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壓人員升降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油壓人員升降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玨寫的 CSI見築現場第五冊:工程數量計算「照著算完成工程估價單編列!算圖公式一看就懂」 和成大先(主編)的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第4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油壓升降機公司長安工程有限公司 - Napf也說明:【花蓮源利】臺灣製造人員昇降機國勝豐PL-650 移動式 好歷香港升降機有限 ... 鑫達機械油壓升降機-客製油壓升降梯,昇降臺,升降機,貨梯客貨兩用… 油壓升降機,油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高苑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研究所 王俊超所指導 戴敬洲的 電梯逃生梯設計 (2021),提出油壓人員升降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梯、樓梯、逃生。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陳俊宏、謝省民所指導 陳曉峯的 《金獅獎》華人導演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電影藝術、關鍵劇情、劇情強度、電影鏡頭、運鏡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油壓人員升降機的解答。

最後網站油壓升降台車系列/ 油壓升降平台Lift Truck / Table Lift Series則補充:台灣怪力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台南從事販售拖板車,堆高機,升降平台,洩料機,高空作業,夾桶,夾桶搬運,車輪等等之設備,以優良的品質,合理的價格,完善的售後服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油壓人員升降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CSI見築現場第五冊:工程數量計算「照著算完成工程估價單編列!算圖公式一看就懂」

為了解決油壓人員升降機的問題,作者王玨 這樣論述:

  挑戰427項工程估價項目!   精通算圖,晉升營建經理人的必經之路   預算執行全期必備的估價基本功─   ◆ 圖面及建材整合   ◆ 專案預算編列   ◆ 工程發包及材料採購   ◆ 合約編製   ◆ 結算稽核 本書特色   ☆ 鉅細靡遺!複雜公式完整拆解   ☆ 實案實戰!工程估價單為據,照著步驟完成一案估算   ☆ 不怕前輩藏私!數據擷取方法一次到位,百種結構型式附圖解說  

電梯逃生梯設計

為了解決油壓人員升降機的問題,作者戴敬洲 這樣論述:

本論文設計一種整合樓梯與電梯的建築物,適用於容納數人員上下樓層於電梯忽然故障時使用,其中包含建築體、電梯系統,以及逃脫系統。建築體包括一個區隔樓梯系統與電梯系統的隔牆,並界定出數樓層空間。隔牆界定出一個上下延伸並連通樓梯系統與電梯系統間的連通空間。電梯系統及樓梯系統適用於供人員移動至樓層空間。逃脫系統包括數個橫向延伸且上下間隔地組裝於隔牆並位於連通空間中的橫桿。橫桿界定出數個適用於供人員由電梯系統移動至樓梯系統而能藉由樓梯系統逃脫的移動區。本逃生系統整合於電梯系統與樓梯系統間,因此具有較高的空間利用效率。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第4卷)

為了解決油壓人員升降機的問題,作者成大先(主編) 這樣論述:

第六版共5卷,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設計資料,機械制圖、極限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結構,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機械產品結構設計;第2卷包括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潤滑與密封,彈簧,螺旋傳動、摩擦輪傳動,帶、鏈傳動,齒輪傳動;第4卷包括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減速器、變速器,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桿與升降機,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機架設計;第5卷包括液壓傳動,液壓控制,氣壓傳動等。第六版是在總結前五版的成功經驗,考慮廣大讀者的使用習慣及對《機械設計手冊》提出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保持了前五版的風格、特

色和品位:突出實用性,從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考慮,合理安排內容取舍和編排體系;強調准確性,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標准、規范和其他權威資料,設計方法、公式、參數選用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設計舉例來自工程實踐;反映先進性,增加了許多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采用了新標准和規范,廣泛收集了具有先進水平並實現標准化的新產品;突出了實用、便查的特點。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第16篇多點嚙合柔性傳動第1章 概述16-31原理和特征16-31.1原理16-31.2特征16-32基本類型16-32.1分類

16-32.2懸掛形式與其他特征的組合16-43結構和性能16-44優越性及應用16-114.1優越性16-114.2應用16-115有關結構實例的說明16-11第2章 懸掛安裝結構16-121整體外殼式16-121.1初級減速器固定式安裝結構16-121.2初級減速器懸掛式安裝結構16-121.2.1初級減速器串接柔性支承為拉壓桿(或彈簧)16-121.2.2初級減速器串接柔性支承為彎曲桿16-132固定滾輪式(BF型)16-153推桿式(BFP型)16-164拉桿式(BFT型)16-165偏心滾輪式(TSP型)16-18第3章 懸掛裝置的設計計算16-191整體外殼式16-191.1全懸掛

、自平衡扭力桿裝置16-191.2全懸掛、扭力桿串接彎曲桿裝置16-191.3全懸掛、彈簧串接拉壓桿裝置16-201.4全懸掛、彈簧液壓串接彈簧裝置16-211.5全懸掛、單作用式拉壓桿裝置16-212固定滾輪式(BF型)16-213推桿式(BFP型)16-234拉桿式(BFT型)16-245偏心滾輪式(TSP型)16-28第4章 柔性支承的結構型式和設計計算16-311單作用式16-312自平衡式16-343並接式(雙作用式)16-354串接式16-375調整式16-406液壓阻尼器16-41第5章 專業技術特點16-421均載技術16-421.1單台電動機驅動多個嚙合點時16-421.2多

台電動機驅動多個嚙合點時16-421.2.1自動控制方法16-421.2.2機電控制方法16-432安全保護技術16-442.1扭力桿保護裝置16-442.2過載保護裝置16-453中心距可變與側隙調整16-463.1輥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6-463.1.1輥子的外形尺寸16-463.1.2輥子的性能16-473.2側隙調整和控制16-473.2.1齒輪側隙在傳動中的重要性16-473.2.2傳動最小側隙的保證16-484設計與結構特點16-494.1合理確定末級傳動副的型式和結構參數16-494.1.1銷齒傳動等新型傳動應逐步推廣和發展16-494.1.2目前末級減速宜采用高度變位漸開線直齒

齒輪16-504.2嚙合點數的選擇16-504.3各種懸掛安裝形式的特點及適用性16-504.3.1整體外殼式(PGC型等)16-514.3.2固定滾輪式(BF型)16-514.3.3推桿式(BFP型)16-514.3.4拉桿式(BFT型)16-514.3.5偏心滾輪式(TSP型)16-514.4柔性支承的特性和結構要求16-514.4.1單作用式16-514.4.2自平衡式16-524.4.3並接式(雙作用式)16-524.4.4串接式16-524.4.5調整式16-52第6章 整體結構的技術性能、尺寸系列和選型方法16-531國內多柔傳動裝置的結構、性能和尺寸系列16-531.1整體外殼式

