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life expec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林旻沛所指導 陳冠竹的 國中生憂鬱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拒網自我效能的調節式中介效果模式 (2020),提出Hong Kong life expec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憂鬱情緒、現實社會支持、虛擬社會支持、拒網自我效能、網路成癮。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劉珠利所指導 黃雅音的 中高齡女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照顧議題:一個個案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女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照顧的重點而找出了 Hong Kong life expec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Hong Kong life expec,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中生憂鬱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拒網自我效能的調節式中介效果模式

為了解決Hong Kong life expec的問題,作者陳冠竹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檢驗國中生的憂鬱情緒、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間之關聯性,並釐清拒網自我效能是否能中介憂鬱情緒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以及現實社會支持與虛擬社會支持是否能分別調節憂鬱情緒對拒網自我效能的預測關係。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以臺灣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共取得有效問卷1,129份,並使用「個人資料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之憂鬱分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等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國中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20.03小時(標準差為17.16小時)且有90.6%

之國中生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2)國中生之時間管理能力與網路成癮傾向呈顯著負相關;(3)憂鬱情緒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拒網自我效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5)拒網自我效能可部分中介憂鬱情緒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6)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能調節憂鬱情緒對拒網自我效能之負向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了國中生憂鬱情緒、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調節式中介模型,並建議若欲預防網路成癮,可同時降低憂鬱情緒與提升拒網自我效能,且若能提升現實社會支持與降低虛擬社會支持,將能更有效預防國中生沉迷於網路之風險。

中高齡女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照顧議題:一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Hong Kong life expec的問題,作者黃雅音 這樣論述:

中高齡之思覺失調症患者人數近年日漸增加,日益成為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大宗。其認知、溝通、交通、經濟管控、參與活動、整理家務以及建立友誼能力明顯地低落,社會支持網絡與情感性支持相較之下顯得不足;加上因為性別因素造成疾病好發期、疾病之症狀表現、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及其後續醫療併發症的問題,對中高齡女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產生了有別於一般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影響,在面對社區照顧資源不足,家中原本照顧者角色功能式微之時,照顧責任無人可承擔與負荷之際,其照顧問題勢必油然而生。本研究針對一個中高齡思覺失調症未婚女性之照顧議題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發現如下:一、讓親屬願意承擔照顧責任的推力包含:1.情感因素-(1)源於同情、

(2)出於疼愛、(3)感同身受、(4)放不下的擔心;2.其背後所持的信念包含:(1)忠於多年前的託付、(2)認為自身為家族長輩需擔負照顧晚輩之責任、(3)只是多一副碗筷而已、(4)過來人幫助過來人。另外3.宗教信仰的教導、4.患病時日漫長,其他親屬不願再承擔照顧責任也是促使親屬願意擔負照顧責任之推力;二、阻抗親屬擔起照顧責任的拉力則包含:1.照顧上遇到挑戰-(1)長期以來反覆地面對不受拘束、脫序的行為、(2)行為影響鄰舍、(3)長期需要24小時隨侍在側、2.心有餘力不足-(1)身體不堪照顧之負荷、(2)無法長期負擔醫療費與生活費、(3)因照顧而衍生家庭衝突,3.阻抗期擔負照顧責任之背後所持之信

念則是-(1)願意短期協助救急,不願長期投入照顧、(2)時間遷移,親屬們各自有家庭與生活要顧;三、長期在推力與拉力兩者拉扯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包含:1.因患者症狀所帶來混亂的情緒、2.面臨處置抉擇兩難的困惑感、3.覺得似乎幫不上忙的內疚感;以及4.親屬在分擔責任過程中產生了(1)憤恨不平、(2)痛苦、(3)傷心失望與(4)難過的情緒。四、親屬所發展的因應策略包含:1.行為上(1)無法長期往返協助照顧患者之親屬選擇金錢與物質上的資助、(2)原有照顧者不堪長期照顧負荷選擇脫離原有照顧之列、(3)長期擔負主要照顧責任之親屬改變照顧之模式(A)不給予金錢改以提供物資與伙食、(B)從長期照顧過程中發展順

應與安撫的策略;2.感知上的因應策略則包含(1)相互鼓勵、(2)賦予意義、(3)持守希望;3.資源上的因應策略包含(1)透過鄰居尋求協助、(2)尋求社會資源之協助、(3)尋求宗教信仰之支持。五、適應的結果是,1.主要擔負照顧責任之親屬透過暫時卸下照顧責任,得以維持家庭之完整性與個人之獨立性、2.患者得以透過復健促進個人之發展,手足也可以展開屬於自己獨立的生活。最後本研究分別在社會工作基礎教育、實務執行層面、政策規劃以及未來研究上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