數為68.5歲,男性占62.1%,腎功能不全的病患偏多;進入臨床療效評估的有79位病患,其中有28位治療失敗,男性有65

.8%,且大於65歲的老年人居多(60.8%)。分布體積和清除率的族群平均估計值分別為48.7 L及2.15 L/hr。對vancomycin的分布體積有顯著影響的為年齡、心衰竭與腹水;影響清除率則為腎功能和腹水,收案病人的藥物半衰期中位數為16.6小時。臨床療效以CART分析結果顯示AUIC24h介於231至767有較高的治療成功率。於單變量分析中,治療失敗組別內AUIC24h超出範圍的人數顯著較治療成功組別多(66.7% vs 33.3%, P =0.04),而治療天數、波谷濃度及最小抑菌濃度在兩組中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利用多變量羅吉斯迴歸校正治療成功與失敗兩組有顯著差異的變數,AUIC24

h 〈231或〉 767亦為治療失敗的獨立危險因子(aOR=4.57, 95%CI=1.36-15.33, P=0.014)。79人當中,有14人發生急性腎衰竭,AUC24h的切點為810,且發生腎毒性族群的AUC24h和波谷濃度皆顯著高於未發生腎毒性的組別。結論與建議在腸球菌感染菌血症之族群中,除已知的腎功能和年齡外,亦須注意腹水、心衰竭等疾病對vancomycin藥物動力學的影響,當AUIC24h大於231時,治療成功率即顯著提升,相較於過去IDSA等臨床治療指引,對於腸球菌菌血症病患的治療上或許可不須將AUC調高至400,即可達到治療目的,也可降低急性腎衰竭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