之一(PGC型,四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16-531.2整體外殼式之二(四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串接彎曲桿)16-541.3整體外殼式之三(四點嚙合,單作用彈簧緩沖裝置串接拉壓桿,有均載調節機構)16-551.4整體外殼式之四(兩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串接彎曲桿)16-571.5固定滾輪式(BF型)16-581.6拉桿式(BFT型,兩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串接彈簧)16-592國外多柔傳動裝置的結構、尺寸系列及選型16-622.1日本椿本公司的尺寸系列及選型方法16-622.1.1拉桿式(BFT型)16-622.1.2固定滾輪式(BF型)和推桿式(BFP型)16-642.2德國克虜伯公司BFT型尺寸

系列16-662.3法國迪朗齒輪公司BFT型尺寸系列及選型方法16-67第7章 多點嚙合柔性傳動動力學計算16-711全懸掛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扭振動力學計算(以氧氣轉爐為例)16-711.1系統力學模型16-711.2建立運動微分方程(三質量系統,按非零度區預張緊啟動工況)16-731.3運動微分方程求解16-731.3.1固有振動解(按模態分析法)16-731.3.2強迫振動解16-751.4扭振力矩16-792半懸掛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扭振動力學計算(以燒結機為例)16-792.1系統力學模型16-792.2建立運動微分方程(四質量系統)16-812.3運動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條件為零)16-81

2.4系統扭振力矩的計算16-883分析說明16-884結論16-88第7章 附錄16-89參考文獻16-92第17篇減速器、變速器第1章 減速器設計一般資料及設計舉例17-31減速器設計一般資料17-31.1常用減速器的分類、形式及其應用范圍17-31.2圓柱齒輪減速器標准中心距(摘自JB/T 9050.4—2006)17-51.3減速器傳動比的分配及計算17-61.4減速器的結構尺寸17-101.4.1減速器的基本結構17-101.4.2齒輪減速器、蝸桿減速器箱體尺寸17-111.4.3減速器附件17-141.5減速器軸承的選擇17-181.6減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17-191.7齒輪與蝸桿

傳動的效率和散熱計算17-191.7.1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效率計算17-191.7.2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散熱計算17-211.8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潤滑17-231.8.1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潤滑方法17-231.8.2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潤滑油選擇(摘自JB/T 8831—2001)17-261.9減速器技術要求17-271.10減速器典型結構示例17-281.10.1圓柱齒輪減速器17-281.10.2圓錐齒輪減速器17-321.10.3圓錐-圓柱齒輪減速器17-331.10.4蝸桿減速器17-341.10.5齒輪-蝸桿減速器17-382減速器設計舉例17-392.1通用橋式起重機減速器設計17-392.

1.1基本步驟17-392.1.2技術條件17-392.1.3確定工作級別17-392.1.4確定減速器速比17-412.1.5確定電機功率17-412.1.6確定減速器功率17-412.1.7安裝及裝配形式17-412.1.8確定傳動參數17-422.1.9齒輪承載能力計算17-432.1.10齒輪修形計算17-462.1.11軸系設計17-472.1.12軸承選用17-482.2風力發電用增速齒輪箱設計17-492.2.1概述17-492.2.2特點及技術趨勢17-492.2.3750kW風電齒輪箱設計舉例17-49第2章 標准減速器及產品17-651ZDY、ZLY、ZSY型硬齒面圓柱齒輪

減速器(摘自JB/T 8853—2001)17-651.1適用范圍和代號17-651.2外形、安裝尺寸及裝配形式17-651.3承載能力17-691.4減速器的選用17-732QDX點線嚙合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11619—2013)17-752.1適用范圍、代號和安裝形式17-752.2外形、安裝尺寸17-772.3承載能力17-842.4減速器的選用17-903DB、DC型圓錐、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9002—1999)17-943.1適用范圍和代號17-943.2外形、安裝尺寸和裝配形式17-943.3承載能力17-1013.4實際傳動比17-1053.5減速器的選用17-1

054CW型圓弧圓柱蝸桿減速器(摘自JB/T 7935—1999)17-1074.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074.2外形、安裝尺寸17-1084.3承載能力和效率17-1094.4潤滑油牌號(黏度等級)17-1124.5減速器的選用17-1135TP型平面包絡環面蝸輪減速器(摘自JB/T 9051—2010)17-1145.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145.2外形、安裝尺寸17-1155.3承載能力17-1185.4減速器的總效率17-1205.5減速器的選用17-1216HWT、HWB型直廓環面蝸桿減速器(摘自JB/T 7936—2010)17-1226.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226.2外形

、安裝尺寸17-1236.3承載能力及總傳動效率17-1256.4減速器的選用17-1327行星齒輪減速器17-1337.1NGW型行星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6502—1993)17-1337.1.1適用范圍、標記及相關技術參數17-1337.1.2外形、安裝尺寸17-1367.1.3承載能力17-1507.1.4減速器的選用17-1597.2NGW-S型行星齒輪減速器17-1617.2.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617.2.2外形、安裝尺寸17-1627.2.3承載能力17-1647.2.4減速器的選用17-1667.3垂直出軸星輪減速器(摘自JB/T 7344—2010)17-1677.

3.1適用范圍及標記17-1677.3.2外形、安裝尺寸17-1687.3.3承載能力17-1707.3.4減速器的選用17-1728擺線針輪減速器17-1748.1概述17-1748.2擺線針輪減速器17-1768.2.1標記方法及使用條件17-1768.2.2外形、安裝尺寸17-1778.2.3承載能力17-2008.2.4減速器的選用17-2319諧波傳動減速器17-2319.1工作原理與特點17-2319.2XB、XBZ型諧波傳動減速器 (摘自GB/T 14118—1993)17-2339.2.1外形、安裝尺寸17-2339.2.2承載能力17-2369.2.3使用條件及主要技術指標1

7-2389.2.4減速器的選用17-23810三環減速器17-23910.1工作原理、特點及適用范圍17-23910.2結構形式與特征17-24010.3裝配形式17-24110.4外形、安裝尺寸(摘自YB/T 079—2005)17-24310.5承載能力17-24910.6減速器的選用17-25511釜用立式減速器(浙江長城減速機有限公司)17-25511.1X系列釜用立式擺線針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2—2001)17-25511.1.1外形、安裝尺寸17-25611.1.2承載能力17-25911.2LC型立式兩級硬齒面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3—2001)

17-26311.2.1外形、安裝尺寸17-26311.2.2承載能力17-26411.3FJ型硬齒面圓柱、圓錐齒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5—2001)17-26511.3.1外形、安裝尺寸17-26511.3.2承載能力17-26711.4LPJ、LPB、LPP型平行軸硬齒面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4—2001)17-26811.4.1外形、安裝尺寸17-26811.4.2承載能力17-27011.5FP型中功率窄V帶及高強力V帶傳動減速器(摘自HG/T 3139.10—2001)17-27211.5.1外形、安裝尺寸17-27211.5.2承載能力17-27311

.6YP型帶傳動減速器(摘自HG/T 3139.11—2001)17-27411.6.1外形、安裝尺寸17-27411.6.2承載能力17-27611.7釜用減速器附件17-27711.7.1XD型單支點機架17-27711.7.2XS型雙支點機架17-28011.7.3FZ型雙支點方底板機架17-28311.7.4JQ型夾殼聯軸器17-28511.7.5GT、DF型剛性凸緣聯軸器17-28611.7.6SF型三分式聯軸器17-28811.7.7TK型彈性塊式聯軸器17-28912同軸式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7000—2010)17-29012.1適用范圍17-29012.2代號與標記

示例17-29112.3減速器的外形及安裝尺寸17-29112.4實際傳動比及承載能力17-30012.5減速器的選用17-32313TH、TB型硬齒面齒輪減速器17-32613.1適用范圍及代號示例17-32613.2裝配布置型式17-32613.3外形、安裝尺寸17-32713.4承載能力17-35013.5減速器的選用17-36514TR系列斜齒輪硬齒面減速機17-36814.1標記示例17-36914.2TR系列減速機裝配形式17-36914.3TR系列減速機外形、安裝尺寸17-37014.4TR系列減速機承載能力17-373第3章 機械無級變速器及產品17-3941機械無級變速器的基

本知識、類型和選用17-3941.1傳動原理17-3941.2特點和應用17-3961.3機械特性17-3961.4類型、特性和應用示例17-3971.5選用的一般方法17-4011.5.1類型選擇17-4011.5.2容量選擇17-4012錐盤環盤無級變速器17-4022.1概述17-4022.2SPT系列減變速機的型號、技術參數及基本尺寸17-4022.3ZH系列減變速機的型號、技術參數及基本尺寸17-4043行星錐盤無級變速器17-4093.1概述17-4093.2行星錐盤無級變速器17-4104環錐行星無級變速器17-4164.1概述17-4164.2環錐行星無級變速器17-4164.

2.1適用范圍及標記示例17-4164.2.2技術參數、外形及安裝尺寸17-4174.2.3選型方法17-4195帶式無級變速器17-4195.1概述17-4195.2V形寬帶無級變速器17-4206齒鏈式無級變速器17-4226.1概述17-4226.1.1特點及用途17-4226.1.2變速原理17-4226.1.3調速范圍17-4236.2P型齒鏈式無級變速器17-4236.2.1適用范圍及標記示例17-4236.2.2技術參數、外形及安裝尺寸17-4247三相並列連桿式脈動無級變速器17-4257.1概述17-4257.2三相並列連桿式脈動無級變速器17-4267.2.1適用范圍及標記

示例17-4267.2.2外形、安裝尺寸17-4277.2.3性能參數17-4288四相並列連桿式脈動無級變速器17-4289多盤式無級變速器17-4309.1概述17-4309.2特點、工作特性和選用17-4319.3型號標記、技術參數和外形、安裝尺寸17-431參考文獻17-434第18篇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桿與升降機第1章 常用電機18-31電動機的特性、工作狀態及其發熱與溫升18-32電動機的選擇18-82.1選擇電動機應綜合考慮的問題18-82.2電動機選擇順序18-82.3電動機類型選擇18-82.4電動機電壓和轉速的選擇18-102.5異步電動機的調速運行18-112.6

電動機功率計算18-122.7電動機功率計算與選用舉例18-213異步電動機常見故障18-284常用電動機規格18-294.1旋轉電機整體結構的防護等級(IP代碼)分級(摘自GB/T 4942.1—2006)18-294.2旋轉電動機結構及安裝型式(IM代碼)(摘自GB/T 997—2008)18-304.3常用電動機的特點及用途18-374.4一般異步電動機18-414.4.1Y2系列(IP54)(摘自JB/T 8680—2008)、Y3系列(IP55)(摘自GB/T 25290—2010)三相異步電動機18-414.4.2Y系列(IP44)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10391—2008

)18-534.4.3Y系列(IP23)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5271—2010)18-624.4.4YR系列(IP44)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7119—2010)18-654.4.5YR3系列(IP23)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5269—2007)18-684.4.6Y、YR系列中型三相異步電動機(660V)18-714.4.7YX3系列(IP55)高效率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GB/T 22722—2008)18-734.4.8YH系列(IP44)高轉差率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6449—2010)18-814.4.9YEJ系列(IP44)電磁制動三相異步電動機(摘

自JB/T 6456—2010)18-874.5變速和減速異步電動機18-924.5.1YD系列(IP44)變極多速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7127—2010)18-924.5.2YCT(摘自JB/T 7123—2010)、YCTD(摘自JB/T 6450—2010)系列電磁調速三相異步電動機18-984.5.3YCJ系列齒輪減速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6447—2010)18-1014.5.4YVP(IP44)系列變頻調速三相異步電動機18-1104.5.5冶金及起重用變頻調速三相異步電動機18-1144.6YZ(摘自JB/T 10104—2011)、YZR(摘自JB/T 101

05—1999)YZR3(摘自GB/T 21973—2008)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異步電動機18-1174.6.1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18-1174.6.2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電動機的安裝尺寸與外形尺寸18-1194.7防爆異步電動機18-1224.7.1YB3、YB2系列隔爆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7565.1—2011、JB/T 7565.2—2002、JB/T 7565.3—2004、JB/T 7565.4—2004)18-1234.7.2YA系列增安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9595—1999、JB/T 8972—2011)18-13

24.8小功率電動機18-1404.9YZU系列三相異步振動電動機(摘自JB/T 5330—2007)18-1454.10小型盤式制動電動機18-1474.10.1YPE三相異步盤式制動電動機18-1474.10.2YHHPY起重用盤式制動電動機18-1494.11直流電機18-1504.11.1Z4系列直流電動機(摘自JB/T 6316—2006)18-1514.11.2測速發電機18-1654.12控制電動機18-1714.12.1MINAS A4系列交流伺服電動機18-1714.12.2AKM系列永磁無刷直流伺服電動機18-1794.12.3BYG系列混合式步進電機18-1954.13電

動機滑軌18-201第2章 常用電器18-2041電磁鐵18-2041.1MQD1系列牽引電磁鐵18-2041.2直流牽引電磁鐵18-2052行程開關18-2072.1LXP1(3SE3)系列行程開關18-2072.2LX19系列行程開關18-2102.3LXZ1系列精密組合行程開關18-2122.4LXW6系列微動開關18-2132.5WL型雙回路行程開關18-2153接近開關18-2263.1LXJ6系列接近開關18-2263.2LXJ7系列接近開關18-2273.3LXJ8(3SG)系列接近開關18-2273.4E2系列接近開關18-2343.5超聲波接近開關18-2394光電開關18-

2405傳感器18-2455.1傳感器命名法及代碼(摘自GB/T 7666—2005)18-2465.1.1傳感器命名方法18-2465.1.2傳感器代號標記方法18-2475.2傳感器圖用圖形符號(摘自GB/T 14479—1993)18-2495.2.1傳感器圖形符號的組合18-2495.2.2傳感器圖形符號表示規則18-2495.3傳感器產品18-2515.3.1常用拉壓力傳感產品18-2515.3.2常用扭矩傳感器18-2555.3.3位移和位置傳感器18-2595.3.4線速度傳感器18-2655.3.5角速度(轉速)傳感器18-2685.3.6距離傳感器18-2705.3.7物位傳

感器18-2716管狀電加熱元件(摘自JB/T 2379—1993)18-2736.1管狀電加熱元件的型號與用途18-2736.2管狀電加熱元件的結構及使用說明18-2746.3管狀電加熱元件的常用設計、計算公式和參考數據18-2746.4JGQ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56.5JGY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76.6JGS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86.7JGX1,2,3型及JGJ1,2,3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96.8JGM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80第3章 電動、液壓推桿與升降機18-2821電動推桿18-2821.1一般電動推桿18-2821.2伺服電動推桿18-2911.3應用示

例18-2942電液推桿18-2942.1電動液壓缸18-2942.1.1UE系列電動液壓缸與系列液壓泵技術參數18-2942.1.2UEC系列直列式電動液壓缸選型方法18-2982.1.3UEG系列並列式電動液壓缸選型方法18-3002.2電液推桿及電液轉角器18-3062.2.1DYT(B)電液推桿18-3062.2.2ZDY電液轉角器18-3122.2.3有關說明18-3133升降機18-3143.1SWL蝸輪螺桿升降機(摘自JB/T 8809—2010)18-3143.1.1型式及尺寸18-3143.1.2性能參數18-3183.1.3驅動功率的計算18-3223.1.4蝸桿軸伸的許用

徑向力18-3223.1.5螺桿長度與極限載荷的關系18-3233.1.6螺桿許用側向力Fs和軸向力Fa與行程的關系18-3243.1.7工作持續率與環境溫度的關系18-3253.2其他升降機18-325參考文獻18-326第19篇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第1章 概述19-51機械振動的分類及機械工程中的振動問題19-51.1機械振動的分類19-51.2機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動問題19-62機械振動等級的評定19-72.1振動烈度的確定19-72.2對機器的評定19-82.3其他設備振動烈度舉例19-9第2章 機械振動的基礎資料19-101機械振動表示方法19-101.1簡諧振動表示方法19-101

.2周期振動幅值表示法19-111.3振動頻譜表示法19-112彈性構件的剛度19-123阻尼系數19-153.1線性阻尼系數19-153.2非線性阻尼的等效線性阻尼系數19-164振動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174.1單自由度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174.2二自由度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214.3各種構件的固有角頻率19-234.4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經驗公式19-285簡諧振動合成19-295.1同向簡諧振動的合成19-295.2異向簡諧振動的合成19-306各種機械產生振動的擾動頻率19-32第3章 線性振動19-331單自由度系統自由振動模型參數及響應19-332單自由度系統的受迫振動19

-352.1簡諧受迫振動的模型參數及響應19-352.2非簡諧受迫振動的模型參數及響應19-372.3無阻尼系統對常見沖擊激勵的響應19-383直線運動振系與定軸轉動振系的參數類比19-394共振關系19-405回轉機械在啟動和停機過程中的振動19-415.1啟動過程的振動19-415.2停機過程的振動19-416多自由度系統19-426.1多自由度系統自由振動模型參數及其特性19-426.2二自由度系統受迫振動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計算公式19-447機械系統的力學模型19-447.1力學模型的簡化原則19-457.2等效參數的轉換計算19-458線性振動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9-478.1運動微分方

程的建立方法19-478.1.1牛頓第二定律示例19-478.1.2拉格朗日法19-478.1.3用影響系數法建立系統運動方程19-488.2求解方法19-498.2.1求解方法19-498.2.2實際方法及現代方法簡介19-508.2.3沖擊載荷示例19-518.2.4關於動剛度19-529轉軸橫向振動和飛輪的陀螺力矩19-539.1轉子的渦動19-539.2轉子質量偏心引起的振動19-539.3陀螺力矩19-54第4章 非線性振動與隨機振動19-551非線性振動19-551.1機械工程中的非線性振動類別19-551.2機械工程中的非線性振動問題19-561.3非線性力的特征曲線19-571

.4非線性系統的物理性質19-601.5分析非線性振動的常用方法19-631.6等效線性化近似解法19-631.7示例19-641.8非線性振動的穩定性19-652自激振動19-662.1自激振動和自振系統的特性19-662.2機械工程中常見的自激振動現象19-662.3單自由度系統相平面及穩定性19-683隨機振動19-713.1平穩隨機振動描述19-723.2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傳遞函數19-733.3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隨機響應19-744混沌振動19-75第5章 振動的控制19-771隔振與減振方法19-772隔振設計19-772.1隔振原理及一級隔振的動力參數設計19-772.2一級隔振

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792.3二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19-802.4二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822.5隔振設計的幾個問題19-842.5.1隔振設計步驟19-842.5.2隔振設計要點19-852.5.3圓柱螺旋彈簧的剛度19-852.5.4隔振器的阻尼19-862.6隔振器的材料與類型19-862.7橡膠隔振器設計19-872.7.1橡膠材料的主要性能參數19-872.7.2橡膠隔振器剛度計算19-882.7.3橡膠隔振器設計要點19-893阻尼減振19-903.1阻尼減振原理19-903.2材料的損耗因子與阻尼層結構19-913.2.1材料的損耗因素與材料19-913.2.2橡膠阻尼

層結構19-923.2.3橡膠支承實例19-943.3線性阻尼隔振器19-943.3.1減振隔振器系統主要參數19-953.3.2最佳參數選擇19-963.3.3設計示例19-963.4非線性阻尼系統的隔振19-973.4.1剛性連接非線性阻尼系統隔振19-973.4.2彈性連接干摩擦阻尼減振隔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993.5減振器設計19-993.5.1油壓式減振器結構特征19-993.5.2阻尼力特性19-1003.5.3設計示例19-1013.5.4摩擦阻尼器結構特征及示例19-1014阻尼隔振減振器系列19-1024.1橡膠減振器19-1024.1.1橡膠剪切隔振器的國家標准19-10

24.1.2常用橡膠隔振器的類型19-1034.2不銹鋼絲繩減振器19-1074.2.1主要特點19-1074.2.2選型原則與方法19-1084.2.3組合形式的金屬彈簧隔振器19-1134.3扭轉振動減振器19-1134.4新型可控減振器19-1154.4.1磁性液體19-1154.4.2磁流變液19-1165動力吸振器19-1175.1動力吸振器設計19-1175.1.1動力吸振器工作原理19-1175.1.2動力吸振器的設計19-1185.1.3動力吸振器附連點設計19-1195.1.4設計示例19-1195.2加阻尼的動力吸振器19-1205.2.1設計思想19-1205.2.2減振

吸振器的最佳參數19-1215.2.3減振吸振器的設計步驟19-1215.3二級減振隔振器設計19-1235.3.1設計思想19-1235.3.2二級減振隔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235.4擺式減振器19-1245.5沖擊減振器19-1255.6可控式動力吸振器示例19-1276緩沖器設計19-1276.1設計思想19-1276.1.1沖擊現象及沖擊傳遞系數19-1286.1.2速度階躍激勵及沖擊的簡化計算19-1296.1.3緩沖彈簧的儲能特性19-1306.1.4阻尼參數選擇19-1326.2一級緩沖器設計19-1336.2.1緩沖器的設計原則19-1336.2.2設計要求19-1336.

2.3一級緩沖器動力參數設計19-1346.2.4加速度脈沖激勵波形影響提示19-1346.3二級緩沖器的設計19-1347平衡法19-1357.1結構的設計19-1357.2轉子的平衡19-1357.3往復機械的平衡19-136第6章 機械振動的利用19-1381概述19-1381.1振動機械的用途及工藝特性19-1381.2振動機械的組成19-1391.3振動機械的頻率特性及結構特征19-1392振動輸送類振動機的運動參數19-1402.1機械振動指數19-1402.2物料的滑行運動19-1402.3物料拋擲指數19-1412.4常用振動機的振動參數19-1422.5物料平均速度19-14

22.6輸送能力與輸送槽體尺寸的確定19-1432.7物料的等效參振質量和等效阻尼系數19-1432.8振動系統的計算質量19-1442.9激振力和功率19-1443單軸慣性激振器設計19-1453.1平面運動單軸慣性激振器19-1453.2空間運動單軸慣性激振器19-1473.3單軸慣性激振器動力參數(遠超共振類)19-1473.4激振力的調整及滾動軸承19-1483.5用單軸激振器的幾種機械示例19-1483.5.1混凝土振搗器19-1483.5.2破碎粉磨機械19-1503.5.3圓形振動篩19-1514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4.1產生單向激振力的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4.2空間

運動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4.2.1交叉軸式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44.2.2平行軸式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44.3雙軸慣性激振器動力參數(遠超共振類)19-1554.4自同步條件及激振器位置19-1564.5用雙軸激振器的幾種機械示例19-1574.5.1雙軸振動顎式振動破碎機19-1574.5.2振動鑽進19-1574.5.3離心機19-1575其他各種形式的激振器19-1595.1行星輪式激振器19-1595.2混沌激振器19-1595.3電動式激振器19-1605.4電磁式激振器19-1605.5電液式激振器19-1615.6液壓射流激振器19-1625.7氣動式激振器19-1

625.8其他激振器19-1636近共振類振動機19-1646.1慣性共振式19-1646.1.1主振系統的動力參數19-1646.1.2激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656.2彈性連桿式19-1666.2.1主振系統的動力參數19-1666.2.2激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666.3主振系統的動力平衡——多質體平衡式振動機19-1676.4導向桿和橡膠鉸鏈19-1686.5振動輸送類振動機整體剛度和局部剛度的計算19-1686.6近共振類振動機工作點的調試19-1706.7間隙式非線性振動機及其彈簧設計19-1707振動機械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17.1遠超共振慣性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

-1717.2慣性共振式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27.3彈性連桿式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48其他一些機械振動的應用實例19-1758.1多軸式慣性振動機19-1758.2混沌振動的設計例19-1768.2.1多連桿振動台19-1768.2.2雙偏心盤混沌激振器在振動壓實中的應用19-1768.3利用振動的拉拔19-1768.4振動時效技術應用19-1778.5聲波鑽進19-1789主要零部件19-1789.1三相異步振動電機19-1789.1.1部頒標准19-1789.1.2立式振動電機與防爆振動電機19-1819.2倉壁振動器19-1819.3橡膠——金屬螺旋復合彈簧19-

18310振動給料機19-18610.1部頒標准19-18610.2XZC型振動給料機19-18710.3FZC系列振動出礦機19-18811利用振動來監測纜索拉力19-19111.1測量弦振動計算索拉力19-19211.1.1弦振動測量原理19-19211.1.2MGH型錨索測力儀19-19211.2按兩端受拉梁的振動測量索拉力19-19311.2.1兩端受拉梁的振動測量原理19-19311.2.2高屏溪橋斜張鋼纜檢測部分簡介19-19311.3索拉力振動檢測的一些最新方法19-19511.3.1考慮索的垂度和彈性伸長λ19-19511.3.2頻差法19-19611.3.3拉索基頻識別工具箱

19-196第7章 機械振動測量技術19-1971概述19-1971.1測量在機械振動系統設計中的作用19-1971.2振動的測量方法19-1971.2.1振動測量的主要內容19-1971.2.2振動測量的類別19-1971.3測振原理19-1991.3.1線性系統振動量時間歷程曲線的測量19-1991.3.2測振原理19-1991.4振動測量系統圖示例19-2002數據采集與處理19-2002.1信號19-2002.1.1信號的類別19-2002.1.2振動波形因素與波形圖19-2002.2信號的頻譜分析19-2012.3信號發生器及力錘的應用19-2022.3.1信號發生器19-2022.

3.2力錘及應用19-2032.4數據采集系統19-2032.5數據處理19-2042.5.1數據處理方法19-2042.5.2數字處理系統19-2042.6智能化數據采集與分析處理、監測系統19-2053振動幅值測量19-2053.1光測位移幅值法19-2063.2電測振動幅值法19-2073.3激光干涉測量振動法19-2073.3.1光學多普勒干涉原理測量物體的振動19-2073.3.2低頻激光測振儀19-2074振動頻率與相位的測量19-2084.1李沙育圖形法19-2084.2標准時間法19-2084.3閃光測頻法19-2094.4數字頻率計測頻法19-2094.5振動頻率測量分析儀1

9-2094.6相位的測量19-2095系統固有頻率與振型的測定19-2105.1自由衰減振動法19-2105.2共振法19-2105.3頻譜分析法19-2105.4振型的測定19-2116阻尼參數的測定19-2116.1自由衰減振動法19-2116.2帶寬法19-212第8章 軸和軸系的臨界轉速19-2131概述19-2132簡單轉子的臨界轉速19-2132.1力學模型19-2132.2兩支承軸的臨界轉速19-2142.3兩支承單盤轉子的臨界轉速19-2153兩支承多圓盤轉子臨界轉速的近似計算19-2163.1帶多個圓盤軸的一階臨界轉速19-2163.2力學模型19-2163.3臨界轉速計算

公式19-2163.4計算示例19-2183.5簡略計算方法19-2194軸系的模型與參數19-2194.1力學模型19-2194.2滾動軸承支承剛度19-2204.3滑動軸承支承剛度19-2224.4支承阻尼19-2265軸系的臨界轉速計算19-2265.1傳遞矩陣法計算軸彎曲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65.1.1傳遞矩陣19-2265.1.2傳遞矩陣的推求19-2275.1.3臨界轉速的推求19-2285.2傳遞矩陣法計算軸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95.2.1單軸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95.2.2分支系統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315.3影響軸系臨界轉速的因素19-2326軸系臨

界轉速的修改和組合19-2326.1軸系臨界轉速的修改19-2326.2軸系臨界轉速的組合19-234參考文獻19-236第20篇機架設計第1章 機架結構概論20-51機架結構類型20-51.1按機架結構形式分類20-51.2按機架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分類20-61.2.1按材料分20-61.2.2按制造方法分20-71.3按力學模型分類20-72桿系結構機架20-82.1機器的穩定性20-82.2桿系的組成規則20-82.2.1平面桿系的組成規則20-82.2.2空間桿系的幾何不變准則20-82.3平面桿系的自由度計算20-92.3.1平面桿系的約束類型20-92.3.2平面鉸接桿系的自由度計算

20-102.4桿系幾何特性與靜定特性的關系20-103機架設計的准則和要求20-113.1機架設計的准則20-113.2機架設計的一般要求20-113.3設計步驟20-124架式機架結構的選擇20-124.1一般規則20-124.2靜定結構與超靜定結構的比較20-134.3靜定桁架與剛架的比較20-144.4幾種桿系結構力學性能的比較20-144.5幾種桁架結構力學性能的比較20-155幾種典型機架結構形式20-175.1汽車車架20-175.1.1梁式車架20-185.1.2承載式車身車架20-195.1.3各種新型車架形式20-205.2摩托車車架和拖拉機架20-215.3起重運輸設備機

架20-225.3.1起重機機架20-225.3.2纜索起重機架20-265.3.3吊掛式帶式輸送機的鋼絲繩機架20-265.4挖掘機機架20-265.5管架20-285.6標准容器支座20-315.7大型容器支架20-335.8其他形式機架20-34第2章 機架設計的一般規定20-381載荷20-381.1載荷分類20-381.2組合載荷與非標准機架的載荷20-381.3雪載荷和冰載荷20-391.4風載荷20-391.5溫度變化引起的載荷20-421.6地震載荷20-422剛度要求20-442.1剛度的要求20-442.2《鋼結構設計規范》的規定20-442.3《起重機設計規范》的規定20

-452.4提高剛度的方法20-463強度要求20-463.1許用應力20-473.1.1基本許用應力20-473.1.2折減系數K020-473.1.3基本許用應力表20-473.2起重機鋼架的安全系數和許用應力20-493.3鉚焊連接基本許用應力20-493.4極限狀態設計法20-504機架結構的簡化方法20-504.1選取力學模型的原則20-514.2支座的簡化20-514.3結點的簡化20-524.4構件的簡化20-524.5簡化綜述及舉例20-535桿系結構的支座形式20-555.1用於梁和剛架或桁架的支座20-555.2用於柱和剛架的支座20-576技術要求20-587設計計算方法

簡介20-60第3章 梁的設計與計算20-621梁的設計20-621.1縱梁的結構設計20-621.1.1縱梁的結構20-621.1.2梁的連接20-621.1.3主梁的截面尺寸20-651.1.4梁截面的有關數據20-651.2主梁的上拱高度20-681.3端梁的結構設計20-681.4梁的整體穩定性20-701.5梁的局部穩定性20-701.6梁的設計布置原則20-721.7舉例20-722梁的計算20-752.1梁彎曲的正應力20-752.2扭矩產生的內力20-752.2.1實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桿件20-752.2.2閉口薄壁桿件20-752.2.3開口薄壁桿件20-762.2.4受

約束的開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計算20-772.3示例20-772.3.1梁的計算20-772.3.2汽車貨車車架的簡略計算20-802.4連續梁計算用表20-822.5彈性支座上的連續梁20-86第4章 柱和立架的設計與計算20-911柱和立架的形狀20-911.1柱的外形和尺寸參數20-911.2柱的截面形狀20-921.3立柱的外形與影響剛度的因素20-941.3.1起重機龍門架外形20-941.3.2機床立柱及其他20-951.3.3各種立柱類構件的剛度比較20-951.3.4螺釘及外肋條數量對立柱連接處剛度的影響20-962柱的連接及柱和梁的連接20-982.1柱的拼接20-982.2柱

腳的設計與連接20-98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連接20-1003穩定性計算20-1033.1不作側向穩定性計算的條件20-1033.2軸心受壓穩定性計算20-1033.3結構構件的容許長細比與長細比計算20-1043.4結構件的計算長度20-1053.4.1等截面柱20-1053.4.2變截面受壓構件20-1053.4.3桁架構件的計算長度20-1073.4.4特殊情況20-1083.5偏心受壓構件20-1083.6加強肋板構造尺寸的要求20-1093.7圓柱殼的局部穩定性20-1094柱的位移與計算用表20-110第5章 桁架的設計與計算20-1161靜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類20-1162桁架

的結構20-1172.1桁架結點20-1172.1.1結點的連接形式20-1172.1.2連接板的厚度和焊縫高度20-1192.1.3桁架結點板強度及焊縫計算20-1192.1.4桁架結點板的穩定性20-1202.2管子桁架20-1202.3幾種桁架的結構形式和參數20-1212.3.1結構形式20-1212.3.2尺寸參數20-1252.4桁架的起拱度20-1253靜定平面桁架的內力分析20-1253.1截面法20-1263.2結點法20-1273.3混合法20-1283.4代替法20-1284桁架的位移計算20-1294.1桁架的位移計算公式20-1294.2幾種桁架的撓度計算公式20-1

304.3舉例20-1345超靜定桁架的計算20-1376空間桁架20-1396.1平面桁架組成的空間桁架的受力分析法20-1396.2圓形容器支承桁架20-140第6章 框架的設計與計算20-1441剛架的結點設計20-1452剛架內力分析方法20-1462.1力法計算剛架20-1472.1.1力法的基本概念20-1472.1.2計算步驟20-1472.1.3簡化計算的處理20-1492.2位移法20-1502.2.1角變位移方程20-1502.2.2應用基本體系及典型方程計算剛架的步驟20-1512.2.3應用結點及截面平衡方程計算剛架的步驟20-1522.3簡化計算舉例20-1533框架

的位移20-1543.1位移的計算公式20-1543.1.1由載荷作用產生的位移20-1543.1.2由溫度改變所引起的位移20-1553.1.3由支座移動所引起的位移20-1563.2圖乘公式20-1563.3空腹框架的計算公式20-1594等截面剛架內力計算公式20-1604.1等截面單跨剛架計算公式20-1604.2均布載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計算公式20-168第7章 其他形式的機架20-1701整體式機架20-1701.1概述20-1701.2有加強肋的整體式機架的肋板布置20-1711.3布肋形式對剛度影響20-1721.4肋板的剛度計算20-1732箱形機架20-1762.1箱體結構參

數的選擇20-1762.1.1壁厚的選擇20-1762.1.2加強肋20-1772.1.3孔和凸台20-1772.1.4箱體的熱處理20-1782.2壁板的布肋形式20-1782.3箱體剛度20-1792.3.1箱體剛度的計算20-1792.3.2箱體剛度的影響因素20-1792.4齒輪箱箱體剛度計算舉例20-1832.4.1齒輪箱箱體的計算20-1832.4.2車床主軸箱剛度計算舉例20-1862.4.3齒輪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實驗20-1873軋鋼機類機架設計與計算方法20-1873.1軋鋼機機架形式與結構20-1873.2短應力線軋機20-1893.3閉式機架強度與變形的計算2

0-1903.3.1計算原理20-1903.3.2計算結果舉例20-1923.3.3機架內的應力與許用應力20-1933.3.4閉口式機架的變形(延伸)計算20-1943.4開式機架的計算20-1953.5預應力軋機的計算20-1964桅桿纜繩結構的機架20-1975柔性機架20-1985.1鋼絲繩機架20-1985.1.1概述20-1985.1.2輸送機鋼絲繩機架的靜力計算20-1985.1.3鋼絲繩的拉力20-1995.1.4鋼絲繩的預張力20-1995.1.5鋼絲繩鞍座尺寸20-1995.2濃密機機座柔性底板(托盤)的設計20-200參考文獻20-203 自1969年

第一版出版發行以來,已經修訂了五次,累計銷售量130萬套,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內影響力強、銷售量大的機械設計工具書。作為國家級的重點科技圖書,《機械設計手冊》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83年獲化工部優秀科技圖書獎,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9年獲全國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3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2015年,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暢銷書。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實用性、可靠性和創新性的最佳結合,協助廣大機械設計人員開發出更好更新的產品,適應市場和生產需要,提高

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這是《機械設計手冊》一貫堅持、不懈努力的最高宗旨。《機械設計手冊》(以下簡稱《手冊》)第五版出版發行至今已有8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多次邀請機械方面的專家、學者座談,傾聽他們對第六版修訂的建議,並深入設計院所、工廠和礦山的第一線,向廣大設計工作者了解《手冊》的應用情況和意見,及時發現、收集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新經驗和新問題,多方位、多渠道跟蹤、收集國內外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改進和豐富《手冊》的內容,使《手冊》更具鮮活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廣大機械設計人員自主創新的能力,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金獅獎》華人導演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油壓人員升降機的問題,作者陳曉峯 這樣論述:

威尼斯影展是隸屬於西方人的影展,而我華人電影在西方人眼中是有甚麼特色能吸引西方評審的青睞?是否在鏡頭運鏡手法的運用有其特色?然而在文獻中有研究者就以西方人去拍攝東方內容的劇情,去探究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視覺研究,而我華人文化拍攝手法,是運用甚麼運鏡手法能受到西方評審青睞?本論文主要以威尼斯影展(1931-2020),得到《金獅獎》華人導演作品的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為研究對象。利用文本分析及專家訪談進行文獻資料的蒐集、分析,並配合專家與團體的訪談,目的是探討電影劇情結構與運鏡的關聯性,並提供電影分鏡實務上的腳本設計做為參考。本研究針對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獎華人導演作品進行分析,採用內容分

析法及專家訪談法,分析電影劇情結構以三幕劇形式分出幕與關鍵劇情,以類目分析形式分出運鏡設計的關聯與原則。經過兩階段的測量交叉分析,樣本共7部電影,總共752個場景情節,關鍵劇情34個場景,74個關鍵劇情分析鏡頭,總共分析出459個鏡頭使用變化形式。研究結果如下:1.電影劇幕安排的緊湊以及節奏,第一幕鋪陳來說《悲情城市》、《三峽好人》、《一個都不能少》其數據都超過30%,從這顯示以上的劇情都屬於調性較慢的電影,然而在李安的《斷背山》、《色,戒》、《秋菊打官司》、《愛情萬歲》都只有在20%~22%,在步調節奏上都是顯示出較快的。第二幕是屬於導演安排的劇情事件累積數量,因電影公司或者製片所訂立之類型

不同,所需會影響其劇情事件衝突的質量,其安排事件衝突比例最高是李安導演的《色,戒》69%,其他也都在60%以上,最低則是《一個都不能少》卻花了57%來解決角色衝突,由此顯示大部分的電影都較為注重第二幕的衝突事件的安排,另外一提《三峽好人》電影,其故事分為男女主角的各自二個主線。在男主角部份,雖然賈樟柯導演男主角角色衝突(54.3%)但在女主角部份,導演使用了27分2秒來解決角色衝突(76.3%),卻也拉高了角色的衝突比例。第三幕除了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作品15%之外,大多都不會用太長的時間去留餘韻,其他比例為4%~12%,最低為《悲情城市》侯孝賢導演使用了7分鐘留餘韻(4%)。可見在於七部

作品背後的事件解決完,大部分的創作者還是把整部作品多的預留空間,留給劇情事件的衝突跟安排。然而在鋪陳劇情人物背景中若花了太久的時間,則會讓觀眾顯得步調乏味緩慢,而在行動過程中,事件的堆累較多,會顯得劇情緊湊而第三幕解答與餘韻解決事件中,要有別一般結局才會顯的劇情精彩。2.在劇情線強度與影像鏡頭技術關係描述中發現,總場次鏡頭為83個關鍵鏡頭,其經劇情而變化鏡頭則為459個,這表示其劇情需要以5倍以上的鏡頭量去支撐改變運鏡的模式。其鏡頭景別(最多)表現形式,是以特寫(20個)為主要景別,而次要景別為中近景鏡頭(19個),這表示在達到劇情高潮時,其主要是以角色臉部表情的呈現方式,來增加劇情的衝突性,

引導延伸醞釀高潮的延續,並有助於強化其劇情的強度之功能,並於高潮後透過鏡頭的轉換亦可以緩和觀眾的視覺;而高強度為了解答次強度的問題,次要表現形式為中近景回應,這景別可給觀眾相當的肢體張力,對角色的動作舉止有相當的檢視作用,及表現動作的重要性,若減少則會多帶給觀者思考及疑惑;過場鏡頭,主要是以直接切入(71個)的方式呈現,它所代表的是時間的不間斷性,能給觀者直接了當的感覺,次要為淡出(3個),手法中是要讓觀者毫無感覺的感受不到過場特效給人的切入感,也代表事件的結束;運鏡(最多)主要是固定(67個)鏡頭,這是要帶給觀者能專心仔細並去看清楚畫面的內容,次要為破水平(15個)鏡頭,這是讓觀者感受到不安

以及緊張的氛圍;角度主要為平視角(53個)鏡頭,這是要讓觀者能與作品中之人物有平等的地位(同理心),而次要為俯角(17個)鏡頭,有著(客觀)窺探的意味,並可再強化其劇情的衝突性及增加劇情的強度,這是創作者引領觀者窺探的角度去呈現畫面,而藉由鏡頭的轉換可以醞釀觀眾對於劇情解答的期待。而觀點則是以客觀(60個)為主要觀點方式去呈現,這是希望能與觀者達到共鳴而不會有藝術家自溺創作的觀感,次要為反應鏡頭(18個)去呈現,其主要是要讓觀者了解到,當事件或者動作給與被攝者所激發表情反應或動作表現為何。3.由於關鍵劇情大部分劇幕過程當中,是座落在Act1(劇情當中的問題發生或事件的引發)及Act3(公佈答案

以前),亦此,透過文本分析及專家的測量、訪談內容分析,歸納出影響金獅獎得獎華人導演作品之鏡頭運用手法有5個鏡頭構面,分別在「景別」、「過場」、「運鏡」、「視角」及「觀點」,使用有30種鏡頭類型手法。4.另在分析當中,除得出導演慣用手法外,本研究亦得出其導演特殊運鏡風格,會慣用長鏡頭的導演有四位《悲情城市》(1989)侯孝賢導演,他將所有相關演員都集中於畫面之中,不會因為演員說話或者動作就馬上跳到特寫或者中近景去拍攝。《秋菊打官司》(1992)張藝謀導演,釋放了大量的演員,甚至省略了主角跟焦,其風格是不會讓主角不會一開始就有先入為主的感覺。《愛情萬歲》(1994)蔡明亮導演,去增加場域與人的關係

,而非固定式的。《三峽好人》(2006)賈樟柯導演,著重演員與環境間的關係,從頭到尾跟焦演員,從演員動作至表情的刻畫去表現整體。其另三部電影則慣用特寫鏡頭的導演有二位,《一個都不能少》(1999)張藝謀導演,細細刻劃演員表情,感覺手法樸實卻有張力外,還會加上用,鏡頭拍攝人以外的道具物品(例如:攝影機、粉筆),去讓角色與道具有互動的反應,更增添環境物品符號與人物反應的氛圍。《斷背山》(2005)李安導演,使用了大量的鏡頭角度特寫迅速跟焦,並配合中遠景,其風格是讓畫面感覺混亂及緊張。《色,戒》(2007)李安導演,專注刻劃演員表情及說話。 本研究結果呈現威尼斯影展得獎作品中,華人導演的劇情安

排之發展情形,與使用鏡頭設計之風格特色,探討上述二者是如何反映當時電影劇情手法幕劇之變化;並從中試圖闡釋電影藝術技法是如何闡明大眾傳媒的觀點;此外,本文也著重研究鏡頭之運鏡選擇,以及導演對於各種鏡頭之構成與運作模式,所傳達出劇本的內涵意義。綜上所得不同程度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的要素權重比與鏡頭的選用,係提供影像設計教學,以及業界創作與設計實務之參考。